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商办女性杂志的编辑特色
——以《中华妇女界》《妇女杂志》为例
2014-04-08于晓雾
于晓雾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财经系,广东 惠州 516057)
近代女性杂志发端于戊戌维新时期。1898年7月24日在上海创刊的《女学报》实为近代中国第一份专门针对女性问题、以女性为主要受众的杂志。据研究者统计,1898年至1949年,中文女性期刊约共600多种。[1]这些女性杂志就内容特色而言,多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关系密切,呈现了中国近代女性生存状况及其妇女解放运动的艰难历程;而就杂志的运营模式看,大致存在两大类型:一是依赖广告和发行收入生存的商业化杂志;二是依赖个人或团体集资方式发行的,用以达到特定社会和政治目的的同人杂志。
商业化女性杂志兴起于民国初年。马光仁认为,创刊于1911年的《妇女时报》,实开启商业女性报刊先河。[2]1915年初,近代两大出版机构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分别出版《中华妇女界》《妇女杂志》,标志着大型商业化女性杂志逐渐在出版市场站稳脚跟。尽管两份杂志隶属不同出版机构,其刊物的选题、栏目设计、编排等方面也有差距,但整体的编辑风格仍有较多一致性,本文通过对这两份杂志的综合分析,旨在呈现民国初年商办女性杂志的编辑及内容特色。
一、平和、中庸的言论立场
《妇女杂志》(月刊)1915年1月5日创刊于上海,至1931年12月因商务印书馆毁于日军炮火而不幸停刊。《妇女杂志》连续出版17年,是中国近代女性期刊史上历史悠久的大型刊物。在其存在的17年间,《妇女杂志》因时代变迁、主编变化等因素,使其内容和格调呈现诸多变化,本文对其编辑特色的分析主要指“五四运动”以前。《中华妇女界》(月刊)较《妇女杂志》出版时间稍迟,于1915年1月25日创刊于上海。《中华妇女界》持续出版时间较短,仅一年零六个月,出至18期停刊,因此,该刊在中国新闻出版史上地位远不如《妇女杂志》。但,《中华妇女界》与《妇女杂志》均属早期大型商业女性期刊,内容丰富,每期有150页以上,且与初期《妇女杂志》有着相似的格调、风貌,对其分析有助于了解民初女性商业化期刊的特色。
作为商业性杂志,稳定的发行量是其生存的必须,这不仅关涉发行收入,也与广告收入关系密切。因此,商业性杂志对待敏感的政治问题多持中立、平和的立场,以避免政治干预,获得发展空间。1912年初,随着民国自由新闻体制确立和女子参政运动兴起,女权运动领袖唐群英、张汉英、张昭汉创办《女子白话报》《万国女子参政会旬报》《神州女报》等杂志,传播女权,论证女性参政之合法性,展现了争取女权的激进立场。然而,好景不长,女子参政运动于1913年在袁世凯政府打压下遭遇失败,这些女权杂志或因经费困难,或因政府干预,纷纷停办。
鉴于此,《中华妇女界》《妇女杂志》摒弃激进的女权话语,对参政运动及其参政权利刻意回避,显示了平和、中庸的言论立场。《妇女杂志》创刊号刊登梁启超之女梁令娴的《敬述吾家旧德为妇女杂志祝》,为杂志奠定基调。梁氏首先表示“顾窃尝思妇女最大之天职,岂非在相夫教子,而杂志发刊之本意,又岂非遵此职志,为中国造多数之贤妻良母耶”;其后,又详述其祖母及母亲之行谊,为“贤妻良母”树立典范,称:“妇人在家庭中实有莫大事业,苟能尽相夫教子之天职,即能为世间造福。若吾祖母之教吾父,吾母之相吾父,其事业所就又岂让男子耶。”[3]如果说,宣扬“贤妻良母”的女性天职观对于女权运动还可算间接批评,那么,《妇女杂志》创刊号首篇论说《余之女子教育观》则将矛头直指女权运动。其文开明宗义指出,“人类之大别有男女,其终不可强同乎……古者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内与外各正其位,所以示男女之并尊;男与女内外攸分,所以示职守之并重。卦合乾坤,而父母之道始成”,男主外女主内的身份结构既是古道,也是合理之道。作者进而批评女学及女权的片面性,“近年以来,亦知女教之为重矣,然矫枉过正,不于学业上牖其智,务于事权上启其争,此大谬也”,这是片面学习西方的结果,“学者不察,以末流之变,隳及前型。袭欧化之余,矝为新论,众嚣尘上,迷眩不明,清水一泓,忽生骇浪。使我性静情逸之女子,卷入浊流之内,一时嚣竞,同于醜夫”。[4]将女权运动视作“事权上启其争”和“卷入浊流之内”,可见作者对女权运动的嫉恨。
