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装备制造类专业深化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实施的思考
——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

2014-04-08军,何军,卞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模具导向课程体系

李 军,何 军,卞 平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工程系,湖北 十堰 442000)

一段时间以来,在德国居于主流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构建模式随着中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而大行其道,但由于政策法规、思想认识、行业企业背景、师资队伍能力、实习实训条件、实施周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构建模式改革很少深化开展。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自2009年开始,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为突破,在课程体系构建、工学结合课程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柔性教学管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等工学结合培养人才各个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如何深入推进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深化工学结合培养人才,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新型校企合作关系,满足企业人才需求,这对顺利通过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验收、取得良好成绩的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而言,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认为,基于中国当前经济转型的要求、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学院建设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深入推进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大有可为的。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探讨装备制造类专业群深化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方法、途径设计。

一、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已经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一)改革所取得的成绩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家骨干校建设期间,通过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来推进工学结合培养人才,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按照新模式构建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中,原有课程的学科特点逐步淡化,取而代之以项目化形式、重在知识应用的职业课程。课程的内容不再按照学科递进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而是通过行动导向的教学和大量的实训实习将新知识体系转化为个人的职业技能,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推行工作过程导向构建新课程体系过程中,还取得了更新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双师能力、改变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改善校内实习实训条件、开展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等方面的成绩。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通过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为抓手的“职业活动导向技能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水平都大幅度提升,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师资队伍双师能力明显提升,实习实训条件大幅改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日渐完善,为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取得良好成绩做出了贡献。

(二)改革存在的问题

应当说,与较早前的按照学科知识构建的课程体系相比,新课程体系不论是结构还是内容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职业活动的特点,特别是反映了职业活动中对于专业知识应用的要求。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前一阶段的改革又并不彻底,与大多数院校一样,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依然保留了如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等职业特征不明显的所谓“平台课程”,课程改革实际上主要集中在对以往专业课程的重构和改造上,而专业课程的改造也受制于教师的水平能力、实习实训条件等因素,存在反映职业活动的项目化教学主线不清晰、课程对岗位工作的针对性不强,学用脱节。因此,尽管较以往课程有进步,但这样的课程培养出来的人才依然不能满足企业用人的需要。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学生在校期间没有经过完整的模具生产流程“实战”,尽管通过学习和实习实训,使他们具备了一定的专业能力,如使用软件进行设计、工程制图或者使用机床进行零件加工等,但由于课程体系对模具生产流程反映并不充分,对模具设计与制造的职业能力训练也不突出,课程体系中安排了过多与模具生产毫无关联或关系不大的课程。因此,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在毕业时顶多只能称为“入门级的机械类人才”,而不能成为模具行业的“职业人”。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进一步深化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课程改革和逐步推进现代学徒制两项工作来实现培养模具行业“职业人”的目标。

二、进一步深化项目化课程改革

(一)校内深化项目化课程改革

进一步深化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可以通过更加明晰的生产性项目来构建学生的学习主线,即以全生产流程为导向,构建全项目化的新课程体系。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其具体做法是:

在前期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彻底取消专业基础课程和实习实训环节,将其学习内容融入以模具生产全流程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逐步取消高数、英语等公共课程,也将需要应用的知识融入学习项目中去。在取消公共课程之前,为了让学生尽早进入专业学习,将公共课程(含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安排扁平化(按总学时大致平均分布到两学年中完成)。

第一学年,首先通过模具拆装和测绘使学生初步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本技术要求(工程制图、模具结构、公差等)。再通过落冲模具设计与制造、弯曲模具设计与制造、拉伸模具设计与制造3个项目课程(学习领域),不断重复模具生产过程,实现学习、强化、提升、拓展专业技术的目的。学生在完成不同类型模具生产的过程中,反复训练工程制图、公差、UG软件、冲压工艺分析、模具结构设计、模具零件加工、金属材料和热处理等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能力。

