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字句的四种语义模式
2014-04-08李唐
李 唐
(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3000)
在现代汉语中,“有”有两种意思,一种是表示领属关系的“有”,另一种是表示存在关系的“有”。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有”和不同的语义场景角色进行组配,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字句。这些“有”字句在“存在”和“拥有”两大语义情景观照之下,表现出不同的语义特点。这些特点可以抽象成四种基本的语义模式,即广义领属关系模式,包含语义模式,包括语义模式和存在关系语义模式。
一、广义领属关系模式
先看下面的例子:
(1)a.这个小博士有全套的百科全书。
b.微软公司有丰富的资源。
(2)a.小李有个弟弟。
b.他有一位令人尊敬的老师。
(3)a.她突然有了一种幸福的感觉。
b.西门子公司在这些领域有技术优势。
以X表示“拥有者”或“存在处所”,Y表示“拥有物”或“存在物”,S表示句式结构。(下同)那么在以上各句中,X和Y之间有着相同的语义情景即某人拥有某物。记作:S1:X领有Y,Y属于X。其中,X的语义情景角色为领有者,Y的语义情景角色为领有物。从领有者角度看,领有者通常是指人的名词性成分,如例(1)和例(2),但从人类认知的角度,通过转喻而具有了独立行为能力的机构名称,由于可以影响到客观事物的存在,也可以进入此类句中的领有者范围,如例(1)b。领有物Y的语义特征比较复杂,既可以是X所拥有的具体财物,如例(1),称为物权领有;也可以是X所相对的社会关系的称谓,如例(2),称为关系领有;甚至是X所具有的抽象属性,如例(3),称为性状领有。
(一)表示物权领有的S1[+物权]
如果X对Y具有使用、支配、处置的资格或权力,那么X物权领有Y。这就是物权领有的情景定义。记作:S1[+物权]。据语料观察,X和Y之间的领有关系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领有者X可以拥有或者不拥有(取消、改变或出让)Y这种领有物。这被称为可让渡关系。物权领有的逆关系是物权从属,物权领有和物权从属是一种反对称关系。例如:
(4)a.小李有一本书。←→这本书属于小李。
b.小李有一本书。←→这本书有小李。
在表示物权领有的“有”字句中,核心动词“有”后可以添加体助词“了、过”,从而表示拥有关系的变化。但是,“有”后一般不能添加体助词“着”。因为,状态动词“有”本身表示拥有关系的静态持续。这跟体助词“着”表示的状态持续意义互相重复,这不符合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原则。
(二)表示关系领有的S1[+关系]
关系领有的情景定义可以粗略地界定为:如果X和Y之间具有一种互相依存的社会、人际关系,那么X关系领有Y。记作S1[+关系]。在这里,充当Y的必须是表示社会、人际关系的名词;比如,“父亲、儿子、老师、学生、朋友、员工、秘书”等,其中大多数是亲属称谓的一价名词。在关系性领有句中,领有者和领有物处于一种相互依存、互为参照的状态。
在进行这种逆关系变换时,大多数表示关系领有的“有”字句,需要根据语义进行相应词项的代换而不必更换核心动词。例如:
(5)a.小明有一个哥哥(叫大明)。←→这个哥哥有一个小明。
b.小明有一个哥哥(叫大明)。←→大明有一个弟弟。
因为X和Y之间的关系是长期的、固定的,不可让渡,因此不能跟“了、过”等表示动态变化的体助词成分搭配。
(三)表示性状领有的S1[+性状]
性状领有的情景定义,可以粗略地界定为:如果X具有或者呈现出某种属性、状态Y,那么X性状领有Y。记作S1[+性状]。这种关系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X和Y之间的领有关系是一种可让渡的关系;其次,S1[+性状]中的Y通常由意义比较抽象的名词充当,例如:“感觉、情绪、能力、权力、技术、优势、关系、基础、理想、功力”等等。第三,Y前可以有表示性质的形容词或“形容词+的”修饰成分。比如:“有突出的能力、有过硬的技术、有明显的优势、有坚实的基础”等等。可见,S1[+性状]在表示性状领有关系的同时,还可以表示领有者X所具有的性状的程度。值得注意的是,当被领有的性状Y为光杆名词时,“有”前通常能加程度副词“很、十分、非常”等修饰成分。如:“很有感觉、很有优势、很有能力、很有权力、很有理想、很有功力”等等。也就是说,在S1[+性状]中,表示性状的程度高有两种手段:或者在性状名词Y前加修饰语,或者在动词“有”前加修饰语。
性状领有和性状存在是一种反对称关系。其中,性状领有者处所化后能表达性状存在关系。这样说明领有关系和存在关系本身具有一定的相通性。
例如:
(6)a.乔光朴[身上]有一种迷人的魅力。←→这种迷人的魅力存在于乔光朴身上。
b.刘小姐[心中]有一种苦涩的滋味。←→这种苦涩的滋味存在于刘小姐心中。
此外,在S1[+性状]中,动词“有”之后可以添加“着、了、过”等体助词来表示领有者跟某种性状的领有关系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暂时性获得的一种领有关系。
二、包含关系模式
包含关系是指某事物中包含了另一事物。记作S2[+包含]。例如:
(7)a.这本书有五百页。
b.这辆自行车有三个轮子。
(8)a.这一活动很有意义。
b.他写的文章有鲜明的特色。
c.一切理论的绝对说法都有局限性。