无独有偶,《中华妇女界》也显示了相似立场。作为社会名流的梁令娴,不仅为《妇女杂志》创刊发来祝辞,《中华妇女界》也邀撰稿。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次的文章不仅延续梁氏“贤妻良母”的论调,而且直接批评了女权运动的弊端。作者强调写作此文之目的是“于俗论有所欲辨者,于女学正鹄有所欲是正者”。所谓欲辨之“俗论”指两种极端的议论:一是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二是效仿欧美女性的女权运动,“欧风东渐,女权论昌,而汲其流者乃至有参政权之要求,有法律学堂之建设,傞傞屡舞,良又足嗤……今必事事与男子争道,谓必如是,乃为平权,一何可笑”。作者援引“君子中庸之道”,认为这两种议论“皆非中道从可择矣”,应当摒弃,而女学真正的宗旨是“良妻贤母”。[5]
由此可知,《中华妇女界》《妇女杂志》诞生于女权运动的衰落期,对待较为敏感的女权问题多持回避,或批评的立场,主张女学之目的就是造就“良妻贤母”,这显示了这些刊物平和、中立的言论立场。
二、首重女性教育、兼顾文学艺术、融汇古今中外的内容特色
《中华妇女界》《妇女杂志》首先定位于女性教育方面的杂志。《中华妇女界》第二期刊登广告:“本志仿东西洋家庭杂志、妇女杂志办法,为女学生徒、家庭妇女,增进知识,培养性灵。”可见,该刊的目标读者是女学生和家庭主妇。同样,《妇女杂志》发刊辞亦称:“惟女学之荒落,中世以来然矣”,而本刊将致力于教育和知识普及,所谓“知殖学之不可缓,为之培其本而濬其源;知明艺之不可已,为之疏其流而畅其枝”。[6]
关于女性教育,两份杂志既通过论说文探讨女性教育之必要性、宗旨、目的和内容,亦大量刊登具有实用性、学理性的文章普及各种知识。《中华妇女界》曾刊征文广告,征集四类文章:“我家之家计”“就学之经验”“女子职业谈”“吾家擅长之烹调法”。一般而言,“就学之经验”“女子职业谈”主要涉及女性教育的现状、内容,以及中西方女性职业状况等,以论说文章为主,所占篇幅较多。值得注意的是,《中华妇女界》特别开辟“国文成绩”专栏,刊登全国各地女学生的习作,每期均在十篇以上,彰显女性教育的成就;此外,“特别记事”一栏也主要刊登各地女学的近况。“我家之家计”“吾家擅长之烹调法”属实用的家庭生活知识,在杂志中占重要地位,但实际内容远较家计、烹调广泛,涉及家庭装饰、礼节、服装、育儿等。《妇女杂志》关于女性教育和实用知识传播,较《中华妇女界》的更为细致、清晰,内容也更为丰富。1919年之前的《妇女杂志》,其女性教育方面的论说以较为保守的立场阐发“贤妻良母”女性教育的宗旨和具体内容,主要集中于“社说”栏,诸如《论女子宜通小学》(第一卷第一期)、《论补救小学教育之缺点》(第三卷第三期)、《论吾国大学尚不宜男女同校》(第四卷第五期)等。值得注意的是,1916年《妇女杂志》聘请留学美国的杰出女性胡彬夏担任主编,使得《妇女杂志》在“贤妻良母”主义下,又多了美国中产阶层家庭主妇的身份观照①参阅《妇女杂志》第二卷第一号《二十世纪之新女子》(朱胡彬夏)、第二卷第二号《美国家庭》(彬夏)等。。与《中华妇女界》“国文成绩”类似,《妇女杂志》自第二卷开辟“国文范作”一栏,刊登各地女学生及教师的习作;但此专栏的篇幅较《中华妇女界》要少,每期登载的文章在十篇以内。关于实用知识的传播,《妇女杂志》则更为丰富,分别刊于“学艺门”“家政门”中。“学艺门”侧重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知识,“家政门”则侧重儿童教育、家庭理财、房屋装饰、家庭卫生、疾病防治等生活常识,显示了该刊既重视实用,亦注重科学知识之启蒙。
