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基于GDP和旅游业收入相关分析

2014-08-11朱吉玉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资源

朱吉玉,李 剑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管理系,安徽 芜湖 241002)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业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日益引起研究者的重视。研究这种关系对于我国科学制订旅游发展规划,合理开发和整合旅游资源,加大旅游投入,促进我国旅游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从一般意义上看,旅游业发展依赖于旅游资源条件和禀赋,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旅游经济应该较发达,旅游业收入应较高。但从我国历年各省旅游业收入排行榜来看,旅游业收入与经济发展(GDP)状况基本同步,两者关联度甚至高于资源丰度。比如,山西省无论是旅游资源总量还是资源质量,均居全国前6位,[1]但它的旅游业收入仅列全国第15位,其GDP只列全国第21位;而旅游资源并不十分靠前但GDP名列前茅的广东、江苏、浙江,旅游业收入和GDP一样处于前列。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即经济发展状况对旅游业发展影响很大。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依赖旅游资源禀赋,还与区域经济、基础设施、资源开发、地区(城市)的形象和综合功能以及交通区位条件等密切相关,而这些正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

对于旅游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理论界基本存在三种观点,即旅游业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促进旅游业发展以及二者互相影响等。国内诸多学者就旅游业与经济增长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实证检验。张敏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旅游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旅游业与国民经济增长是双向因果关系,即国民经济增长是旅游业发展的Granger原因,旅游业的发展又是国民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2]闰敏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对旅游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受基础产业发达程度的制约,尤其是受交通运输等行业发达程度的制约。[3]刘长生和简玉峰用VAR模型分析了我国各个省份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认为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远大于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中部地区次之。[4]

综上所述,理论界对旅游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认识不一。本文拟通过旅游业收入和GDP之间的相关分析,从整体上阐明旅游业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关联性,并密切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角度,提出旅游业发展的实际对策。

一、发展旅游业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发展旅游业对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旅游业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 GDP总量虽已跃居世界第二,但仔细分析,这种发展是粗放的、不可持续的。中国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就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旅游业则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渠道。旅游业是朝阳产业,也是绿色产业、低碳经济,生产的是绿色GDP,它对减少工业污染和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完美结合具有重要作用。

(二)发展旅游业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需要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大幅度上升,并最终超过第二产业的比重。我国2012年人均GDP达6100美元,[5]三产比重分别是:10.10%、45.3%、44.6%[6],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一般来说,旅游业是第三产业(服务业)的“龙头”,2012年我国旅游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11.07%[6]。大力发展旅游业,使第三产业逐渐赶上并超过第二产业,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国家“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宏观调控任务的重要手段。

(三)发展旅游业是扩大内需的客观要求

2008年以来,受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遭受重创,扩大内需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力发展旅游业正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将旅游业作为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和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项目。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进一步扩大内需,为国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旅游业灵活性好,受经济周期影响小,可持续能力较强,特别是在消费低迷时往往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撑点,能够发挥促进消费、促进增长的重要作用。

(四)旅游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业已成为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当前,旅游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产业、快递物流业已成为带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旅游业所创造的就业机会以及国民收入乘数效应很强。据统计,我国旅游业每收入1元,社会综合效益可达6—7元,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员,可为社会增加约5个就业机会,旅游业对交通、餐饮、文化、娱乐、住宿、会展等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影响带动关联行业多达110个。[7]由此可见,旅游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

(五)旅游业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旅游业和国民收入水平关联度很高。2013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6700美元,[8]属于中高收入国家,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已是必然。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在扩大消费、赚取外汇、带动就业、保护生态、节约资源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资源消耗少、投资回报高、发展速度快、生机活力强的优势产业。[9]由此可见,旅游业被列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既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又是旅游产业优势所决定的。

二、旅游业与经济发展(旅游业收入和GDP)的实证分析

为进一步研究旅游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笔者选择旅游业收入(TR)和GDP作为量化指标,分析两者的关联性。本文选取2012年全国各省GDP和旅游业收入、2003至2012年全国GDP和旅游业收入两组数据(因2013年数据尚未全部公布),运用Eviews 软件,从纵、横两个方向对GDP与旅游业收入的关系进行量化分析。

(一)横向分析

表1 2012年全国各省GDP和TR对照表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根据各省2012年度统计公报整理编制

从表1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GDP较高的省份其旅游业收入一般也较高;从表2可以看出,GDP的全国排名与旅游业收入排名基本一致。两张表都显示GDP与旅游业收入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用Eviews 软件计算得出各省GDP和TR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1,几乎接近于1,两者属于正向高度相关关系。

