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庄继承中国园林优良传统
2014-04-07段钟嵘
段钟嵘
(承德广播电视大学,河北 承德 067000)
避暑山庄继承中国园林优良传统
段钟嵘
(承德广播电视大学,河北 承德 067000)
在中国园林基础上形成的避暑山庄园林艺术,继承了中国园林的优良传统,其具体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继承中国园林崇尚自然与顺乎自然的传统、继承中国园林以山水为主、建筑是从的传统、继承中国园林建筑造型与自然风貌和谐统一的传统、继承中国园林以花木为点缀美化园林的传统。
崇尚自然;顺乎自然;园林建筑;建筑造型;自然风貌
一、继承中国园林崇尚自然与顺乎自然的优良传统
(一)崇尚自然是中国园林的主导思想
“自然”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永恒的主题,崇尚自然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主导思想。从先秦、两汉到魏晋,再到唐宋明清,中国园林一直都是在展示自然,追求自然美,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国园林的这种自然观,是有其思想根源的,首先应该指出的是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天人合一”的观念。“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孔子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1]。他把外在的自然山水比作人的内在品质、德行,把人的情感引向理想主义。其次,老庄“道法自然”的哲学美学原则,也是中国园林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之美的思想根源之一。老子和庄子宣扬任自然、返朴质,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2]在此,庄子非常明确地指出了美存在于“天地”大自然之中,突出了自然美,并尊重自然美的独立地位。
中国真正对自然山水美的探求,是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这个时期,人们对自然山水美的认识,开始越过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诗人、画家、文学家、僧侣都愿意到大自然中去。他们在欣赏自然美的实践中,基于切身的体验与感受,不仅心有所动,并能发表对自然美的议论,抒发对山水自然美的珍爱之情。比如东晋时期的王献之曾说:“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3]再如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曾记录画家顾恺之从会稽返回后与他人的一段对话:人间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蒸霞蔚。”顾恺之还作过一首《四十诗》:“春水满四溢,夏云多奇峰,秋月杨明辉,冬岭秀孤松。”这首诗反映诗人不仅发现自然美,而且对自然美的欣赏已达到相当深的程度。
自魏晋至隋唐,以至明清,中国古代文人们欣赏无尘世的喧嚣、朴素而有真趣的自然山水,以能在青山绿水中获得精神自由为快活,以栖丘饮谷为高,一丘一壑自风流。往往以自然美作为自己艺术的主要目标,晋代陶渊明以自然为宗,追求真意;唐代大诗人李白主张写诗贵在“清真”、“自然”;宋代著名画家米芾,提倡山水画“平淡天真”、“不装巧趣”;明代鉴赏家李开光,主张山水画要“悠然野趣”。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
