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堰古代诗歌发展概况
——武当山道教发展对元明清时期十堰诗歌繁荣的促进

2014-04-07王学范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王世贞武当山武当

王学范,王 晓

(1. 十堰广播电视大学;2.湖北医药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十堰诗歌发展繁荣是在元明清时期。促进这一时期诗歌发展繁荣的第一大因素是武当山道教的发展。

武当山独特的地理环境为道教的发展提供了十分理想的场所。武当山地处华夏腹地的汉江上游南岸,属大巴山脉的北部余脉,山势纵横,地域广阔,森林茂密,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交通便利。特别是其山势形成了“七十二峰朝大顶”的自然景观,主峰天柱峰更呈现出神龟形状,这与道教的“真武崇拜”不谋而合,有“非玄武不足以当[1]”之说,因此,自然成为历代修道者的首选。从现存的历史资料记载看,早在西周时期尹喜就曾在武当山三天门下石壁修道,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戴孟、马明生、阴长生、谢允、尹轨在此悟真,五代、北宋时期的陈抟,元、明时期的张三丰长期在此修炼。

名山大川、寺庙道观历来都是文人骚客歌咏的对象,武当山集天下名山和道教圣地为一体,自然会受到诗人们的青睐。早在唐代,传说中的仙人吕洞宾就写下了《武当歌》:

混沌初分有此岩,此岩高耸太和山。面朝大顶峰千丈,背涌甘泉水一湾。石缕状成飞凤势,龛纹绾就碧螺鬟。灵源仙涧三方绕,古桧苍松四面环。雨滴琼珠敲石栈,风吹玉笛响松关。角鸡报晓东方曙,晚鹤归来月半湾。谷口仙禽常唤语,山巅神兽任跻攀。个中自是乾坤别,就里元来日月闲。此是高真成道处,故留踪迹在人间。古今多少神仙侣,为爱名山去复还[1]349。

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歌咏武当山的诗歌,诗人以七言排律的形式,描写赞美武当山优美的自然风光,全诗对仗工稳,语言流畅,音韵和谐,脍炙人口,是武当山诗歌中的名篇。

元代武当山诗歌创作已进入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武当山诗歌创作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作者众多,不仅有在武当山修行、祭祀、云游的道士罗霆震、李明良、邓青阳、张三丰等,还有为数众多的朝廷官员如揭徯斯、虞集等;不仅有著名的诗人,如宋衜、程钜夫、赵世延、袁桷、杨载、范椁、郝经、刘因、杜本、柳贯、胡助、马祖常、丁鹤年、吴澄、宋褧、危伯明等,还有许多不知姓名的佚名诗人。二是作品丰富,从目前我们搜集到的资料看,达数百首之多;三是产生了武当山诗歌作品专集——罗霆震的《武当纪胜集》。

揭徯斯(1274—1344),字曼硕,龙兴富州(今江西丰城)人,进士,官至翰林侍讲学士,元朝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与虞集、柳贯、黄晋号称“儒林四杰”,又与虞集、杨载、范椁并称“元诗四大家”。揭徯斯创作了多首武当山诗歌,如《送华尊师以天寿节奉诏祀武当》、《送唐尊师祠武当》、《题太子岩》、《大元敕赐武当山大五龙灵应万灵寿宫碑》、《五龙宫灵应碑歌》等。他的《题太子岩》:

太子岩吞狮子峰,洞深雷响半虚空。黑龙去作人间雨,白鹤来栖涧上松。日吐金芒朝五老,烟横玉带绕三公。七星旗展飚轮降,时有天香下九重[1]354。

这首七言律诗巧妙地将武当山太子岩、狮子峰、雷神洞、五老峰、三公峰、七星树、展旗峰等著名景点镶嵌其中,勾画出武当山既宏雄壮阔而又清新幽寂的优美画卷。窥一斑而见全豹,从这首《太和山》诗中,我们足可以领略到这位元代著名诗人的艺术魅力。

虞集(1272—1348),元代著名学者、诗人,“元儒四家”、“元诗四家”之一。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官至奎章阁侍书学士。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虞文靖公诗集》(又曰《虞伯生诗》)。虞集也创作了《真武像赞》、《紫霄宫》等与武当山有关的诗歌,如他的《题太和山》:

