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语境重构
——以《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为例
2014-04-07陈慧华
陈慧华
(广西师范大学 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引 言
近年来,我国翻译出版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越来越多优秀文学翻译作品迈向世界。虽然我国翻译作品数量质量逐年稳步提升,但纵观当今世界舞台,辨识度高、传播范围广的译作多为西方汉学家独译或中西译者合译的作品。本文认为,西方译者在汉英翻译领域的成就,一方面得益于其深厚的双语语言功底,另一方面离不开译者从母语视角对文本文化语境的重新建构。翻译是两种语言文化的对话。译者通过文化语境重构实现不同语言文化的交汇贯通。为探寻文化语境重构机制,本文选取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英译者葛浩文译作《生死疲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文化语境差异,挖掘译文文化语境重构策略,以期促进我国本土翻译实践与译者培养。
一、翻译文化语境因素
文化语境是语言运用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社会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人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共同认识[1]。翻译中,影响译者行为的文化语境因素主要有:社会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历史文化、风俗文化等。
(一)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指影响、制约人们社会行为的一种潜在的共同的心理背景和心理趋向[2]。中国传统典籍中多宣扬谦虚的品德,如《论语》“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又如《道德经》“是以圣人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因此,中国民众长期以来形成了内敛含蓄的社会心理。西方哲学受人本主义思潮影响,较强调个性的彰显,思想表达较外向直接。翻译时,要根据译语受众的社会心理,将源语进行转述,使源语信息更好地融入目标语读者群。
(二)价值观念
价值观是指主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和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来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3]。由于根植于不同社会体系,且文化发展脉络各异,东西方在价值观上有较大区别。东方价值观强调社会的整体利益,推崇集体主义,鼓励牺牲小我成全大我。而西方价值观较重视个人的自我发展,强调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事物观察视角的差异,常引致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翻译时,应秉持开放的态度,宽容接纳不同价值观,取长补短,实现不同文化的友好沟通。
(三)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指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4]。中西思维差异的突出表现,在于西方思维具有直线性、解析性和逻辑实证性特点;东方思维具有曲线性、整体性和直觉经验性特点[5]。中西思维模式差异决定了中英文在组句组篇上的不同风格,如英语多在段首以主题句点明段落主旨,并在其后篇章中辅以逻辑分析对该观点进行论证;汉语多以铺垫起笔,逐渐引出主题。翻译时,为使译语语篇更好融入译语文化,需根据中西思维模式特点,对译文结构进行调整。
(四)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是特定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沉淀所形成的文化[6]。由于东西方历史发展不同,在其各自文化中诞生了许多民族特有的历史典故、歇后语、谚语、成语等。同时,一些历史人物也常有其自身的指代意义,如“潘安”是美男子的代称,“诸葛亮”是智慧的代称,“林黛玉”是多愁善感的代称。对于此类有文化指征的词语,源语读者可直接激活已有知识图式,但译语读者却极可能因知识背景欠缺而无法理解。翻译时,需补足相关信息,否则呈现给读者的将是没有意义的孤立符号。
(五)风俗文化
风俗文化指人类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行为模式、习惯定势,包括礼俗、风俗、习惯等[7]。风俗文化的差异在中西方社会交往中有较明显的表现。尊老敬老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因此,汉语常在称谓前后加上“老”字表示尊敬之意。而西方并不存在崇老文化,贸然提及他人老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翻译时,要注意文化差异,向读者呈现词语的词外含义。中西风俗文化差异还体现于亲属称谓词的使用。如中文中常用亲属词,如“叔叔”“大伯”“大姐”等,来指示非血亲或非姻亲关系,旨在拉近社会距离。翻译时,要注意语意还原,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二、文化语境重构策略
翻译时,译者可充分发挥主体性,综合运用语篇重构、替代、释义、增益、删减、创译等方法,重构译语文化语境,打造功能对等的译本。
