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构主义翻译视角下李清照词菊意象的英译

2014-04-08陈骁文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醉花解构主义东篱

陈骁文

(同济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092 )

1 李清照词中的菊意象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独特的概念,通常指创作主体通过艺术思维所创作的包融主体思绪意蕴的艺术形象。因此,意象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物象,而是诗人头脑中经过加工的自然现象。作者把心中的意象寄托于物中,表达感受,使意念成象,去感动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我国古典诗词中多用自然意象传递内心情感,不同的意象寄寓了不同的情感,即使是相同的意象在不同语境下也会表达出不同的心情。

李清照是我国南宋杰出的女词人,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词委婉含蓄,包含着对人生的渗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自是花中第一流”,作为一位才华横溢、感情细腻的女性文人,李清照对花情有独钟,“在其作品并不十分丰富的意象系统里,花意象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1]她爱花惜花,其一生也若花谢花开,所以不断地将花融于作品中,这些花的意象承载着她的欢喜与悲愁。“花自飘零水自流”,她给后人留下多首动人的词作,诉说着如花一般的人生,在其词作众多的花意象中,菊意象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菊花以其“凌霜傲雪,不随万卉同枯”的气节,历来被人们广为推崇。先有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托物言志,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高尚纯洁、不同流合污的品行。而后陶渊明在诗文中屡屡写到:“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簿》),“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饮酒其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菊花因此成为陶渊明安贫守道、隐世山林的代表。唐代,李白有“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当荣君不采,飘落何所依。”(《感遇四首( 其二) 》);杜甫有“寒花已开尽,菊蕊独盈枝”(《云安九日》);白居易有“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咏菊》)。同为宋代女词人朱淑真也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菊花》)

根据全宋词所记载的李清照47首词中,有四首写菊。其一,“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鹧鸪天·寒日萧萧》)。在北宋灭亡、南宋腐败的背景下,正直的士大夫都遭到贬斥、报国无门,手无缚鸡之力的女词人唯有将全部的情感寄托于菊,以表家国之念、身世之叹。其二,“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薄雾浓云》)。这株黄昏之菊,寄托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对生命的萧瑟之感。其三,“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将自己的命运与花儿的命运放在凄风苦雨的环境中,满地黄花却无人堪摘,写出了词人心中悲凉酸辛的不忍卒赏之情。其四,“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潇潇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糜。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多丽·咏白菊》)。“风雨揉损琼肌”,隐射政治风波对赵家的打击。“不似贵妃、孙寿、韩令、徐娘”,暗喻不屑取媚权贵,那正是白菊所拥有的正直的品格。

菊之意象对于不同的作者,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情感色调是迥然不同的,这一点是大家公认的。可是一种意象对于一个作者在不同的环境中也有不同的感悟,正如李清照词中所表现的。“菊花”或“瘦”或“憔悴”,既有对丈夫的相思之情,又有对国家的思念之情。

2 菊意象英译的解构主义解读

面对众多译本,我们不去评价哪个译本更忠实,哪个译本译得更优美,以李清照四首写菊词及其不同译本为素材,从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角度分析“菊花”意象的翻译。文章收集到的四首写菊词的译文分别为:( 1) Kenneth Rexroth,Ling Chung,LI CH’ING - CHAO:COMPLETE POEMS(《醉花阴》、《多丽》、《鹧鸪天》、《声声慢》四首);( 2)许渊冲,《唐宋词一百首》(《醉花阴》、《声声慢》两首);(3)Chang,Kang- i Sun Women Writers of Traditional China: An Anthology of Poetry and Criticism(《醉花阴》、《鹧鸪天》、《声声慢》三首);(4)徐忠杰《词百首英译》(《醉花阴》《声声慢》两首);(5)许译中国经典诗词: 李清照词选(《多丽》许渊冲译一首)。

我们先来看《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中“东篱菊蕊黄”中菊花的翻译。“东篱”语出晋代诗人陶渊明《饮酒》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以“东篱”指种菊花的地方。“菊蕊黄”,便会想到在田园之间,赏菊饮酒,莫辜负了这篱菊笑傲的秋光。越是故作达观之想,实则越是隐含着无限乡愁。词中表露的乡愁因和故国沦丧、流离失所的悲苦结合起来,其中的忧愤更深。译文(1)和(3)均将“菊蕊黄”译为“yellow chrysanthemums”,忠实再现了原文,站在“归化”的角度来看,是中规中矩的翻译,没有译出原文所包含的意境。可是这倒也符合解构主义所提倡的作者早已“离场”,“将译文置于与原文平等互补的地位,认为差异是翻译存在的根据,译者被赋予了更多的自主权”。[2]译者有权利选择想译的作品,更有权利选择怎么翻译作品。

