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日语笔译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4-04-07陈知武
陈知武
(大连理工大学 城市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目前,我国高校日语专业高年级均设有笔译课程。时代不断发展,我们周围的环境在日新月异地发生变化。日语笔译教学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丰富此门课程的授课内涵和外延。日语专业的毕业生除了一少部分出国、考研外,绝大多数还是要步入社会,进入企业工作。日常工作中会接触到大量的日文资料,如何快速准确地理解翻译这些资料,是衡量员工日语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当今日语笔译授课应着重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复合型翻译人才,即能够在其工作领域中快速准确地进行翻译活动,顺利展开工作。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广大日语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
一、复合型日语笔译人才培养策略
(一)拓展笔译外延
语言只是一门工具,只有把日语与具体工作内容结合,才能充分利用外语这门工具,成为复合型日语翻译人才。所谓复合型日语翻译人才,指的是既有日语基础,能够熟练掌握NIN2常用的300个左右的日语句型,又能够对所从事的工作内容、行业术语有一定了解,能够用日语进行表达和交流,顺利开展工作。企业评价员工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看其是否为复合型人才,能否把日语基础与具体工作相结合,而这也往往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最薄弱的环节。所以笔译课堂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根据学生的就业情况,让学生接触与日语联系紧密的相关行业的翻译实例,拓展笔译外延,培养复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复合型日语翻译人才。当前,跟日语联系紧密的行业主要有商贸、IT业、旅游、服装等。每个领域的文章都具有其各自特点,讲授时要格外注意。这里举例分析一下商贸文章翻译的特点:
1.商贸翻译经常涉及到有关国际贸易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贸易条件、提单、报关、装船、海上保险、外汇、结算方式、信用证、索赔等相关专业知识。
2.商务信函的翻译是商贸翻译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函是应用文的一种,一般由前文、正文、结束语三部分构成,中日文的信函都有各自惯用的词语和固定的格式。日语商务信函中多采用敬语表达以示客套,而汉语中这类敬语表达已不多见。但为体现其风格,在翻译日文商业信函时,也应适时地选用一些古朴典雅的书信用语。
3.专业术语较多,英文缩语和外来语多。由于商贸翻译经常涉及到有关国际贸易的专业知识,所以文章中经常出现大量与国际贸易相关的专业术语,并且这些专业术语绝大多数是从英语词汇转化而来,因此大都为英文缩语和外来语。
4.句子结构比较复杂,长句较多。商贸文章翻译的好坏,有时会直接影响到一笔生意的成败,特别是签订合同时,用词要力求做到准确无误。因此,商贸文章的句子中限定成分较多,句子一般较长。
(二)丰富笔译内涵
清末著名的翻译家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严复所谓的“信”,是译文要忠实于原文;所谓的 “达”,就是译文要通顺;“雅”就是文字优美。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中说:“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这就是说,翻译的标准一要通畅易懂,一要忠实于原著,这与严复先生提出的“信、达、雅”是吻合的。授课时,应该把重点放在“信”和“达”上。因为我们的授课对象是接触日语只有二、三年的学生,授课目的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日语人才。但这并不意味着忽视“雅”的教学,尤其是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可以通过讨论式教学方法,与学生互动,反复推敲、相互比较大家的译文。总之,要适当分配课堂讲授的时间和重点,这也是与学生的就业实际相结合的。在实际工作中,假设领导要求翻译一封邮件的话,如果花了半天才翻译出来。即使翻译得非常文雅,领导也会怀疑你的日语能力。
二、笔译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正确处理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知识只有应用到实际中去才能发挥其实用价值。同样,只有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熟练地翻译日文资料,才能体现出日语笔译课程的实际价值。日语笔译经过广大日语前辈的不断探索和研究,总结了大量珍贵的翻译理论。可以说,日语笔译在理论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系统。目前各大高校日语笔译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也基本上是理论加实践的构成模式,即先讲翻译理论,如增词、减词、反译、引申等,然后通过相关练习来复习巩固翻译理论。教师在授课时,应从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恰当地处理好翻译理论和实践这两者的关系。首先,日语笔译课程为高年级课程,一般课时不会太多,大多数高校将笔译课程设为笔译(一)和笔译(二),各32学时。受课时所限,讲授翻译理论不应占有太多课时,应该把重点放在翻译实践这一环节,通过翻译实践来掌握翻译理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其次,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要进入企业,企业需要的是复合型日语人才,需要把日语基础与实际工作内容相结合。而这种结合却恰恰是当今日语专业毕业生的短板,所以笔译课堂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结合能力,通过大量的不同工作领域的翻译实践,把学生塑造成复合型日语人才。
