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与思考
2014-04-07孙语圣宋启芳
孙语圣,宋启芳
(安徽大学 a.社会与政治学院;b.附属学校,安徽 合肥 230039)
2013年8月19日至24日,安徽大学皖北文化研究及加快皖北文化产业发展创新团队一行6人,对皖北阜阳、亳州、淮北等三市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为期一周的调研。团队采取开座谈会、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与调研市的宣传部、发改委、文广新局、旅游局、招商局、经信委等相关部门及代表性的文化企业就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思路等进行深入的交流,并达成一些共识。
一、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皖北三市各自出台了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文化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文化产业项目积极推进,实施相关精品工程,并塑造一系列文化品牌。
1.制定了系列文化产业政策文件
皖北三市各自出台了加强本市文化产业建设的政策意见等文件。阜阳市委、市政府于2012年8月联合印发《中共阜阳市委、阜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加快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加强高层次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等5个配套文件。同时,阜阳市委宣传部印发《阜阳市重点文化品牌建设扶持奖励暂行办法》的通知,阜阳市财政局和市委宣传部共同印发《阜阳市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阜阳市文化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阜阳市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淮北市印发《淮北市促进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淮北市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淮北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并制定了《淮北市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意见(草案)》和《淮北市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草案)》。
亳州市委、市政府联合印发《中共亳州市委、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
2.文化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截至2012年底,淮北市共有广播电视台2个、报纸4家、期刊3家、图书馆和文化馆7家、博物馆2家、电影放映机构2家、有线电视传输网络4家、出版发行115家、印刷76家、网吧66家、电子游戏46家、歌舞娱乐26家等。据该市统计局数据,截至2013年4月底,全市文化及相关法人单位共428家,2012年该市文化产业增加值16.04亿元,比2011年增长73.78%,占该市GDP的比重在2.5%左右。[1]19
2011年,亳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1.17%,2012年为2.26%。2012年度该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9.2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2]1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产业稳步发展,文化创意、移动多媒体等新兴产业开始破题。亳州晚报社、市广播电视台、市文化旅游发展公司、药都旅游商品开发公司、涡阳老子文化旅游公司、庄子影视传媒、亳州梆剧团等骨干文化企业不断壮大。文化产业园和基地建设步入正轨。
阜阳规模以上工业文化企业有近60个,年主营业务收入近30亿元,从业人员近万人,已形成柳编、印刷、发艺、钓具、文教用品等5个加工聚集区。该市2012年度文化产业经济总量达到45.8亿元,有3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动漫企业,3家文化企业经国家五部委评审为2011-201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3]
3.文化产业项目积极推进
淮北市计划投资8.9亿元、规划用地700亩,建设“洪庄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投资约45亿元、规划用地1484亩,建设“国购汽车文化综合体”项目;投资2.93亿元、占地面积230亩,建设“口子酒文化博览园暨口子酒文化街”项目;投资7亿元、占地100亩,建设“政通梦幻王国”项目。[1]21-22以上项目均已启动。
亳州市谋划重大文化产业项目38个,总投资160亿元。中华药都养生园、老子生态文化产业园等25个项目进入省“861”重点项目,项目数比上年增长83%。其中,中华药都养生园、老子生态文化产业园、华仑国际文化广场、蒙城印象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重大文化建设项目正在扎实推进。[2]2
在阜阳,阜南县黄岗柳编文化产业园、界首彩陶文化产业园项目、阜阳国际工艺美术产业基地项目等正在积极招商中。
4.实施精品工程,塑造文化品牌
从1999年起,淮北市先后与央视联合摄制《独立寒秋》《父亲》《大哥》《大姐》《美丽的村庄》《大嫂》等多部影视剧,在国内外获得高度评价和强烈反响,这些作品分别获得“金鹰奖”“飞天奖”、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形成独特的“淮北影视文化现象”。阜阳的柳编、剪纸、彩陶富有地域特色,是非遗产业的精品。亳州则积极塑造道家文化、曹魏文化、中医药文化和酒文化四大文化品牌。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皖北三市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文化产业意识不强、文化产业比重较低、企业规模偏小、科技含量较低、企业落地困难、专业人才缺乏、体制机制有待改善。
1.对发展文化产业重视不够
对于皖北地方政府而言,要使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主要的挑战是观念和理念的调整。在意识上,皖北地方领导还未将文化产业真正上升到战略地位来抓,说与做不一致,理论与实际不统一。虽然皖北有些市已通过“十二五”文化发展纲要并设立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出台了文化强市建设及相关配套政策,但没有认真落到实处。目前各市在这些方面还需进一步努力。
2.文化产业比重较低,文化企业规模偏小,科技含量较低