雪树生香满佩巾,紫霄最上及仙真。苔荒鹤迹浑无路,花暗笙声不见人。瑶圃月寒通白晓,丹台云暖驻长春。莫教流水山前去,恐似桃源客问津[1]351。

此诗以典雅的语言,通过对仙真、鹤迹、嘉树、山花、笙歌、流水、瑶圃、丹台、寒月、暖云的描绘,再现了武当山空灵幽远、超凡脱俗、宜道宜仙的美妙境界,读后令人陡生向往之情。

罗霆震是元代系统歌咏武当山水道观的第一人。他是元代江西临川县云山的一位隐士,元仁宗时期慕名到武当山云游,并隐居于武当山。隐居期间,他的足迹踏遍了武当山山水水,完成了武当山历史上第一部诗歌专集《武当纪胜集》,把元代武当山诗歌创作推向高峰。《武当纪胜集》共收录诗歌209首,郭顺玉先生在《元代道教文学的力作——〈武当纪胜集〉》一文中评价说它“以武当宫观祠庙、楼台殿阁、峰岩涧谷、潭泉溪池等诸名胜为歌咏对象,在艺术上表现出较高的水平。形象鲜明而丰满,意境雄阔而幽雅,风格酣畅淋漓而又浪漫飘逸,是道教文学中的重要作品之一[2]。”如《大顶》:

天柱巍巍大武当,千崖万壑众尊王。干天圣道尤高峻,独帝玄天相玉皇[3]。

诗歌写出了天柱峰超拔云表、势压群峰的壮阔气势,并以山之高峻比拟道之高妙,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又如《紫霄岩》:

高倚璇霄枕斗魁,栖真乐地绣苍苔。仙家唤作天宫阙,那见人间风日来[3]。

南岩又名紫霄岩,为武当山最为奇伟秀美的名岩。这首诗以平易的语言描绘出南岩的高峻清幽,并借“仙家”之语点明南岩为天宫之阙,世间难见。

又如《试心石》:

天下人情自险巇,神全境界定平夷。坦然履道虚岩小,万丈高深不是危[3]。

这首诗作者借题发挥,重点不在歌咏试心石,而是把人世和仙界作比较,传达出世路坎坷、险象环生的现实,作者认为只有在仙界才没有权争利斗,才能“坦然履道”,即便是登万丈高峰,临万丈深渊,也不存在危险。这大概正是作者之所以抛却红尘,云游名山,修道悟真,炼丹求仙原因之所在吧。

武当道教文化研究专家杨立志先生认为,《武当纪胜集》的“编排次序以元代朝山神路——五龙宫西神道为线索,按景点编排。又以宫观为中心,故可称为导游诗。有些诗较为平淡,难称上品,但从中可以了解元代中期以前武当山的山水景观,宫观建筑,神迹传说,民间信仰等情况[4]397。”他的这一评价是客观公正的。

武当山早期的道教发展主要依靠民间道人的自发行为,随着武当山道教规模的不断扩大,声誉与日俱增,逐渐引起了官方的关注。唐贞观年间,均州刺史姚简奉旨到武当山祈雨有应,唐太宗即命他在武当山修建五龙祠,这是武当山由皇帝敕建的第一座祠庙。此后,历代都有增修扩建,但最大规模的增修扩建是在明永乐年间。永乐皇帝朱棣为朱元璋的第四子,封为燕王,为对抗建文帝朱允炆削藩,发动“靖难之役”。所谓“靖难之役”的真实目的是夺取皇权,取而代之,这在皇权正统观占主导地位的封建社会当然是大逆不道的。为掩人耳目,避免世人对其忤逆犯上的指责,朱棣听从和尚姚广孝的建议,在将士誓师祭纛大会上,利用天气变化宣扬北方真武神显灵庇护的神话,朱棣粉墨登场,杖剑披发,佯作真武附体,以此给自己的“靖难之役”披上“替天行道”、“君权神授”的合法外衣。建文四年(1402)六月,朱棣率军攻入南京,宫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终,朱棣即皇帝位,是为成祖。七月,即遣神乐观提点周原初“祭北极真武之神”,以谢真武之神的庇护之功。从永乐九年(1411)开始,朱棣调集全国各地30余万工匠,先后委派工部侍郎郭琎、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礼部尚书金纯,不惜耗费巨资大修武当山宫观,历时长达14年之久。共建成玉虚、静乐、紫霄、南岩、五龙、遇真、太和、朝天、清微9宫,回龙、太玄、复真、仁威、威烈、八仙、元和、龙泉8观以及岩殿祠庙33处,殿堂房宇1800余间。还修建了40多座石桥,100多公里的石蹬神道。至此,武当山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道教宫观,成为明朝皇帝的家庙,在全国宫观中处于至高无上、无与伦比的地位。

