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宋代经济文化与赋税制度*(上)*

2014-04-08周道生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土地

□ 周道生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长沙 410116)

论宋代经济文化与赋税制度*(上)*

□ 周道生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长沙 410116)

宋代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它将中华文明推进到中国古代和当时世界文明的最高峰。它以文立国,以仁治国,推行“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的开明政策。注重保护土地私有制,大力发展工商业,轻征商税,薄赋轻徭,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的极大繁荣和城市化进程,并成为当时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有三大(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在宋代。它远盛于汉唐。宋代的赋税制度达到了中国古代赋税制度较完备和完善的程度。其管理体制和监督政策措施亦臻于完备,不少措施值得今人借鉴。

宋代赋税制度;经济文化技术;轻征商税,薄赋轻徭

宋代(公元960年—1276年)凡316年,它在未实现全国完全统一的情况下(当时的中国分裂为宋廷、辽国、金国和后来的蒙古),创造和繁荣了中华文明。将中华文明推进到了中国古代和当时世界的最高峰。宋代数朝皇帝从太祖、太宗到真宗、仁宗、神宗都以文立国,以仁义治天下,推行和平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政策。他们注重保护土地私有制,并突破了古代中国自汉以来历朝重农抑商的传统,轻征商税,积极发展工商业,加速城市化进程,使宋代商品经济出现了史无前例的繁荣。并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经济大国。宋真宗、仁宗、神宗重视和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大兴科举,笼络士人,切实执行太祖皇帝赵匡胤“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的政治原则,广开言路,从而使宋代在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中国古代的重要科技发明有一半以上都出现在宋代,如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纸币、垂线纺织等。瓷器工艺的重大改革和进步也出现在宋代,还有航海、造船、医药、农机制造等科技水平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宋代土地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契约租佃经济占主导地位。由于宋朝廷完全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对土地私人占有采取自由放任,在土地所有制中,土地私有制占支配地位,尤其是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在土地私有制中占绝对的支配地位。“天下田畴半为形势(豪强大地主)所占”(《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三之一六九),大批农民沦为佃农。租佃经济逐渐取代自耕农的小农经济。大量自由劳动力的出现,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

宋代由于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特别是地主大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涌现了大量的自由佃农,按丁身征取田赋的赋税制度无法执行,宋王朝取消了丁身钱,采取一律按资产多寡征纳赋税的政策,富者多征,贫者少征,税负比宋代以前要公平多了。

宋代统治者注意保护自耕农和佃农的利益,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解放了客户(佃农)对户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佃户享有租赁和退佃之自由,严禁主户私刑拷掠承租佃客或任意干涉佃客妻女的婚嫁,私家地主不得任意对佃客逼催欠租。

宋代以文立国,推行和平发展和开明开放的政策,实行中央集权和以仁政治天下的政治模式,曾为中国创造了一个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把当时的中国带进了高度文明和发达社会。但是,它毕竟是一个皇权专制的社会,无法摆脱“一主昏暴而天下同祸”的历史宿命。当昏聩荒淫的宋徽宗赵佶登上皇位后,团结在他周围的是一群像蔡京、童贯的奸臣和“六贼”“十恶”之类的腐败官僚和宦官。朝野上下,政治黑暗,贪腐横行,卖官鬻爵,贪赃枉法,无恶不作,给人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难,最后,一时辉煌的宋王朝最终在农民起义中灭亡。

一 宋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

宋代是中国自秦始皇以来二千余年皇权专制制度中最为发达和繁荣的朝代,它远远超过汉唐,也是明清两代不能望其项背的。北宋时期,中国仿佛进入了现代物质文化发展时期。(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大宋朝创造的文明,至少要比同时代的西方文明领先200年。宋代不仅是中国文明的顶峰,也是同时代世界文明的顶峰。(萧建生《中国文明的反思》)

北宋(963—1132年)凡103年。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分为三个王朝——汉族统治的宋王朝,契丹族统治的辽王朝和羌族统治的西夏王朝。(北)宋王朝当时的疆域,北以白沟为界,与辽相接;在陕甘和山西形成的一条弧线上,与西夏毗连;西至川西,西南为广南西路,南至海南岛以及更加遥远的南沙诸群岛。国土广袤。全国在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划分为十五路,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分为十九路。至宋神宗元丰年间划为二十三路。宋代人口远远超汉唐,据历史记载,西汉人口最高达到5000万,唐开元、天宝年间人口增加到6000万。而宋代徽宗年间人口超过一亿,达到1.04亿。(葛金芳著《中国经济通史》P133)几乎是唐代的两倍。宋代仁宗朝全国有耕田地面积超过了六亿亩。学者漆侠先生说,估计可能在十亿亩以上(漆侠《宋代经济史》P59)。宋代特别是北宋初的统治者奖励垦田,努力发展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发展迅猛。

宋代历时300余年,在2000余年的中国皇权专制社会中,它推行了开明、开放的政策,比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要宽松。因而,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创造精神和进取精神。所以,宋代成为中国对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时代,远远胜于汉唐。宋代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诸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巨大成就,使中国的文明出现了飞跃的进步。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在对人类的贡献方面,能超过宋代。