中国园林把崇尚自然、乐山悦水作为造园的指导思想,把“诗情画意”融汇于园林之中。对于山林原野自然形态美的追求,在园林艺术实践上以利用自然、模拟自然和妙造自然作为造园手法,从而使得园林艺术出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达到情景交融、逸趣无穷的艺术境界。中国园林虽然分为皇家、私家、寺观与风景园林,但在造园的基本指导思想和艺术风格上却是相同的,即讲究自然天成,都是自然风景式的园林。南方的私家园林一般面积不大,但越是规模较小的园林,越是着意于通过集中、提炼、概括的手法来塑造大自然的美景,通过“掇石而高”,“搜土而下”,“合乔木参差山腰,蟠根嵌石”来表达“宛若画意’的景观,使园林中的人工山水“自成天然之趣”。北方的皇家园林规模较大的,往往利用真山真水,建在城市郊外及自然风景区中。所谓“自然天成地就势,不待人工假虚设”,就是避暑山庄的创建者康熙提出来的基本原则。承德避暑山庄为了体现崇尚自然的传统,不仅“随山依水”地修建园林建筑,布置园林景观,而且还在园林中放养有麋鹿、百鸟和游鱼,让园林真正回归原始的自然风貌——山林野趣,于是山庄产生了富有生机的动态画面,“文禽戏绿水而不避,麀鹿映夕阳而成群,鸢飞鱼跃从天性之高下。”[4]避暑山庄中的“驯鹿坡”、“万树园”、“莺啭乔木”等,不仅保留着天然的“真意”和“野趣”,还丰富了园林的观赏内容,使园林与自然环境的结合更加密切,真正体现了自然的法则。
(二)造园置景顺乎自然
以崇尚自然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园林艺术,既要认识与追求自然美,还要在造园置景的具体实践中遵循顺乎自然的法则,因地制宜,把建筑、山水、花木等要素,融入到山水诗和山水画的意境之中,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界。或是把大自然中的佳境,去粗存精后,“聚名山大川鲜草于一室”,使人足不出门,既可饱尝大自然的无限风情,又能展示壮丽的山水风光。中国园林多半为因地就势,对自然景物进行艺术地剪裁、加工、提炼,创造出比自然更合理、更典型、更集中、更富有诗意的艺术品。所谓因地就势,就是顺乎自然。造园既要根据大自然的地形地貌进行构思设计,合理地安置景观,又不完全依赖秀丽的山、水、花木等自然条件。造园者要对大自然进行开发和经营,或挖湖筑堤,或造屋建斋,把山、水、建筑与花木融为一体,成就优美的园林艺术。
中国园林艺术中崇尚自然、顺乎自然的优良传统,在避暑山庄的营建中得到充分地发展。避暑山庄的建造者康熙,总结前人的经验,在《芝径云堤》诗中,提出“自然天成地就势”的造园置景方法,内含崇尚自然、顺乎自然的造园思想。康熙主张崇尚自然、顺乎自然,并不等于照搬自然。他在《芝径云堤》诗中说:“命匠先开芝径堤,随山依水揉辐齐”。避暑山庄的湖区,原来是一片有几个水泡子的沼泽地。根据原来的自然状貌,康熙不仅决定在此挖池开湖,并在筑堤堆岛的基础上,随山依水地经人力加工建造景观。蜿蜒曲折的长堤筑于水中,连接大小不等的三个洲岛——环碧、月色江声、如意洲,其形如同半躺在水面的三叶灵芝,又像一线牵连着三朵白云,更像古人玩赏的玉如意。因形取义,康熙为筑于湖中的长堤命名为“芝径云堤”、,又为连接长堤北端的洲岛命名为“如意洲”。“芝径云堤”“如意洲”不仅内含吉祥之意,而且造型极美,这是一处继承中国园林崇尚自然、顺乎自然优良传统的杰作。
二、继承中国园林建筑融于自然的传统
中国园林与园林建筑的关系是水乳交融的,秀美的自然山水、林木花草,为造园提供优越条件,而精巧、典雅的园林建筑与自然景物相结合,可使园林更加优美,更适合人们游玩与观赏的需要。中国园林在处理建筑与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其基本原则是:山水为主、建筑是从;化大为小,融于自然。
以山水为主建筑是从的造园方法,其精神实是:建筑从属于自然而融于自然。这种造园方法,也是中国园林的优良传统之一。它不同于西方古典园林,中国园林重在突出自然风光美。西方古典园林讲究均衡、匀称、和谐的形式美。其园林艺术的突出特色,体现在园林的布局上,往往以体积巨大的建筑物作为园林的统率,并矗立于园林中十分突出的中轴线起点之上,整座园林以此建筑物为基准,构成园林的主轴。法国宫廷花园凡尔赛宫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代表。这座园林有明确的贯穿整座园林的轴线,水池、广场、树木、草坪、雕塑、建筑、喷泉、道路等都在中轴上依次排列,在轴线高处(坡)的起点上是体量高大、严谨对称的的宫殿——凡尔赛宫,这座高大的建筑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由于建筑统率着整个园林,因而园林中的花园也就从属于建筑。
中国园林在处理建筑与自然关系方面,与西方园林所走的道路则完全相反。中国园林一般以自然的山水作为园林的主体,园林建筑从属于自然山水。“山水为主,建筑是从”,这是中国园林的基本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园林中的建筑与大自然相比,建筑物的体量与绝对尺度,相对比较小,因此,在大自然秀美的环境中,园林建筑是处于从属地位,它只是穿插、点缀在自然景色之间,即使像北京颐和园这样的北方的皇家园林中,虽然建筑物比较高大宏伟,人工气息浓一些,但从整体布局上看,仍是以自然山水作为园林的主体。如颐和园万寿山南坡中部的排云殿、佛香阁这组中央建筑群,可以说是皇家园林中气势最宏伟的,建筑规模也是最大的一组建筑,但把这一组气势宏大的建筑群放到颐和园的前山、前湖整体空间环境中去考量,万寿山和昆明湖这一山一水仍是整个颐和园园林艺术的主体。其建筑群顺山势的起伏层层跌落布置,仿佛嵌入山体之中。这一组气势宏大的建筑群在颐和园中虽然位于园林的构图中心,但仍处于从属地位,它并没有破坏与压倒主体,相反却有助于丰富万寿山本身平淡、呆板的形象,起到了烘托、渲染皇家园林的艺术气氛。