(一)语篇重构法
语篇重构是指在翻译时对原文的结构做些调整,以符合译文读者思维方式的翻译方法[8]。
例1:我会让他满意,但不能俯首帖耳,不能他吩咐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那样我就不是一头有个性的猪,而是一条为取悦主人遍地打滚的哈巴狗。[9]241
译文:I wouldn’t disappoint him,but I wouldn’t be docile in the pro⁃cess either;I wasn’t about to do what he wanted just because he wanted me to.If I did,instead of being a pig with an attitude,I’d be a lapdog per⁃forming tricks to please my master.[10]267
中西思维差异导致行文习惯及审美视角偏离。翻译时需根据译语习惯进行必要处理。本例中,作者使用了一个长句描述主人公(猪)的心理活动。翻译时,译者运用语篇重构法,根据句意将译文切分为两句。第一句叙述其立场及态度,即原文中的一“会”二“不能”,并辅以分号进一步细分二“不能”。第二句是第一句的补充解释,用以说明其持该态度的原因。通过处理,译文脉络一目了然,逻辑更为清晰,更符合译语表达习惯及美学效果。
(二)替代法
替代法就是借用译语中人们已经熟知的单词、词组和习语来代替原文中对应的表达方式,消除由于文化因素造成的理解障碍,使译文在语言上接近译文读者,增加译文的可读性[11]。
例2:他们人物潇洒,行为风流,挥金如土,广交朋友。[9]527
译文:They were carefree and will⁃ful,spending money as if they had it to burn,and enjoying a large circle of acquaintances.[10]52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西方不同的历史地理因素,造就了民族特有的成语、习语等固定表达。翻译时,可采用替代法,用译语民族熟知的表达方式,缩短异质文化距离。本例中,“挥金如土”指花钱如同撒泥土一样,形容挥霍浪费钱财。出自宋代毛滂《祭郑庭诲文》:“挥金如土,结客如市”。清代李伯元《官场现形记》中也有使用:“无奈彼时心高气傲,挥金如土,直把钱财看得不当东西。”英语中,有两个词组用于表达该语意,即spend money like water(花钱如流水)和have money to burn(钱多得到处乱花)。此处,译者选取了第二个词组,通过替代法展现源语语意,从而使文本更显亲切。
(三)释义法
释义法是指当原文中某个词语在译入语中无法找到与之对应的词语时,放弃原文的表面形式,对该词语进行恰当阐释的翻译方法[12]。
例3:你这一辈子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交不完的桃花红运,足可以抵消你前几次轮回所受的那点痛苦和委屈。[9]190
译文:Fame and fortune beyond your imagining will be yours,and you will be lucky in love–many times.You will be richly compensated for the suffering and injustice you have experienced on the Wheel of Life so far.[10]220
中西文化中,均有将颜色或动植物用于比喻修辞的用法。该类比喻与民族喜好及物品文化意象有直接关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常用于指代吉祥喜庆,桃花用于喻指男女情爱。本例中,作者用“桃花红运”表示能获得异性倾慕,在情场上有好运。翻译时,由于译语文化中并无该比喻指示意,如将其字词对应译为red peach blossom luck可能导致读者因缺失相关语境而无法理解。因此,译者采用释义法,将其译为lucky in love,从而将源语信息顺利传述。
(四)增益法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言结构、表达方式以及修辞方面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上下文、语言结构和逻辑关系增添原文中暗含的意义成分,从而使译文更加忠实、通顺地表达原文意思。这种翻译技巧,称为增益法。[13]
例4:我知道自己已经焦煳酥脆,只要轻轻一击,就会成为碎片。我听到从高高的大堂上,从那高高大堂上的辉煌烛光里,传下来阎王爷几近调侃的问话:“西门闹,你还闹吗?”[9]3
译文:Having been fried to a crisp,I knew that even a light tap would turn me to charred slivers.Then,from high in the hall above me,somewhere in the brilliant candlelight in the hall above,I heard a mocking question from Lord Yama himself.“Ximen Nao,whose name means West Gate Riot,is more rioting in your plans?”[10]3
中文姓名除其符号指示功能外,一般亦附带命名者对命名对象的期望,即字词本身附着意。“闹”为多义词,有“热闹”“喧闹”“吵闹”等意。在该段问话中,使用的为“吵闹”一意。词语的双意指征对于源语读者并不难理解,因此,作者并未进行额外补充说明。但翻译时,由于译语读者并无相关词库储备,如只用音译法翻译,则读者眼中的“闹”仅是一个指示名字的音节,无法体现源语反讽的语意,故译者在此处采用增益法,通过补充解释词意,搭建异质文化沟通桥梁。
(五)删减法
删减法是删去一些可有可无的,或者有了反嫌累赘或违背译语表达习惯的词,但删减并不是把原文的某些思想内容删去。由于使用英语民族与使用汉语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特征存在差异,因此,在翻译时,要注意做必要的删减,对原文进行缩略概括。[14]
