ESP 理论视阈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2014-04-08王启伟
王启伟
(淮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引 言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传播无国界化的当前,世界各国的的经济人文交流十分密切。专业性的以及拥有外语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企业招聘中的急需人才,并有越来越高的质量以及数量要求,翻译性的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有交流有合作能力。在社会需求形势出现较大变动的当前,原有的培养翻译人才的英语专业很难与大规模的社会需求相融合。另外,在知识学习中,文科知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向,并没有医学、理工科以及商科等领域的知识背景,知识结构的不合理使得其在社会需求上很少由竞争优势。所以,高等英语教学中的翻译的改革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人才生存的必然,在各行各业中的翻译人才队伍的培养迫在眉睫。但是,反观英语教学实际,并不容许我们过多的喜悦,学生的翻译英语的能力因滞后的教学很难提高,所以,针对英语翻译教学的实际,进行有效、可行教学方法是刻不容缓。本文在ESP理论的视阈下,从教学材料、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式、课程设置、以及教师素质等角度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活动,希望为高等院校的英语翻译教学活动的完善有促进作用。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必要性
教育部在2007年出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了高等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目的,即学习者应该具备必要的读、听、翻译、说以及很好的阅读能力,并具备具备英语交流的能力。但是,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基本上只对读、听、写以及说做教学培养,并没有重视翻译教学。翻译教学的薄弱使得学生并不具备“一定的翻译能力”,在现实应用中困难重重。关于英语翻译能力的规定,教育部在2007年也颁布了相关规定,要求具备英汉互译的能力,翻译英语单词的数量控制在300字/小时,从汉语翻译到英语的速度保持在250个/小时。并具备基本流畅的译文,翻译技巧可在翻译时数量的应用。而较高的目标则是:对于熟悉的英美报刊文章可利用词典进行翻译,对专业领域内的关于英语科普可轻松的摘译,有能力就本专业的知识写篇简短的英语论文。在翻译上,将英汉互译以及汉英互译的速度分别提高了50字/小时。要求译文的语言错误不重大,做到达意、通顺。而更高的要求则是:对于较有难度的英美报刊翻译,可利用词典完成,内容有品论、文化与科普等,对本国的文化或国情介绍可迅速的相互翻译。在翻译速度上,又在原来的层次上提高了50字/小时。并规定误译现象基本为零,内容准确达意,较少的语言错误,文字达意并流畅。但是,实际英语教学中、英语四六级考试中是没有体现该教学大纲要求的。在四六级考试题中,仅有5%英语翻译题,考察的翻译方向也是汉译英,很少涉及到英译汉。即使是口碑好的教材也很少涉及更别提系统全面地介绍翻译知识和翻译技巧,都只是在课后练习中附加了一些汉译英或者英译汉的句子练习,其目的不过是巩固和检查已学过的词汇和句型,并非针对翻译技巧。于是,翻译教学仅停留在英汉句子互译。导致大纲要求和执行情况脱节,出现“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现象,无法实现《要求》中的目标,
很多人对翻译能力理解存在误区,认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只要掌握了足够的词汇,就能提高翻译质量。其实,“翻译是一项技能,又是一门科学,不是英语学到一定水平就可以自然掌握的”[1]。根据二语习得的理论,听、说、读、写这四项技能与翻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翻译不仅依赖听、说、读、写技能,又包括这四项技能,学生使用翻译手段学习外语的同时也在训练听、说、读、写技能[2]。换而言之,听、说、读、写能力是翻译能力的基础,翻译是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最终运用,也是学生英语实用能力的综合体现,所以翻译能力的训练与提高能促进其他技能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翻译是这五种技能中最复杂也是最难的,因为翻译过程中的信息转换不能笼统地说是两种语言的相互替换,它更是英语学习者认知能力和源语文化互相融合的过程,它要求英语学习者具驾驭两种语言的功底、创新性思维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意识。因此,翻译教学可以帮助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优化大学英语教学和完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都起着无比重要的作用。
将翻译知识和翻译技巧的教授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翻译教学完全可以结合各自的专业,调整教学内容,培养实用性人才来满足社会需求。专业知识的缺乏是培养翻译人才的瓶颈,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各自具有不同的专业知识,加上翻译能力,若从事本专业的翻译工作将具有英语专业的学生无可比拟的优势。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改革自己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为具有特定学科方向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建构后续学习平台。因此,探索出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二、ESP理论框架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原则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它把语言学习和职业和就业等各种因素联系起来。