宋代创造了繁花似锦的绚丽多彩的先进文明,其主要表现在:

(一)以文立国,以仁义治天下

宋代构建了中央集权加仁政的政治模式,实行和平发展和自由开放,保护人身自由,初具现代文明的某些特征。

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皇袍加身,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中夺去了政权。赵匡胤用这种非正常的手段夺得江山后,他最担心的是他的武将,也可能用同样的手法从自己或他的子孙手里夺取政权。为了防止历史的闹剧重演,他不是采取自秦至汉唐以来的统治者以斩尽杀绝的方法,对可能威胁自己政权巩固的对立势力进行斩草除根的大屠杀,或是对其为自己夺取政权效过忠的有功之臣进行大清洗,从肉体上加以消灭。而赵匡胤以仁义治国,他对后周皇帝成员给予优厚待遇,甚至封后周皇帝柴宗训为郑王。对后周的大臣几乎全部留用,连后周的宰相王傅、范质、魏仁浦也任用为大宋的宰相。为了防止曾追随他篡夺江山而忠心的武将叛乱、篡权,他用“杯酒释兵权”的巧妙计谋,和平地解除了一批功臣武将的兵权。解除其兵权后,让他们买田置产,过着奢华享乐的生活,子孙数代无忧分之虞。

赵匡胤以文立国,他为自己奠定的王朝立了一个不准子孙后代违反的祖训,即不准杀害知识分子,不准株连无辜,以保障人身自由和安全。他在太庙里立下铁律,以后历代皇帝本人在祭祀太庙时,必须宣誓:“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宋太祖以文立国,仁义治国,推行中央集权的仁义的政治模式。他采取文人作军队的统帅、主将的政策,武将副之。他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进士名额,大力举办科举考试,不断扩大取士名额,让大量的处在社会下层的知识分子能有出头之日,成为治国能臣。唐代每科举考试只录取几十名进士,赵匡胤时增加到100名,宋太宗时增至300到400名,到宋真宗时,一次竟录取1638名。宋代三百余年共133名宰相,其中123名都是科举进士出身,占92%。范仲淹、吕蒙正、王安石这些贤相无一不是科举出身。科举考试带给中国人是重视教育、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气。他使社会上下阶层可以自由流动,生活在底层的人会有盼头,社会不凝固和断裂,即使你贫困潦倒,只要你不沉沦,刻苦攻读,就有出头之日。如欧阳修、范仲淹都是出身贫困的社会最底层的人,他们在逆境中不倦于求学,通过科举,登上政坛,成为国家最高层的决策者,著名的政治家。宋代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社会,它给人们以公平竞争和参与社会政治决策的机会。

宋代贯彻执行“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人”的政策,大臣在朝堂上可以与皇帝面对面地争论,大臣之间更可以就重大决策展开庭辩,可自由发表不同意见。皇帝对大臣反对的意见都能虚心听取,包拯曾与宋仁宗在朝堂上争吵,包拯唾沫横飞,把唾液溅到了仁宗皇帝脸上,仁宗皇帝不敢辱骂包拯,只得以绢拭面。包拯却只当不见,继续慷慨陈词。宋代皇帝对直谏的大臣,很宽容,从不打击报复,罢官流放。如有利国家人民利益的直谏,皇帝除了采纳外,还要论功行赏,提拔升官。宋代君臣关系较为和谐,不是虎羊关系。大臣之间,虽有政见不同的派别,如改革派和保守派,主战派和主和派的分歧与斗争。但无论哪一派在台上,都不对在台下的派别实行打击、陷害。他们虽互相批评,都能互相监督。他们虽互相争执,却能互相制约。台上台下,轮流执政。从不置对方于死地。如王安石与司马光彼此政见不一,但两人私人关系却十分友好。常有诗词唱合。由此可见,北宋当时的官场文化还是相当健康的。没有明争暗斗,为了各自的集团利益,而互相倾轧、攻讦、构陷,甚至暗杀。宋代的官场空气清新、自由。

宋代虽然也是一个皇权专制的朝代。但宋代政治上比较自由开放,皇帝并不是“乾纲独断”。基本上能遵法行政。如宋真仁所说:“军国之事,无巨细,必与卿等议之,朕未曾专断。”(《宋史·本纪真宗》)宋代在太祖朝就有一个规定,皇帝的诏赦一定要经过宰相的副署才能有效。乾德二年(964年)赵匡胤想任赵普为宰相,但制度规定太祖的诏书必须经宰相副署(即宰相统一押印),但此时三个宰相已去职,一时无法找到副署宰相,太祖召集群臣会商此事,有人提出可仿唐制,由尚书仆射参知政事盖印,有人反对说,唐代那种做法是在甘露事变的乱世之中,今天下升平,不可效乱世之举。最后大家商议统一用开封府尹副署押印,皇帝才完成对赵普宰相的任命。至道四年(998)宋太宗驾崩,李皇后想让其长子为皇帝而废太子。她伙同内侍王继思和参知政事李昌龄废太子。但废立之大事,不是皇帝家的私事,必经得宰相同意。但宰相吕端坚决反对,李皇后毫无办法,后来只得让太子赵恒即位,是为真宗,上朝时,真宗垂帘召见群臣,吕端不拜。他要求卷帘,见到确是赵恒真宗皇帝升殿才率群臣拜呼万岁。可见,宋代宰相权力之大,连皇后也奈何不得。宋代是君相互制的政治体制。