2012年,皖北三市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亳州为2.7%,淮北为2.3%,阜阳为5.0%(报告人自称统计口径可能有误,不会有这么高),距离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还有相当远的路程要走。
近几年,从宏观上讲,皖北三市的文化产业体系虽已初步建立,但尚处在初级阶段,文化产业还比较传统化,规模小,绝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科技含量少,附加值低,缺乏上规模、高科技、名优龙头文化企业,文化产业产值的比重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支柱作用有待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较多地处在自发性状态,市场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如淮北,在2013年全省民营文化企业百强评选中,仅有南方彩印一家公司入围,全省最少。淮北的旅游业资源分散、面广点少,开发利用难度大,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社会资本投入旅游业的积极性不高,旅游招商成效不明显,全市投资规模大、影响力大、牵动性强的旅游项目几乎没有;现有的旅游企业普遍规模小且业态不全,适应市场、应对风险、拉动经济的能力都很弱,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很低。
3.新兴文化产业比重偏小,产业结构高度化较低
调研中发现,皖北三市的文化产业结构高度化较低,除传统的手工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外,其他产业主要集中于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而文化创意、文化博览、动漫游戏、数字出版、数字传输、新型文化装备制造等新兴文化业态则刚起步,在文化产业产值中所占比重较小。
4.旅游产业的城市驱动机制尚未形成,文化与旅游结合不足
在旅游业由“景区驱动型”向“城市+景区驱动型”转变中,整个皖北地区,没有哪一个城市可以成为整个皖北地区的旅游中心城市。在此阶段,就要求皖北的城市发展必须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要求,实现旅游发展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
文化与旅游融合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利用不足。皖北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阜阳剪纸、亳州梆剧等,在转化为旅游产品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从开发现状看,有文化没产品的状况依然存在。皖北仍属于“很有说头、少有看头、没有玩头”的发展状况。
5.用地问题困难
创建或引进文化企业,往往要涉及到用地问题。在调研的皖北三市中,土地问题要数阜阳最为突出。阜阳为全省粮食主产区,粮产占全省1/6,产业开发受土地限制,落地困难。不仅是文化产业,阜阳的“三馆”建设也无法落地。
6.专业人才缺乏
当前,皖北三市文化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在文化领域高科技应用十分有限,文化产品种类少、档次不高,这严重制约了皖北文化产业竞争力和产业化程度的提高。
文化产业对专门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有着特殊的要求。据调研,淮北文化产业人才普遍匮乏,培养、吸引人才的机制不健全。在阜阳,即便是一般性的文化产业,由于无法扩大再生产,新的技术设备无法上马,经济总量上不去,给予工人的待遇无法提高和兑现,很难留住有一定能力的人才,造成一些企业工源严重短缺,人才青黄不接。亳州的文化创意专业人才缺乏,文化创意产业链中的创意指导、技术服务人才少,高端人才更稀缺;文化创意企业还处于粗放经营、外围经营、低效经营状态。
从旅游来说,旅游机构设置、旅游人才队伍不适应旅游业发展的新要求,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匮乏,特别是旅游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策划、项目工程建设人才缺失,发展后劲不足。
从事文化产业的干部素质也面临着转型问题,其对文化如何与市场接轨等不是很懂,文化产业项目不知道怎么做,急需相关业务培训。
7.体制机制问题
制约皖北文化产业发展还有体制和机制的问题。因为有些文化产业建设周期长,见效慢,地方领导又囿于任期的时间限制,对发展文化产业重视不够,不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发展文化产业仍囿于传统模式,即便有规划,档次也不高,缺乏创新思维。
文化产业的管理分属于多个部门,如旅游资源分属于不同部门,多头管理,整合资源、开发建设协调难度大。有的部门业务交叉重叠,如宣传部与文广新局即是个典型。如何捋顺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共同勠力于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大问题。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建议
皖北各市领导要真正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按照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办事,相关部门要认真谋划项目,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发展文化产业要立足本地特色,深挖地方文化资源,要落实金融、土地等文化产业政策,更要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1.要遵循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一般产业的共性,即需求拉动是一个产业兴起和发展的根本动力;适度竞争是一个产业的重要条件;国家扶持能够加快产业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化对产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产业发展具有周期性。同时,文化产业发展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即尊重主体的创造性劳动,继承和借鉴过去的文化遗产,各民族艺术的互相影响和借鉴等。皖北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是要遵循一般产业发展的共性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制定和落实相关文化产业政策。
尚未出台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意见及配套政策的地方要尽快制定并出台,认真落实好2010年3月国家九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和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六个进一步加快文化强省建设配套文件的通知》,全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要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和可持续性,获得大家一致认同的政策、措施和规划一旦制定和落实,不要因相关领导人的更替而进行不合理的改变或中断,应保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连贯性。