Stevens认为“用于专门用途的英语通常是指一种课程,一般来说,这种课程能向学生传授与某一特定工作、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应用能力”。同时,他指出ESP教学有四个特征:第一、为满足学习者需求而设计;第二、内容与具体专业或行业相关;第三、词汇、句法、语篇等方面都使用于某些特定的活动场合;第四、与普通英语教学有所区别。[3]ESP教学实际上是在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基础英语教学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根据学习者的语言使用目的和语言环境的不同,ESP可分为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学术英语)和 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职业英语)。因此,ESP教学比EGP教学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能更好地应对人才培养要求。
2004年教育部启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来,许多专家(蔡基刚、陆俭明等)认为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及教学的重心逐渐向ESP教学方向转移。要研究大学英语ESP教学问题,就必须认真研究其实际领域的需求问题。ESP注重对学习者的需要进行分析并最大的满足,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Wa⁃ters与Hutchinson强调的是,社会与单个学习者之间应有相互调和的过程,在分析需求时要注重学习需求与目标需求。[4]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学方向即综合性英语能力的培养,为社会输送复合型人才,满足个人进步以及国家教育目标。当前,在英语翻译领域中,社会较多的需要精通英语以及对本专业知识熟悉的人才。即使不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中工作时,也会接触一些专业英语资料,这就要求工作着准确把握汉英之间的细微差异。在改革大学教育工作时,应该将目标定位于社会,即培养的人才是向社会投入的,这是发展改革的趋势。[5]实现大学英语规定的教学目标,可由ESP实现。实用性的翻译教学,是对那些具备了基本的英语知识能力,再进行深入性的翻译培养过程,是“EAP课程”。所以,高等院校的英语翻译完全可借鉴ESP理论。
需求分析是ESP理论在高等英语翻译教学活动中的首要体现,分析学习者的需求,才可能安排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翻译教学的目标可参考社会需求而制定。社会需求即社会各组织中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知识方可赢得竞争的需求。此外,培养的目标与学生当前的英语水平差距也是要中重点关注的。唯有如此,方可将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社会需要、外语翻译与水平等充分的融合。在翻译教学活动中,要认真分析大学英语教学系统中的翻译的作用,以及人才培养、课程间关联,课程开设的前景市场如何等。这样,教师才能重点做好教学实践以及设置课程,这也体现了ESP教学原理中的重点。
学生是高等院校翻译教学活动的主体、核心。在设置课程时,充分借鉴需求原理,应重视学生兴趣、需要和未来学习(终身学习)。学生之所以学习英语翻译即希望能驾轻就熟的将英语翻译应用到工作中去。所以,把学生当做翻译教学中的核心主体是及其必要的。因为翻译注重的是应用实践,学生的参与必不可少。总的说来,即教学方法应该围绕学生做编排,并提供具体的翻译实践活动,在提高能力基础上,更是对学生自信心的鼓励,激发学生潜在能力,培养其热爱英语翻译以及创新的思维能力。
在高等院校的应用翻译中,教学内容是ESP理论关注的重点。课程的设置主要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立足于实用性的知识以及教学目标做安排,把学生将来就业与教学内容紧密融合,为学生提高与社会需要相符合、掌握技能适用的知识。为此,实效性与针对性是翻译教学中设置教学内容首要原则,要时刻满足学生将来目标的内在需求,紧跟时代特点,保持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避免学的用不上、要用的又没学过的与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脱节的书面教育。具体来说,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内容涵盖商业经济语篇、科技语篇和人文社会科学语篇三大类文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针对专业不同学生的需求,也可以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比如,针对商学院学生的翻译内容应更多涉及包括合同书翻译、商务信函翻译等在内的商业经济语篇。同时,教学材料不能局限于一本教材,应选取时下最新并有针对性的语篇作为讲解和练习的材料,比如最新报刊文章、常见的或新出的法律条文等,以保证教学的实用性。
三、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1.课程设置
一直以来,诸多教育学家强调了以学习者为中心来进行ESP课程设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们认为学习并非一个被动的接受信息的过程,每个学习者的兴趣、能力、经历是影响学习效率的关键,这些都是课程设置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蔡基刚比较了《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和《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后发现,两者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方面没有什么区别,大学生必须达到的一般要求和高中生必须完成的任务基本接近[6]。鉴于高中和大学的英语教学内容重复现象严重,陆俭明建议对各学阶英语教学重现定位,如中小学英语侧重打基础,大学和研究生英语应是学术英语[7]。EAP课程的开设使大学英语与高中英语教学真正相结合,是EGP教学的补充和延伸。EAP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从基础英语能力的培养向英语运用能力培养发展,进而提高专业语言素养。结合专业知识学习英语,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兴趣就会增加,从而提高了语言学习效率。