除女性教育的论述和实用知识的传播,两份杂志还刊登了大量文学艺术作品。这些文艺作品大致有四种类型:其一,书画作品。《中华妇女界》《妇女杂志》每期皆有一定篇幅刊登名家和女学生的书画作品,如吴芝瑛等知名女性书画曾在《中华妇女界》刊登;《妇女杂志》则更多刊登女教师、女学生的书画。其二,人物传记。传记除增广读者知识外,亦包含着杂志主创者树立典范女性形象之意图,因此,人物传记在两份刊物中均占据重要地位,篇幅也较多。其三,诗词散文。两份刊物均设“文艺”专栏刊登旧体诗词,作品多系女学生及教师所作。其四,小说。《妇女杂志》有“小说”专栏,每期刊登二至五篇短篇小说,《中华妇女界》未设小说专栏,但也刊登不少连载的中长篇小说以及短篇小说。
值得注意的是,《中华妇女界》《妇女杂志》关于女性教育、实用知识探讨等并不局限于当下中国,而是以融汇古今中外的姿态撷取所需。两份杂志均认为传统中国之妇德理应保存,而西方的新知识、新生活方式亦值得引介。因此,诸如《女世说》(《妇女杂志》自1915年第一期连载至第十二期)等宣扬传统女性行为规范的文章得以不断刊行,而西方著名女性的传记,以及西方女性教育、职业状况的介绍也得到广泛的关注。
三、影像传播,塑造新生活典范
《中华妇女界》《妇女杂志》继承了清末民初《妇女时报》传统,刊登大量摄影图片,这些摄影图片有其固定的选择取向,展示了杂志主创者通过影像这种直观的形式,塑造新女性生活典范的努力。
《中华妇女界》《妇女杂志》所刊摄影图片多属纪实摄影,刊于正文之前的“图画”栏。据统计,出版仅18期的《中华妇女界》在“插画”(后更名为“图画”)栏刊出各类图片共有231页,即每期用于刊登图画的版面近13页;而《妇女杂志》1915至1918年共刊登图画291页,平均每期所占版面仅7个版,较《中华妇女界》逊色不少。这些纪实摄影图片依照内容特色,可分为如下四类:
其一,中国杰出知识女性、女性教育工作者、女学生等个人摄影。这些作品多选取有代表性的个人,并配以文字介绍,如《中华妇女界》第二卷第一期刊登“刘淑范女士”照片,照片下方配文字说明:“黑龙江巴彦县高等女学校校长。任事五年,成绩卓著,的褒奖两次,均为金质勋章”[7]。概而言之,以“中国杰出知识女性”为主题的个人摄影,多侧重女界名流,如吕碧城、徐自华、徐蕴华、薛锦琴等;“女性教育工作者”则以女学校中一般女教师群体为主,上述“刘淑范女士”即为典型;而“女学生”群体的摄影照片有两种取向,一是学生的个人摄影,如《中华妇女界》第一卷第一期刊登《上海圣马利亚女书院毕业生周玉莲女士摄影》《留美学生程婉贞女士摄影》,另一种取向则是以女学生的学业成绩为主体,如《中华妇女界》第一卷第三期《吴江私立爱德女校钱淑云水彩画》等。这些个人摄影以形象的方式展示了以知识女性为主体的新女界群体在民初社会已经成型,而两份杂志也正是以这个群体为读者和言说对象的。
其二,女学生的集体摄影及日常学习摄影。此类作品多展现当时女学生的集体生活以及学习状况,也占一定比例,但比前者要少。以《中华妇女界》为例,该刊18期共刊登此类图片27页。这些图片多数属毕业集体摄影,主要是其时女校毕业典礼的集体合影;也有部分属女学生日常学习摄影,比如《吴江私立爱德女学校舞蹈摄影》(《中华妇女界》第一卷第十期)展示了女学生学习舞蹈的实况,《湖南私立周南女子师范学校附属高等小学学生移植摄影》(《中华妇女界》第一卷第三期)展示了女学生集体从事农事学习的状况。这些照片以影像的方式,生动地呈现了其时女性教育的实迹。
