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维度下刻意曲解的形成机制浅析
2014-04-07米肃楠
米肃楠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引言
语境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它在语言运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明确话语含义、补足省略信息和理解言外之意等。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所表达的话语意义,可能会被受话人脱离或改变现存语境而刻意曲解,得出与说话人意图表达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意义(何自然申智奇,2004)。
一、语境信息缺省
交际的形成离不开语境的参与,语境为言语交际提供语用前提或预设,使言语表达简洁明了。在语用学意义上,前提或预设是指交际双方共同具有的假设,是在言语活动产生之前说话人和受话人希望共同知晓的情节,也包含交际者进行特殊约定的内容。前提或预设可以映射出话语和当时语境的关系,一些语句须要满足特定的语境条件才能理解。如果在话语生成的过程中,语境信息缺省或不明确,又或者说话人和受话人依据的语境假设不同,就会导致受话人运用刻意曲解策略来歪曲说话人的会话含义或交际意图,以此来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例如:
刘流:好,请继续听题,历史上谁跑得最快?
白云:曹操!说曹操,曹操就到,跑得比谁都快!
黑土:哪呢,曹操哪是运动员啊?
白云:人家也没说运动员啊,人家说历史上谁跑得最快,那是历史人物啊!
这个例子是小品《火炬手》中的一个片段。主持人刘流出题考查白云和黑土有关奥运会的知识,以便于选择更适合的人来当火炬手。因为所提问题都与一些运动相关,即在人们心中言语交际的语境预设已经十分明了,当主持人问“历史上谁跑得最快?”的时候,人们一定会依据已知语境来寻求运动员的名字。然而,白云却抓住语境缺省的信息,刻意曲解主持人的提问,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即“人家也没说运动员啊,人家说历史上谁跑得最快”,同时引用中国的俗语“说曹操,曹操就到!”以此来掩盖自己不知道该问题答案的事实,维护了自己的面子,达到了特殊的交际目的。
二、语境信息突显
与上文中语境信息缺省的情况不同,说话人可以利用受话人主观的语境突显来触发自己刻意曲解的目地。由于受话人在语境触发条件上具有认知程度上的差异,所以不同的受话人在相同的交际环境中对同一句话的理解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说话人为了达到刻意曲解的目地,往往会考虑受话人特定的背景信息,并激活受话人关于交际话题的语境突显,使其与说话人原有的语境假设产生差距。这种情形会影响受话人对话语的正确理解,并导致信息差别的产生,但却可以使说话人利用刻意曲解达到自己的交际目地。例如:
在一个酒会上,整个晚上都没有人邀请戴安娜步入舞池,她感到非常沮丧。这时,一位英俊潇洒的男士含笑向她走来,戴安娜急忙起身相迎。
“你想跳舞吗,小姐?”男士问道。
“是的,谢谢你来邀请我。”
“不用客气,你去跳舞,我就可以坐你的位置了。”
由于戴安娜在舞会上一直没有受到邀请,她内心期待有人请她跳舞。男士利用戴安娜语境预设信息的突显,展现微笑的形体语言以及他的问话“你想跳舞吗,小姐?”这些情形激发了戴安娜期待男士邀请的主观语境信息,使戴安娜理所当然地认为跳舞的机会来了,并主动起身相迎表示感谢:“谢谢你来邀请我。”然而男士却刻意曲解戴安娜的话语表达,即“不用客气,你去跳舞,我就可以坐你的位置了。”男士突显了舞会这个特殊背景的语境信息,以此来达到自己找座位的特殊目的。但是这种表达令戴安娜陷入尴尬的境地,显得有些卑鄙。
三、认知语境差异
认知语境的差异也会导致刻意曲解的产生。“语境是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或事实构成的集合(Sperber&Wilson,1986/1995)。”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的认知语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在实际交际中根据具体情况得到适当地扩充,也就是说,认知语境是动态的而不是预设妥当的,是在话语理解过程中进行延续、调节以及挑选的结果。当交际双方的认知环境能够映射出相同的事实或假设时,即交际双方达到认知语境的互明,才能使话语得到正确的理解,交际才能成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交际双方由于个人差别,可能拥有不同的认知背景。如果双方在认知语境上不能形成互明,交际就会在理解上产生偏差,从而造成交际失败。前文已经提到,刻意曲解是受话人在正确理解说话人话语基础上实施的。通过这点我们可以知道,语境假设在刻意曲解中是清楚明白的,但是曲解者却对互明的认知环境进行了有意识的破坏和改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刻意曲解例子:
“杜佛尼先生,那么你有没有进昆丁的屋子,把他们两人给杀了?”他的律师吼道。
“没有,我没有。”安迪回答,“当我开车回家时,我开始觉得,最好的办法还是就让她去雷诺办离婚吧。”
检察官从椅子上跳起来发言,“你用了最快的离婚方式,不是吗?直接用一把包着布的点三八左轮手枪解决她,对不对?”