第二学年,通过单分型面塑料注射模具设计与制造、双分型面塑料注射模具设计与制造、侧向抽芯塑料注射模具设计与制造和带活动镶件塑料注射模具设计与制造4个项目(学习领域),一方面将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生产过程拓展到塑料成型模具的设计与制造中,同时实现强化、提升工程制图、公差、UG软件应用、模具零件加工、材料和热处理等学科知识的应用,从而继续提升和拓展学生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能力。

同时,在以上每个学习项目中反复融入安全生产、5S管理、成本、质量和交期等企业实际生产中强调的职业素质要求,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第三学年,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达到从对制造业的感性认识到开展创新设计的目的。

(二)在企业实施项目化课程

校企共同培养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之一。在何时由企业承担何种内容的教学以及组织和考核,一直以来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当前职业院校普遍采用的第三年顶岗实习的办法,其设计初衷是希望学生在进入企业前能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然后到企业实习将其专业与职业相融合。但由于政策法规的缺失、企业自身条件影响、院校对实习的标准要求模糊、学生的组织管理复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大部分院校第三年顶岗实习很难形成统一的标准要求,即便少数院校在严格组织上做得较好,但对学生实习期间能力成长仍然很难形成统一考核要求。

深化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需要解决这一问题。

在校内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目标实现后,可以对上述学习项目加以改进,将企业的生产性项目引入,企业人员、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这些生产性项目,并将学生的课程(项目)标准进一步与企业的工作标准接轨,从而实现项目化课程从学校向企业延伸和企业的生产性项目向学校拓展。

三、逐步构建现代学徒制

(一)现代学徒制的基本特征

有研究者在比较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徒制后,认为现代学徒制具有6个特点:国家战略层面的制度管理、多元参与的利益相关者机制、以企业为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徒为主的双重身份、统一规范的教育培训标准、与国家资格体系融通[1]。

暂且抛开国家战略层面的制度管理不谈,笔者认为,构建现代学徒制主要需要处理好企业、学生和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而学校在其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其积极性应高于二者。构建现代学徒制需要构建以下基本要素:

1.学生、学校、企业的约定。现代学徒制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学徒为主的双重身份,表现为:一是招生即招工,解决学生的员工身份问题;二是校企共同负责培养,校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

2.课程体系的重构、课程内容的重组。现代学徒制需要构建统一规范的教育培训标准,并与国家资格体系融通,由于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除在校内学习课程外,在企业由兼职教师(师傅)承担课程教学是一种常态的教学安排。

3.工学结合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依据培养过程中学校、学生和企业的实际条件选择教学组织方式,实行“柔性化”的教学管理模式,校企共同管理课程实施、共同评价课程实施效果和评估人才培养绩效。

4.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协作和互补。高职的专业教师优势在于对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组织管理具有较丰富的经验,但对于企业实践和技术应用不太敏感;而企业人员实践经验丰富,但对于人才培养缺乏责任感和方式方法。因此协作良好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才能形成互补。如前所述,由于学校在构建现代学徒制中的组织者地位,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熟悉相应职业领域的工作过程知识,具备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协调好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在落实现代学徒制中的各种关系。

5.针对性与发展性相协同的学习评价。企业的考核模式是针对性为主,即目标考核为主,而学校的考核模式是发展性为主,即全面成长评价为主。实行现代学徒制需要建立以目标考核和发展性评价为核心的学习评价机制,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二)在校内探索构建现代学徒制的基本要素

从现代学徒制的基本要素要求中可知,建立现代学徒制的基本条件是校企双方共同的认知。但在现代社会中,一般的认识是人才培养,是学校的工作而非企业的责任,因此要构建现代学徒制,首先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造,即首先应在学校建立起适应现代学徒制的基本条件,再遴选合作企业开展人才培养的合作。

在上述基本要素中,都有对学校的具体要求,要达到这些具体要求,有很多方法。笔者认为,学校依然可以通过深化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来实现构建现代学徒制基本要素中对学校的要求。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其具体做法是:

