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流行歌曲歌词的形式美
2014-04-07张璐
张 璐
(淮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一首流行歌曲打动我们的是歌词与曲调的协调,有时候歌词甚至能成为衡量一个作品优劣与否的标准。歌词不单单是附属于音乐的,“它是一种艺术形式,是与小说、散文、诗歌等一样,有独特的叙述方式,独特的审美角度,独特的结构形态的艺术表达形式。”[1]正如一首好的歌词,必须易记、易懂、易唱,但并不是大白话,而是具有诗的特质的艺术语言,这种艺术化的语言形式不仅给听众带去不同层次的感官享受,还迎合了不同人群的音乐审美趣味,为流行歌词未来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一、通俗化
一首歌曲若成为流行歌曲,它除了具备优美的旋律,朗朗上口的曲调,还要有着通俗易懂的歌词。当代词坛泰斗乔羽指出:“音乐这种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严格地制约着它的歌词,使歌词这种文学体裁区别于任何其他文学体裁,即它不是看的而是听,不是读的而是唱的,因此它必须寓深刻于浅显,寓隐约于明朗。寓曲折于直白,寓文于野,寓雅于俗。”[2]
如歌曲《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看似平淡的这首歌之所以能流行开来,除了题材上的“亲情回归”外,也是由于歌词形式的口语通俗化的结果。日常的话语,但运用了排比,对偶和适当的押韵后呈现出了一种和谐匀称之美。歌词中这些平实的语言引起了许多为人父母和为人子女的共鸣,唱出了两代人共同的心声。在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繁忙的今天,被忽视的大家庭式的亲情关爱显得格外需要被关注。听众借助这首歌曲表达出自己想说却没有说出的对家人的爱,是这首歌产生的最大的价值和意义。
如李春波创作的《一封家书》:“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现在工作很忙吧/身体好吗/我现在广州挺好的/爸爸妈妈不要太牵挂……”对白式的的歌词形式运用了较多的“了”“吗”“吧”等语气助词,凸显了流行歌词通俗化的特征。虽然歌词缺乏一定的节奏和韵律,但道出的却满是想念和关怀,是一首特点鲜明的作品。
流行歌曲歌词的创作普遍采用通俗口语化的方式,多是为了便于听众感知,也只有以简单、直白的语言才能最大范围地拥有听众群,获得歌曲的商业价值。在物质利益追求最大化的今天,歌曲创作的这种现象似乎无可厚非,但是若想达到高品位且具有一定文学水平的作品,必要脱离歌坛普遍存在的歌曲内容肤浅、品味平乏的现状,用简单的句子结构表达深层的含义才应是它追求的重点。
二、文言化
随着流行歌曲消费群体的扩大,流行歌词的创作由最初的通俗化转向文言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当代许多歌词作者多角度地继承了古典诗词的语言形式,在作品的创作中直接或间接地运用文言文的句式,不但加深了流行歌曲歌词的文化底蕴,也能证明给音乐界看:流行歌曲可以同传统歌曲和艺术歌曲一样拥有精美、含蓄的审美意蕴。这种歌词向诗词转化、诗歌回归音乐的现象如陆正兰所说:“徒诗与歌词不断地转换位置:每当一种诗的样式充分发展,需要新的形式时,诗就回过头来找歌曲,把歌的音乐性转移到诗歌语言内部的音乐性上。”[3]
1.文言化的形式
当代流行歌词在形式上通过借鉴或模仿古典诗词的体式,达到所追求的结构美和形式美,在给听众带去古香古色画面感的同时,表现出流行歌曲具有的这一美学特质。当代流行歌词在形式上通过借鉴或模仿古典诗词的体式,达到所追求的结构美和形式美。在给听众带去古香古色画面感的同时,表现出流行歌曲具有的这一美学特质。例如黄沾词曲的《沧海一声笑》:
沧海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记今朝/苍天笑/纷纷世上潮/谁负谁胜出天知晓/江山笑/烟雨遥/涛浪淘尽红尘俗世知多少/清风笑/竟惹寂寥/豪情还剩了一襟晚照/苍生笑/不再寂寥/豪情仍在痴痴笑笑
这首歌词模仿古典诗词的文言化形式,句式自由,合辙押韵,彰显出狭义、潇洒、沧桑之感,是流行歌词文言化的佳作。
2.文言化的意境
司空图认为意境是诗歌的根本。既然歌词是借鉴了诗歌的体式,那么它就应该具备诗歌的气质和意境。但是一首好的歌词,其意境的体现应该是自然的,不显现出人工的刻意雕琢。如果将它运用到歌词的创作中来,表现得恰到好处就要数《涛声依旧》了。陈小奇借用了唐代诗人张继的名作《枫桥夜泊》,歌词紧紧抓住了“月落乌啼”“渔火”“钟声”“客船”这些字眼,借用古诗词的典型意象,引导听众进入古风古韵的美妙意境中,并重新赋予歌曲深刻的含义,虽然这两首词表面上看来似乎相去甚远,但是所体现出的情调却是相似的,是流行歌词创作手法借鉴古诗词形式的典型代表。
一首歌之所以能成为经典,离不开优美的旋律和高品质富有内涵的歌词。它需要创作者们始终秉着对艺术的崇高的追求,不断从古诗词的方方面面汲取养分,挖掘歌曲情感的内涵,方能寻找到曲与词融合的最佳境界和切入点。
三、意境化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4]是我国古典文论中的一个独特的美学特征。王国维就意境也作出了明确的界定:“何以谓之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如其出口是也……故能写出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5]当代流行歌曲歌词的创作手法很多都借鉴了古诗词的写作方式,对意境的追求可见一斑。
1.运用典故、诗词构建意境
歌曲《涛声依旧》是歌词形式借鉴古诗词《枫桥夜泊》的代表范本。歌词优美、缠绵、意境深远,蕴涵着淡淡的忧愁,词作家的创作体现出了古典意象与现代意识合而为一的一种新的融合手法,是当代流行词坛不可多得的佳作。