承德避暑山庄,在康熙“自然天成地就势,不待人力假虚设”[5]的造园思想指导下,不以营造体量高大宏伟的建筑物为主,而是把修建小规模建筑群作为重点,其基本立意在于保持原有的天然风貌。避暑山庄西部峰峦起伏,沟壑深邃;东南湖水丰盈,碧波荡漾,凭借天然的地形地貌,把建筑物分成一个个小组群,“随山依水”地置于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去。那些或隐于山林、或倒影于水中的亭台阁榭,均从属于自然;或点缀自然,或巧妙地与自然物相结合,构成一幅幅优美的立体山水画,深蕴无穷的韵味。
三、继承中国园林建筑造型与自然风貌和谐统一的传统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紧密结合,是中国园林建筑最基本特征。基于中国园林崇尚自然、顺乎自然的主要原则以及对自然美的追求,中国园林艺术的创造者,十分重视园林建筑与自然风貌的和谐统一,并形成了一种优良传统。中国园林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突出的表现是建筑造型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一致,即建筑自身形象的轮廓、线条、色彩与自然环境的高度统一。
舒展飘逸的屋顶,是中国园林建筑的突出的造型特征。中国园林建筑的屋顶不取“一刀切”的平行线,而是多由优美的曲线组成起伏的轮廓,使生硬呆板的线条得以“软化”,并与周边的山峦、树木的轮廓有一种形式上的联系,统一在一个和谐的节奏之中,亦即《诗·小雅·斯干》所说的:“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舒展飘逸的屋顶,既适应于气候环境要求,体现建筑的功能性,又给人富有生命力的动的联想。如宋代欧阳修《醉翁亭记》所描述:“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翼然”,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醉翁亭好像是一只展翅飞翔的大鸟,盘旋在山泉之上。这种园林建筑的形式美恰恰与周围生气勃勃、不断变动着的自然界形成了一种内在的联系。为了寻求屋顶造型上的变化,中国园林建造师们充分运用木制结构的特点,创造出了极其丰富多变的屋顶形式——歇山、悬山、卷棚、攒尖、盈顶、单檐、重檐,以及它们之间的各种组合,并在实践中因景而宜地灵活运用。
中国园林建筑因功能不同,创造了多种类型的建筑,诸如亭、廊、榭、舫、厅、堂、馆、轩、斋、室、楼、阁、塔、台等园林建筑类型。这些建筑其轮廓、线条以及屋顶形式多有不同,其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或玲珑小巧、丰富多变,或气势磅礴、巍峨壮观,与环境融为一体。此外,中国园林建筑造型与形态,还表现在多种建筑的组合所构成的建筑群的体形轮廊美。在园林中,楼、阁、塔等造型具有高耸的轮廊线条,它们与堂、馆、轩、室,以及廊、桥、亭、榭等组合,使整个建筑群成为一个具有多种形态、错落有致的有机整体。如苏州拙政园西部(旧补园)共有八个单体建筑,其中主体建筑为三十六鸳鸯馆和十八蔓陀萝花馆。除主体建筑外,还包容了留听阁、塔影亭、扇亭、笠亭以及高耸凌空的浮翠阁。这些建筑的地理位置或临水、或位居山巅、或山中、浮动于一片翠绿浓荫之中,它们形态各异,大小不一,与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美妙的画卷。
避暑山庄继承了中国园林建筑造型与自然风貌和谐统一的传统。从屋顶造型来看,避暑山庄借鉴了中国园林建筑各种形式,但因地处塞外的避暑山庄其总体风格为朴素淡雅,所以屋顶多用近似民居的卷棚硬山、卷棚歇山顶,并把尺度较小的建筑物“随山依水”地置于山林绿萌之中,突出了山庄郊野风格。避暑山庄园林建筑不仅注意个体建筑与自然风貌的和谐统一,更注重建筑整体形象的塑造。避暑山庄内很少有规模宏伟的建筑,无论是湖位还是山庄与平原区,都包容着一组组小型建筑群。这些小型建筑群,或为庭院式的园中园,或为山水写意式园中园,均以墙或廊为外围。由墙或廊围着厅堂轩馆,有的还缀于亭台,隐于绿萌花卉之中,构成和谐秀美的景观,使人赏心悦目。如位于山庄镜湖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戒得堂,是避暑山庄一组庭院式园中园,它四周由围墙与回廊环抱,墙外山岗环列,山上遍植乔灌,绿荫隔世,俨然为一座天然屏障。岛四面环水为城,只有西侧有平桥一座,连通内外。顺着蜿蜒、曲折、幽深的山路,越过岗阜,跨过小桥,才可出岛。这样一个幽深封闭的环境,使戒得堂好似远离凡尘的世外桃源。