宋代的政治比较开明。坚守“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的铁律,朝廷用法律形式保护士大夫、知识分子的言论自由。因此,宋朝几乎没有文字狱(唐朝也没有文字狱,不以言论治人),言官都敢于说话,知识分子没有因著文写诗获罪,甚至杀头的。如仁宗时,四川有一个知识分子,他给成都太守献诗,其中有两句“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公开煽动地方官造反,成都太守把他绑送京城,请皇帝治罪。仁宗皇帝却说:‘老秀才急于做官,又没有做上,写诗泄愤,怎么能治罪呢?还是派他做个小官吧。”于是,授这写诗抒愤的士子一个司户参军。“由此可见,宋代对知识分子的宽容。宋代在外交上推行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宋王朝开国之初,面对西夏、辽国的对峙,后来又有金、蒙古的强敌压境。宋朝廷基本上是采取议和政策,以经济换军事上的平安。如景德元年(1001年)辽国大军进犯中原,宋真宗御驾亲征,大败辽军。但宋真宗却无意乘胜追击,却在胜利的情况下与辽国签下了“檀渊之盟”,每年给辽国30万两白银,使中国北方保持了较长时间的稳定。

(二)宋代由于奉行的利国利民的和平发展的国策,促进了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

首先在农业上取得巨大成就。如前所述,北宋时全国垦田六亿余亩,人口增长也比较迅猛,北宋末达一亿人。宋代垦田数额不仅是其前代未有的,就是元、明两代也未达到这个数字。这与宋初统治者奖励垦辟的政策密切相关。宋太祖时,就诏令“有能广植桑枣,开垦荒田者,只纳旧租,永不通检。”(《通考·田赋考·历代田赋之制》)宋太祖时,也诏令“应天下荒田许人户统管射开辟,不计岁年,未议科税;直俟人户开耕事力胜任起税,即于十分之内定二分,永远为额。”(《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之一七》)宋真宗时也诏令“前许民请佃荒田,……应从来不田税者,方许民请射系官荒土及远年落业荒田,俟及五年,官中依前敕于十分内定税二分,永远为额”(见《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之一七》)。宋初奖励无田的农民垦复和耕种荒地,一般免征三至五年租赋,以后也只按十分之二征租,并定为永额。由于宋初统治者奖励垦土,全国耕田面积大大扩张,尤其是江南,沿河,沿湖的淤田、湖田开垦数量惊人,如洞庭湖、太湖、浙江钱塘江一带,淤田规模更大,动辄成百上千顷田地,淤岸长达数十里,甚至上百里。(葛金方著《中国经济通史》第五卷P73)除此之外,南方广大丘陵地区开垦了大批的梯田。特别是荆湖南路(今湖北、湖南、江西一带)“山田悉恳”(《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七,咸平三年四月条,第四册,P1012)“高山峻坂,并为人户耕种”(《欧阳修全集·河东奉使奏草》卷下《乞罢刈白草札子》,中国书店1986年版,P930)南方的梯田开垦始于北宋后期,盛于南宋。诗人范成大在湖南黄熊岭见到的梯田的景致是:“谓非人所寰,居然见锄犁;山农如木容,上下鹮以飞。”(范成大:《石湖居士诗集》卷一三《黄熊岭》,又见《范石湖集》,中华书局1962年P170)“百级山田带雨耕,驱牛扶耒丰空行。”(楼钥《玫瑰集》卷七《冯公岭》四部丛刊本。)

宋代水利灌溉事业较唐代有了显著发展。大的水利工程层出不穷。宋代大兴水利工程一般采取官修、民办和官修官办的办法,注重发挥民间的资金和民办的作用。特别在神宗朝,颁布了《农田利害条约》,全国从南到北,从西到东,掀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如疏浚河道、开凿水渠,兴建淤田,引洪淤田等。熙宁三年(1070)至熙宁九年(1076),七年间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处,灌溉田地36万顷。特别是江南地区,如两浙、两淮,南方诸路新兴水利工程7000处,新增水田灌溉面积21万顷。具有代表性的大型水利工程有:以都江堰为中心的灌区建设。北宋中叶,乾亿任益州知府时,疏浚九升江口,下溉民田数千顷。二是湖北襄沔平原以长渠、木渠为中心的渠道配套工程。三是长江中游地区修筑了规模宏大的防洪江堤一百余里。四是江淮地区以修筑蓄水塘堰为主,兴建工程项目达数千处,受益面积74811顷。

宋代水利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它在我国水利建设史上谱写了辉煌灿烂的篇章。其工程规模之浩大,配套效益之高,数量之众多,技术之精良,在我国历代是少有的。

