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视角下流动女童受教育基本情况分析

2014-04-08苏雪萍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11期
关键词:男童女童流动

苏雪萍

(福建省妇女干部学校,福建 福州350003)

2001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首次提出流入地政府在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上的责任,明确提出“两为主”政策。随着“两为主”政策的不断发展完善,在义务教育阶段,越来越多的流动儿童享受到了教育机会的公平和“政策红利”。在这种情况下,关注流动女童是否同等享有公平教育资源,对于推进教育的性别均等和促进女性群体的发展都意义重大,对真正实现男女平等更是具有深远的作用。

1 选题背景与研究方法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福州作为经济率先发展起来的沿海城市,吸引了大量外来劳动力,同时面临着解决随之而来的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根据全国妇联的调查,福建省的流动儿童数量多达150 万,是全国流动儿童集中的7个省份之一[1]。他们的教育问题同样成为关系社会公平公正的突出内容而倍受关注,成为政府和大众关注的热点社会问题之一。

研究采取现场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及部分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对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进行集体访谈。在福州、厦门两大城市选取流动儿童比例均在75%以上的6 所公立中小学校,随机抽取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结果用SPSS 进行统计分析,并从性别和流动因素两个方面在双向比较②②的视角下从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学业结果3 个方面对在校流动女童的受教育基本情况进行分析。

2 流动女童接受义务教育基本状况

2.1 教育机会公平未受性别和流动性因素影响

2.1.1 适时入学有保证

流动儿童样本的性别统计显示,流动男童比流动女童多出整整10%,说明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流动家庭对男孩的教育更加重视,女童能跟随父母进城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更少。但是,对于已在读的流动女童,入学机会有保障。流动女童在法定年龄入学率达到97.1%,与流动男童的95.9%基本持平。只有极少数儿童入学时年龄超过法定入学年龄(6 周岁)。这说明,性别因素并不影响流动女童及时接受义务教育,受教育权有保障。

2.1.2 就学连续性良好

与流动男童相比,流动女童出现短暂休学的现象只有2.7%,低于男童的3.5%。此外,从更换学校的数量来看,流动女童与流动男童基本无差别,“从没更换”的流动男童与流动女童分别为65.3%与63.2%,“更换1 所”的均为22.8%,“更换2 所”的分别为6.9%和7.2%,“更换3 所及以上”的分别为5%和6.7%,性别因素没有导致流动女童发生更多短暂休学和更频繁更换学校的现象,流动女童就学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近几年在校流动儿童的稳定性趋好,学校每年流进流出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少。这既得益于“两为主”政策的执行成效,也缘于流动家庭对儿童教育的日益重视。但是,以流动性因素进行考察,与非流动女童相比,流动女童更换学校的频率在各级频次上都较高(表1)。皮尔逊卡方值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已达到0.000,低于0.05,说明流动性因素与更换学校数量有显著关联性,即流动性因素是导致流动女童更换学校的主要原因。

表1 “是否流动女童* 更换学校数量”交叉分析

2.2 公平享有学校教育资源

2.2.1 性别和流动性因素不影响流动女童的学习热情

对于“某门课程学得好的主要原因”,流动女童与非流动女童给出了相当一致的回答,学得好的主要原因依次是“感兴趣”“科任老师课上得好”“其它原因”“老师关注我”;学得不好的原因依次是“不感兴趣”“其它原因”“老师上课不生动”。交叉分析显示,流动女童对课程学得好坏的归因与流动性因素没有关联性。此外,流动女童与流动男童对于学得好的归因也比较一致,“感兴趣”的均占到41%左右,“科任老师课上得好”的,流动男童比流动女童的选择则要低9.2%,其余两个选项结果持平。而对于学不好的归因,兴趣因素仍是影响儿童学习热情的首要因素,流动男童和流动女童分别为41. 9%、47.4%。老师态度对男童学习热情的影响远远高于女生,高达10.5%,女生才为4.5%,其余选择基本持平。说明,性别因素和流动因素不影响流动女童的学习热情。影响学习热情因素方面,流动女童和流动男童、非流动女童的归因上基本不存在差异性。

2.2.2 兴趣小组项目选择差异

与流动男童相比,流动女童在参加学校的兴趣小组方面,只在“体育运动”“书法、画画”“音乐、舞蹈”3 项中存在显著性性别差异:选择“书法、画画”的女童比男童高出7.4%,选择“音乐、舞蹈”的女生远远高出男生18.4 个百分点;选择“体育运动”的男童高出女童7.2 个百分点,这3 项选择的皮尔逊卡方检验存在显著性别差异性。而在“学科兴趣小组”“写作、演讲”“电脑知识”“其他”等4个方面的选择上则基本持平,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性。这很可能与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存在刻板性别印象有关,即认为体育运动类比较适合男孩子,而画画、音乐、舞蹈更适合女孩子,从而导致流动男女童在这3 个项目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但是,流动女童在选择兴趣小组上与非流动女童的选择不存在显著差异性。在各项兴趣小组的选择上,比例均相当。在“书法、画画”的选择上,非流动女童比流动女童高3.8 个百分点,在“音乐、舞蹈”的选择上,流动女童比非流动女童高3.1 个百分点,余项差异均不超过2 个百分点。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女童选择兴趣小组与流动因素没有关联性。这可能与现在公立学校的兴趣小组普遍不需要由家长额外支付学习费用有关,即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公平享受到了所在学校的教育资源。相应的,也得到了流动儿童的认可。无论流动男童还是流动女童对所在学校的认可度,在四级程度上都十分一致(表2)。而与非流动女童相比,流动女童对学校“很喜欢”的比例要低8.6 个百分点,“喜欢”则要高出5.9 个百分点,负向评价“不喜欢”和“很不喜欢”则基本相当。