台湾词人方文山创作的歌词对古典诗词的模仿和运用也是构建意境的上乘之作:“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青花瓷》);“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淌”(《菊花台》)。歌词通过模仿唐诗宋词的典雅、含蓄的表述方式,将“你、我”的爱情故事融入在了一个古色古香而又唯美的意境中,给听者带去了回味无穷的空间和意蕴。
2.通过意象产生意境
意象是客观的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特殊的情感活动后产生的一种新的融入作者思想的物象,是作者借物抒情常用的表达方手法。意境美的表现也可以一个中心意象为核心,围绕它,配上若干辅助性的次要意象,对其周围环境和氛围进行铺叙、渲染,从而构成一种单一式的意境[6]。如《弯弯的月亮》:“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的旁边/有一条弯弯的小船……”(李海鹰词)歌词通过“夜空”“月亮”“小桥”“小船”等意象勾勒出一幅优美画卷,吻合了人们心中故乡的形象,并且随着意象的由远及近,产生出思念故乡的美好意境。
四、陌生化
通常,流行歌曲为了易于传唱,歌词的创作使用的都是自然化的语言。而陌生化语言的使用是近几年词坛创作才出现的一种独特新颖的创作方式,这种非自然化的语言组织和搭配方法尽管不太符合传统的逻辑形式,但是却与人们的情感体会和审美需求产生了极大的共鸣,带来的听觉的刺激和心灵触动往往更直接、更深刻。由此看来,这种非自然化的、经过艺术加工的语言是可以被听众所接受的。这种“陌生化”的语言带给我们当代流行歌曲中常见的陌生化歌词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1.语法错位搭配
流行歌曲歌词形式的创新打破了以往约定俗成的语法模式,“当这种规约性被破坏后,就产生语义上的暧昧(多义)性了,审美化的歌词的艺术语言在本质上就是这种破坏性的语言,这些语言给人带来一种陌生化、反常感,同时也会造成审美的暧昧性。”[7]如:“我举杯 饮尽了风雪/是谁打翻前世柜/惹尘埃是非/繁华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爱了解”(《发如雪》方文山词)。这首歌词不仅把语言和旋律巧妙的统一起来,词语之间还处处体现了“陌生化”的形式美。“风雪”用来“饮”,抽象的“前世今生”又变成了“柜”,“爱”是一种感觉,却用“一瓢”来修饰,这些错位的语法搭配看似荒谬,其实正能表达人们心中虚虚实实的离愁别绪、孤独寂寞之感,恰到好处的给人一种无形的飘忽不定,难以捉摸的感觉。如果把这首歌词看做诗的话,吟唱中就能体现出这样一个美学原理,“诗要表现的不是事物的实在面貌,而是事物的实际情况对主体心情的影响。”[8]这种打破约定俗成的语法模式,正是“实际情况对主体心情影响”的结果,使听者体会到了特殊的含义,增强了歌词的审美趣味。
而当下一些歌词缺少的正是这种内在的感触,才显得平庸无奇,缺乏感染力。如果歌词的创作者们能够更多地关注自己内心的感悟和理解,也就是更多的表现“对主体心情的影响”,那么这样的作品会获得更多听众的喜爱。
2.语义超常搭配
有一些歌曲的歌词,不依赖于日常的语言形式与语义上的约定俗成,通过词语或语句上一些超常规的搭配,使原来没有逻辑关系的词语或句子出现新鲜的、陌生化的感觉。如:“过去的甜蜜在倒带/只是感觉已经不在/而我对你的期待/一次次被你摔坏”(《倒带》);“天空下着沙/也在笑我太傻”(《下沙》)。
这种歌词形式虽然符合语法规则,但内容上却跨出了现实的规则。它所表现的意义不再是现实存在的意义,而是艺术化了的意义,传达给听众一种复杂、强烈的情感,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
然而,歌词语言形式的陌生化并不是越多越好。一味的追求新奇,会使歌词晦涩难懂,脱离受众的接受能力,影响歌曲的传播与流行。因此它必须切合歌词一定的语境和听众的接受心理。这样各种赋予新含义的组合和变化的歌词,才能给听众带来新鲜感,构成独特的审美意味。
流行歌词的形式从通俗化的平淡的表达方式,发展到了借鉴古典诗词的文言化形式,不得不说是流行歌词的一大进步,它对于向流行歌曲的主要受众对象——青少年普及古典诗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提高了流行歌词的文学性;意境化的歌词形式不仅给听众带去了美的享受,陶冶了音乐情操,更展现了流行歌曲中文本的美学价值;陌生化的语言形式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流行歌词中,使得人们的审美习惯再次被打破,在人们不断的重构审美观念中最终找寻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喜爱和感动,这也是流行歌曲中最有意义和价值的一部分。
[1]李广平.现代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特征[J].词刊,2004(1).
[2]乔羽.歌词创作美学·序言[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陆正兰.歌词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36.
[4]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17.
[5]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1955:112.
[6]王少静.当代流行歌词的文化底蕴及其审美风貌[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7]徐凯,叶娇.流行歌词的语言陌生化[J].修辞学习,2004(2).
[8]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