表2 全国各省GDP和TR排名对照表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各省数据整理

(二)纵向分析

表3 2003—2012年我国GDP和旅游业总收入对照表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及国家旅游局年度统计公报整理

图1 全国TR和GDP之间的回归散点图

从表3可以看出,随着GDP的增长,旅游业收入也相应增长,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GDP和旅游业收入之间呈现正线性相关关系,用Eviews 软件计算得出我国GDP和旅游业收入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74,几乎接近于1,两者属于正向高度相关关系。

线性回归方程为:

TR=254.0059+0.04195GDP

这说明GDP每增加1亿元,带动旅游业收入增加0.04195亿元。

上述实证分析表明,无论是横向的全国各省GDP和旅游业收入之间,还是纵向的每年GDP和旅游业收入之间均存在较强的正向相关关系,特别是GDP和旅游业收入之间存在高度相关。

目前,我国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亚洲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国和全球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促进我国旅游业做大做强,实现我国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转变,可以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四、发展旅游业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旅游业发展战略观念,培育支柱产业地位

中国旅游业要做大做强,就必须牢固树立旅游业发展的战略观念。各级政府和旅游业主管领导,都要毫不动摇地把旅游业摆在突出发展、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旅游业发展中,要有长远战略眼光,早作规划、作科学规划,明确发展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旅游业发展的各项任务。

(二)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政策引导和统一管理

旅游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仅有旅游资源,不能很好开发、没有相应配套的旅游设施是做不好的。因此,旅游业发展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旅游资源属于公共资源,为确保有效地推动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扶植,旅游规划、开发、整合、宣传和营销必须由政府牵头,坚持政府引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理念。要完善管理体系,加强对旅游业经营、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及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10]加强政策引导,完善行业组织职能,实施产业的投资激励和优惠政策,鼓励多层次、多主体共同开发旅游业,促进旅游业全面振兴。

(三)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仅有旅游资源,不能很好开发、没有相应配套的旅游设施是做不好的。因此,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环境、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不足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地区间旅游发展和发达程度的主要差距。旅游业要发展,基础建设要先行。只有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旅游市场成长的需求。[9]

(四)转变发展方式,保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合理整合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合理整合有利于充分发挥旅游资源集聚和互补作用。要提高旅游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就必须在旅游资源开发和整合上下大气力。目前,在全国许多地方,旅游资源开发仍处于较低层次,小而分散,经营粗放,因此必须注重综合性开发。要根据游客细分市场的需要,进行合理配置、精心整合。发展中心城市综合功能,加强商务、会展、文化娱乐、购物和观光的多种整合,全面提升旅游的吸引力。[11]

其次,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发展观。在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旅游业的发展要转变以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落后的发展方式,由粗放开发向精细开发转变,由简单开发向生态开发转变;强化知识、文化内涵,增加科学技术的运用;健全资源保护的法律制度和行政管理制度。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资源保护意识,实现主客共同参与的旅游资源环保工作。[7]

再次,转变经营方式。要彻底改变旅游业经营简单、粗放,产品单一,服务层次低,经济效益差的不良局面。要不断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平衡收入要素。努力实现“吃、住、行、购、游、娱” 比例结构的合理化,力争使游客行得快捷,住得舒适,吃出风味,娱出特色,购得满意,游出花样,以增强旅游的综合吸引力,实现旅游综合效益的提高。[8]

(五)加强区域旅游合作,重视区域联合发展

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高度的开放性。任何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邻近地区的密切配合和支持。中国旅游业要做大做强,就必须树立“全国一盘棋”的观念,要加强区域旅游合作,重视区域联合发展。通过区域合作,实现合作共赢、优势互补和客源共享。以安徽旅游为例,安徽毗邻地区的旅游资源都很丰富,特别是东部的江、浙、沪地区,既是经济发达省份,又是旅游强省。同它们合作,一方面,可以加快推进安徽旅游业与长三角区域的一体化进程,深入开发“长三角”游客市场,进一步增大江、浙、沪游客对安徽旅游的贡献率,[8]另一方面,安徽丰富的旅游资源对江、浙、赣等毗邻地区的旅游发展同样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六)加强旅游教育与人才培养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旅游业要发展,就必须有人才作保障。要科学制定我国旅游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大力培养旅游管理人才和技能型实用人才。要充分发挥全国大中专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努力建设一支服务一流、业务精通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坚持旅游从业人员认证上岗制度,加强在岗培训,不断提高旅游行业队伍整体素质。要不断充实外语导游队伍,除英语导游外,还要特别增加韩语、日语、俄语等语种导游的人数。应聘请国内外专家为我国旅游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规划设计和业务培训,有步骤地选派业务骨干到境外深造,从而为我国旅游业发展和高效运营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七)扩大宣传,发展特色品牌

