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法研究

2014-04-07韩莉梅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10期
关键词:秦兵马俑金字塔课文

韩莉梅

(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江苏扬州225009)

在阅读教学中,广大教师能潜心地解读文本,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但是,我们在与文本对话,深入解读并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是否想过与编者对话呢?我们是否考虑过编者选用此文的目的,在这篇课文的前后都有些什么课文,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的。如果我们能带着这些疑问深入钻研文本,再瞻前顾后地将相关内容纵向联系,或许能打开阅读教学的另一扇窗。

一、瞻前:在比较中发展语言,激活思维

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理解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更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大概很少再去关注已经学过的文本,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投向将学的内容。那么,对于未学的新文本而言,已学的内容是否还有再利用的价值呢?我们如何在瞻前中让旧文再度开花呢?

(一)在比中求同

在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广玉兰》一文中,作者在描写广玉兰花的时候,运用了一个比喻句:“盛开着的广玉兰花,洁白柔嫩得像婴儿的脸,甜美、纯洁,惹人喜爱。”

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把盛开的广玉兰花比作婴儿的脸呢?学生很容易体会到,因广玉兰的花瓣跟婴儿的脸一样洁白柔嫩,惹人喜爱。接下来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个环节是不是就可以结束了呢?当然是可以的,不过我们还有停留的理由。

我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导引:“其实,美好的情感都是相通的,作家常常把美好的事物比作孩子。在本学期已经学过的课文当中,就有这方面的例子呢!你们留意过吗?”可以说这个问题达到了一层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因为他们对《三亚落日》和《烟台的海》再熟悉不过了。学生答毕,我把“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像个顽皮的孩子”。这两句话一同出示在屏幕上,把三个句子连起来一读,学生体会到了三个比喻句的异曲同工之妙,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美妙。试想,如果不与学过的课文相联系,仅凭文中的一句话,学生能获得这种新鲜、深刻又独特的体会吗?

(二)在同中求异

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思维的基础。”要想使学生对文本有深入的理解和体会,教师就要善于从教材中选择已经学过的、在形式和内容上与正在学习的文本有一定关联的材料,将它们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再让学生在对比中求同寻异,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的《谈礼貌》一课时,如果局限于单一的文本,我们的教学很容易落入“跟着课文内容跑”的俗套,一不留神就把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毫无语文味可言。但是如果将它和之前学过的《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作比较的话,就会发现这三篇文章既彼此独立,又互相关联。它们是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在论证方法上是有梯度的。如果我们把学过的《滴水穿石的启示》和新课《谈礼貌》有机整合,比较阅读,教学效果会如何呢?学生在反复阅读两篇文章后,找到了相似之处:结构相同、事例典型,语言简洁。但是当教师问到两篇文章的不同之处时,学生陷入茫然。稍加点拨后,学生恍然大悟,《滴水穿石的启示》在一口气列举了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三位名人的事例后以一句“你看,古今中外的名人……”来小结,而《谈礼貌》每个事例后面紧随议论。教师告知,这叫“一事一议”。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学生不难体会,运用“一事一议”法,说理更透彻,说服力也更强。此之外,学生在对比中还发现,《滴水穿石的启示》列举事例时突出人物是怎么做的,而《谈礼貌》则突出人物是怎么说的。肯定这个发现后我追问:“《谈礼貌》一文为什么侧重写人物语言呢?”学生稍作思考便知,语言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修养,语言描写有利于突出主题。通过对比阅读,丰富和加深了学生对说理文的认识,大大提高了阅读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运用恰当、合理的比较,引导学生透过语言现象去发现和掌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能够达到发展语言,激活思维的目的,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大有裨益。

二、顾后:凭借例子巩固学法,加深理解

(一)着眼后文:领悟学法后迁移自学

苏教版教材虽然是以“主题”为中心整合单元内容的,但同一单元的文章除了主题相同以外,不少课文的写作方法也相似。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围绕“世界各地”这个主题,安排了《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和《音乐之都维也纳》三篇课文。细心的教师会发现,这三篇文章的先后顺序是有讲究的,是包含了编者良苦用心的。《秦兵马俑》和《埃及的金字塔》布局方法、上下文过渡衔接以及说明方法的运用等方面是何其相似。因此在学习《秦兵马俑》一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从以上这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品读赏析、揣摩写法。

在学习《埃及的金字塔》时,我放手让学生对比《秦兵马俑》一课的写作特点尝试自主阅读。当然,我给了学生比较充足的时间去研读课文。在汇报交流环节,学生的发现和收获让人惊喜。学生们发现,《埃及的金字塔》也是“总——分——总”的结构,且首尾呼应;作者用“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这个设问句来承上启下,使文章层次清晰;在介绍金字塔外观和结构时,恰当地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在这课的学习中,教师除了向学生介绍“语言描述”这个新接触到的说明方法外,几乎没有再作其他讲解和提问,教师只是起到了穿引的作用。

从整节课看,学生读得专心,议得热烈,学得轻松。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能收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秦兵马俑》的铺垫,学生自然而然地将之前获得的方法、经验迁移到了本课的学习活动中。这样既使一组教材形成有机的整体,也帮学生掌握了状物类文章的结构与写作特点,这对他们今后的阅读和写作来说意义深远。由此看来,教师须要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审视教材,要为学生今后的学习铺路架桥,要让学生能凭借例子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二)考虑课后:适度、必要的拓展延伸

研读文本时,我们除了要考虑同组或同类的文章,还要善于挖掘课外资源,将阅读从课堂延伸拓展到课后。如在学习《黄山奇松》时推荐学生课下阅读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黄山奇石》。在学习了《负荆请罪》后推荐学生阅读《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会让学生对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有更清楚的认识。另外教材中的不少课文都是名家名篇的节选。在学完了《我和祖父的园子》,可以引导学生追本溯源去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这部作品会让学生对茅盾的“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的评价有真切的体会。建立课内精读与课外阅读之间的有机联系,既加深了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又丰富学生的读书生活,扩大知识面。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须要练就对整册教材,甚至整套教材融会贯通的整体把握能力,既须深入地钻研独立的文本,又要走出文本,瞻前顾后地了解教材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合理、有效地用好教材,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8).

[2]辛延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钻研教材[J].语文天地,2014,(1):27.

猜你喜欢

秦兵马俑金字塔课文
“金字塔”
不可思议的秦兵马俑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A Study of the Pit-Aided Construction of Egyptian Pyramids
秦兵马俑旅行攻略
背课文的小偷
海上有座“金字塔”
神秘金字塔
基于力矩平衡原理的秦兵马俑重心测量及临界地震加速度计算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