例5:他们忍受着我脚踢、牙啃的痛苦,不放松我,他们要看这流血的悲剧。我不明白,这些善良乡亲,这些叔叔大爷,这些大哥大嫂,这些小孩子们,为什么都变得这样心如铁石……[9]184
译文:I kicked and I bit,but the pain I caused had no effect on the people,who refused to let go.How could such decent villagers,young and old,get any enjoyment out of such a bloody tragedy,as if their hearts had turned to stone?[10]213
中西风俗文化差异导致语言表达的区别。本例中,面对公牛被暴打,主人公(蓝解放)试图上前救牛,却被身边乡亲拉着无法动弹。该选段为其心理活动的描写。文中,作者采用了中文常用的表达方式,即用亲属称谓词(叔叔、大爷、大哥、大嫂)表达非亲属关系(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乡亲)。翻译时,如将其译为uncles、eldest brothers、sisters-in-law,则在西方读者眼中会浮现出一幅主人公被一群亲戚拖住的画面,而这一意象与原文相差甚远。因此,译者使用删减法,将该部分删除,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六)创译法
翻译像创作一样是创造性的艺术过程。创造性译法即在原文基础上大胆创新,采用“臆想”翻译法。[15]
例6:巨大的恐惧使我折回头来,沿着河滩东向奔腾,正对着初升的太阳。我浑身的皮毛如深红的火焰,我是一团奔跑的火,一头光芒四射的驴。[9]51-52
译文:Terror-stricken,I turned and headed east along the bank toward the early morning sun.The hair on my hide was painted flame-red;I was a galloping ball of fire,a donkey whose head was like a burning torch.[10]62
创译是葛浩文较常使用的翻译技巧,亦因此招致众多翻译“忠实论”者批评,叱其悖离了原文。本文认为,创译是翻译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文章增色添彩的关键。本例中,作者描写了驴遇到手持土枪的追兵,在巨大恐惧驱赶下亡命飞奔的场景。文学语言的运用使该段文字栩栩如生、跃于纸上。翻译时,译者运用创译法,基于原文却不拘泥于原文,将“一头光芒四射的驴”译作a don⁃key whose head was like a burning torch(一头宛如熊熊火把的驴),以火为核心,用flame(火焰)、ball of fire(火球)、torch(火把)将全句完美串联,生动再现了原文场景。
结 语
文化语境是文学作品植根的土壤。文化语境的处理对文学翻译成败起关键制约作用。汉英文学翻译时,应在正确理解源语文化语境基础上,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综合运用语篇重构、替代、释义、增益、删减、创译等策略重新建构译语文化语境,最大化地消除文化语境差异引致的沟通屏障,打造带有源语文化特征,又与译语文化和谐共生的汉英文学翻译作品,推动我国当代文学的外宣翻译进程。
[1]张文英,戴卫平.词汇·翻译·文化[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241.
[2]王建华.人名文化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30.
[3]张丽萍.心理学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18.
[4]郭兴吉,刘毅.信息技术教育基础[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85.
[5]崔永和.思维差异与社会和谐[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9.
[6]林明金,林大津.词汇文化对比与双语词典编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132.
[7]金涛.中国传统文化新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2.
[8]陈淑萍.汉英应用文翻译评析与技巧[M].深圳: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4:208.
[9]莫言.生死疲劳[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10]Goldblatt,Howard.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M].New York:Arcade Publishing,2012.
[11]刘宓庆.翻译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75.
[12]陈琴.英汉汉英翻译基础[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07:117.
[13]戎林海.新编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110.
[14]吴波,朱健平.新闻翻译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82.
[15]李明清.商务翻译标准多元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