2.2.3 参加校外辅导课程的选择差异

对于参加校外辅导课程的数量,流动男童与女童的结果十分一致(表3)。

表2 “流动儿童性别* 是否喜欢学校”交叉分析

表3 “流动儿童性别* 校外辅导课程数量”交叉分析

从表3 可见,参加课外辅导班的数量与性别因素无关,流动女童在家里基本上能得到与流动男童相当的教育投资。但是与非流动女童相比,流动女童参加课外辅导班的比例低于非流动女童8.5 个百分点。分析显示,流动因素与是否报名课外辅导班有显著性关联,这应当与流动女童家庭经济状况普遍比非流动女童较差以及家庭对教育的理念差异有关系。

2.3 学业情况的性别差异与流动性差异分析

2.3.1 流动性因素影响学习成绩满意度的自我评价

流动女童对学习成绩在正向评价上“满意、非常满意”比非流动女童低,但在负向评价上“不满意、很不满意”比非流动女童高,说明流动女童对自我学习成绩的满意度较低。皮尔逊卡方值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已达到0.005,低于0.05,说明流动性因素与学习成绩的评价高低有显著关联性。但是,流动女童与流动男童对学习成绩的自我评价并不存在差异性,无论是正向评价还是负向评价,都相当一致:“非常满意”均为5.9%,“满意”分别为46.6%、46.4%,“不满意”分别为44%、41.3%,“很不满意”分别为3.5%、6.4%。

2.3.2 获取学习奖项方面,流动女童表现不俗

从单项获奖的结果及卡方检验的结果来看,流动女童与非流动女童获奖情况分布均匀,流动因素没有导致流动女童在获奖方面的劣势。但从总体上来看,在“三好学生”获奖方面,流动女童比非流动女童略高3.9 个百分点之外,其余5 个奖项的获奖情况,均是非流动女童更高,高出的平均比例为3.48%。说明非流动女童总体上比流动女童具有更全面发展的倾向,这可能与城市本地儿童从小成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

从性别角度看,流动女童获奖情况整体优于流动男童。流动男童除了在“知识竞赛奖”方面高出女生9%;而在“作文竞赛奖”“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奖项上,女生均比男生高出6.5%左右;其它选项持平。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流动儿童到城市学习的费用高于在家乡求学,在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观念支配下,女孩比男孩更加不易到城市来学习”,“因此到城市学习的女孩比男孩更加珍惜学习机。”[1]

2.3.3 流动女童的继续求学意愿强烈

对于“读完初中,你在学习上有何想法”这个问题,流动女童和非流动女童一样,表现出对继续学习的极大热情,分别有85.8%的流动女童与88.2%的非流动女童表示“希望考上好的高中,继续学习”,而持有同样想法的流动男童只占到75.7%,而且越是高年级的流动女童,这种意愿越强烈,初三流动女童100%希望考上好的高中继续学习,同比只有81.8%的流动男童持有同样希望。这与张绘等人的研究结论“初三年级相对于初一和初二选择工作和回家乡读书的人数在增加,留在北京的人数在减少”[2]恰恰相反,这可能与这些流动女童在公立学校上学享受到相对公平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因为“在打工子弟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选择回家继续读书和工作的概率大于公立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2]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流动女童基本上已经适应并认可了城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她们潜意识里已经按照城市孩子的成长途径来描绘自己未来的人生了。另一方面,她们在城市里普遍缺乏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通过继续求学改变命运、真正融入城市社会也成了她们实现梦想的最可能途径。

3 结 语

在流动女童与流动男童、流动女童与非流动女童双向比较的视角下,以性别和流动性作为固定变量进行比较,分析性别因素和流动性因素对流动女童受教育过程各环节的相对性影响。总体来说,在校流动女童享受到了比较公平的教育机会,整体流动性减弱,就学持续性良好。在教育过程中,能公平享受到学校的教育资源。在学习成果上,无论与流动男童还是与非流动女童相比较,都不存在明显的差距,甚至在某些方面表现得更加出色。这与中国家庭更重视男孩教育,女孩更不容易获得进城学习机会的因素有关。因为能跟随父母进城上学的流动女孩往往更加珍惜学习机会,所以学业表现更加突出。而对于初中毕业后的意愿,100%的初三流动女童希望能考上好的高中,继续学习。随着政府对教育公平的推进及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女童将得到日益公平的教育资源。

[1]张 绘,龚 欣,尧浩根. 流动儿童学业表现及影响因素分析[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3):122-136.

[2]张 绘.我国城市流动儿童初中后教育意愿及其政策含义[J].教育学报,2013(1):111 -119.

猜你喜欢

男童女童流动
流动的光
女童阴道异物、阴道炎需警惕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8岁女童学马术坠亡 父母一审获赔百余万
男童被熊咬是不该发生的悲剧
我国回族女童教育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