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

2014-04-07贺桂欣赵艳芹杜立文王立红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课政治

贺桂欣,赵艳芹,杜立文,王立红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河北秦皇岛 066004)

习近平同志指出:“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关键所在。”[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国家政治、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释者,高校学生人生观的引领者,其教育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且也会深刻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及专业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21世纪,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世界呈现出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产业知识化、社会信息化的态势;道德、伦理、价值观的挑战被誉为未来世界面临的首要的挑战[2];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乎到一个国家的希望,一个民族的未来的伟大事业。这些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一、新形势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新要求

(一)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它决定着一个人的政治立场和方向,只有理解和信仰马克思主义,才能坚持和传授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具备了高度的政治觉悟、过硬的政治素质、坚定的政治方向,才能热爱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事业,才能满腔热忱地宣讲马克思主义,传播真理,引领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来观察世情、国情,使之对异国文化及多元价值观保持清晰的认识。对社会上即时出现的热点,尤其是大学生较关注的难点问题,要有敏锐的政治分辨力,要及时在课堂上加以分析和引导,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功能,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思想素质

人类的行为由思想决定,思想观念与行为相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具有科学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更应该有对事业的责任感,对教学的开拓创新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对高校每一个大学生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所以,高度的国家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必须是既定的人生目标,理想信念教育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在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上的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同样会侵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大脑和心灵,因此,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加强灵魂的修养,在荣与辱、名与利、得与失的冲突中,持有淡定的心态,追求高尚的职业理想,摆脱狭隘的眼界,实事求是务实苦干,自觉地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合国家、社会和高校的要求。

(三)人格魅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传授给大学生知识,更应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邓小平提出:“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3]1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是最有用的阳光。”[4]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黄金阶段,身心发育尚未成熟,高校教师的言行常常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表现出来的坚定鲜明的政治态度、政治立场,势必积极影响大学生的政治信仰;而工作中的敬业奉献、治学严谨,教学中的认真负责、博学从容,生活中的端庄正派、热情宽容,势必积极影响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教师自身表现出的自信坚强、体现出的胸怀气度及修养魅力,势必积极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品质。

(四)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科研活动的开展,对教师的兴趣爱好、工作作风、人格情操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能力包括文献信息处理能力、社会调研调查能力、高度归纳演绎能力和求新求变能力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多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应引导每一位教师都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5]教师只有通过教育教学科研活动,才能不断关注、吸取最新的教育成果和思想,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助科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在科研中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形成教学与科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循环。

(五)文学素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长期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自身文学素养的养成;长期困惑的一个问题,就是授课内容抽象空洞,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听课欲望和学习积极性。必须明确,授课要力求增强教学内容的文化因素,使其充满文学色彩,富于艺术魅力,亦庄亦谐,妙趣横生,使学生感到新奇和有趣,这样才能够收到理想的效果。要知道文化因素的影响力远比政治宣传本身大得多,中国共产党的许多理论、政策、方针和口号,之所以融化在人们的记忆里和行动中,就在于将它们变为高度凝练的文化。毛泽东就很注重将理论原则等注入文化元素的,如游击战争的十六字诀,共产党人的十六字原则立场,消灭国民党残余军队的三种方式,以及各个历史转折关头提出的行动口号等,都具有浓重的文化色彩,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正需要在文学化和艺术性方面进行再加工,使教材语言转换为教学语言。因而,教师在备课时须对每一章、节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做深入细致的思考和恰如其分的加工处理。脍炙人口的语言、美仑美奂的描写、朗朗上口的诗词佳句、生动的事例、经典的故事、恰当的比喻、讽刺诗、打油诗、民谣等,都是教师讲课中可以引用的素材,只要运用得当,就会使得语言新奇惊人,使教学内容生辉。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现状及影响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知识结构亟待更新进步

当前,很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适应时代进步,授课内容陈旧。有的教师一套教案几年不变,21世纪还在用着20世纪的案例;有的教师对相关学科了解甚少,在针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授课时无法和学生的专业特点相结合,缺少了课堂的灵活性和针对性。知识更新途径较少,江汉石油学院汪洪教授对117名“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多年来外出进修过的教师仅占53.85%,近一半教师从来没有外出进修和培训,经过进修教师中77%只进修过一次[6]。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要同步更新知识结构。只有不断地优化教师的文化素养和理论素养,才可以做到面对社会中呈现的新思潮、新作法,面对科技的迅猛发展,胸有成竹,用自己渊博的知识为学生拨云见日。为此,教师要“活到老、学到老”,做到“向哲学要高度,向历史要深度,向前沿学科要新度,向其他学科要广度,向文学艺术要精彩度”,才会使授课内容经典、精炼和精彩。如果仅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停滞不前,固步自封,迟早也会被时代所淘汰。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单一,内容与实际脱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模式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以通过考试为主,教师照本宣科应对教学任务,学生死记硬背应对期末考试。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性差,关系疏远,教师习惯于自问自答,学生习惯于一言不发。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虽然有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教学手段跟不上时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不高等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有待提高。笔者在上课的班级问卷调查时,有同学直截了当地写道:“这门课我爱不爱学,关键看老师您讲课能不能吸引我,如果您讲的好,我们肯定好好学习,否则就会考虑逃课。”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态度、执教水平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和教育的质量,这既关系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欢迎程度,也影响教师自身的心理感受及职业发展。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忽视网络技术的作用,多媒体课件制作粗糙