宋代农田耕作技术和农具改良与发明也取得了重大提高。

宋代是我国传统农业技术的成熟定型期。

其一是宋代促进了我国传统耕作制度由一年一熟的单作制向一年二熟或两年三熟的耕作套种多熟制过渡,开创了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新纪元。宋代在南方已经成功地推行了双季稻。粮食亩产达3.5—4石。

其二是,宋代耕种技术空前提高。不少先进地区农民已掌握了科学施肥,改良土壤的技术。宋代农学家陈尃提出了“地力常新壮”之说,是世界最早批判地力衰减论的观点,比西方李比希(Justus Liebig,1803—1873)提出的“土壤肥力归逐说”领先700年。宋代农民已学会和掌握了选育良种,合理密植的农业技术。宋代的农具改革也取得了显著进步。尤其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宋代发明了插秧机。当时叫“秧马”。是一种用于江南水稻田的插秧机。苏轼的《秧马歌》并序“秧马,以榆枣为腹,欲其滑;以楸梧为背,欲其轻。腹如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两髀雀跃于泥中,原来蒿于其首以缚秧。日行千畦,较之伛偻而作者,劳轶相绝矣。”(苏轼:《集注分类东坡诗》卷二四《秧马歌·并序》)宋代还发明了一种半机械化的用以扬净稻谷的扬谷风扇,近于现在农村实用扬尽粃谷的风车。梅尧臣诗云:“田扇非团扇,每来场圃见。因见吹糠粃,编竹破筠箭。任从高下手,不为喧寒变。去粗而得精,特之英肯倦。”(梅尧臣《宛陵集》卷五一《和孙端更等丞农具十三首》)。

宋代农业经济作物的栽培技术也有了长足进步。特别是棉花的栽培在南北普遍推广。桑树栽培技术比唐代也有了极大提高。宋代采用并广泛推广种桑葚子,并进行选种和浸种,能注意及时适量浇水施肥和推广插枝技术。为了提高桑叶产量,修剪桑枝技术也在农民中被广泛采用。宋代的甘蔗、果蔬、药材、经济林的产生已走上专业化。对这些经济作物,江南许多地方如江浙、闽、广、湖南、蜀州都大面积种植,专业化、产量高。如太湖洞庭山种植柑桔,专业化极强。“地占三多,户率三多,环四十里,……皆以树桑栀甘柚为常产”,(见《苏学士文集》卷一三《苏州洞庭山水月祥院记》)有的地方周围几百里多种柑桔桑麻,“万里湖光里,千家桔熟时”。(范仲淹《范文正公全集》卷四《苏州十咏·洞庭山》)

总之,宋代农业生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不仅垦田面积大幅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大提高,而且专业化、多种经营也全面展开,逐渐走向商业化。

其次,宋代工商业和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不推行“抑商”政策的专制皇朝。它励行“通商惠工”的政策,推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和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宋代立国之初,宋太祖赵匡胤就公开号召其亲信悍将如石守信等“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太祖皇帝如此导向,推动了宋代商业经济的勃兴。宋王朝还制定了一系列“通工惠商”的政策,支持和鼓励全国各地开矿、酿酒等手工业。各路、州、县制造加工的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厂里的工人都是雇佣的,按月拿工资。有的工厂常年雇佣工人十余万人。如信州铝山场(今江西上饶境内),岭南韶州(今广东韶关)的一个铜矿,有矿工10万人。每年产铜1281万斤。宋代煤炭和铜铁发展迅速,当时的技术和规模上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西方学者称之为“煤铁革命”。([美]罗伯特·哈特威尔《北宋时期中国煤铁工业的革命》)宋仁宗时,煤炭广泛应用于冶炼和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首都京城开封这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城市,无论是老百姓还是达官贵人都是用煤炭作生活的燃料,“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鸡肋编》庄际宇著中华书局)北宋时普遍采用灌钢法冶炼钢铁,大大提高了铁坚韧和锋利的程度。宋徽宗时的大观二年(1108)全国的生铁的产量已达18万吨。是当时世界钢铁产量的总合,除能源、冶金工业之外,宋代的纺织、陶瓷、造船、造纸和印刷等手工业也远远走在世界的最前列。汴京开封的绫锦院早在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就有织工1034人,规模之庞大,堪与今天的大中型企业相比。如京东单州(今山东单县)所产“薄缣”,柔软轻薄,呈半透明状,工艺精湛,质量上乘,远近闻名。四川蜀地的丝织品色调鲜艳,织造精致。尤其是锦,名冠天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西川益、梓两路岁织锦绮、绫罗、鹿胎、透背、紬绢153500余匹。成都上供锦绮1800余匹段。哲宗元佑初年(1086)政府年入绢帛2445万匹,是盛唐的三倍。可见,宋代丝织业的发达程度。(参看葛金芳著《中国经济通史》第五卷P319—323)瓷器生产发展到宋代进入成熟期,定窑、越窑、磁窑、钧窑的瓷器产品精品迭出,各有特色。磁窑所制白瓷器物,以釉下白地黑云为主,在装饰艺术上,它创造了在器物上刻画兼绘画、剔画、刻填等新技法,使各种花纹,如龙、凤、鸟兽虫鱼、花卉水草、人物都呈现出栩栩如生的灵活姿态。南方的瓷窑以江西景德镇最为著名,规模宏大,且专烧青白瓷,其产品十分名贵,且远销海外。宋代的造船业十分发达,史载宋代的海船长100米,可载货物500吨,乘客500人,其先进的造船技术比西方领先300年。宋代的科学技术在当时世界上也居于领先地位。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有三大如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火药都在宋代。