实用翻译课程是EAP教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建议应该在学生通过四六级考试后进行。所以,可在二年级安排课程设置。内容为:口译或笔译课程在上学期完成,速度为4学时/周,一共完成56学时/学期,这样一来,是能够衔接第三学年中设置的双语专业课程。当前,教师应该考虑到本校的具体情况做翻译课程的必修或选修安排。例如,在教学实践中,分级教学在大学英语中推广,即将学生纳入慢班与快班(根据英语成绩)。四六级考试应该完成于前三学期,也包括EGP教学。在二年级下学期,学生考虑自身的实际可合理的选修口译、翻译等EAP课程。
2.教学材料与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教学材料,其地位举足轻重,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切实可见的部分。要将大纲的要求落实到实处,首先要从教学材料上更新内容。Dudley-Evans和 St.John(1998)指出,在ESP领域,选择和使用教材有四个重要的因素:1)作为语言的来源,2)作为语言学习的助手,3)为了激励并给与动机,4)为了提供参考[8]。换而言之,好的教材不仅仅提供语言信息的来源,更重要的是提供运用语言的方法,让学生能在今后的学习中举一反三;同时,在保持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目标相匹配的前提下,基于学生的经历和知识,提供新的思想和信息,起到激励学习动机的作用;另外,还要设计一些供学生自学和参考的材料,包括解释说明、例子、练习以及相应的答案。
基于以上原则,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材料应包括:1)翻译理论介绍。适当的理论的讲述,可使学生避免因理论视野狭窄而造成的翻译偏差,从而“减少实践的盲目性、因循性,提高科学性、功效性”。2)翻译技巧的讲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讲解学生翻译中遇到的问题。3)翻译练习。需有详细的注释,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翻译技巧,提高翻译能力。4)翻译材料除体现时效性,还要有实用性,应多侧重于ESP语篇(几乎包括了除诗歌类语篇之外的所有体裁)的翻译。
另外,由于ESP语篇题材多样、体裁复杂,其翻译在遵循翻译规律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各语篇的语言特征及其特殊语境。“功能语篇分析”语言学和“目的论”翻译理论促进了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理论体系的形成,为译者根据不同文本类型和翻译情景实施不同翻译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首先,把“功能语篇分析”语言学的引入,从语篇整体把握原文、理解原文、译文再现。可以说,只有具备了语言技能、专业知识、语篇意识这三方面的能力,才能成为合格的翻译人才。其次,功能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对ESP语篇翻译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ESP语篇具有现实的目的性,这要求翻译在最大限度上达到预期的社会功能,各种翻译策略的使用就取决于翻译的目的,这与“目的论”是一致的,其核心概念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翻译是在“目标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9]。此外,“目的论”也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的翻译,而且也是文化的翻译[10]。语言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翻译过程一定会受到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制约。
由此看来,翻译教学内容需涵盖以下三方面:1)强化学生语篇分析能力,在讲授过程中增加商业经济语篇、科技语篇和社会科学语篇三大类。2)语篇翻译理念的确定。在对社会科学语篇、商业经济语篇以及科技语篇做深入全面的讲述后,教师还应该讲解与归纳总体性的ESP语篇翻译办法或特征。向学生阐明,“信达雅”是基本的翻译要求,但也要参考文章中的读者差异、文本差异、目的差异以及客户要求差异等做相应的翻译标准调整,为实现翻译目的才变换多种翻译方式,进行灵活性翻译。[11]3)跨文化知识、英汉知识对比的增加,要求学生重视差异的文化应考虑在翻译当中去。英汉专门用途语言也反映着各自的文化并受文化的制约,对比两种语言的内在差异,对于翻译实践非常重要。所以,翻译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是大势所趋。为此,笔者设置的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如下:1)翻译理论概述 4学时;2)英汉语言与文化对比 6学时;3)翻译技巧实训 12学时;4)ESP语篇特征 8学时;5)语篇翻译实训 24学时;6)翻译能力考查 2学时;合计 56学时。
3.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除了采用适当的教学材料以外,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关于ESP教学法,国内外英语教学的实践和研究已有了诸多探讨。国外最常见的是语域分析法(register analysis)和语篇分析法(discourse analysis),其理论核心是:通过语域分析和语篇分析,引导学生研究语言在不同的语域和语篇中的组织模式,以及表现这些模式的语言手段和语言特点,进而掌握ESP文本的语言表达规律。结合这两种教学法,考虑到中西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刘法公教授从多年研究以及教学实践中得出了对比教学方法,也就是教师应用ESP教学时,要求学生语义比较ESP文本里的文体、句子、术语以及词汇等,完成对ESP英语的语言规律、语言特征的总结比较。[12]翻译教学活动时,将常用的教学方式,例如探究式、讨论式、启发式等与ESP教学方法相互综合利用,可有效促进教学活动水平提升。