武当山道教的发展,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武当山宫观的大规模修建,一方面为文人骚客们提供了诗词创作的良好题材,另一方面又带来了大量的修真道士、朝觐官员和参拜游客,这些道士、官员和游客中又不乏长于诗词歌赋者,他们在修真、朝觐、游览之余,创作了大量诗歌,作者之众,数量之多,质量之高,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在十堰有史以来是前所未有的,从而把十堰古代诗歌推向发展繁荣的巅峰。

纵观明代武当山诗歌,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作者广泛,名家荟萃。明代武当山诗歌作者中包括皇亲国戚、政界显要、武当道士、著名诗人。如永兴王,著名的武当道士张三丰、任自垣,驸马都尉沐昕,都御史戴时宗、沈晖、章焕、孙应鳌、汪道昆、徐学谟,首辅兼文坛领袖、茶陵诗派著名诗人李东阳,明代“后七子”中的王世贞、徐中行、吴国伦,公安诗派著名诗人袁宏道、袁中道等数百位。

其二,各体兼备,形式多样。明代武当山诗歌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古风、歌行、五律、五排、七律、七绝各种样式兼备,并且各种体裁都有名篇佳作。

其三,内容丰富,主题各异。明代武当山诗歌内容大体可分为五类:

一是摹写武当山水类。这类诗歌主要歌咏武当山的奇峰秀岩、飞瀑流湍、幽谷林泉、云霞烟霭,赞美武当山的雄奇巍峨,挺拔秀美,环境的清幽静寂,超凡脱俗。如沐昕的《大岳太和山八景》,孙应鳌的《天柱峰》、《武当涧》,王世贞的《太和即事四首》以及《天柱峰》诸咏等。

二是题咏宫观类。这类诗歌主要描摹武当山宫观的巧夺天工、富丽堂皇、辉煌壮观、无与伦比。如章焕的《南岩宫》、《五龙宫》、《玉虚宫》,王世贞的《武当五龙歌》、《净乐宫》,袁宏道的《游玉虚宫》等。

三是吟唱道教仙真类。这类诗歌主要歌颂真武大帝等仙真的灵异神奇,著名高道道术的高超玄妙。如张来仪的《丘太卿画像赞》、胡俨的《蟾宇歌》等。

四是酬唱赠答类。这类诗歌主要是道人、官员、诗人们借武当之题相互唱和,表达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五是说经解道类。这类诗歌主要是借诗歌这种独特的形式阐发道教道义,传授修真心得。如张三丰《金丹诗三十六首》、《无根树道情二十四首》等。

其四,成就最高,精品纷呈。由于明代武当山诗歌的作者名家荟萃,因此诗歌成就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超过前代,诗歌精品犹如夜空中的星星一样灿烂辉煌,耀眼夺目,又像雄奇巍峨的天柱峰一样耸峙于明代诗坛,成为后人难于跨越的一座艺术高峰。下面将结合主要作者作简要的评介。

张三丰,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实,号三丰,又号玄玄子,辽东懿州(今辽宁阜新)人是元末明初武当山著名道士,武当拳等道教武术的创始人。善书画,工诗词,明英宗赐号“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号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也称“全一真人”。清代李西月编辑的《张三丰全集》收录了张三丰的数百首诗歌,其中有不少诗歌创作于武当山。这些诗歌,或答谢明朝皇帝,或写景状物,或咏物抒情,或阐发道义,或记录修道体验,主题多元,精彩纷呈。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对张三丰十分仰慕,曾下诏寻访,终不得见,张三丰以《答永乐皇帝》一诗答谢:

地天交泰化成功,朝野咸安治道亨。皇极殿中龙虎静,武当云外钟鼓清。臣居草莽原无用,帝问刍荛苦有情。敢把微言劳圣听,澄心寡欲是长生[5]218。

从诗歌的内容看,张三丰并没有完全超然世外,他和芸芸众生一样希冀朝野咸安、天下太平。不同的是他对皇帝的寻访召见视而不见,仍然我行我素,云游四方,喜欢过那种无拘无束、闲云野鹤般的生活。最后一句“澄心寡欲”的劝谏,算是他对永乐皇帝下诏寻访的报答了。

张三丰还善于以诗歌的形式阐发道义,传授打坐悟道的心得见解。在他的全集里这类诗歌甚多,如《金丹诗三十六首》、《金丹诗二十四首》、《天仙引》、《一枝花》、《无根树道情二十四首》、《叹出家道情七首》等等。这些诗歌把深奥的道教义理和个人修道悟真的独到心得深入浅出地传达给读者,且读来琅琅上口,易诵易记,便于道众接受,对武当道教的传播与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无根树道情二十四首》第一首:

无根树,花正幽,贪恋红尘谁肯休?浮生事,苦海舟,荡去荡来不自由。无边无岸难泊系,长在鱼龙险处游。肯回首,是岸头,莫待风波坏了舟[5]218。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规劝人们不要贪恋红尘,不要等到在尘世中碰得头破血流后才觉悟,而要早日修道求真,实际则是讲修炼人之铅气的重要,人之铅气要趁早修炼,不要在它遭受干扰和破坏再去修炼,就像“风波坏了舟”后再去修补舟那就为时已晚。

总的看来,张三丰的诗歌语言平易,通俗易懂,自然流畅,不事雕琢,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并且往往寓道于诗,用生动形象的比拟阐发深刻精微的道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独特微妙的修道心得和体验,可以说他的这些诗歌是诗化的道教教科书。

明永乐年间大修武当山时任总提调官的驸马都尉沐昕曾创作了《大岳太和山八景》诗,包括《天柱凌云》、《玉虚环翠》、《五龙披雾》、《九渡呜泉》、《南岩削壁》、《紫霄层峦》、《紫霄层峦》、《雷洞发春》、《琼台霁晓》8首。沐昕虽然不是有名的诗人,但他长期在武当山任职,耳濡目染,自然对武当山的山水景观、神话传说、风土人情了若指掌,并且敬之爱之,因此他吟咏《大岳太和山八景》诗可以说是顺手拈来,得心应手,浑然天成,不见斧凿痕迹。如他的《五龙披雾》:

玉立崚嶒翠欲流,五龙潜处景偏幽。烟消远峤猿声断,日射灵湫蜃气收。捧圣神回山寂寂,插梅人去水悠悠。应其莫负生民望,四海长令岁有秋[6]391。

诗歌突出一个“幽”字,以“翠欲流”的青山、时续时断的“猿声”、因日照刚刚收起的“蜃气”和湍流不息的“灵湫”构成了五龙宫清幽的境界,又穿插以“捧圣”、“插梅”的神话传说,使五龙宫的景色更加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又如《南岩削壁》:

秀拔中天载巨鳌,瀑声直下鬼神号。气吞泰华银河近,势压岷峨玉垒高。日上群峰呜琐闼,风回万壑涌秋涛。红尘一点飞难到,跨鹤人来醉碧桃[6]391。

作者运用对比和夸张的表现手法,把南岩与著名的泰山、华山、岷山、峨眉山作比较,认为南岩的气势远远超过了这些名山,南岩巍峨挺拔、陡峭险峻、壮阔秀美的姿态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中“气吞泰华银河近,势压岷峨玉垒高”,堪称吟咏武当山的千古名句,至今仍然强烈地感染着无数的游客和读者。

李东阳是明代中期的首辅和著名诗人,他写过《灵寿杖歌》、《送韩贯道湖广参议提督武当诸宫观》等诗。如《灵寿杖歌》:

吾闻武当之山四万二千丈,半在云根半天上。不如三十六宫何处称绝奇,产出灵株非一状。蛟螭盘孥露头角,熊经树巅虎山脚。根蟠节错相纠缠,含风饱雪经炎寒。九年洪水之水浸不杀,十日之曰暴烈何时干。梯悬磴接跬步不可上,谁采青壁红琅玕。见之羡者不容口,锡以嘉名曰灵寿。爪之不入行有声,金可同坚石同久。吾家此物旧所有,神舆相扶鬼为守。自从病足跛曳不,得前已觉山林落吾手。一病经旬不出门,手中此杖嗟犹存。下床敧足立不定,此时托子以为命。不顾四体无微屙,但愿谢病归山阿。左扶右策夹以二童子,下可涉园径,上可领陂陀。愿栽万太截万杖,穷崖阴谷生森萝。灵兮寿兮此物倘可致,直遣四海赤子头俱皤[7]。

此诗是题咏武当山一种特产——供老人使用的拐杖“灵寿杖”的。诗人以灵活自由的歌行体形式,以夸张的艺术手法再现了寿杖材料生长环境的神奇险要,采选材料的艰难辛苦,寿杖的奇异灵验。一柄普普通通的拐杖在诗人的笔下成了价值连城、神奇无比的神物。

又如《送韩贯道提督武当宫观》:

神仙宫府意何如?亲见分符上紫虚。山拥帝宫三十六,地屯兵卫五千余。人言才大难为用,我爱官闲好读书。临别与君堪一博,肯将青绶换绯鱼[8]。

韩贯道任武当山提督官,李东阳作诗送之,大概是韩贯道流露出提督官是个闲官,有大材小用的思想情绪,所以诗人在渲染了武当山宫观的宏伟壮丽之后笔锋一转,表明自己倒喜欢这个闲官职位,可以心无旁骛地好好读书了,表示愿意拿自己的绯衣与鱼符袋来换韩贯道所佩系有青色丝带的提督官印。诗歌把写景与议论、抒情紧密结合在一起,写得饶有兴味。

崔桐,字来凤,号东州,直隶海门(今江苏省海门市)人,官至礼部右侍郎。嘉靖十年(1531),以翰林侍读出为湖广布政使右参议,提调武当山,在任期间创作了20多首武当山诗歌,如《五龙宮道中》:

塞壑奇松拥,呼人怪鸟翔。庙岩题黑虎,石涧转青羊。响荅闻樵语,香飘迓羽裳。停舆问前路,山夹紫云长[9]。

崔桐诗文闻名遐迩,尤擅长五律。这首五律描写至五龙宫道中的见闻,生动地再现了五龙道中奇松拥翠、怪鸟翔空、樵语互答、羽士飘袂、黑虎庙古、青羊涧幽的奇异清幽景色。诗歌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情景交融,余味无穷。其他如《同章庵司空登太和山大顶观云生》、《游太和晚至玉虚宫恨短律不能尽述复赋此以统发其趣》、《游太和山归均州公寓有感》、《入仙关至紫霄宫二首》、《紫霄宫道中》、《雨宿朝天宫山房》等,也都语言精准,意象鲜明,绘声绘色,情趣盎然,堪称精品。

孙应鳌,字山甫,山东清平人,一说为今贵州凯里县西北清平人。明隆庆元年(1567)十月,以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的官衔抚治郧阳,隆庆三年(1569)二月以病乞归,万历元年(1573)六月以原职再抚郧阳。万历二年九月升任大理寺卿,离开郧阳。孙应鳌在任期间多次到武当山巡视游览,创作了近百首武当山诗歌。如《太和宫》:

天柱开金阙,虹梁缀玉墀。势雄中汉表,气浑太初时。日月低双璧,神灵肃万仪。名山游历遍,谁似此山奇[8]。

孙应鳌虽不以诗名,但这首诗却对仗工整,比喻恰切,构思缜密,气势宏雄。

许宗鲁,字东候,号少华,陕西咸宁县人。明代中期著名诗人,著有《许少华集》、《辽海集》、《归田集》等。王世贞在《明诗评》中评价许宗鲁诗:“中丞五七言位置匀稳,首尾妥洁,气格粗备,可当作手……”[10]。嘉靖初年,视湖广学政,登临武当山,写下二十多首诗歌,南岩、紫霄、遇真、复真诸宫观他都有题咏。如《紫霄仙兴》:

披霭蹑石蹬,凌虚趋壁坛。路崎足力蹇,气甬衣裳单。袅袅御风遇,翛翛拂烟还。幽光荐瑶草,远风接崇兰。激涧淙哀玉,悬松漱鸣湍。日借暮山紫,霜变秋林丹。珠宫隐半壁,贝阙飞霞端。云君杳难即,仙子遥相攀。采芝慰饥渴,濯溜清心颜。宛转入翠微,飘飘步高寒。展尔谢尘壒,翩然生羽翰。霞径遂长往,服食青琅玕[11]。

诗人徜徉在紫霄宫周边的山水之中,步石蹬,赏烟霞,沐山风,观流泉,采芝兰,邀仙子,飘飘欲仙,流连忘返,把紫霄宫周边清幽的景色和环境渲染得淋漓尽致。刘禹锡曰:“片言坐驰可以役万景,工于诗者能之[12]。”许宗鲁堪称“役万景”的高手,无愧于“工于诗者”。

许宗鲁对武当道乐情有独钟,有数首诗歌咏听乐感受。如《步虚词二首》、《月下听童子吹笙》、《月夜同李道士登福地听童子吹笙》等。

徐学谟,字升明,号太室山人,苏州嘉定(今属上海)人,官至礼部尚书。万历四年(1576)六月以右副都御史衔接替王世贞抚治郧阳,万历六年(1578)八月调任刑部右侍郎,离郧。徐学谟曾7次到楚地做官,先后任荆州知府、南阳知府、湖广副使、湖广按察使、副都御史巡抚郧阳等职。在任期间他屡登武当,创作了《天柱峰观日出歌》、《天桂峰观月出歌》、《清微馆旧榻听泉六韵》、《九月晦日太和道中咏枫树》等20余首武当山诗歌。如《九月晦日太和道中咏枫树》:

春红点素秋,着叶便堪愁。已失芳菲候,谁将艳异求。地违温室树,天远未央沟。黄落心嗟悴,丹存晚见收。笼霞轻拂袖,濯锦滥盈流。瑟瑟回金勒,萧萧映绮楼。飒看浑是雨,欲去转凝眸。色借绀园夕,沙明朱鹭洲。沾涂泥未辱,曳绂老宜投。寂寞文章著,悲凉鸿雁缪。过时非有竞,鸣夜讵应休。零落留孤干,怀湘等远游。年年行路客,此地拂吴钩[7]。

这首诗以象征手法歌咏武当道中的枫树,正如宋人李仲蒙所谓:“索物以托情”,“情附物也[12]。”诗人极力渲染枫树生长的环境恶劣,是“地违温室树,天远未央沟”的蛮荒之地;生长的时机不利,是“已失芳菲候,谁将艳异求”的凄凉秋季。但枫树却“零落留孤干,怀湘等远游”,如同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那样虽屡遭迫害却九死而无悔,报国之志从未动摇。徐学谟楚地做官,历时18年之久,其中两次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弹劾罢官。武当道中那伟岸挺拔、独傲霜林的枫树正是他虽屡遭打击而仍然遗世独立、坚贞不屈性格的真实写照。他的武当山诗歌大都不是单纯地描山摩水、咏宫吟观,而是把个人的情感融入其中,是典型的“有我之境”,有情在景中、情景交融之妙。

明代吟咏武当山的诗歌创作,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世贞。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自称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明代著名文学家。明史说他:“生有异禀,书过目,终身不忘,年十九,举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授刑部主事[13]”。后因上牍直陈,切中时弊,时论称善,先后被授予大名副使、浙江右参政、山西按察使、广西右布政使等。“万历二年(1574)九月以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13]。”抚郧不到两年,就因抚郧有功,于万历四年(1576)六月升为南京大理寺卿,但旋即遭弹劾回籍听用。王世贞抚郧1年零9个月时间里对武当山情有独钟,武当山的72峰、36岩、24涧、9宫、8观、20亭台、36庵堂、72岩庵到处留下了他的足迹与吟章。初步统计王世贞吟咏武当山及其与武当山有关联的诗歌有120余首之多。纵观这些诗歌大体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解说景观诗。它们或因景名说景象、或因景名说典实、或因景名说意趣,如《系马峰》、《风岩》、《青崖》、《渊默亭》等绝大多数描写具体景观的诗章,多是解说景观名之所得由来,充分展示了诗人的丰厚学养,间亦有灵动的思维。这些诗虽然并不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但在艺术上却也独辟蹊径,构思巧妙,浑然天成,饶有趣味,对于人们深入了解武当山各景观命名的由来以及其中包含的典故、神话、传说是大有裨益的。