这组庭院由三部分组成:主体建筑空间、休闲读书空间和附属空间。主体建筑空间位于东部,为三进院落,层层递进,殿阁排列,依次为门殿、正殿、敞厅和问月楼。其中第二进庭院开凿半亩方池,池水清澈如镜,天光云影,玉藕荷香。水池南岸与镜香亭相对;东岸设东门殿三间,外有叠石小路可通湖边码头;西岸有殿三间,乾隆题为“面水斋”。庭院中开辟池塘,造景极为新颖,形成湖中有岛,岛中有湖之趣。地处环湖小岛上的戒得堂,院内三组建筑空间风格各有不同。这里的建筑根据其功能需要和周围的环境条件,有大有小,有高有低,造型各异,形式多样,反映出园林建筑多主题、多功能、多形式的特征。同时,不同的建筑类型之间互相映衬、错落有致,十分和谐。院外有山有水,山上树木青翠,湖中水影如画。院内的建筑和山石花木,与院外的山水风貌,不仅和谐一致,而且与碧波中的山峦倒影相映相融,构成了和谐统一的整体。
四、继承中国园林以花木为点缀美化园林的传统
花草树木也是造园的一个基本要素,是构成各种园林景观不可缺少的内容。以花草树木为点缀来美化园林,也是我国园林艺术一个优良传统。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园林,都需要花草树木的点缀。以花草树木点缀建筑,使建筑掩映于树木花丛之中,既藏而不挡视线,又露而益显风采。隐于花草树丛之中的建筑,可保持建筑物的大部分轮廓,溶于绿色之中的建筑物时隐时现,更富有韵味。计成在《园冶》里说:“杂树参天,楼阁碍云霞而出没;繁花覆地,亭台突池沼而参差。”[6]他借助于形象描绘,具体而又生动地说明,以花草树木为点缀,可以使园林建筑溶于自然,更富有自然美。
把花草树木作为造园置景的重要素材,是因为它具有造型美和色彩美。花草树木的造型柔媚多姿,其色彩是斑斓绚丽的。柔媚多彩的花草树木,掩映屋宇的山石砖瓦,可使其较为硬而直的造型,不那么显眼了。特别是微风吹拂,花草树木时动时静,使花草树木与建筑物融为一体,在大自然的阳光辉映下,显得生机勃勃、美妙多趣。
中国园林历来重视以花草树木为点缀与美化自然,著名园林艺术家陈从周,强调种花栽树要有画意。他在《中国园林》一书中说:“中国园林树木的栽植,不仅为了绿化,且要具有画意。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古木竹石图。重姿态,不讲品种,和盆栽一样,能入画。”[7]以花草树木为点缀来美化园林的道理,已在许多具体园林中得到了证实,例如拙政园的枫扬,网师园的古柏等。如果没有这些极富画意的古木,那么一园景色则顿减。不同的园林,根据园林建造者的喜好和园林主题的需要,所选择的树木品种各有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特色,各具风貌。如苏州留园多白皮松,怡园多松、梅,沧浪亭则满种箬竹。宋人郭熙说得好:“山水以山为血脉,以草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营造园林,既需要种花种草,更应该栽植树木。不同地理环境的园林植物应该有地方的植物特色,要能做到“园以景胜,景因园异”,园林树木也应是园林风格的重要因素。
避暑山庄是一座地处塞外的皇家园林,在种植与栽培林木花草方面,它不同于江南的拙政园、网师园等许多园林。号称天然大植物园的避暑山庄,植物种类繁多,各种树木花草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不仅构成一个完整的避暑山庄植物体系,而且形成独特园林植物景观特征——自然与古朴。所谓“落叶树能见四季,常绿树能守岁寒。”与避暑山庄造园主旨相一致,山庄的植物配置与当地环境条件相适应的植物群落,尽可能保留其原始风貌,即“庄田勿动树勿发”[5]。当年避暑山庄多山榆、山杨、山柳,灌木花丛,可谓是处处古树林立,野花盛开,充满山林野趣。同时,为了适应北国早寒的气候,也为了增强园林的文化内涵,山庄园林植物选择了四季常青的松树。避暑山庄的松树,在点缀景观、美化园林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也是形成山庄园林古朴风格的主要因素之一。