Dudley-Evans和St John认为提高语言意识对于成功的ESP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为此提出了深入终端策略(deep-end strategy)。这种教学模式就是设立一个任务并让学生去完成,并在实施前提供准备的时间。对于翻译教学来说,它比传统的PPT法(即present、practice、perform讲解、练习、实践)更为适宜。翻译教学需要在实践中加强,要求学生参与其中。课堂活动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创造环境与条件,让学生乐在其中,培养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让学生有兴趣参与其中,在反复实践中提高其翻译能力。终端的深入具有较多优势,可让学生情不自禁的学习,在任务型的语言教学中也有该优势体现,并要求在具体应用中充分发挥语言的相关理论基础,是一种构建主义理念,是把学生当做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也让让他们自己在实践中发现语言规律。笔者拟借鉴Wil⁃lis对实施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划分的三个步骤,将任务型教学模式引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1)前任务(pre-task)。对学生做任务介绍,布置任务,对于某些材料知识性明显,可事先发放给学生预习,让他们的目标与结果更明确。比如,翻译商务英语合同,学生的身份应该是译者:考虑事项有合同签订的目的是什么,有谁会读到这份合同,翻译策略及相应的语言标准是什么等等。
2)任务环(task-cycle)。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翻译任务,比如在语域与语篇层面上讨论商业合同,在理解后掌握常用的技巧与翻译标准。另外,各小组要选派一位同学对任务进展情况做及时的汇报。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语言顾问身份,主要任务是指出学生翻译当中出现失误,反馈给学生,讲述在翻译具体的商务合同时应该关注的重点。
3)任务后(post-task)。帮助学生分析任务完成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原因:是语言方面的还是文化方面的原因,是句子结构还是语篇连贯性把握不好,用了哪些翻译技巧,等等,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课外翻译实践,培养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能力。
4.教师素质
要提高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水平,教师须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过硬的翻译能力,熟练掌握翻译策略、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规律和技巧。由于ESP翻译涉及众多的学科和行业,这就要求翻译教师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及其发展动态,熟悉不同ESP文本的特点,这样才能避免在相关专业的用词及表述方法方面误导学生。另外,教师也需要强化翻译实践能力,保证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两者的有效接轨,从而提升翻译素养,这样才能胜任不断提高的翻译教学要求。
结 语
翻译教学在于语言知识、技能应用的构建上作用明显,对于学生跨文化中的各种能力培养,以及有效运用翻译能力有独到的促进成效。在英语翻译领域,ESP翻译被较多的利用。改革、创新大学英语教学有必要从翻译的实用性入手,让翻译教学真正成为实践性的科目。基于ESP教学理论,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材料、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师素质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促进社会经济与教育领域的进步,创新、完善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工作,有必要从ESP理论视野中进行改进。
[1]蔡基刚.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J]. 中国翻译,2003(1).
[2]Malmkjaer Kirsten.Introduction:Translation and Lan⁃guage Teaching[M]∥In Kirsten Malmkjaer(ed.).Transla⁃tion & Language Teaching——Language Teaching &Translation.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1998:11.
[3]Strevens,P.ESP after twenty years:A re-appraisal[M]∥In M.Tickoo(ed.).ESP:State of the Art.Singapore: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er,1988:13.
[4]Hutchinson,T.&A.Water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129.
[5]蔡基刚.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
[6]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
[7]陆俭明.大会致词[R].2010年中国外语战略论坛.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8]Dudley-Evans&St.John.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Multi-discipline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4-5.
[9]穆雷.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3).
[10]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137-138.
[11]陶友兰.翻译目的论观照下的英汉汉英翻译教材建设[J]. 外语界,2006(5).
[12]刘法公.论专门用途英语的属性与对应教学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