2.认真谋划项目,强力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为提高产业集聚效应,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办法,扎实推进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品基地和名人精品工程等文化载体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招商队伍和招商项目库建设,积极打造集“策划、设计、生产、展示、销售”于一体的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的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链条。
全力推进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建设,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建设。优化产业结构,继续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广告会展、印刷包装、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文化用品等重点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数字影院、数字传输、网络传媒、互联网信息服务等新兴文化产业。
重点引进和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好、牵动性大、企业实力强的高科技、高成长性、高显示度的文化产业项目。重点培育一批主业优势明显、行业潜力巨大、区域特色鲜明的文化龙头企业,以资本为纽带,跨区域、跨所有制整合资源,通过兼并重组、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方式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培育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打造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文化企业集团。
3.深挖地方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发展要立足于本地特色
阜阳,要挖掘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传承和发展淮河文化、颍州西湖文化、欧苏文化、管仲文化、姜尚文化等。充分利用国家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颍上花鼓灯、界首彩陶及苗湖书会、阜阳剪纸、临泉肘阁抬阁、阜南柳编及嗨子戏、梆剧等本土文化资源,精心组织、办好“阜阳剪纸艺术节”“安徽杂技艺术节”“太和书画艺术节”“安徽阜南柳编艺术节”及“颖淮群众民间文化艺术周”等节庆活动,进一步打造阜阳剪纸之乡、临泉杂技之乡、太和书画之乡、阜南柳编之乡、界首彩陶之乡等品牌。其本地特色是立足于现代文化产业。
淮北,要深入挖掘淮北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一批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力和吸引力、具有地方特色与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品牌。积极探索影视制作新模式,选准题材,进一步提升生产能力与制作水平,做大淮北影视文化品牌。结合地方特色与传统、时尚元素,精心设计生产书画、中国结、汉画像石等工艺美术品,打造一批文化产品品牌。继续办好淮北市石榴文化旅游节、临涣古城民俗文化节等文化节庆活动,将其塑造成为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文化节庆品牌。把中国淮北食品工业博览会、中国淮北煤矿机械博览会打造成黄淮海地区有重要影响,集会展交易、投资洽谈、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招商引资品牌。其本地特色是立足于文化事业。
亳州,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稳步发展,新兴产业开始破题。但相较于其他文化产业,亳州的旅游业在皖北独树一帜。亳州文物古迹遍布全市,现有国家、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多处,占全省的1/3,共有A级旅游景点(区)24处,其中国家级保护单位5处,省级保护单位36处。[4]亳州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以特色旅游项目开发为重点,以中医药主题旅游为龙头,以人文旅游和生态旅游为两翼,做大“中华药都”品牌,突出养生保健旅游主题,初步实现了旅游产品质的突破。亳州在全省率先将文广新局和旅游局合并,成立文化旅游局,也率先将全市的文化旅游景点整合起来,成立直辖于市政府的亳州市文化旅游公司,拥有旅游景点的经营管理权,公司下辖3家子公司。其本地特色是立足于文化旅游。
4.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在继续搞好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提升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增加产业的高附加值化,形成新的文化资源积累;提升产业的高技术化,在接应现代高新技术转移的同时,创造和形成新的文化再生能力;加强产业的高集约化,实现对各种文化生产要素和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强产业的高关联度化,形成良好的产业链和文化资本循环系统,扩大文化资本的增值能力。
5.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扶持国家级及部分省级非遗艺术院团的发展
发展以花鼓灯、剪纸、书画为内容的民间艺术之乡文化旅游。皖北集聚了很多安徽民间艺术之乡,为民间艺术之乡文化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积极营造氛围、塑造品牌、制造舞台、创造产品时,形成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乡,带动皖北地区文化旅游的发展。发展以老子、庄子、华佗、曹操、管仲等为主的皖北名人文化旅游,形成系列名人文化旅游产品。
具有深厚民族传统、鲜明地方特色、并在皖北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深刻影响的传统剧种,如二夹弦、花鼓戏等国家级非遗,这一类的艺术院团既不同于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也不能按照一般的文化产业来对待,要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艺术院团,扶持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的方针进行重点扶持。这样的艺术院团,因肩负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功能,不适合完全推向市场,省与地方政府可考虑给其一定的财政编制岗位,以安心其业。另据调研,上述院团普遍反映没有自己的阵地,院与团分开,剧团没有自己的剧院,排练、演出没有场地;如将二者整合起来,形成共享,不失为一种两全其美之举。