承德市文物局刘爱民先生以《山庄树万种就里老松佳》为题撰文,详尽地叙写松树在山庄内点缀景观、美化园林的作用。他引用乾隆的《松风》诗:“塞山树万种,就里老松佳”点题,又引用康熙《芝径云堤》诗句:“君不见磬锤峰,独峙山麓立其东。又不见万壑松,偃盖重林造化同”,形象地反映避暑山庄千山万壑布满青松的状貌。避暑山庄所在地松多,避暑山庄内松韵更浓。避暑山庄内西北山区有三条峡谷,即:松云峡、西峪、梨树峪。在峡谷沟壑中遍布青松,特别是松云峡、西峪这两条峪壑,御路蜿蜒曲折,在御路两旁排列着青松。可以想象,这青松把逶迤起伏的山峦沟壑层叠尽染,成了绿色世界;两侧排列着青松的御路,看上去犹如一条向纵深延伸的绿色长廊,使茂密的山林显得更加幽深,更富有魅力。
避暑山庄的松树,不仅装点与美化山峦峡谷,而且对分布于各景区的建筑,也起装点与美化作用。避暑山庄有许多松树与建筑相伴的景观,其中不少是依松筑屋建斋的景观。诸如古松书屋、萝月松风、就松室、松霞室、松鹤间楼、万壑松风、松鹤斋、松云楼等等。这些建筑或在古松树旁,或在逶迤起伏的松林之侧,分布于山庄的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云卷松色、风送松涛,颇有诗情画意。当年,康熙和乾隆皇帝曾为这些景观写下不少诗篇。“偃盖龙鳞万壑青,逶迤芳旬杂云汀。《白华》朱萼勉人事,爱敬《南陔》乐正经。”这是康熙为“万壑松风”题写的诗。“古松不计阅世年,少言应在三代前。秦松汉柏各炫久,到此安能齐臂间。”这是乾隆为“古松书屋”题写的诗。“大壑之间有古松,楼因松亦古情浓。登楼只听诗声漫,不是通明许容逢。”这是乾隆为“松壑间楼”题写的诗。康熙和乾隆,对松及松屋相伴的景观热情地加赞美,充分表现以松为点缀,使山庄的景观具有诗情画意。以松造景具有诗情画意,利用松树点缀与美化园林建筑,更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以松树点缀建筑物,可以弥补建筑的单调。如古建筑的檐、脊、墙等有很多横线,这是古建筑中天然的缺陷,但高大古松的树干打破了建筑之横线,而粗大的枝干又从树的上部斜伸下来突破建筑的横线,这样松树的树干和树枝的竖斜线与建筑的横线有机交织穿插在一起,不仅使建筑线条有了变化而且使松树的树干有了依托。二者联系在一起构成矛盾统一的美景。古松在大型建筑之旁可以弥补建筑所处环境的空平之感。松树枝干依傍于建筑物,形成松与屋紧密结合,二者相依相傍,其和谐自然的美景,能给人以舒适而又愉悦的感受。
建筑物旁的古松不仅以横、竖、斜的线条交织构成视觉的变化,而且可以丰富层次,营造深远空间。如避暑山庄从正殿“澹泊敬诚”殿到“避暑山庄”门这段距离不过三十米,但由于排列有序地栽植油松四十二株林立于方院之中,增加了庭院的层次,当人们一进山庄门便即刻感觉到这一空间宏大深远,“澹泊敬诚”殿则更显得壮观而肃穆。
避暑山庄内的青松是“装饰树”,它美化着山林,点缀着建筑,它在无景处求景,在无色中求色,在无声处求声。它在北国塞外,固守岁寒,弥补冬天的枯荒。松还是“绿荫树”,浓青翠绿的松树,枝叶茂密,最能遮阳成荫。它可以沿路、漫山布阴,依筑遮凉。正如乾隆皇帝所言:“有风皆送爽,无树不张阴”之说。无论是夏季还是严冬,有了四季常青的松,就有景可赏。当然,除了松以外,避暑山庄内还有桑、榆、杨、柳各种杂树以及红、黄、绿、白等色彩斑斓的花朵,它们共同点缀占地面积564万平方米的皇家园林,使其处处都有赏心悦目的美景。由此可见,以花草树木为点缀来美化园林,是值得继承与发展的优良传统。
[1]张燕婴译注.论语·雍也[A].中华经典藏书[C].北京:中华书局,2006.
[2]孙通海译注.庄子·知北游[A].中华经典藏书[C].北京:中华书局,2007.
[3]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M].北京:中国书店,1981.
[4]康熙.御制避暑山庄记[A].钦定热河志·卷二十五行宫一[C].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5]康熙.芝径云堤[A].钦定热河志·卷二十五行宫二[C].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6][明]·计成园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7]陈从周.中国园林[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
K249
A
2095-3763(2014)03-0016-05
2014-03-31
段钟嵘(1963-),女,河北乐亭人,承德广播电视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学和避暑山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