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同质化发展问题及对策探析

2014-04-08唐大超胡昌龙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同质化办学特色

唐大超,胡昌龙

(1.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办公室,湖北 十堰 442000)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成果毋庸置疑。然而,在高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不断增长的背景下,高校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少新问题、新情况,其中高校同质化发展现象日趋严重亟待引起重视并需妥善加以解决。

一、地方高校同质化现象尤为突出

“同质化”原本是商业名词,是说同一大类中不同品牌的商品在性能、外观甚至营销手段上相互模仿,以至逐渐趋同的现象,在商品同质化基础上的市场竞争行为称为“同质化竞争”。高等教育中出现“同质化”的现象说明教育缺少个性和特色,各校无论是办学理念还是教学模式,无论是专业设置还是课程内容都日趋相近,乃至对一个人的培养和评价大都是一个模式,多是以分数作为评价依据,缺少个性。学校没了特色,人才培养缺乏多样性。学生在几乎雷同的教育模式下,形成类似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缺乏创新和实践能力。这样的高等教育自然难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各种类型的杰出人才。特别是地方高校发展同质化日趋严重。一是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本来具有较明显的行业特色和区域特征的部分高校因追求“高、大、全”而丢掉了自身的特色,高校普遍存在办学定位相似、学科专业雷同、课程内容陈旧、办学“千校一面”。二是后果严重。高校发展的同质化有悖于大学目标,既导致了我国有限教育资源的低效运行与浪费,又使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之间产生了背离,同时还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难度。据统计,到2012年我国共有本科高等学校1 147所,其中1999年以来升本的有640多所,教育部对2012年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排名的结果是,第一985高校,第二高职院校,第三211大学,第四独立学院,第五科研院所,第六地方普通高校[1]。 地方本科高校就业率垫底与其同质化发展不无关系。

二、高等教育同质化的成因

高校发展同质化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其历史必然性,其根源不在高校,但高校却存在着发展的误区。

1.同质化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的附属品。1999年初,国务院决定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并提出了“建立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短期扩招过快而同时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增长又不匹配,高校只得被迫“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抢抓机遇,或多校区办学或巨额贷款,背上沉重负担,使得高校发展更多以“量”的发展代替了“质”的发展。

2.同质化是历史的。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由于培养的大都是研究型人才,同类人才培养的同质化也是存在的,只是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由于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性无法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教育同质化已严重阻碍国家、社会和高校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可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同质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普及与均衡,是我国教育由传统性走向现代性的一个过程,高校同质化有其必然性。

3.同质化根源不在高校。“钱学森之问”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缺乏个性化,教育同质化严重。我国教育一直是按“五子登科”即“领导定调子、政府定位子、专家定格子、学校走路子、教师教学子”的宏观程序在进行。大家都在争项目、资金、精品,创重点校、示范校、骨干校,必然导致同质化,形成千校一面。我国高校发展同质化的责任客观讲不在高校,根源在教育行政部门,教育部长也说“高校同质化根源在教育部”。

4.高校人才培养存在误区。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或无暇顾及或资源不足,把学生当成产品,把人才培养过程简单等同于企业生产过程,各个高校开始了教育的“标准化”生产,人才培养缺乏个性和多样性。虽实现了更多的教育,但没能实现更好的教育。

三、破解地方高校同质化困局

针对高校发展的同质化现象,国家教育部在教发[2011]9号文《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全面加强高等学校内涵建设,改革高等学校办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克服同质化倾向。”[2]

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发展要避免同质化,既需要加强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引导作用,也需要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决定作用,更需要高校发挥好自主作用,自身要定好位、选好路,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

(一)政府要加大引导力度

1.建立科学的高校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估评价体系。对于学术学科型高校、应用技术型高校要制订不同的办学评估评价体系,进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学术学科型高校侧重于学术评价,应用技术型高校应侧重于对其专业与当地产业匹配度、毕业生就业、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评价,引导高校在不同的类型里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制止高校盲目求大求全,严格控制学术学科型高校数量。

2.健全合理的各类高校资源分配机制。长期以来,各级各类高校都将追求“升格”作为其发展战略目标,其根源还是利益的驱动。“升格”后会分得更多的利益“蛋糕”,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享受更高的级别待遇、赢得更好的社会名声。为扭转这一局面,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不仅要“堵”,更要从健全科学合理的各类高校利益资源分配机制着手,例如在生均拨款、招生就业、教师待遇等各方面缩少差距,让各级各类高校都能享受到基本相同的待遇,从而让他们能够立足实际、安心办学、办出特色。