第二类是即事写景诗。这类诗虽不似第一类般命意纷腾,却单纯而丰厚,煞是动人思维。如他的《太和即事四首》之一:

名出登封晚,功存象帝先。路疑鞭石就,室似凿空悬。有壑难窥地,无峰不刺天。所游疑梦境,回首即茫然[14]。

笔触所绘的是武当山道路崎岖、宫观巧险、沟壑纵横、山峰高峻的壮观景象,表达的是诗人犹如梦境的游览感受。

又如他的《由太和登绝顶二首》:

千盘转尽见三门,七十二峰朝至尊。下插香炉胜庐岳,中悬天柱即昆仑。琅璈挟籁睛疑雨,金殿摇光夜不昏。欲指群方无可问,青山处处白云屯。

绛节朱幡飘渺间,纵非天汉不尘寰。平超五岳王公位,肯数三峨伯仲山。千嶂雾深银作海,九霄云净玉为关。空余沆瀣零仙掌,消渴相如可再攀[14]。

蜿蜒曲折的蹬道,千姿百态的山峰,优美动听的仙乐,辉煌灿烂的金殿,翻腾激荡的云海,七十二峰朝大顶的奇特景象,都一一展现在诗人的笔下。

王世贞主张:“人物以形模为先,气韵超乎其表;山水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乎其中,乃为合作[15]。”纵观王世贞的武当山诗歌,大都气势磅礴,韵味悠长,遣词造句,流畅精圆,“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12]”,有如沈约所说“弹丸脱手[12]”之妙,可以说很好地体现了他自己的文学思想,堪称“合作”。

而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王世贞即事写景诗中,有一部分是借歌咏山川风物来讽刺、揭露明代统治者以表达对朝廷的不满的,颇具积极而深刻的思想主题。例如《武当歌》:

黑帝不卧玄冥宫,再佐真人燕蓟中。乾坤道尽出壬午,日月重朗开屯蒙。人间大小七十战,一胜业已归神功。久从北极受尊号,却向西方称寓公。武当万古郁未吐,得吐居然压华嵩。是时岂独疲荆襄,雍豫梁益皆为忙。少府如流下白撰,蜀江截云排章。太和绝顶化城似,玉虚仿佛秦阿房。南岩宏奇紫霞丽,甘泉九成差可当。十年二百万人力,一一舍之空山旁。呜呼!英雄御世故多术,卜鬼探符皆恍忽。不闻成祖帝王须,曾借玄天师相发。汉武空邀王母过,高真不显宋宣和。功名虽胜无乃晚,混屯时来当奈何[14]。

明建文四年(1402)六月,燕王朱棣攻克南京,宫中火起,惠帝朱允炆不知所终。朱棣即帝位,史称成祖永乐皇帝。朱棣登基后,为了掩盖自己篡位夺权的不道行径,使自己的皇位合法化,一方面大肆宣扬自己是“奉天靖难”,并且受到真武大帝的神力助护,以蒙蔽不明真相的百姓;另一方面,从永乐九年(1411)开始,调集全国各地30余万工匠,不惜耗费巨资大修武当山宫观,历时14年之久。不仅使武当山所在的荆襄地区百姓不堪其苦,而且全国许多地方的人民也深受其害,负担沉重。王世贞的这首《武当歌》,形象地描绘了朱棣大修武当的情景,大胆地揭露了因此而加重负担,百姓苦不堪言的事实,辛辣地讽刺了朱棣求神拜佛,制造“君权神授”谎言的卑劣行径。在明代武当山诗歌一片歌功颂德之声中,这首诗尤其显得“另类”。的确,如此大胆的讽刺鞭鞑本朝先皇,不仅在抚郧的官员中绝无仅有,就是在整个明朝的官员中也极其罕见。王世贞强调“诗以陶写性灵、抒纪志事而已[16]”。又主张“有真我而后有真诗[17]。”这首诗之所以有上述深刻的思想主题,正是因为诗人对朱棣大修武当的真实目的有敏锐而深刻的认识,作为一个富有真识灼见、嫉恶如仇、遗世独立、不事权贵的文坛领袖,一旦步入辉煌壮丽的武当宫观,思与境遇,意与景合,必然形之于诗,“真我”必然在诗中再现,诗人的“性灵”通过诗作而得以“陶写”,诗歌也得以发挥“抒纪志事”的功能。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上也是十分成功的。诗人综合运用铺叙、夸张、对比、讽刺的艺术手法,不惜笔墨地渲染武当宫观建筑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建设周期的长久,天下百姓负担的沉重,宫观的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从而鲜明形象地表达了讽刺朱棣为制造“君权神授”谎言而不惜民力,劳民伤财这一主题。在讽刺手法的运用上更见文坛宗主的功力,诗人似乎并没有刻意使用讽刺的词语,而是把讽刺寓于客观地铺叙描述中,间或插入一两句画龙点睛的议论,讽刺效果全出。这首诗影响很大,其后有不少诗人步其韵而和之,如清代潘宗洛的《武当歌用王凤洲先生韵》、聂琦《和太史潘书源先生武当歌王凤洲原韵》等。