在人类认识的过程中,将各种具体的或者抽象的事物看做一种“容器”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认知方法。包含关系从容器的视角看,是容器包含、承载了容物;相反,从容物的视角看,是容物存在于容器之中。这就是说,包含和存在是一种反对称关系。例如:
(9)a.教育部(里)有一个语言信息司。←→语言信息司(设)在教育部(里)。
b.刘老三的话(中)有威胁的意味。←→威胁的意味(藏)在刘老三的话中。
在包含关系中,当容物为光杆名词时,“有”前也可以添加“很、非常、十分”等程度副词(如例(8a),这与性状领属关系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经过仔细的比较,发现两者语义情景方面的主要差异在于:S1[+性状]中的Y往往是X的临时性特征,而S2[+包含]中的Y往往是X的恒定性特征。两种句式在情景语义方面的这种差别,造成下面两个语法现象:
第一,在S1[+性状]中,动词“有”后可添加体助词“着、了、过”;而在 S2[+包含]中动词“有”后只能加体助词“着”,一般不能加“了、过”。如:
(10)a.老郭突然有一种奇怪的感觉。→老郭突然有了一种奇怪的感觉。
b.病人有明显的焦虑情绪。→病人有了/过明显的焦虑情绪。
(11)a.这本书有五百页。→这本书有了/过五百页。
b.这种活动有重要的意义。→这种活动有了/过重要的意义。
第二,在S1[+性状]中,动词“有”可以用表示“状态变化”意义的动词替换,而S2[+包含]中的动词“有”不能进行这种替换。例如:
(12)a.老郭突然有一种奇怪的感觉。→老郭突然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感觉。
b.病人有明显的焦虑情绪。→病人产生了明显的焦虑情绪。
(13)a.这本书有五百页。→这本书产生/获得了五百页。
b.这种活动有重要的意义。→这种活动产生/获得了重要的意义。
以上句式变换的限制说明:在S1[+性状]中,说话人把Y看作是X从外部获得的一种临时的属性;而在S2[+包含]中,说话人把Y看作是X固有的一种恒定的属性。
三、包括关系模式
包括关系是指某种事物包括某些元素或组成部分。记作S3[+包括]。例如:
(14)主要成员有陈赓、安子文等同志。
(15)送餐服务主要有预约和即送两种。
(16)版面分别有舞台屏幕、文化生活、文学观察、美术世界、读书天地、作者文苑。
(17)出席茶话会的领导同志有:胡锦涛、温家宝、习近平、吴邦国……
(18)1998年元旦开始使用的新币有 5、10、50、100和500卢布5种纸币。
这些句子的语义表达有着相同的语义情景:某事物具有某种属性,包括一些符合这种定义属性的事物作为其元素或组成部分。包括关系反映的是一种全体与成员之间的总分关系或者说是一种列举关系。
跟表示包含关系的S2不同,在S3[+包括]中,动词“有”前面不能添加程度副词;但是,经常会出现“主要、通常、分别、一共”等副词性成分,来表示所包括Y对包括者X进行列举的程度和方式。比如,“主要、通常”说明Y是对X的不完全列举,如例(13)、(14);“分别、一共”说明Y是对X的完全列举,如例(15)。此外,在S3[+包括]中,动词“有”后不能加体助词“着、了、过”这说明这种句式关注的是:在说话当下,某种事物跟其组成部分之间的包括关系。这跟其他“有”字句在时体表达方面有显著的差别。
四、存在关系模式
存在关系的语义情景是某处存在某物。记作S4[+存在]。例如:
(19)a.烟台市牟平区有一座雷神庙。b.马路边有几个破旧的垃圾桶。
c.那里有一本留言簿。d.这里有几个盲点。
(20)a.岩层中有了盛水的空间。
b.经过烧结,饭碗、菜盆上有了许多美丽的图案。
c.高原上有了一条真正的铁路。
(21)a.伊拉克与中国有着长期的友好关系。
b.盛云龙与军队与国防有过一种难解的情结。
从语义选择和句法表达上看,最典型的存在处所X通常为表示方位处所的名词性成分,最典型的存在物Y通常为表示无定的名词性成分,即说话人假定听话人不知道(或不能指认出)该成分所指的具体对象。其中,绝大多数是带数量词修饰的名词短语,如例(19)a的“一座雷神庙”和例(20)b的“许多美丽的图案”,少数是不带数量词修饰的名词短语,如例(20)a的“盛水的空间”。
时间和空间是事物运动的环境,时间可以看作是抽象的处所;因此,存在处所中包括时间。例如:那年有一场学生运动。明天有小雪。另外,抽象处所还可以是两个抽象的边界点之间的空间,例(21)。在这里,a中,“伊拉克”和“中国”可以看做边界点,而之间是抽象的存在空间。b中,“盛云龙”与“军队”构成一个抽象的空间,“盛云龙”与“国防”构成一个抽象的空间。由抽象处所充当存在关系句的主语的这些句子是非典型存在句。
[1] 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8,(3):41-46.
[2] 王建军.时空在汉语存在句中的表现形态[J].语文研究,2005,(4):15-18.
[3]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 詹开第.有字句[J].中国语文,1981,(1).
[5] 张豫峰.“有”字句研究综述[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3).
[6] 刘高礼,韩景阳.谈词说字[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
[7] 石毓智.语法的形式和理据[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8] 袁毓林,王健.汉语拥有关系的语义模式和语法表现[J].世界汉语教学,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