“先生,不对,我没有。”安迪冷静地说。
此例是小说《肖申克的救赎》中的片段。主人公安迪的妻子与她的情夫被人谋杀在幽会的房间中,而安迪成为主要嫌疑人。在庭审过程中,检察官为了尽早给安迪定罪,刻意曲解安迪的叙述,“最好的办法还是就让她去雷诺办离婚吧。”将其理解为用最快的方式——谋杀来离婚。根据常识,我们知道离婚是指夫妻双方通过协议或诉讼的方式解除婚姻关系,终止夫妻间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行为,而并非是检察官口中的谋杀。检察官对于安迪的叙述是清楚的,是可以与安迪的语境预设相重叠的,但他却故意破坏了这种互明的认知语境,把“离婚”刻意曲解为“谋杀”,让安迪的交际意图彻底失去意义,同时达到自己想要尽快结案的目的。
四、文化语境差异
文化语境是指与言语交际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Malinowski,1923)。世界上的任何民族都具有各自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心理以及思维方式等,人们的言语交际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交际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于话语理解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存在文化语境差异,当言语交际者在解码话语信息时在文化意义上没有达到共识,就很容易在理解上产生误解和偏差。同样,如果说话人利用文化语境差异,故意对其破坏与重建,就可以促使刻意曲解策略的产生。例如:
有个姓朱的财主,说话最爱咬文嚼字。一天,他叮嘱新来的小猪倌说:“我姓朱,你叫我时不准带‘朱’(猪)字,要叫‘老爷’或‘自家老爷’。平时说话要文雅,例如吃饭要说‘用餐’,睡觉要说‘就寝’,生病要说‘患疾’,病好了要说‘康复’,死了要说‘逝世’,但犯人被砍头就须要说成‘处决’。”
过了几天,有一只猪得了瘟疫,小猪倌十分匆忙地找到财主说:“禀告老爷,有一个‘自家老爷’‘患疾’了,既不‘用餐’也不‘就寝’,恐怕已经很难‘康复’了,不如把它‘处决’了吧。老爷要是不想这么办,让它自己‘逝世’也好!”财主听后无言以对。
在这个例子中,财主与猪倌分属两个不同阶级,他们都具有各自的社会文化背景。财主自认为文化水平很高,接触的人都是社会名流,所以他希望自己的随从在谈吐方面也要有素质,因此用了一些书面语言来教导小猪倌。然而,小猪倌在交际过程中故意利用文化语境上的差异,采用刻意曲解的策略将财主所教语言全部用在财主身上,以此来表达自己对财主的不满。这种机智的辩解不但令旁人忍俊不禁,而且达到了奚落财主的目的。
结语
总之,在日常交际中,我们须要利用语境帮助正确理解会话含义。在语境维度下对刻意曲解的形成机制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进行顺利的日常交际,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1]何自然,申智奇.刻意曲解的语用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3).
[2]Sperber,D.&D. Wilson.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Oxford:Basil Blackwell,1986/1995.
[3]Malinowski,B. 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J]. In:C. Ogden and I. Richards(eds.).The meaning of meaning[M]. London:Oxford,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