《回龙观》也是一首借歌咏山川风物来讽刺、揭露明代统治者的诗歌:

绛节春时憩,玄宫夜不扃。薜衣屏日月,松骨破雷霆。剥落群真像,凄凉上帝庭。蚁台留雉堞,蜗壁断丹青。王气千年合,銮舆一夕经。河山被容卫,草木吐精灵。谷意三呼应,云疑五彩停。莫将荣辱理,来此叩桑溟[14]。

诗歌描绘了回龙观蒿草蔽日、蚁穴累墙、群像剥落、壁画残破的衰落、凄凉景象,和当年明成祖朱棣大修武当山时祥瑞聚集、草木葳蕤、山河呼应、彩云停步的盛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明确指出:拿人世间的兴衰成败、荣辱沉浮来叩问神灵是没有用的。语含讥讽,直刺明成祖朱棣皇帝。再如《武当五龙歌》:

昔时五龙化五公,口授睡法希夷翁。恬然一境天地外,晋汉周宋皆为空。君不见,南阳卧龙卧隆中,鱼水万古君臣同。定军山头葬龙蜕,赤帝烬息龙何功。呜呼!五龙之睡睡亦浓,左耳忽割不可踪。龙潜龙跃各有会,即使终卧谁知龙[14]。

诗人借歌咏武当山五龙宫来评论刘备、诸葛亮的君臣关系,认为即使他们的关系如同鱼水,诸葛亮得到重用,尽展才华,但在他们相继死后,功绩也不复存在了。诗歌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情怀,表达了对朝廷的不满。

其他诗人如徐中行、吴国伦、谭元春、袁宏道、袁中道等等的武当山诗歌都特色鲜明,各臻其妙,可圈可点。

[参考文献]

[1] 刘道明.武当福地总真集[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 郭顺玉.元代道教文学的力作——《武当纪胜集》[J].江西社会科学,2001:12.

[3] 罗霆震.武当纪胜集[M].

[4] 杨立志.武当文化概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 郭旭阳.张三丰全集合校[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0:8.

[6] 任自垣.敕建大岳太和山志[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7] 贾洪诏.续辑均州志·艺文志[M].

[8] 卢重华.大岳太和山志·艺文志[M].

[9] 崔 桐.崔东洲集[M].

[10] 王世贞.明诗评卷四[M].

[11] 方 升.大岳志略·艺文志[M].

[12] 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M].

[13] 张廷玉,等.明史第二百八十七卷,列传第一百七十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4] 王世贞.弇州四部稿[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5] 王世贞.艺苑卮言附录四[M].

[16] 王世贞.题刘格年大历十才子图[M]//王世贞.弇州续稿.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3.

[17] 王世贞.邹黄州鹪鹩集序[M]//王世贞.弇州续稿.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猜你喜欢

王世贞武当山武当
明代复古诗学与家族之关系——以王世贞家族为考察中心
李攀龙、王世贞复古文风在朝鲜朝文坛的传播与影响
武当佳境
武当山武术馆发展现状研究
武当还馍录
武当山特区欢欢喜喜过大年
武当山·紫霄大殿
登上武当山
恨屋不及乌
孙卫国《王世贞史学研究·王世贞著作目录表》补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