以每班40人设计,将班级学生分为8组,每组5人。将以教学班为单位的教学组织改为小组教学,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每位教师担任5名学生的“师傅”,仿照企业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全程指导小组学生的专业学习。学生固定学习地点,实行“上班化”管理,即学生没有其他课程时在固定学习地点“上班”,开展学习讨论、接受指导、完成教师(师傅)布置的项目化学习任务。

邀请紧密合作的模具生产企业的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企业人员主要参与学习项目设计、协助教师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进行指导,并在答辩、成果评价等考核环节提供意见和建议。

如前所述,通过这一阶段的实施,基本可以实现上述现代学徒制基本要素要求中的第2、3、5点,即初步形成具有企业工作特点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初步形成具有较高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专任教师的职业实践能力基本可以胜任企业工作要求、初步形成针对性和发展性相协同的学习评价。

(三)遴选合作企业,初步构建现代学徒制

在校内基本达成构建现代学徒制的基本条件后,改革重点转向人才培养的另一方——企业。主要有三项工作需要完成。一是遴选合格的合作企业,校企构建人才培养的平台。这其中的关键环节是企业、学生受益。笔者认为,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的深化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力供求关系特别是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开始出现缺口,企业对具备一定职业能力人才的需求,学校可以提供有效供给。而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学习期间一定的费用,也为学生和学校提供了利益。企业、学生和学校各取所需,相互依赖,这就给构建现代学徒制提供了较好的环境。二是要实现工学交替。这不仅要求学校改革教学管理模式,也要求企业构建管理学徒(非全职员工)的管理模式,即企业要做好学徒的任务分配,并让企业能从学徒的工作(学习任务)中获益,而学生也能通过工作(完成学习任务)获得经济收益和能力提升。学校在其中处于组织者和协调人地位。学生在何时进入企业开展工学交替是关键。三是在校内条件构建成熟的基础上在现代学徒制要素中的第2、3、5点中融入企业因素,并帮助企业达到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标准要求,如培训企业人员,提高他们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制订工作(学习任务)考核标准等,从而初步全面达成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基本条件。

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可以从本地模具设计、制造企业中遴选8家模具设计、加工企业,企业参与招生环节(或从新生中面试),大部分学生入学时即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学生的前两年的学习(工作)地点从学校改为学校和企业,由1名教师和1名企业人员共同担任每班5名学生的师傅,按照现代学徒制的基本要求,指导学生学习,完成任务,提升能力。

四、深化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的途径

从上述项目化课程改革和现代学徒制构建的内容中,可以将改革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集中力量摸索深化项目化教学的方式,包括初步确定内容体系、组织方式、项目载体、考核形式、标准要求等,初步形成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这一阶段还要求初步形成具有全过程参与和标准掌控能力的教学团队。为尽量减少干扰,降低改革难度,这一阶段以校内改革为主,企业参与为辅。改革的方式可以通过开办实验班摸索经验,再在全专业推广实验班的做法。本阶段周期至少2年。

第二阶段改革主要是探索新模式大规模组织的方式。一是要摸索出新模式科学合理的基本标准要求,包括最高生师比、最低设施设备要求、最低经费保障、最佳组织模式、最低企业标准等;二是探索校企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的方法途径,引入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特别是在人才培养的最初阶段即可以大致确定学生就业去向,学生在学校学习和企业实习交替进行。本阶段改革仍然可以采用开办实验班的方式进行,改革周期1-3年。预计深化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总体改革周期约为3-5年。

笔者认为,以上改革的思路、方法和途径是切实可行的,对于装备制造产业中细分行业的专业具有借鉴意义,如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业设计、数控技术等,特别是其按照全生产流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模式和具有现代学徒制特点的教学组织模式,不仅可以更好地使学校和企业实现人才培养工作的合作,切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而且可以促进学校和企业开展技术合作,使职业院校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因其不属于本文探讨范畴,在此不进行论述。

[参考文献]

[1] 关 晶,石伟平.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81-82.

猜你喜欢

模具导向课程体系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偏向”不是好导向
《模具制造》月刊2020年订阅通知
第十三届Asiamold广州模具展盛大开幕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擦擦模具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模具制造中高速切削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