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来华留学生跨文化意识策略
2014-04-07赵一凡
赵一凡
(沈阳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辽宁沈阳110000)
培养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实际上,第二语言教学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文化内容的教学,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从另一个角度讲其前提就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解决这些问题,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责无旁贷”[1]。因而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渗透到汉语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高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的理解力和使用汉语进行交际时的成功率。
一、课堂教学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帮助留学生学习和掌握汉语的主要场所,在全部教学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要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目的,进行课堂教学时,在课程设置、内容安排、方式技巧等方面就要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灵活多样地进行文化推广和文化渗透。
比如在词汇教学中,汉语词汇数量庞大,词义丰富,完全没有文化意义而只具备语言意义或功能的词语并不多,其中有的是直接反映中国文化的,如“龙凤”“中秋”“虎符”“四书五经”等,而更多的词语是间接反映文化内涵的,比如:熟语(绿帽子、二百五、愚公移山、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象征词语(梅兰竹菊)、颜色词语(黄色、走红、白事)、委婉词语(长眠、有喜、失足)、典籍文化词语(红娘、鸡肋、折桂)等等,这类词汇仅凭字面含义、脱离隐藏其后的文化意义是无法理解的。所以在教学中,这类词语的教学往往是重点和难点,需要教师要在讲解概念意义的基础上,还要介绍其非理性义,使学生从中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另外,留学生在学习某一词语时常常会拿母语中与之概念意义相同的词语进行比较或直译,然而两种或几种语言中概念意义相同的两个词语常常是不对称、非等值的,可能在概括范围、感情色彩、搭配关系、联想信息等方面会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恰恰是文化在词义上的反映。因此,教师在词汇教学中除了适时适量介绍中国文化,还要提高学生对汉语和母语中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这样就更能增强其跨文化的比较意识。综上所述,从词汇教学一开始就进行文化渗透,有目的地培养外国留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有利于他们对词汇的准确理解和运用的。
再比如报刊阅读课,报刊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趣味性强,反映了中国社会和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是培养留学生跨文化意识最理想的书面材料。进行报刊阅读课教学,首先是筛选材料,一是要在海量的新闻报道中选择那些具有社会典型性和文化代表性的新闻作材料,二是应选择能激活跨文化意识、迎合学生的阅读倾向、有一定时效性的材料;其次,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重视材料中的文化背景,文化背景常常既宽泛又复杂,大至国家的政治经济,小到百姓的风俗习惯,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启发或比较等方法来引导学生,久而久之他们就会逐渐形成跨文化思考的意识习惯;另外,在报刊材料中蕴藏着大量有特色的词语,包括古语词、外来词、成语、专有名词、民间俗语,而这些词语在其他课型中很少能集中大量呈现,它们体现了中国社会各个时代、各个阶层的文化,教师可选择性地适当介绍。报刊阅读课可以使留学生在了解了大量中国现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信息的同时,也能自然地比较自己本国当前相关方面的情况,从而理解国家和民族之间在现代文化方面的相似相异之处。
开设中国文学课也是培养留学生跨文化意识、提高文化修养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文学作品中包含着中华民族的哲学、美学和人文精神,是留学生了解中国社会历史、民族性格、风土人情、思想观念最鲜活、最丰富、最直接的材料。一个从小就未受到耳濡目染的外国人要跨越文化障碍通彻理解中国文学作品的精神世界是很艰难的。所以,首先可选取典范的文学作品或其中的经典段落作为教学内容,考虑到教学对象是外国学生,在授课时一般需要先恰当地补充相关的文化历史背景;其次,涉及文学史的教学多以教师讲授为主,涉及文学作品鉴赏的教学则以学生感悟为主;再者,教学形式的设计可多种多样,教师可先设置一些有关文化层面的问题,请学生阅读后思考回答或主题讨论,也可通过利用图片和影像资料等鲜活的表现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还可请学生将自己对作品中某种文化现象的理解写成读后感相互交流。总之,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对作品中文化现象的兴趣或敏感度,留学生与教师之间、各国学生之间的多种文化碰撞、交流和理解使他们切实感悟和理解中国历史文化,产生文化共鸣。
二、语言实践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对外汉语教学同其他第二语言教学一样,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需要课堂外的语言实践教学和文化体验活动加以辅助,即“语言实践”环节。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的语言实践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在语言实践中,留学生既能将课内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整合加以灵活运用,又能直接地感受到中国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习俗。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开设语言实践课,二是组织语言实践活动。
“语言实践课”是在汉语国际教育中根据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而开设的区别于课堂教学的特殊课程,与常规的课堂教学不同,语言实践课形式灵活,具有趣味性、实用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等特点。更重要的是我们所提倡和开设的语言实践课不是强调单纯的汉语技能训练,而是要将文化要素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融入其中。中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传统节日、民族风俗、名胜古迹数不胜数,所以在中国开设文化实践课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要做的是把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点摘取出来,同时根据这些文化点的特点及教学要点设计实践的方式与方法,充分利用中国的文化大环境,创造最佳的第二语言、文化学习环境”[2]。文化实践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选取那些密切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的文化内容,把学习内容与生活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文化差异,形成跨文化意识。
“语言实践活动”是在教学以外组织学生开展的课外实践活动,不受教学计划和教学时间的限制。语言实践活动一般来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在校园内举办各类竞赛和表演、办学习园地、组织辩论会、参加社团活动等等,在校外游览名胜古迹、参观城市街道、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品味中国美食、体验节日气氛等等。不同于课堂教学的情景模拟,在许多语言实践活动中留学生真实地进入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汉语环境里,他们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所隐含的文化现象,是我们在课堂上无法预料和难以模拟的,这有利于培养和加深他们的跨文化意识,锻炼和增强他们的社会观察能力及文化适应能力。可是,如果教师组织语言实践活动前计划和准备不够,开展时把握和操控也不足,再加上活动中遇到“文化冲突”,结果就可能导致学生只是走马观花地看热闹,甚至产生“文化反感”。所以,学校和教师在组织语言实践活动前要明确活动的目的,做好周全的准备和计划,活动中要充分调动留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化解个别学生出现的文化不适应症。
因此,跨文化意识不是靠机械地学习文化知识,如果我们的教学能使外国学生“对不同文化差异和冲突所具有的感觉的敏锐性、理解的科学性和处理的自觉性”[3],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习惯,那么他们在面对各种语言交际障碍时都可轻松应对了。
[1]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P57.
[2]李晓琪.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P166.
[3]毕继万,张占一.跨文化意识与外语教学[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