6.落实金融、土地等文化经济政策
结合当地实际,制定落实文化强市建设的配套经济政策,在财税金融、土地城建、外贸出口、知识产权等文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出台切实可行的扶持保障政策措施。对文化创新型企事业单位、文化高新技术企业或高新技术项目,各项行政性收费地方留成部分实行免征。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要降低信贷门槛,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依法支持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进入文化领域,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企业。实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退税和营业税支持,引导文化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加强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增速信贷投入,优惠信贷利率;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和开发多层次的信贷产品,扩大综合消费信贷投放,积极推广对相关文化产品的刷卡消费;积极推进商业银行采取收益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贷款方式支持优质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的文化企业;拓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建立“上市文化企业后备资源库”;完善融资性担保体系建设,探索以商标权、版权、专利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为抵(质)押担保的途径和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和创业投资机构参与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构建文化无形资产流转评估体系;鼓励保险公司提供融资增信、信用增级服务,有效解决文化企业可供抵押的担保物较少、无形资产评估难等问题。
在资金缺乏而短时间又无法筹集的皖北市,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发改委、文广新局、旅游局等可考虑将各自手头资金打捆,重点支持当地一两个有特色、有前景的龙头文化企业。
各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县(市)域总体规划要充分考虑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文化建设用地要优先纳入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在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优先安排文化项目。根据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可逐步提高文化产业用地比例。文化产业重大项目用地指标,纳入各市年度用地计划,统一调剂,优先予以保障。对符合条件的文化产业重大项目,积极争取省级用地指标。
7.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构筑文化强市建设的人才高地
(1)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借助全省宣传文化领域“拔尖人才工程”“青年英才工程”和“安徽文化名家工程”等,培养一批市级文化人才。将文化人才培养纳入全市人才培养规划,定期开展岗位知识和能力培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选拔有潜力的中青年文化人才外出学习、考察或赴著名艺术院校研修、深造。建立引进文化人才“绿色通道”,鼓励和支持文化单位为重点项目引进人才,以合作方式招揽人才,以签约、兼职、聘请、委约等方式不拘一格引进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和文化经营管理人才。
努力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强市战略。组织实施名目多样的拔尖人才工程,加大青年文化英才培养。建立文化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把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纳入当地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范围。
(2)建立健全人才竞争激励机制。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奖勤罚懒、优胜劣汰”的人才竞争机制,在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管理、经营和专业人才中全面推行竞争上岗,激发人才的工作潜能。推行知识、技术、成果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办法。充分发挥文化奖励资金的作用,加大对文化创新领军人才、优秀文化团队的宣传奖励力度,鼓励文化企业采取股权奖励、期权分配、技术入股等方式,激励文化高端人才,对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等方面的人才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助。
(3)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可以将合肥正在试点的“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做法移植到皖北各市进行试点。对企业的科研人员来说,“股份和分红激励”不仅提高了他们的个人劳动报酬,也提升了他们在企业的地位,他们转而投入更大的精力到企业研发中。通过政策吸引,有利于企业引进高端人才。
[1]淮北市文广新局.淮北市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材料[R].淮北:淮北市文广新局,2013.
[2]中共亳州市委宣传部.亳州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亳州:亳州市委宣传部,2013.
[3]阜阳市文广新局.阜阳市文化产业发展概况及意见和建议[R].阜阳:阜阳市文广新局,2013:1.
[4]中共亳州市委宣传部.投资·亳州[R].亳州:亳州市委宣传部,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