由于宋代农业商品化和手工业发达,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宋代的商业大潮汹涌澎湃,大型的商业市场遍布从京城到地方各大中城市。从中国古代至宋代以前可以说还没有真正意义上(或现代意义)的商品市场。汉唐在长安、洛阳如此首都京城的大城市,其“市”的商业活动只局限于在政府规定的特定区域中进行,当时被称为“坊”或“市”,官方的商业区才叫“市”,居民住居区的商业贸易活动区叫“坊”。“市”与“坊”是隔离的,商业交易的时间也有严格规定。早上开市和晚上闭市,均由官方严格控制。宋代解放了人们,商人只要交税,在国内任何城市、任何地点均可开店设摊经商,经营时间不受限制。市与坊不再被隔离,现代化城市风格在宋代已初具规模。今天,我们从《清明上河图》可见一斑。宋代城市市民生活自由开放,“瓦子”、“勾栏”等娱乐场所彻夜不眠,技艺表演通宵达旦。不像汉唐那样晚上实行宵禁。当时全世界的城市晚上都是一片漆黑,只有宋代的都市晚上灯火通明,光明灿烂。

宋代大力推行对外开放政策,不遗余力发展海外贸易。以广州、泉州为中心的二十余个沿海港口,与日本、高丽等60多个国家进行频繁的国际贸易,形成了繁华一时的海上丝绸之路。宋代在沿海港专设市舶司或市舶务作为对外贸易的管理机构。宋朝廷还不断派使者赴海外招商,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朝廷还制定了相关政策保护外商的合法权益,严禁市舶司官员利用职权对外商进行刁难、勒索。如有违反相关禁令要受到严厉查处,撤职直至处死。对来中国投资和经商的外国商人礼遇相待,在沿海口岸由市舶司(务)对外商主办迎送宴会,举行“祈风”、“祭海”仪式,祝外商出入平安。宋代还对外贸开放仕途,经商有成绩,为中国人作出贡献的,宋朝廷可以授予他们相应的官职。宋代的广州、泉州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史称“万国衣冠,络绎不绝”。宋代的海外贸易的兴旺发达是其他朝代和当时世界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在宋代强盛的商业贸易浪潮中,诞生了当时世界上最早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萌芽。

由于宋代工商业的蓬勃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货币和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宋代货币流量非常大,至宋神宗时(1080)全国铸币600多万贯。而唐朝鼎盛时的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最多铸币才32.7万贯。北宋时全国流通的钱币达到两亿六千万贯。铜钱和银锭是宋代的本位货币。宋代的钱币成为南海诸国的镇国之宝,流通于全世界各国,如同今天的美元一样,是世界各国的通用货币。

北宋时期产生了世界第一张纸币“交子”。而且还开设了世界上第一个管理纸币发行的政府机构“益州交子务”,纸币到南宋就逐渐代替了铜钱成为主要交换货币,具有信用货币的品质。它有力地推动了商品的流通和市场交换。宋代的银行业十分发达,无论大小城市遍布钱庄,一般城镇乡村都能办理存钱取钱业务,居民十分方便。城市的钱庄还能办理金融汇兑业务,就像现代银行那样能汇款和异地取款。宋代中央政府还专门设立了“便钱务”,管理金融汇兑业务。中国古代汇票制度的建立始于北宋时期。

宋代工商业的发达和繁荣,使大量人群流入城市,大大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宋代的大城市不少是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而兴起的大城市,如广州、泉州、镇江、鄂州、潮州、汉中等。

北宋全境拥有10万户,约50万人以上的城市有40多个,到宋徽宗崇宁年间又上升到50多个。而唐代则只有10多个。人口在20万户以上的有汴京(今开封)、京兆府(今西安)、临安(今杭州)、福州、泉州和潭州(今长沙),其中汴京、临安人口常在100万上下。全国尚有5000多个集市镇,大都是新兴的工商业城市。这些城市俱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的繁华。诗人戴复古赞美鄂州的繁华是:“江渚鳞差十万家,淮楚荆湖一都会。”宋代的都市美丽、富足,人们生活丰衣足食,自由安逸。这是中国历代专制皇朝所没有的。宋代平均每个农民生产粮食4158斤。而南方发达地区如两浙、江东、成都平原和福建沿海,每个农民平均每年生产6930斤。远远超过汉唐,甚至超过我们当代。宋代农民的生活也富裕、轻松、悠闲。如苏轼在诗中所写:“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菊饷春耕。”张耒写诗赞道:“社南村酒白如荇,邻翁宰牛邻媪烹。插花野妇抱儿至,曳杖老翁扶背行。淋漓醉饱不知夜,裸股掣肘时欢争。去年百金易斗粟,丰岁一饮君无轻。”在中国历史上,像宋代农民那样富足快乐、自由的生活的皇权专制朝代是绝无仅有的。