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影响,多媒体也以让人始料不及的速度渗透到教学领域。如何利用信息资源,利用现代计算机平台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是每一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的教师还不太懂电脑,不会运用多媒体手段,即使能运用多媒体,所制作的课件可谓“教案搬家”、“板书换位”、“题库展示”,简单枯燥,缺乏重点,没有层次性更缺乏艺术性。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是对多媒体课件制作缺少信心和认识。一个成功的课件是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研究案例,结合学生实际,反复演示修改的基础上设计完成的。优秀的课件,可以呈现教学内容,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使课堂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另外,顺应时代的变化,积极开发网络资源,以博客等网络资源为载体,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新空间,是信息网络化社会教师必须加强的能力之一。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途径

(一)加大经费支持力度

营造优良的教学科研环境,加大政府及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持力度,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及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收入偏低,生活压力大,每年可申报的科研项目数量少,竞争十分激烈,且大多没有经费支持,因此,很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科研活动是迫于职称晋升和业绩考核的的压力,缺乏主动性,而且,缺少经费支持,很多人只能用个人资金作为研究经费。这种情况,限制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科研活动及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增加人文社科类科研项目、加大对基础学科设施建设及实践教学基地经费的投入,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营造健康的科研环境和教学氛围,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成就感、荣誉感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

(二)积极参加培训和交流

面对全球化的浪潮和全方位、多层面的对外交流与开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采取封闭隔绝的办法来坚守意识形态阵地,来净化和统一人们的思想已不现实[7]。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培训交流合作中提高教师的思想与水平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和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选派骨干教师各地参观、听课、参加教学研究活动;选派学科带头人去吸收外地课程改革的经验;选派年轻教师接受名师指导,调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选取获得优秀教学奖的教师代表学校展示教学成果等,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转变教学理念,获取教学方法,开阔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水平,在老教师和年轻教师之间形成“老带新、新促老”的良性循环。

(三)加强集体备课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涉及的热点问题更新换代快,形势政策发展变化快,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研发者,个人的知识、精力、能力有限,单凭个人的努力难以应对这些挑战,集思广益集体备课,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无疑是值得推广的好方法。一般单个人的备课多局限于教学的思路、板书的设计、讲授的方法等,而集体备课可针对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技巧、教师语言、师生互动、教材新解读等方面有所拓展,取长补短,在语言的交流中相互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火花,是教育资源共享、教学成果交流的新平台。尤其对于力量相对薄弱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节俭经费,推广经验,缩短年轻教师的成长周期,其效果更为明显。

(四)教学观摩展评

教学观摩展评是一种评比活动,参与其中的主讲教师会尽力体现自己的最高教学水平,这对教学必将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同时,教学观摩课中的评课环节更是发挥着研讨和指导的重要作用。在观摩展评课中,主讲教师经历了对教学过程的精雕细琢,反复推敲,这一体验的过程和经验的积累,将能够使其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提升。另外,观摩展评课的实质在于研讨,是教师进行教学经验、表达水平、运用多媒体和其他教学辅助手段等教学技巧交流的有效方式。在恰当合理的评课中,通过对教与学的行为分析,将教学理论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相联系,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学到知识,完善人格,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使得听课者学到先进的教学经验并移植其中的教学思想,取得某种信念。这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习、成长及课堂教学最直观最见效的方式。

结 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一项紧迫而严峻的任务,不仅是提高教学成效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迫切要求,更是教师的身心健康及专业发展的要求。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多途径的努力,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从政府的层面讲,可以考虑加大教师科研经费支持力度;从学校层面讲,可以采取组织教师参见培训和交流、加强集体备课、组织教学观摩展评等措施。总之,只要途径正确,目标明晰,措施得当,就一定能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1]习近平.教师是崇高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N].解放日报,2007-08-09(1).

[2]何琦瑜,郑一青.品格决胜负:未来人才的秘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

[4]应茹琴.教育理想浅析[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1(3):120-123.

[5]王丽丽.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教育学院,2010.

[6]文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优化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人文学院,2008.

[7]易丹妮.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挑战与优化[J].经济研究导刊,2011(25):286-288.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课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