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进文明河南建设
2014-04-08陈俊豪
陈俊豪
(河南工程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河南 郑州 451191)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各省都加大工作力度,在文化体制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中不乏亮点和典型。比如,在这一过程中,北京市、上海市、河北省、江苏省、安徽省等地区的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最为突出——在充分探索自身实际和强有力文化改革的推动下,这些地区的文化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释放,文化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也已经基本成型,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以及与之相关的“区域文明建设”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1]与这些省市相比,河南省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明区域”建设就显得有些滞后,虽然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观念、意愿、手法、手段和成效监控等方面,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索。作为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和经济、政治之间向来相互影响与交融,尤其是在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重要的历史时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凸显。[2]对河南省来说,较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致力于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传承和发扬华夏历史文明。文章以此为视角,首先对河南文化资源进行阐述,然后分析河南省文化体制改革的现状与瓶颈,从多个角度探讨文明河南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给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明河南建设的建议。
一、河南省文化资源透视
1.文化资源的宏观层面
在经过几千年的积淀之后,河南构建起悠久的历史文化体系,形成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我国20世纪的“100项考古大发现”中,河南省占了17项,在全国“八大古都”之中,河南拥有四席。无论是发掘于地下的文物还是馆藏文物,无论是历史文化名城还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在全国居于首位。河南省地处中原腹地,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在其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的影响下,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事关区域发展的现在和未来。不容置疑的是,河南省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可以借助其底蕴深厚、光彩照人的文化要素,通过商业运作的模式将历史文化和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文化体系传递给全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使之在五彩斑斓的文化盛宴之中感受河南的文化和历史文明。此外,更为重要的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必要的和必然的选择。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不断解放与发展文化生产力,释放蕴含其中的巨大能量,同时还能在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引下,不断改善河南人的精神形象,提升河南人的道德品格,增强河南人民的精神凝聚力和文化自信,激发出强烈的自豪感,为河南省的发展壮大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
2.文化资源的微观层面
在微观层面,河南省的文化资源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以下文化体系:考古文化、古都文化、名人文化、姓氏文化、红色文化、戏曲文化、民艺民俗文化和武术文化等。此8类文化基本上代表了河南省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张力。[3]其中:考古文化以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为代表;古都文化以洛阳、开封与安阳为代表;名人文化以老庄、张衡、许慎、二月河等为代表;姓氏文化是河南独特的文化现象,起源于河南的姓氏有九十多个;红色文化在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和确山竹沟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以及林州红旗渠的影响下独具魅力;民艺民俗文化中的民意文化以汴绣、钧瓷、汝瓷、官瓷、唐三彩、南阳玉雕以及朱仙镇木版年画和汤阴剪纸等为代表,民俗文化以宝丰民间演艺、濮阳和周口杂技、豫西社火等为代表;戏曲文化以豫剧为代表,同时曲剧、越调等地方剧种也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少林武术在我国是武术文化的典型代表,陈家沟的太极拳已经风靡世界。可见,河南省具有显著的文化脉络和文化谱系,其博大精深、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已经为河南的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文明河南的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河南省文化体制改革的现状与瓶颈
1.文化品牌的创新缺位
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明河南的构建,需要在文化品牌方面做文章。但是,和发展相对较好的其他省市相比,河南省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缺位,致使市场竞争力欠缺,无论是在全国范围内还是在商业创意和策划方面都缺少必要的知名度。[4]总之,河南省拥有明显的文化优势,但是在文化品牌的创新方面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可见,知名文化品牌支撑力的缺位已经成为制约河南省文化产业和文化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十分重要的原因。同时,因为缺乏重量级的产品与重点文化企业,所以河南省的文化资源相对分散,在向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转化的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弱势。当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南省在这些文化品牌中也逐渐形成了一部分影响较大的文化企业,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和逐步扩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市场化程度不高,在整体上未能形成强大的产业规模,现有规模与全部文化资源相比显得差距较大。