宋代还是一个言论自由、思想开放的时代。大宋王朝长达300余年的统治,几乎没有发生过由皇帝和上层统治者,对意识形态的控制而采取镇压手段制造的文祸。“乌台诗案”只不过一起官场倾轧,而非统治者对舆论的控制。宋代的教科书中公开宣扬“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皇帝)之私有也。”宋代教育事业发达,官学、私学兴盛。宋代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私立大学,如岳麓、石鼓、白鹿洞、应天四大书院。宋代皇帝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全国上下教育广泛普及。皇帝宋真宗亲自写诗鼓励民众读书,诗云:“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樑,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因此,宋代读书风气无论朝野城乡都很浓厚。“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晁冲之《夜行》)读书风气可见一斑。故当时社会秩序安定,犯罪者少。

宋代在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它建立了当时历史上最大的国立和私立大学。即太学和国子监及书院。它广辟学田,用学田的收入,免费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它在全国建立了大大小小的图书馆,国家级的有昭文馆、集贤殿、史馆、崇文馆等,各地州府县均建有图书馆,对普通民众开放。宋代的文学艺术也极发达。宋词与唐诗一样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又一个高峰。开创了能够为人民歌唱的歌词艺术。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文人还是村姑都能唱歌词,故宋代涌现了诸如苏轼、陆游、柳永、陈亮、辛弃疾、李清照等一大批伟大的词人。宋代的书法、绘画、工艺美术、舞蹈艺术都达到了前所未有、后人难及的顶峰。

宋代是一个如诗如画的时代,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后人称羡。东西方学者都对它神往不已。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宋朝是最适宜人类生活的朝代,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美国学者伊尔文在《历代中国的模式》一书中把宋代视为人类“现代社会的开端”。(参见肖建生著《中国文明的反思》香港新世纪出版社,2009年)

二 宋代的土地制度——地主大土地占有制度的形成和确立

安史之乱之后,中国皇权专制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和赋税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自唐初以来的均田制砌底崩溃,租庸调法的赋税制度也无法继续。经历五代十国的大分裂和长期战乱后,人口大量逃亡,出现大批荒地和未垦地。宋初几朝皇帝,宋太祖、宋太宗和宋真宗对土地均采取奖励垦辟的政策。宋太祖用“杯酒释兵权”的妙计,解除了悍将的兵权,诱使他们发家致富,安享逸乐。对权贵豪富的土地兼并实行自由放任政策。故宋代土地制度与其以前历代土地占有制发生了根本变化。土地大地主占有制开始形成和确立。地主土地私有制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绝大部分,土地为大地主所有。其次,就是广大自耕农占有的土地,再其次就是由宋王朝和各地州县所掌控的一部分土地,这部分土地主要为国家所有。下面着重从这三个方面分析宋代土地占有的方式:

(一)地主大土地占有制

宋以前的历代王朝,自秦汉至隋唐王朝均有限制土地兼并的政策。宋代“不抑兼并”。(司马光《谏北记闻》卷一)即在承认土地私有的前提下,对土地兼并不加干预,对土地买卖也自由放任,私人土地的买卖不受任何限制。只要买者和卖者双方通过正常的手续,将双方买卖土地的田契向当地官府呈报,得到官府的认可,盖上官府的印信,缴纳田契钱,将卖主所卖土地从国家版籍上过承给买主,而后由买主承担这块土地的田赋,土地所有权的转移就完成了。宋代由于土地自由买卖,放任兼并,土地日益集中于权贵大官僚和大地主手中,地主大地主所有制便膨胀起来。所谓地主阶层,在宋代是由官户、大商人、高利贷者组成。官户,即官僚,文武官员八品以上者。形势户,是指乡村中任里正以上及州县吏人的第一等户。这三种人共同组成大地主阶层,其人数占总户口千分之五、六,但他们占有了全国总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六七十。最小的地主一家占田在四顷以上,中等的数十顷至一百顷左右。大地主、大官僚则占田无数。他们凭借手中的权力还大量隐匿田亩,以逃避田赋。史称“公卿大臣之占田”,有至千顷者。(陈舜俞《都官集》卷二,《厚生》)他们“田产跨连郡县,岁收租课十余万石,甲第名园,几半吴郡,皆夺士庶而有之,宋令为用,莫敢谁何!”(胡舜陡《胡少师总集》卷一,《再刻朱面力》)权臣韩佗胄他一家每年收租米721700斛,钱131万5千缗。按一亩田收租米五斗计算,他共占田当在140万亩以上。诗人刘克庄在论述宋代土地大量兼并中指出:“吞噬千家之膏腴,连亘数路之阡陌,岁入号百万斛,自开辟以来,未之有也。”(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五一,端平元年《备对札子》)孙梦观曾评论兼并时指出:“进来乘富贵之资力者,或夺人之田以为己物,阡陌绳联,弥望千里,困仓星列,奚締万斯。大则陵栎州县,小则武断阖闾,遂使无赖之徒蚁附绳集,以为渊数。”(孙梦观《雪窗先生文集》卷二,《董仲舒乞限民名田》)