3.发挥宏观指导作用。国家层面在相关政策文件中要进一步强化支持高校走内涵式、特色化发展之路,并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地方政府作为地方高校的举办者,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企业需要,搭建平台引导地方高校科学设置调整学科专业以及产学研重点领域,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方向,引导高校对接产业、依托行业、联合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从而使高校更好更主动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二)市场要发挥决定作用

1.政府应该对高校简政放权,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将高校推向市场。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不能将高校作为一个职能部门去管理,而应遵循教育规律去办教育。政府履行好宏观引导、保障服务等职责,其他更多的人、财、物等具体的管理权应交给高校,如:教师引进、培养、职称评聘;内部岗位设置、干部聘用;办学经费的使用;物资的采购、使用与管理等等。允许高校在不违反国家相关制度的前提下,用市场的理念和手段自主地管理学校各项事务,让高校的管理者有权办学、开放办学、严格治学。

2.高校应该学会接权,积极投身市场。政府简政放权后,高校的改革创新发展的任务就会更加繁重,面临的竞争也将愈加激烈,这给高校的管理者带来了挑战。高校的管理者必须提升战略思维、市场思维、创新思维和法治思维能力,提高治学理校水平。要建立具有校本特色的大学章程和现代大学制度,要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坚持按章程办事、依法治校。要将权力用活,将市场讲透,引导全体师生积极主动投身市场、参与竞争,从而激发高校内部干事活力和发展动力。

3.激活社会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处于市场经济竞争浪潮中的高等院校不能作为市场的“局外人”,必须在新的形势下,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政府将高校推向市场后,高校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类型,科学研究任务,主要服务方向,质量标准要求,提高学校适应市场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聚集社会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从而促使优质的高校在市场竞争中越办越好,让那些内涵不实、特色不显的高校在竞争中自然淘汰。

(三)高校要坚持内涵式、特色化发展

地方高校受同质化发展影响最为严重,在新一轮的转型发展中,必须抢抓机遇、改革创新、强化内涵、彰显特色,从而走向科学的发展之路。

1.明确办学定位,更新办学理念。国家教育部的改革方向已经明确: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 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总数的50%[3]。这一重大举措不仅有利于优化我国高校类型结构、促进地方高等教育更加直接、有效地为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服务,也有利于引导地方高校办出特色,增强实力,扭转同质化发展的现状。

地方高校应该积极顺势而为,投身改革,主动转型。要牢固确立应用技术类型的办学定位,明确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借鉴近年来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之路,主动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融入经济发展和产业生产过程中,激活社会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中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

2.优化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改革。应用技术型高校要淡化学科色彩、强化专业建设,努力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地方高校必须紧紧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建立紧密对接地方产业链的专业体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专业建设思想,坚持“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强、你强我新”的专业建设目标,不贪大求全,将有限的资金和精力用在优势特色专业建设上,从而助力区域内主导产业的发展。地方高校要转型从事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需要进行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应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新确定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积极探索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遵循普通本科教育基本要求、应用技术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

3.加强队伍建设,提升育人质量。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首要的是解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问题,要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逐步使大多数专业教师既具有较高的学科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要将引进优秀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并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教师要积极联合企业实践专家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行动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及其校本教材。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应用型”和“特色化”。要积极实施任务驱动、行动导向、项目教学,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知识运用转化能力,培养出适应企业需要、具有本校特色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

四、结语

如果说高校同质化迫不得已,那么高校特色化则是发展的必由之路。但特色没有固定模式、更不可复制。同质化好比竹子的竹节,特色化好比竹子的竹茎,只有高校自身不断突破竹节、促生竹茎,才会有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节节高”。当前,国家正努力推动部分高校转型发展,对地方高校来讲这不仅仅是转型,更是办学宗旨的理性回归,这将促进更多高校走向内涵式、特色化办学之路。相信我国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同质化发展的现象定会得到扭转,相信良好的高等教育多样化格局将会出现,我们高校要为全面实施“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做好应有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李剑平.地方本科高校就业率垫底现象引关注[N].中国青年报,2013-07-03(3).

[2] 熊远光.高校专业建设如何避免同质化——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5):152-154.

[3] 庞丽静.600所本科转型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酝酿大变[N].经济观察报,2014-05-11.

猜你喜欢

同质化办学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完美的特色党建
同质化市场背后致富路指何方
时事新闻报道如何避免“同质化”
戏曲“同质化”现象之思考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规培”同质化与医生“精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