2.文化企业的市场运行机制缺位
对河南省来说,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在于能够发展一方经济、推进文明河南建设。但是由于文化企业的市场运行机制缺位,所以河南省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工作和国有文化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并未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些文化组织并未将其与市场经济的运行环境和运行模式结合在一起,闭门造车的结果便是难以获得新的发展契机。比如,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离,概念上和观念上的缺位使得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难以得到稳步的推进。当然,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层面的,有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也有主观因素和体制因素的制约,有些是在较长时期内积累起来的矛盾,有些是在面对市场、面对发展时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思想框架下的文化产业未能形成良性的发展态势,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一些影响行政整合和市场整合的因素较少出现在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块中,致使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管理体制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顽固性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与此同时,在传统事业管理体制的影响下,河南省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在与其他省份文化产业集团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弱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河南省的文化产业发展和文明河南的构建。
3.文化体制改革的观念缺位
不可否认,河南省的文化资源极为丰富,这是其他省份无法企及的。但是到目前为止,在全省范围内还未能形成在各个具体领域得到推行的典型做法或者经验模式,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太少。这些现象的存在,从根本上讲,是由于文化体制改革的观念缺位,文化资源的散乱状况十分明显,未能真正培育出足够数量的、优秀的、能对其他非试点单位与地区起到榜样作用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市场开放的步骤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协调和不一致。实际上,文化体制对传统文化有着一定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形成明显的制约。在河南省,文化资源条块分割的情况比较严重,文化资源的壁垒也较为明显。[5]要打破这些壁垒,就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打破传统社会中政企不分和政事不分的现象,使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能够真正地融入市场机制之中,以此对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弘扬起到基础性的配置作用,使文化经营单位的创新积极性和文化服务的质量得到稳步的提高。
4.文化市场的资本性缺位
由于历史上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所以河南省在文化领域中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比如政府干预得多或者市场因素调节得过少等,从而使文化企业在管理、经营和运行过程中出现了内部机制陈旧、相关工作的改进与完善工作推进得不理想、效果不显著等问题,在一些领域出现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文化产业运行和文化管理体制之间的矛盾问题。在文化市场上,资本性的缺位,使得知识文化产业的规模经济受到了明显的制约。比如,原有文化行政事业管理体制的限制使得河南省的文化企业规模有限、效益低下,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文明河南的建设和河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另外,河南省的文化产业还存在竞争力不足的情况,加之人才引进与培养不足、相关激励措施缺位,目前河南省文化产业领域的经营管理人才十分短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南省文化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三、文化体制改革场域中“文明河南”的特征解读
1.繁荣的文化事业
从历史的发展经验看,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公民素质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联。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最主要的社会功用便是不断提高公民素质。对河南省来说,发展和繁荣文化事业,实际上是要不断丰富和充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文学艺术创作方面作出更多的努力,在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事业方面不断与外界加强交流与合作,为河南省文化事业和精神文明事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全面繁荣河南省的文化事业,构建文明河南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和外部环境中的各种组织、个人、制度、体制等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在谋求区域经济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和文化事业良性发展的同时,要增加对文化事业的投资力度,并在投资体制机制和文化事业运行状态方面,使现有的文化符号形成紧密的关联,打破制约文化强省建设的各种瓶颈。
2.显著的文化产业特征
建设文化强省不但取决于公民素质的提高与文化事业的繁荣,还取决于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和整体性进步。公民素质的提高与文化事业的繁荣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为建设文化强省和文明河南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河南省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与人才保障。[6]要创造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氛围,就需要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解放文化生产力、发展文化生产关系,使河南省能够具备显著的文化产业特征,并将其落到实处。这是因为只有在文化整体实力与综合竞争力方面得到显著的增强,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文化河南、文明河南的形象才能最终形成。所以,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建设文明河南的过程中处在关键与主导位置,如果缺少了文化产业的支撑,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和文明河南的战略就难以实现。