在宋代土地兼并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两个因素,一是官僚、大地主以权势强占农民和部分国有土地。即所谓“贵者以力可以占田。”二是大商人、高利贷者用钱买,或在荒年乘人之危低价收买。即所谓“富者有资可以买田。”如王蒙正“恃章献刘太后亲,多占田嘉州,”“侵民田几至百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九五,《郭维墓志铭》)土地兼并的结果造成贫富悬殊,“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卓锥之地。”

(二)自耕农的土地所有制

宋代社会经济之所以超过以前任何一个时代,经济文化之所以居于当时世界的最前列,自耕农民数量之多以及占有相应的一小块土地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但自耕农占有的土地占全国总耕地面积之比重太少。据史书记载:自耕农民对土地的占有,北宋时最高不过百分之三四十,南宋时则下降到不足30%以下。

在宋代,农民诸阶层依据土地的有无可以分为有地农民和无地农民两类。有地农民一般有一小块土地,即自耕农,又称主户。无地农民,靠佃租地主和国有土地即官田、营民、寺院等田过日子。亦称客户。有地的农民按田亩多寡分为五等。第一、二等户以及部分三等户,组成农村中的中小地主,一般占田一百亩至三百亩左右。这类主户占宋代主户十分之一、二,而第四、第五等户占宋代自耕农的十分之七、八。他们每户占田在六七十亩至一百亩左右。在田少的窄乡,第五等户一般占田三四十亩左右。宋代教育事业发达,科举举士数量大,不少乡村贫民百姓的子弟通过刻苦攻读,科举中选做了官后,发了财,置办产业。由贫困农民上升为大官僚、大地主也有,占田数目惊人。如范仲淹的女儿,张琬之妻,有田数百顷。(晁说之《嵩山文集》卷一九,《宋故承议郎知楚州张公硕人范氏墓志铭》)宋代由于“不抑兼并”,对土地任其自由买卖,土地所有权的转移频繁,一些自耕农由于天灾或人祸,不得不变卖自己的土地,由自耕农转为赤贫,成了佃户。某些没有土地的客户,涌入城市,靠经商发了财,又在乡下买地变成了自耕农,甚至中小地主。北宋末至南宋这种土地占有权的转移日益急剧,甚至有“千年田换八百主”的,罗绮在《田蛙歌》中说:“虾蟆,虾蟆,汝本吾田蛙!渴饮吾稻根水,饥食吾禾穗花。池塘雨初霁,篱落月半斜,啁啁又向他人叫,使我惆怅悲天涯。”虾蟆对我说:“使君休怨嗟,古田千年八百主,如今一年一换家。休怨嗟,休怨嗟,明年此日君见我,不知又是谁田蛙。”(罗绮《涧谷遗集》卷一)宋代土地转移急剧,贫富之间变换也无常。宋代一个叫谢逸的人说:“余自识事以来四十年矣,见乡闾之间,曩之富者贫,今之富者,曩之贫者也。”“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十年财东轮流做”这就是宋代土地自由买卖、土地占有权频繁转移的真实写照。

宋代土地所有制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契约租佃经济占主导地位。由于土地兼并大门的敞开,无数经不起自然灾害和疾病打击及其他人祸的自耕农,在生路无望时,常常卖掉自己的田宅,甚至卖妻鬻子成为无地农民,沦为佃农。又称客户。宋代无地佃农急增。北宋末至南宋末,无田农民,即所谓客户占了总户数的一半以上。如仁宗时李觏说:“今之浮客,佃人之田,居人之地者,盖多于主户矣。”(《直讲先生文集》卷二八《寄上孙安抚书》)哲宗时吕陶说:“天下自耕而食,为天子之农者十无二三,耕而食于富人,而为之农者盖八九矣。”(《历代名臣奏议》卷一0六)至南宋客户比例继续上升。宋孝宗时:“所谓农民者,非佃客庄则佃官庄,其为下户自有田者亦无几。”(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卷八《与陈教授一》)从11世纪中叶到12世纪中叶的100余年中,客户比重扶摇直上,到南宋客户已占总户数的2/3了。至此,宋代农民阶层的主体构成已经完成由中古农奴(即部曲奴婢)和中古自耕农(即均田户)向无地佃农的过渡。大量无地农民的涌现既满足了农村租佃经济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又适应了城市工商业发展对手工业劳动者的要求。时至宋代,客户与田主(地主)的关系已经没有人身依附了。私家地主已无法实施强行的超经济剥削。佃户与田主建立了契约的租佃关系。政府的法律规定佃户享有迁徙和退佃等权利。如北宋仁宗《天圣法》声明:“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即田主无理阻拦,佃户可向县官告发。南宋户部规定:“如租户不伏,许令退佃。”佃户对田主的租谷收得过高,佃户可以退佃。退佃权利受国法保护。佃户向田主交纳租谷多少完全由双方协商解决,田主不能强迫佃户接受高额佃租。由此可见,佃户与田主之间的关系,不是靠交出人身自由,而是靠订立租佃契约建立起来的,如当时的官方文书所载:“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宋会要辑稿》食贷六三)