(二)结合不同领域的文章特点,针对性授课
如前文所述,每个领域的文章都具有其各自的特点。教师授课时,只有结合不同领域的文章特点,进行针对性授课,才能使授课效果达到最大化。例如结合商贸文体的特点,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由于商贸翻译经常涉及到有关国际贸易的专业知识,所以要求翻译人员必须具有较为全面的国际贸易知识。虽然不必像专业人士那样把专业知识掌握得面面俱到,但了解一些相关方面的基础知识还是非常必要的。
2.日语商务信函中多使用敬语、套语和惯用语。这要求翻译人员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将其译成中文时,应注意保持原文的风格特点。译文要简明,尽量用书面表达,不要过多地使用白话文,以免使对方欲表现的敬意走了样。对于套语和惯用语,要在充分考虑汉语表达习惯的基础上,采取意译的手法进行翻译,千万不要生搬硬套,否则译文将很难使人看明白。
3.商贸文章中经常出现大量与国际贸易相关的专业术语,对于这些专业术语的翻译,需要翻译人员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并且这些专业术语绝大多数是从英语词汇转化而来,因此大都为英文缩语和外来语,这就要求翻译人员要具备一定的英语知识,了解其是从那些英文词语转化而来的。至于英文缩语的翻译,译文中可以保留原样,也可翻译成汉语,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例如“WTO”这一词语,可以保留原样,也可以翻译成“世贸组织”。有些专业术语有多种翻译方法,要根据上下文的具体情况来决定选择哪种翻译方法,而且要尽量做到一篇文章中同一专业术语的翻译要统一。
4.由于商贸文章中的句子限定成分较多,句子较长,所以翻译时要合理断句。翻译过中可以适当地使用增译、减译等翻译技巧,必要时可以调整句子成分的先后顺序,使其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三)注重翻译过程,培养翻译能力
翻译过程是运用两种语言的复杂过程,是正确理解原文和创造性地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过程,大致可分为理解、表达和校对三个阶段。
1.理解阶段
理解原文的内容和风格的过程是翻译的前提,不能正确地理解就谈不上确切地表达。要做到正确地理解,就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反复阅读并借助电子辞书和相关资料的查阅,加深对原文的理解,进而加深领会原文的思想、风格,避免出现字词句子、语法结构等的误译。
2.表达阶段
表达阶段就是翻译者将自己所理解的原文内容用译语进行再创作。一篇译文的好坏,不仅与正确理解原文有密切关系,表达语言水平的高低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一个好的翻译者不仅仅外语水平很高,母语水平也要相当过硬。
3.校对阶段
校对主要是指对译文的修改、推敲和润色。译文通过此过程能使表达逐步完善。主要分三个步骤:一是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校对,主要是检查有无漏译、误译以及译文的语句表达是否忠实于原文和通畅;二是脱离原文进行反复修改和阅读,主要是检查修改文理不通、不合逻辑以及不符合译语表达习惯的地方;三是定稿时注意整个版面的整体检查。如字体、标点符号的书写、专业术语的表达前后是否一致等。
三、笔译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最后,通过笔译课堂教学还应使学生了解翻译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也是杰出的翻译家,有着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他的译作不比创作少。他曾经说过“我向来总以为翻译比创作容易,因为至少无须构想。但真正搞翻译就会遇到困难,譬如:某一个名词或动词,写不出来时,创作的时候可以回避,翻译上却不成,也还得想,一直弄到头昏眼花,好像在脑子里摸一个急于要开箱的钥匙一样。”可见搞翻译并非一件容易的事,要想做一名合格的翻译工作者须具备如下条件:
(一)刻苦的精神、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及谦虚谨慎的品德翻译是一门学科,需要大家去认真学习和研究。缺乏学习、研究和实践,是很难把翻译工作做好的。另外还需要能够与他人团结共事,欢迎并接受别人的批评,修改错误。
(二)语言基础
有的人搞翻译,连母语都理解不透,如何进行翻译,更不用说外语了。所以翻译工作者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母语水平。
(三)翻译知识和技巧
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是翻译前辈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被实践加以证明的东西,其对于我们的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要虚心学习、研究,并在翻译实践中去逐步完善这些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
(四)科学常识和社会知识
从当今世界的科学发展情况来看,各种学科互相渗透,边缘学科日益增多,在具体翻译工作中会出现很多不了解的东西。广博的知识也是翻译工作者应具备的一个条件。
[1]陈岩.新编日译汉教程[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2]赵立红.日语笔译教程[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3]陈岩.实用汉日经济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张建华.高级汉译日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陶振孝.日译汉教室[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6]石光.探究式教学在日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