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蓝两区科技资源配置情况比较分析与对策建议

2014-04-07魏清泉杨长军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4年3期
关键词:两区经济区资源配置

■魏清泉 杨长军

科技资源是科技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创造科技成果、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素集合,也是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科技物力资源、科技信息资源以及科技组织资源等要素的总称,科技资源配置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方向。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2009年以来,国家先后批复了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以下简称 “黄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以下简称 “蓝区”)作为两个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主体,都把科技创新作为规划实施的重要保障,提出要“加快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全面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但从现实情况看,黄蓝两区科技创新资源配备并不平衡,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国家规划的实施。

黄蓝两区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比较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包括东营和滨州两市全部以及潍坊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共涉及6个设区市的19个县 (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两者陆域重叠区包括东营全境,滨州的无棣、沾化两县,潍坊的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以及烟台的莱州市。

(一)高教资源分布情况

高等院校是我国教育和科研的主力军,高教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目前山东省仅有的三所 “211”高校中,中国海洋大学位于青岛,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已于2011年9月全部迁至青岛,全国重点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已经在蓝区的威海市建有分校,山东大学正在青岛建设山大青岛校区,计划2015年启用,届时蓝区的全国重点大学数量将达到5家。而 “黄区”随着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的整体搬迁,目前已经没有全国重点大学。在省属高校中, “蓝区”拥有省属高校15所,“黄区”仅拥有2所, “蓝区”处于压倒性优势。

(二)科研机构布局情况

目前中科院在山东设有3个研究所,分别是青岛的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科院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以及烟台的中科院海岸带所,全部集中在“蓝区”, “黄区”尚属空白;在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布局中,青岛拥有11家,烟台拥有5家,威海2家,潍坊2家,东营1家,蓝区和黄区数量之比为21∶1。在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蓝区”和 “黄区”对比也处于绝对的优势。高水平科研机构总量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 “黄区”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成为 “黄区”经济方式发展转调的瓶颈。

(三)科技园区建设情况

科技园区是科学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人才引进及培养的重要载体,主要包括高新区、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 (留学生创业园、软件园)等。目前 “蓝区”建有国家高新区3个,国家大学科技园3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2家; “黄区”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1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没有国家高新区。科技园区建设滞后使得 “黄区”在成果转化能力全面落后于 “蓝区”。

(四)科技人才分布情况

人才是第一资源。作为蓝色经济区的龙头,青岛市现有高级海洋专业人才1700多人,占全国的30%,涉海领域两院院士占全国的70%左右,是我国蓝色经济的重要科研基地。受历史沿革、资源禀赋、地理区位、自然环境等多重影响,青岛在吸引高层次人才中的优势越来越突出。而东营作为 “黄区”的主战场,人才规模偏小,高层次领军人才匮乏,在吸引人才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随着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的搬迁,东营原本在石油领域的人才优势也大打折扣。

科技资源配置对于实施国家规划的影响

在国家批复的黄蓝规划中,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 “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比较两区规划,黄蓝两区作为山东省内两大国家战略实施区域,在战略定位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黄蓝两区科技资源分布严重失衡,对两区的发展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

与 “蓝区”相比, “黄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资源环境相对较差,这也决定了 “黄区”若要顺利实现国家战略规划,就必须更多的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而统计数据表明, “黄区”科技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高新区的缺失,国家级和省级研发机构的数量不足,已经成为 “黄区”实现科学发展的瓶颈。纵观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任何一个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都依赖于该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的升级意味着高技术的产业化,传统技术得到适当的更替和改造;意味着劳动生产率和产出投入比例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以科技创新为前提和动因,每当有科技创新出现和创新不断扩散到生产领域的各个方面,劳动对象、生产手段、生产结果都会发生质的变化,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生产组织都要重新组合,其结果会进一步形成积累效应,必然造就、培育出新的高新技术组合,或者取代某些传统产业,从而使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趋于高级化。而科技创新资源的缺乏,严重影响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经济实力薄弱的区域要借助技术创新在竞争中胜出,必须解决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问题。因此黄蓝两区在实施国家规划过程中,应当着力优化区域科技资源配置,以更好的发挥科技在生态高效经济和蓝色经济发展中提供支撑和引领作用。

关于优化黄区科技资源配置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科技资源配置顶层设计

以促进区域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为目标,根据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在国家和省级层面的科技资源规划布局中给予 “黄区”优先支持,积极推动优势科技资源向“黄区”转移,努力在部分区域形成科技资源富集区。

(二)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按照国家规划对两区的总体要求以及 “黄区”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特色,围绕区域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围绕石油装备、橡胶轮胎、新材料、新能源等黄区优势产业领域,集成整合国内相关院校、科研机构以及相关企业的科技资源,重点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符合“黄区”创新特色的科技资源配置与布局。

(三)加快科技创新基地建设

我国 “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提出 “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目标,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构建满足科技创新需求的资源和条件支撑体系”。 “黄区”在实施国家规划过程中,应当积极推动高新区、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平台建设,努力提升科技平台的技术研发和创新服务能力,积极争取进入 “国家队”的行列,成为 “黄区”引进人才、转化成果、培育产业的重要载体。

(四)扩大与重点院校的合作

引导 “黄区”范围内的企事业单位加强与重点院校的合作,深化与高等院校在人才、技术、培训等领域合作。通过地方政府和高校建立全面合作关系,探索新形势下市校合作办学的途径,引导高校在 “黄区”设立科教园区、大学科技园、科学技术研究院等机构,推动高校科技资源向黄区转移。

参考资料

1.于锦荣,黄蕾.中部地区科技资源配置路径的优化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12,30(1):47-50.

猜你喜欢

两区经济区资源配置
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刑事侦查资源配置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辽宁:卫生资源配置出新标准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