在宋代契约租佃经济已占据宋代农业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它不仅激发了地主的经营农业、手工业的潜能,而且使广大佃农的生产潜能得以最大程度的释放。这就是宋代社会经济发展、工商业异常繁荣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国有土地占有制

宋代国有土地所有制持续衰落。据史书记载:国有土地占全国总垦田数4.3%。国有土地主要有官田、职田、学田、屯田、营田、弓箭手田、监牧地、寺院占田等。下面我们对宋代国有土地做个简要的分析:

官田。这是常见的一种国有土地形式。即“没官田”和“官庄”。它是由户绝田、抛荒田、涂田和籍没田组成。户绝田是指民间没有人继承的、无所归属的田产。即户主死,本房无子孙的田产,按律收归国有。抛荒田,是指民户因战乱、灾荒而逃亡的,而抛荒的田限期半年不返,没收为官田。涂田,是在江中或近江靠海的地方,由于江水的冲刷,或海水的冲积,在江中形成一些沙洲,近海形成一些涂田,这类土地经过农民垦辟之后,被官府检括为官田。籍没田,是指一些国家官员由于犯罪或其它种种原因而被籍没的田产,收归国有。官田在宋代国有土地中占重要地位。各地的职分田、学田往往是从官田中拨充的。职田,又称“职分田”。充作各级地方官的一部分俸禄,用以养廉。职田是按官阶高低分配数量不等的职田。咸平年间的规定是:“两京大藩府四十顷,次藩镇三十五顷,防御团练州三十顷,中上刺史二十顷,中县八顷,下县七顷,转运副质十顷,兵与都监、监押、寨主、厘务官录事参军刺司比通划募职之数,而均给之;职田租是由现行官享占。职田只允许客户租佃,收入实行官府与佃户对分,即各占50%。官府对佃户要提供种子和耕牛。国家规定职田的租谷每亩不得超过五斗,多取者以枉法论。学田。宋代以“崇儒右文”作为其“一道德同风俗”的基本国策,对学校教育和培养人才极为重视。国家从官田中专门拨出一部分土地即所谓学田,供办教育之需。所谓“上自太学下至郡县学莫不教上养”者是也。宋代的学田在国有土地诸种形态中是占土地最多的。由此可见,宋代对教育的重视,宋代的学田上的租谷收入基本上可以满足全国初等义务教育之需和资助贫困学生读书成名之需。北宋垦田约750万顷,而学田占总数1.31%。据葛胜仲在大观三年的统计,全国学田当在105990顷岁收学粮640291斛,钱3058872万贯,能供养大小学生167622人。宋代科学文化之所以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居当时世界的最前列,学田之功不可灭矣!

屯田,原为了加强边防而建立的,最先发自河北,后来逐步扩展到陕西,使戍边兵士一边戍边,一边耕田,以充军需,免国家远输军粮之费。宋真宗天禧末年全国各地置屯田4200顷。

营田,始于宋太宗端拱初年。将“河朔之间,富有膏腴之地,募民垦耕,耕种营田的百姓向官府缴租谷。屯田以戍边兵士耕作,营田招募无地农民耕作。宋代至神宗时,全国有营田当在35000顷以上。马监牧地。宋代政府在同西北西南诸族博易马匹的同时,还设置群牧司,在一些州县设置监牧,以番养孽生马匹,这就产生了马监牧地。宋真宗景德年间诸监牧地和诸军牧地总计为98911顷。寺院占有的土地,北宋在15万顷左右。南宋在12万顷上下,占全国总垦田数的2.15%。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全国僧尼达478101人。嘉佑间(1059)全国有寺院39000所。熙宁末天下寺院宫观有40613所。到南宋时寺院道观一直在不停地增加和扩大:“近年(指绍兴初年)僧徒畏多,寺院填溢,冗滥奸蠹,其势日甚”(《宋会要辑稿·道释》一)正如诗人谢泌所说:“潮田种稻重收谷,山路逢人半是僧;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双塔万枝灯”(《舆地纪胜》)宋仁宗时全国的僧道占有大量田土。平均一个僧道的占田数,通常是一个自耕农的4至5倍。以台州而论,台州民田计2628283亩,地948222亩,山1753538亩,主客户为266014户,平均每户田不足10亩,地不足4亩,山不足7亩。而台州寺院371座,僧道2376人,占田135499亩,占地36016亩,占山131274亩。平均每个僧道占田57亩,地15亩,山55亩。

在宋代国有土地中,学田和寺院占田地的比例较大。

宋代的土地占有主要是私人土地占有制。而地主、大地主私有制占田最多,其比例竟达全国总耕田面积的60%—70%。

(待续)

F812.9

A

1008-4614-(2014)04-0021-08

2014-6-23

周道生(1945—),男,湖南祁东人,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教授。

猜你喜欢

土地
我爱这土地
“土地托管”让荒芜土地绿起来
圆梦,在这片土地上
艾青《我爱这土地》
土地
土地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想有一块土地
土地上的骨血(外二章)
养好自己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