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BODE指数、CAT问卷评价
2014-04-08张双胜区淑娟胡紫光
张双胜 区淑娟 胡紫光
(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529070)
研究表明,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简称COPD)稳定期患者进行有效干预,可减少其急性加重(AECOPD)发生次数,降低死亡率[1]。近年来,笔者运用穴位埋线的方法治疗稳定期的COPD患者,并运用BODE指数、CAT问卷评价其治疗效果,收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诊断及纳入标准:选择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诊治指南》[2]诊断标准的COPD稳定期患者。纳入标准:年龄≥40岁;第1s用力呼气容积(FEV1)<80%预计值;支气管舒张试验阴性;疾病处于稳定期,胸片未见感染灶。
排除标准: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肿瘤、肺结核、刺激性气体或过敏等因素所致的慢性咳嗽、喘息患者;COPD合并心血管系统、肝肾系统和造血系统严重的原发疾病及精神病患者;妊娠、哺乳期妇女。
符合上述纳入标准的COPD稳定期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穴位埋线组(治疗组)20例,男性16例,女性4例;年龄51~77岁,平均69.5岁;有吸烟史18例;平均病程13.9年。对照组20例,男性17例,女性3例;年龄49~80岁,平均70.6岁;有吸烟史17例;平均病程13.3年。上述病例来源于2009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科就诊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如戒烟,根据患者病情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吸入糖皮质激素,并给予祛痰平喘药,健康教育等康复治疗。在治疗期间出现急性肺部感染需要静脉使用抗生素则退出此研究。治疗组在上述西医常规治疗的同时另予穴位埋线治疗。每次取双侧定喘、肺俞、脾俞、肾俞。选定穴位后,术者戴消毒手套,将医用可吸收缝合线放入埋线套管针内,右手持埋线套管针,左手固定穴位,按不同穴位针刺要求将针快速刺入皮下,然后向下慢慢进针,深度基本同针刺深度,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线体植入穴位的皮下组织或肌肉内。出针后,立即用干棉球压迫针孔片刻,并敷医用胶贴,固定1d。每10d埋线1次,2个月为1个疗程,共用2个疗程。
观察指标:BODE指数及CAT量表评分。BODE指数参照文献[3]方法,包括:①体质指数(BMI),患者穿单衣测量体重、身高,计算BMI值。②肺功能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采用ST-350R型专业肺功能仪测定。③呼吸困难积分(MMRC):评分标准为:0级:除非剧烈活动否则无明显呼吸困难;1级:当快走或上缓坡时有气短;2级:由于呼吸困难较同龄人走得慢,或以自己的速度在平地行走时需停下来呼吸;3级:在平地上步行100m或数分钟后需要停下来呼吸;4级:明显的呼吸困难而不能离开住所或当穿脱衣服时气短。④6min步行距离(6MWD):观测患者在6min内以最快速度在室内平地行走的距离。CAT问卷按文献[4]进行。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BODE指数及CAT问卷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BODE指数及CAT评分比较()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BODE指数及CAT评分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BODE综合指数、MMRC、FEV1%、6MWD及CAT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同组治疗前后比较P均<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组间比较,除BMI外余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穴位埋线可减轻COPD稳定期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活动耐力,改善预后。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常见的高发病、高致残致死率的慢性进展性疾病,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沉重,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COPD发病原因复杂,目前普遍认为是遗传与环境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病因不十分明确,致病因子无法完全避免,该病目前还不可根治,现在所有的治疗目标均着眼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减少急性加重发生次数。研究表明,出现COPD急性加重的患者长期和短期的死亡率均明显升高[1,5]。因此,欧美和我国2011版防治指南均强调稳定期的管理对防止病情加重、减少住院和死亡的重要意义。但目前对稳定期的管理,医患双方的焦点均集中在药物治疗上,而药物使用基本移植于哮喘治疗方案,临床疗效不尽如人意,且花费不菲,许多患者无力承担,其他防治方法均被医患双方所忽视。近年来,中医外治法在防治COPD中的作用逐渐得到临床认可,特别是对稳定期的干预,体现了中医“治未病”思想,穴位埋线是其中之一。
穴位埋线疗法是针灸的一种延伸,集埋针效应及后作用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中医外治治疗技术,其作用机理复杂,临床运用已有多年历史,对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效果显著,而对COPD的治疗临床研究较少。COPD属中医“喘证”“肺胀”范畴,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肺、脾、肾三脏亏虚,标实为痰浊瘀血,因此防治上必须虚实兼顾。基于上述理论,我们选择了定喘穴、肺俞、脾俞和肾俞作为治疗的穴位。其中定喘穴为经外奇穴,具有宽胸膈、降气平喘作用,现代研究发现通过埋线刺激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减少支气管内皮细胞和腺体分泌,起到持久的抗炎平喘作用;肺俞、脾俞和肾俞为具有补益作用的背俞穴,为脏腑精气凝聚之处。肺主一身之气,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又可运化水湿防治痰浊产生,肾主纳气。三个背俞穴合合,在埋线刺激后可以调整脏腑阴阳,达到补肺、健脾、益肾、化痰平喘之功效,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6]。
BODE指数从呼吸困难、肺功能、体重指数和运动能力四个方面综合评价COPD患者当前状态,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证明是预测COPD患者死亡率、住院率的重要指标[2]。CAT呼吸问卷涵盖CODD患者咳嗽、咳痰、胸闷、心理、睡眠等广泛的健康问题,已取代复杂的圣乔治呼吸问卷并在临床推广应用[3]。因此,本研究选用上述参数作为评价穴位埋线治疗COPD稳定期患者疗效的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常规治疗配合穴位埋线治疗后患者BODE综合指数、呼吸困难积分、6min步行距离、CAT综合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组内前后比较差异明显(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BODE综合指数、呼吸困难积分、6 min步行距离、CAT综合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穴位埋线治疗可减缓COPD患者肺功能下降,提高活动耐力,较少急性加重发生,改善患者的总体生活质量。但治疗前后患者体质指数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COPD患者体重下降、营养不良是一个长期、慢性的过程有关,而本研究随访观察时间仅为4个月,相对较短,对体质指数的长期影响有待进一步观察。
[1]柳涛,蔡柏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处理和预防全球策略(2011年修订版)介绍[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2,11(1):1-12.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3]任蕾,李庆云.肺康复及其BODE指数评定[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8):763-765.
[4]蔡柏蔷.新型COPD患者生活质量评估问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N].中国医学论坛报,2010-1-15:7.
[5]Soler-Catalu a JJ,Martinez-GarciaMA,Román SánchezP,et al.Severeacute exacerbations andmortality in patients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Thorax,2005,60(11):925-931.
[6]甘灏云,江璇,江绍牛.穴位埋线治疗肺脾气虚型COPD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09,28(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