旅游产品的营销,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发展特色品牌,以提高我国旅游业整体印象,扩大旅游点和旅游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

首先,要重视旅游业宣传促销工作。通过政府牵头,精心打造各省市、各旅游地区独特、统一的旅游品牌形象。加大整体营销力度,建立和完善企业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宣传促销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精品为内容,以媒体为手段,以形象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以旅行社为重点,进行联合促销。在渠道上要实现国内、国际旅游市场的双突破。

其次,要实施特色战略,发展特色品牌。有特色才有吸引力。要认真分析、提炼各地的旅游特色,树立特色鲜明的旅游形象,生产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精心策划具有广泛影响、体现各地特色的旅游活动品牌。

(八)整顿旅游市场秩序,改善宏观发展环境

随着旅游市场急剧扩大,加之地方保护、利益驱动、管理滞后和法规不健全等原因,旅游市场鱼龙混杂,市场秩序和宏观环境存在诸多问题。如:损害名胜古迹和景点的行为;乱摆摊点、乱修建筑等破坏风景区环境的行为;吃、住条件差,行、游、购、娱等消费过程中损害旅游者合法权益的行为;缺乏职业道德,唯利是图,“导游”变成“导购”的行为;一些旅游商店欺诈游客,或缺斤少两,或以假乱真,或以次充好,或变相涨价;导游人员与消费场所相互串通私拿私授回扣;旅行社变相转让经营权之风盛行。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影响旅游消费的积极性,也影响国家声誉。因此,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净化旅游消费市场,打击和严惩不法行为,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加强诚信、道德体系建设,确保旅游市场实现“安全、秩序、质量、效益”四统一的目标。具体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旅游法律、法规建设,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严格执法

按照建治并举、标本兼治的原则,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行业为主体、企业为基础的工作格局,加强行风建设,优化旅游环境, 提升服务质量,为我国旅游业进一步发挥拉动内需的作用、成为世界安全的旅游胜地创造基础条件。

2.加大市场检查力度

加大对旅游市场的日常监管力度,严厉查处导游人员私拿、消费场所私授现金回扣行为。建立公开公平的导游人员工作报酬机制,积极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开展旅游购物、消费场所的综合治理,重点查处购物商店和摊贩出售假冒伪劣商品,诱导购物,强买强卖,价格欺诈等行为。

3.打击非法导游和非法从事旅行社业务活动的行为

重点查处无证和假证导游活动的行为;坚决取缔私自带团的导游行为;严厉打击非旅行社单位的个人私自招徕、接待游客,为游客安排食宿和游览活动;重点整顿“黑车”“野导”与非正规景点及购物商店、餐馆等相互勾结,私拉游客、强迫就餐购物、随便变更行程等非法经营行为。

总之,要切实加强旅游市场管理,优化旅游业发展环境,保护旅游经营者和游客的合法权益。必须一手抓稳定发展,一手抓整顿规范,确保我国旅游市场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1]黄成林.中国主要旅游资源的省际比较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135-137.

[2]张敏.旅游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5.

[3]闰敏.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旅游产业关联度分析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43-48.

[4]刘长生,简玉峰.我国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不同省份的个体数据和面板数据分析[J].旅游科学,2008(5):23-27.

[5]2012年中国人均GDP为6100美元[EB/OL].(2013-02-22).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302/22/t20130222_24134247.shtml.

[6]国家统计局发布《2012年统计公报》[EB/OL].[2014-01-03].http://www.scsilk.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6&id=3842.

[7]朱吉玉.扩大内需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思考[J].宜宾学院学报,2013(2):17-22.

[8]我国人均GDP达到6700多美[ED/OL].(2014-04-24).http://news.163.com/14/0424/02/9QIJC2PO00014Q4P.html.

[9]齐天峰.旅游学概论[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10]鲁超.旅游业促进经济增长机理与动力机制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0.

[11]朱吉玉.安徽旅游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思考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6):70-72.

猜你喜欢

旅游业旅游资源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旅游
旅游的最后一天
旅游业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