其三,新生活方式的摄影照片。此类作品在《中华妇女界》中较多,《妇女杂志》略少,展示了新女性日常生活的新方式,诸如结婚照、家庭生活照、新式物品等。结婚照较多,照片中夫妇既有穿着西式服装的,亦有穿着中国传统服饰的。新式物品包括最近流行的各种饰品,诸如《中华妇女界》第一卷第四期刊登《世界有名之饰物》《最新流行之照相织物》《中西各种女鞋》等,展示了中西方的流行趋势。而诸如旅行、家务活动等知识女性的家庭生活照则通过日常生活的影像叙事,为读者建构了一种中产阶级家庭生活的和谐之景。《唐谢耀钧女士家庭生活摄影》以组图的方式呈现了一位接受新式教育的新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角色。组图占了整整六页,刊登十二幅日常生活照,包括“唐谢耀钧女士(铅笔画、英文信、临苏使君墓志铭)”“读书”“会计”“刺绣”“缝纫”“育儿”“种花”“烹饪”“浣衣”。如此事无巨细呈现一位家庭主妇的日常生活场景,其目的正如《中华妇女界》编辑在组图之前的按语:“女士为留英高等实业学校毕业生唐锐元君之夫人,曾肄业于上海爱国女学。善书画,通英文,下列唐君自摄照片八种,即为女士日常生活状况,在今日女学方兴之期,若女士者能活用其学识,能力无疚其为主妇之责任,洵有志改良家庭之好模范,而亦足以表示社会进步之气象者也”[8],显然,以影像的方式梳理新生活典范是其要义,而理想的家庭主妇一方面须有新知识,另一方面须能为家务劳动尽力。
其四,国外女性的摄影照片。国外女性及其生活方式作为中国女性的重要参照,两份杂志均给予关注。这些照片既包括英国、俄国、日本等王室贵族妇女、杰出女性的个人照片,也有国外一般女性的生活照。一般而言,外国女性摄影照片选择大致存在两重取向:一是以诸如美、英、法、德等中国效仿的国家为对象,其目的多取时尚的态度,如《西妇之育儿》《西妇之体育(拍网球)》《西妇之体育(海水浴)》(见《中华妇女界》第一卷第二期)等,为中国女性生活增添新色彩;二是对埃及、锡兰、巴拿马等小国的妇女生活也颇多呈现,此种关注显示了编辑及读者对异域文明的猎奇心态。
总之,现代摄影技术基础上的影像传播比文字传播更为直观、真切地展现了社会的变迁。民初商业女性期刊对于影像传播的重视,显示了杂志主创者塑造新生活典范的尝试。
四、结语
民国初年是中国近代商业女性期刊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华妇女界》《妇女杂志》等商业期刊的诞生标志着女性期刊商业化运作的逐渐成熟,其编辑特色、传播内容及编读互动关系等均值得深入检视。中国近代女性杂志的兴起与清末民初思想、知识启蒙关系密切。从晚清女性杂志对女性新身份的启蒙,到民初妇女参政运动期间女性杂志对女性政治权利的呼吁,再到诸如《中华妇女界》《妇女杂志》等商办女性刊物对新生活、新女性的塑造,一直延续的是思想、知识启蒙的传统,塑造近代社会语境下新女性形象。然而,这种启蒙话语的内涵却常常随着政治局势、社会变迁而发生改变。鉴于袁世凯上台后的政治和舆论环境,以及上海中产阶级妇女读者市场的形成,商业女性期刊多回避女权、女权运动等较为敏感的政治话题,转而致力于教育普及、知识启蒙,以及通过影像这种直观的形式塑造新生活典范。这既显示民初商业女性期刊的编辑特色,也是时代语境留在报刊上的烙印。
[1]丁守和.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四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680.
[2]马光仁.上海新闻史(1850-1949)[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382.
[3]梁令娴.敬述吾家旧德为妇女杂志祝[J].妇女杂志,1915(1):6-8.
[4]梁令娴.所望于吾国女子者[J].中华妇女界,1915(1):1-3.
[5]余天遂. 余之女子教育观[J]. 妇女杂志,1915(1):1-3.
[6]妇女杂志发刊辞一[J]. 妇女杂志,1915(1):1-2.
[7]刘淑范女士[J]. 中华妇女界,1916(1).
[8]唐谢耀钧女士家庭生活摄影[J].中华妇女界,19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