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平县汇河下游的生态修复治理

2014-04-07夏明庆

山东水利 2014年6期
关键词:东平县护岸河段

肖 波,夏明庆

(1.东平县河道管理局,山东 东平 271500;2.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汇河是大汶河主要支流之一,发源于泰安市岱岳区道朗镇北部山区,流经岱岳区、肥城市、平阴县和东平县,在戴村坝下汇入大清河,全长94.2 km,东平县境内长24.5 km,流域面积322 km2。2011年东平县对汇河东平段席桥至大清河入河口6.8 km河段进行了生态修复治理。

1 工程现状分析

汇河发源于山丘区,汛期洪水携带泥沙滚坡而下,泥沙逐渐在下游河道沉积,致使河道淤积严重。河道淤积导致行洪断面减小,加重河道泄水压力,加之河道中阻水灌乔木较多,严重削弱河道行洪能力。

多年来,地方政府对汇河进行过多次治理,但经过多年冲淤、人为破坏,现状两岸堤防残缺不全,大部分堤段堤身单薄、安全超高不足;大部分堤防失修毁坏严重,堤上缺口、路口较多。沿河、跨河建筑物由于年久失修,老化退化严重,冲刷破坏、沉陷、裂缝、坍塌、损毁现象比较普遍。由于河道上下游分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划,缺乏统一规划,相邻县(市、区)及乡镇之间在边界地区乱挖、乱堵或上挖下堵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排水系统紊乱,给河道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

治理段河道两侧树木以杨树、柳树为主,草本植物以蒿草、狗尾草、蒲公英等为主,水生植物以水葫芦、芦苇等为主,植物品种比较单调,河道范围内有鱼类、鸟类等野生动物,河床较为平缓,易于建坝汇水,具有一定的生态基础。

2 治理措施

在工程治理中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因地制宜,尽可能保持河道的自然形态,保护河道生物群落的生存、延续和循环发展,使河道工程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使河道不仅满足防洪、除涝等需要,又能让各个生物群落之间保持良好的交流和生态平衡,同时满足人们亲水和景观的需求,充分发挥河道综合功能。以汇河水域自然文化为主线,充分利用现有的生态资源、水资源、文化资源,注重工程治理的整体性、统一性、连续性,将汇河建设成生态之河、自然之河。

2.1 河道岸线及断面多样化

在河道岸线的布置上,顺应河势、因河制宜,尽可能保持河道天然形态,宜弯则弯,宽窄结合,避免线型直线化。同时,在有条件的河段增加湿地、河湾、浅滩、深潭、沙洲等半自然化的人工形态,既为河道增添了优美的自然景观,又利用河流形态的多样性来改善生物环境的多样性,从而改善生物群落的多样性。

按照河道断面多样化的原则,采用复式断面、梯形断面、矩形断面和天然河道断面相互结合。多种河道断面制造了快慢多变的水流环境,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条件,形成了多种水生物群落交流并存的现象,同时也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河道生态景观,实现了河道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2.2 疏浚河道,拦坝蓄水

汇河流域内地形基本趋势是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地貌以山地、丘陵、平原为主。汇河属季节性河流,河道流量与降雨量变化规律一致,枯季流量较小,来水主要集中在6~9月。同时由于汇河常年失修,淤积严重,水流速度缓慢,自净能力较差,导致水质日益恶化。

营造自然生态水系,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对于汇河来说,如何蓄水和增强水体自净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改善汇河下游段的水环境,对淤积河段进行了清淤疏浚,并根据河床落差及河道节点景观的营造,在保证汇水水面及排洪抗旱的基础上,修建了5座拦河闸。由于汇河来水具有季节分布不均匀、高水位历时短、流量集中、流速大的特点,拦河闸采用翻板闸的形式,适应河水陡涨陡落的特性,给洪水出路,同时保障了河道水资源的拦蓄利用。为了使拦河闸不破坏水系的连通性、阻塞河道生物洄游,在每道翻板闸上又增设了一座小型节制闸,并建立了长效观测、调度、运行机制,适时调整拦河闸运行状态。