3.较高的公民素质
从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上讲,文明与文化直接相关,尤其是在构建现代文明的过程中,文化对文明的贡献不可低估。可以说,要想构建一个文明的河南,就需要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场域中,不断提升河南省公民的文化素质,在人们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水平、民主法制观念、受教育水平、科技文化水平等方面,加强培养和训练,使公民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在现实生活中,构建文明河南需要在精英层、中间层与后进层三个层面上对公民进行分门别类的培养和教育,使公民素质能够得到显著的提高。比如,要通过必要的机制,使一些优秀的或者先进的人物能够不断涌现,使其能够真正服务于河南省的文化和文明建设,借助其强大的影响力,使河南省的文化建设和文明建设不断聚集更多的正能量,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缩小后进群体的数量,削弱其影响,降低其对文明河南的构建产生的负能量。也就是说,在构建文明河南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借助精英层的积极作用和文化影响力,有效促进中间层与后进层向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转变,在抓好两头、带动中间的机制下,使河南省全体公民的素质得到充分的提高。
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明河南的途径
1.加大文化体制改革的度力
首先,需要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不断调动改革的积极性和参与者的主动性,使文化体制改革能够真正成为改革主体的主动要求,使之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将文化和文明的养分不断注入河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比如,要进一步研究和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的进度测评体系,将河南省辖的文化体制改革推进与落实情况纳入政绩考核的范围之中。其次,进一步统一文化管理环节,提高效率,探索大文化管理体制,最大限度地将原本分散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诉求集中起来进行集约型的资源管理。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要通过典型事件的带动,集中精力对省内现有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进行督促和评估,使之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体现出试点效应,为其他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形成强大的带动力和辐射效应。
2.推进文化体制的配套改革
对河南省来说,文化体制改革的涉及面极广,属于综合性、系统性的改革创新工程范畴。在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能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与文化体制的综合配套改革直接相关。因此,各级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机构,要在切实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的同时,将党委宣传部门、改革发展部门、财政与国资管理部门、统计部门结合在一起,全面加强组织协调,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使文化产业能够获得资金、人才和制度上的支持,实现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3.使文化生产力完成量变和质变
文化产业的建设目标在于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和娱乐产品以及相关的服务,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要实现这一目标,并进一步地构建文明河南,就需要将各种社会资源进行有效的关联,实现文化体制改革的“质”的变化。比如,要将文化事业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引导下确定正确的前进方向,形成强大的导向力量。同时,要将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在一起,以文化资源为基础,全面构建河南省的文化事业,努力在市场化的过程中逐渐并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之中。更为重要的是,文化事业的发展要为河南省自主发展创新文化建构创新标志。以“质变”获得新生,否则,河南省就难以从文化资源大省转变为文化强省和文明强省。同时,要以此为基础,在建构这些标志的前提下,推进文化事业向“量变”的方向发展,通过文化创新生成新的文化要素和文明成分,使那些具有信息标志和知识标志以及智慧标志的创新文化在经过工业化复制之后,产生更为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结束语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和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南省在历史文化资源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文化潜力十分巨大。长期以来,中原文化一直源远流长,对我国民族整体性文明的延承与构建形成了深远的影响,其丰富的文物古迹和文化符号得到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集体性认同。但是,需要认清的是,即便如此,河南省在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弘扬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包括深化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文明河南建设,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与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提供充足的动力和支持。
[1]李光.以产业化推进河南文化强省建设[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8-83.
[2]郭超.河南文化发展现状与国内先进省份对比研究[J].传承,2013(3):106-108.
[3]刘国明,傅冰.关于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哲学思考[J].决策探索,2007(1):27-31.
[4]刘维政.传统行政文化的创新对行政伦理建设的启示[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5):36-39.
[5]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河南文化强省发展战略研究[J].中州学刊,2008(1):48-54.
[6]周开宁,李春玲,黄永涛.行政文化中的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兼论服务行政文化的构建[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