《醉花阴》“人比黄花瘦”中“黄花”一词的翻译。译文(1)和(3)将其译为“yellow chrysanthemums”和“yellow chrysanthemum”;译文(2)为达到语音上的押韵,将“黄花”译作“yellow flower”,这样就将其意义扩大化,泛指一切黄色的花,没有把李清照所寄予“黄花”这一特定意象所代表的情感译出来。译文(4)的翻译是“chrysanthemums”。 “chrysanthemums”词源于希腊语“khrusanthemon”。“khrusos”意为“gold”,“anthemon”为“flower”,连起来就是“gold flower”,倒也与原文相得益彰。但是在西方,菊花被当作墓地之花,与李清照所要表达的思苦情深截然不同。这就是译者站在译入语读者的文化语境,对文本进行重新创造,体现了解构主义翻译观“一切文本具有互文性”的特点,“否认任何文本中心意义的存在。文本的解释权在译者手中,译者是创造的主体”。

再来看《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中“黄花”的翻译。译文(1)将之译为“Gold chrysanthemums”,与其在《醉花阴》中对该词翻译相同;译文(2)依然将“黄花”译作“yellow flower”,对该词的翻译也与其他两篇译作一致; 译文(3) “黄花”译为“the yellow petals”,同样将“黄花”译成了泛指;译文(4)将之译为“chrysanthemum”,也与其在《醉花阴》中对“黄花”的翻译一致。

最后来看《多丽》,它专咏白菊,但全篇却不见“菊”。译文(1)采取意译,但在最后一句“泽篱东畔”的翻译中加入了“chrysanthemums”,这样译文读者最终知道原文描写的是“菊”。译文(2)没有指出原文所咏对象,也未给出相应注释,译者这样做“消解了原文的创造性和权威性”,“译者被赋予了更多的自主权”,他“从自身的历史存在出发通过视域融合,达到对原文创造性理解的解释者”。译文(5)直接意译,因此译文读者感受不到原文作者传递的意境,译文读者只能当作一篇全新的作品来欣赏,这倒也不差。因为解构主义理论认为“差异是翻译存在的根据”,译者与原作者存在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从一个崭新的视角进行解读,倒也符合译者的文化背景。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消解了原文的创造性和权威性,将译文置于与原文平等互补的地位,认为差异是翻译存在的根据,译者被赋予了更多的自主权”。[3]也就是说,在翻译原作时作者早已“离场”。 即使“在场”,“作者身份也不是意义的保证”;“时空产生的距离早已让文本的意义超越它的作者”;所以,译者应该成为“一个从自身的历史存在出发通过视域融合,达到对原文创造性理解的解释者”。这里的“视域融合”是说译者必须跨越时空的界限与作者过去的“视界”融合。

可是回头想想,读译诗的是什么人?是只为欣赏作品的读者,还是要把个中关系搞得清清楚楚的文学研究者?答案是,一般情况下译作是作为文学作品供人们欣赏的。可是解构主义者关心的不是源语语言的自身逻辑,而是意义的“延异”与“能指符号的滑动”,进而“创造”“完美”形式上的文学作品。

根据传统结构主义理论进行翻译实践的译者,一旦选择一篇作品翻译,就必须了解原作者当时的生活背景和创作该诗的意境,并且最大限度地忠实反映原文。从以上几个译本来看,解构主义译作也并非“空中楼阁”,如果译者对原作者的生活背景、语言风格和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都一无所知,对原文本所处的时代背景都不甚了解,仅仅依靠“已同原作者脱离关联,并向新的关系积极开放”“超越时空距离”的文本,就可以“以新的、特有的”“创造性”的方式来个“翻译即征服”,这样形式上美了,可也失去了被翻译的意义,这样不是解构主义翻译者想要达到的目的。

3 结语

不同文化背景的译者将自己的个人思想与经历融入其中,译出不同风格的作品,迎合了不同目标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反映了解构主义翻译文学多样性的特点。它消解了原文与译文的界限,鼓励译者不必斤斤计较于原文,张扬了译者的个性,让我们看到其中的差异,从不同的角度欣赏译作,拓宽视野。

然而作为一种理论还是有其局限性的。它强调原文意义的相对性和不稳定性,提倡不同的读者可以有不同的阐释,这可能给漫无准则、别出心裁的曲解妄解提供理由;它否定作者的权威性和原文本的创造性,这种反叛势必将翻译研究引入另一个极端。[4]也就是说,解构主义翻译观在解放译者、解放译文的同时,又使译者的理解和对译文的衡量失去了客观有效的标准,这可能助长译者随心所欲的理解和毫无根据的主观猜测,使译文和译者都陷入混乱。[5]所以,我们在利用解构主义翻译观给传统的翻译研究带来突破、开拓视野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其局限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推动翻译研究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彩霞,宋世勇.论李清照词花意象[J].惠州学院学报,2002(4):30-36.

[2][3] Edwin Gentzler,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London&New York:Routledge, 1993: 1621.

[4] 蒋骁华.解构主义翻译观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4):64-67.

[5] 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831.

猜你喜欢

醉花解构主义东篱
李久香
天鹅湖
浅析解构主义的精神内涵以及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以山顶度假屋为例
深秋
清宫庆典承应戏中的【醉花阴】套曲
乐谱:醉花阴
重塑与解构
醉花阴·海狮
解构主义翻译探析
世间每一朵菊花,都有东篱的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