通过以上措施,加快了河道水体流动,提高了水体自净能力,从而增加了各类生物的生存空间,有效地拦蓄了河水,涵养两岸地下水源,为近河生物群落提供了生命的源泉,造福了两岸百姓。

2.3 生态效益与植物造景并重

河岸带绿化是河道生态治理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不仅可以为近河生物群落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保持河道周边环境的连续性,而且可为沿河群众创造一个亲近河道、亲近自然的空间。

河岸绿化应体现滨水景观的特点,突出河道的生态功能。根据沿河不同的植物现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处理。在绿化物种的选择上,在保留原有生态原貌的基础上尽量保留具有当地地域文化特色的植物(如杨树、柳树、蒿草、蒲公英、水葫芦、芦苇等),适当增加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植物品种(如柿子树、臭椿、鸡爪槭、侧柏、木槿、腊梅等),乔木、灌木、地被合理配置,充分考虑物种间的搭配,遵循生态规律,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在形式上不模仿城市绿化,减少园林化、人工化的痕迹,保持自然河岸的原有风格,与现代回归自然的文化趋势相吻合。

汇河席桥段由于处于接山镇政府驻地附近,文化底蕴相对厚重,采用人文资源、园林绿化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方法,建设了接驾坊、龙坝等人文景观,与园林绿化相结合,同时辅以周边自然植物群落的营造,构建了一个自然、生态、休闲的近水景观。

其他河段绿化时以自然式群落为主,增加植物群落的通透性,根据河道周边现状布置水源涵养林和防护林,村庄临近河段适当建造休闲小品景观。通过各种措施的搭配组合,形成错落有致、色彩丰富、形体多样的沿河绿化景观,创造生物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2.4 回归自然,护岸形式多样化

护岸是保护河道岸坡免受水流、风浪侵袭和冲刷所采取的工程措施,以前多采用混凝土及浆砌块石等硬质材料,使整个护岸形成一个封闭的体系,河道与周边的水循环过程被隔断,阻碍了水生态循环。河道的安全性虽然提高了,却对河道生态系统及其邻水动植物及微生物生存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

在本次治理中,根据周围自然环境和河道形态,采用了多种护岸形式,刚性护岸与柔性护岸、梯形岸坡与自然斜坡、乱石护坡与地被草坡等有机结合。在水流速度快、河湾等冲刷严重及坡面较陡的河段采用刚性护坡,如干砌石、石笼、堆石、卵石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施工时不用砂浆,具有较大的孔隙率,使河道与河岸相互连通,利于滨河生物的生长繁衍。对于水流较缓、坡面较缓、侵蚀不严重的河段则采用柔性护坡,如地被草坡(自然原型堤岸)、活体木桩护岸(自然改造型堤岸)。同时根据人们近距离感知、接触水体以及景观需要,在适当的位置设立了亲水平台,将岸坡与生态、景观紧密联系起来。

3 治理成效

通过工程治理,对汇河下游河段进行了生态修复,恢复了河道的生态平衡,增加了区域生态环境的多样性,极大提高了河道的自净能力,建立了良好的水系生态体系。同时,“点、线、面”相互结合,营造了优美宜人的河道自然景观,形成了绿色通道和生态水系“双走廊”,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汇河成了一条“自然、生态、休闲”河道。

猜你喜欢

东平县护岸河段
东平玉米栽培新技术应用及常见病虫害防治策略阐述
SL流量计在特殊河段的应用——以河源水文站为例
石泸高速公路(红河段)正式通车
联锁式生态护坡砖在河道护岸工程中的应用
中小型河道新型护岸结构治理规划探讨
牤牛河护岸治理工程拦河泄洪闸稳定计算
东平县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初探
东平县麦套花生高产栽培技术
波浪作用下护岸三维稳定试验研究
浅析黄河河段维修养护施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