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能力要求构建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体系
2014-04-08李爱萍
李爱萍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系,湖北 十堰 442000)
探索并实施“211”课程体系是笔者所在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个特色和突破,素质拓展子体系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也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实施是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至关重要的问题。笔者认为,作为就业导向的高职院校,以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为主线,科学构建素质拓展教育体系,校企合作、系企融合共同实施是妥善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双园融合”办学模式下,根据企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状况,以及学生未来发展状况来安排教学,并且专兼结合共同实施在课程改革、教学团队组建、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和体现[1]。
一、高职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体系的本质和内涵
“素质”一词在辞海里被定义为人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事物本来的性质;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等。在社会上,一般定义素质为一个人文化水平的高低;身体的健康程度;家族遗传于自己惯性思维能力和对事物的洞察能力、管理能力和智商、情商层次高低以及职业技能所达级别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思想与行为的具体体现。而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素质应采取第三种定义方式,是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各项条件的综合。
“拓展”本是源于心理方面的训练,后经泛化为各行业的代名词。在高等教育领域中,与“素质”一词搭配,是指高等院校对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各项条件的加强,是一种综合性教育教学活动。作为一种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素质拓展教育更加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在高职教育领域,素质拓展是指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就业所必备的专业技能、人文素养、身心体质等社会和心理素质方面从深度和广度上进行加强的一种教育教学活动。
素质教育已是目前教育界所普遍推崇和执行的教育模式,但普通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提出的,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动。而“素质拓展” 并非等同于普通的“素质教育”,其旨在“拓展”,是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针对受教育群体的差异性而设计的一些教育活动。素质拓展教育体系更是经过系统、科学设计的一系列活动或课程的总和,是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育活动。
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高职院校毕业生除了具备基本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外,素质拓展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让部分学生突破有能力者的人才培养合格线,学到更多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拓展教育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以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这就是素质拓展教育的根本意义之所在。
二、提高就业能力是素质拓展的主要目标
就业能力(Employ ability)的概念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Beveridge)于1909年首先提出的,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对此概念进行了修订,认为就业力是一个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重新选择、获取新岗位的动态过程,在强调就业者就业能力的同时,加入了就业市场、国家经济政策等宏观方面,更全面地阐释了就业力的整体概念。2005年,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再次将就业能力概念明确。就业力(Employ ability),即“可雇用性”,是指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就业力不仅包括狭义上理解的找到工作的能力,还包括持续完成工作、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职场产生深远影响的加大,就业能力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首先,社会的发展使得整体人才素质大幅提高,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如何赢在职业的起跑点,如何打造适应当代职场特点的就业能力,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其次,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给职场环境带来了重大变革。身处多元化、国际化的工作环境,职场人士需要不断提升能力素质,开阔视野,以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再者,随着人才测评理论的发展,企业越来越重视针对不同的岗位选择不同类型的人才。所有这些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发挥好政府引导、规范和督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是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精神。
如何贯彻落实职教精神,真正达到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的效果,除了政府引导的政策激励机制之外,发挥调动社会力量、吸引优质资源转向职业教育是重要的措施保障。作为以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的高职院校,应该将就业能力提高作为素质拓展的主要目标,并以就业能力的分类及要求来设计构建素质拓展教育体系,并在实施中充分发挥企业资源,既能符合职教精神,又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及市场要求,同时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以就业能力要求构建素质拓展教育体系
就业的核心问题是岗位工作能力、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3]。 从普通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的角度也将就业能力分为专业技能、可迁移技能(通用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基本是对应的。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即可以此三种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构建一个包含专业技能拓展、可迁移能力拓展和自我管理能力拓展的素质拓展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专业技能拓展
专业技能是一种需要经过有意识的、专业的学习才能掌握的特殊知识和能力,这些技能涉及到学习的专业知识和课程。如果以职业发展阶段名称及内涵要求来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毕业生工作3~5年所能达到的职业能力水平来看,3年制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有能力者[2]。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专业技能拓展一方面是从深度上进行,就是为了满足部分学习能力较强学生的学习需求,设置2~3门专业课程,这几门课程的目标定位应该高于有能力者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从深度上对人才培养定位的拓展;另一方面从广度上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主要是针对核心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设置的,考虑到毕业生就业岗位未必全部都在核心岗位,也有部分毕业生在相关职业岗位(群)就业,而且从扩大学生专业知识面,增强就业竞争实力的角度考虑,广度上的拓展课程和活动也是必须的。
(二)可迁移能力拓展
可迁移技能也叫通用技能。迁移是人在学习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心理现象,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无不存在着迁移现象。迁移的本质是两种学习之间在知识结构、认知规律上相同要素间的影响与同化。可迁移技能就是那些能够从一份工作中转移运用到另一份工作中的、可以用来完成许多类型工作的技能,是一种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可迁移能力拓展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以此理论,在构建素质拓展教育体系的内容时,就要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进行预设,以便把握揭示知识的深刻程度,同时,要在人才培养周期内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拓展可迁移能力。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职业生涯中心将可迁移技能确定为九种,分别是:沟通、创造力、判断性思维、领导能力、生活管理、社会责任、团队合作、技术或科学技能(如网络运用技能)、研究或项目开发等技能。
(三)自我管理能力拓展
自我管理能力是指受教育者依靠主观能动性,按照社会目标,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转化控制的能力。这种技能经常被看作个性品质,因为它们被用来描述或说明人具有的某些特征。这些技能可以从非工作领域迁移转换到工作领域,有助于推销自己和自己的才能,是成功所需要的一种品质性技能。通常用于描述自我管理能力的词汇有自信、自立、责任心、诚信、主动、勤奋等[3]。自我管理的内容包括自我评估、自我完善和自我管理,其中评估自我是管理自我的基础,要自我管理,就必须建立起人和环境的资源,自我管理能力就是在这样的人和环境的资源背景下,通过寻求合适的方式不断完善自我,实现能力的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拓展旨在通过设置系列活动,为学生搭建人与环境的资源平台,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实现自我完善提高,管理自我的拓展。
按照就业能力要求构建的素质拓展子体系,内容涉及到专业甚至是行业企业发展的前沿动态,涉及到本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内容,其实施过程中对教师专业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都高于普通人才培养的定位。单纯的高职院校教师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来自生产一线的最新动态,必须依靠合作企业的技能高手、技术骨干等人力资源才能更好的达成拓展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爱萍. “双园融合”办学模式下的“柔性”教学改革研究[J].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40.
[2] 魏文芳.从初学者到实践专家[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1.
[3] 罗伯特·C·里尔登.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