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放缓形势下提高省属工科高校就业率攻略

2014-04-07罗贤龙

关键词:工科用人单位毕业生

罗贤龙

(安徽建筑大学 机电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调查结果,2013年全国有699万高校毕业生,很多媒体把这一年称之为“史上最难就业年”。与此同时,我国宏观经济总体放缓,2013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6%,比去年同期低0.2个百分点。加之全球经济紧缩,国内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以至于有些高校学生担心“毕业等于失业”。高校就业工作压力巨大,如何提高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成为高校面临的一大难题。

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然而我校理工类专业中除了土木工程、建筑学、电气、给排水等少数几个热门专业外,很多属于冷门专业,扩招之后,学生报考并不踊跃,不少专业还出现招不满现象。据2002年6月26日《人民日报》报道,“企业迫切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难以招聘,而积压过剩的文科专业人才却逐年增加。”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公布的2001年度《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统计,对49个国家进行数据统计,我国在劳动力资源方面居世界第一位,可是能够适应企业需求的合格工程师数量却排名居后。因此,工科人才就业前景从长远来说是好的,截至2008年7月,从安徽地区的工科专业就业率报表看,基本实现了充分就业,然而,2009年以来,随着世界金融风暴对制造业影响加深,工科院校学生逐渐遭遇就业寒流,以往供不应求的诸如机械制造、电气工程等专业,就业状况令人担忧,如何提高工科学生就业率成了省属工科院校探讨的热点。扩大工科毕业生就业应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通过近6年的就业情况分析,现对安徽建筑大学就业工作经验作了几点总结,以资参考。

一、知此知彼,为毕业生合理定位

每个大学生都希望找到满意的工作,因此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就要首先当好毕业生的参谋。以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建筑大学为首的工科高校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主动出击,广泛进行就业市场调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企业渴望了解学校,了解学生,而学校、学生更需要了解企业,这就需要发挥学校的纽带作用,架起企业和毕业生沟通的桥梁。“走出去”是根据往届毕业生的就业分布,按照专业设置方向的发展空间,积极为毕业生搭建择业、创业平台。

我们曾陆续走访了全省各地交通局、公路局、运输公司等大部分大型电气和机械类制造企业,广泛介绍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生源及特点,建立了各种人才输送通道。如江淮集团有限公司、奇瑞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合肥市铁四局等都与我校建立长期合作平台,使企业了解学校,了解毕业生实况。企业正面临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大好机遇,所以对人才是求贤若渴,往往会慕名而来,专程到高校举办招聘会,使毕业生和企业领导面对面交谈,增强双方的信任度,扩大就业机率,此举深受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欢迎。“请进来”,就是特邀社会知名成功企业经理或人事部门主管及往届对社会有贡献的毕业生来校讲演,并进行模拟现场答辩,使在校学生了解企业需求动态,明确努力方向,正确把握自身定位。如江汽集团副总及人力资源部部长、信达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经理、中铁四局行政总监等单位部门都曾应邀来校给学生进行市场经济形势与人才发展战略的讲座,并进行现场招聘,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二、精心组织小型现场招聘会,促成双向选择

2003年受非典疫情的影响,用人单位的招聘都集中在7月初,在毕业生办理毕业手续期间,我们共安排了16家单位的招聘活动,1400多名应届毕业生,基本上都达成了就业意向。2008年是高校扩招后的就业高峰年,仅2007年12月份以来已举办了小型招聘会近十多次。虽然是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下,经济普遍不景气,但随着中央四万亿财政支出刺激经济计划的逐步落实,国内制造类企业正是人才洗牌的重要时期,积极储备优秀人才成为未来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据意大利《24小时太阳报》网站3月4日报道,2008年11月中国政府出台的投巨额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刺激经济的计划,逐渐起到了一定效果,如建筑机械行业三巨头中联重科、三一集团、山河智能,均出现强劲增长,预示中国经济的复苏会早于人们的预期。中联重科2009年1月份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了13%,2月份相对一月份增长又高达90%。山河智能1月份挖掘机销售相比2008年同期增长了一倍。三一集团的目标也是销售收入翻番。在对未来经济发展的前瞻性预测情况下,企业希望了解毕业生,将最优秀的人才抢到手,毕业生也借此机会了解企业,为个人发展、贡献社会寻求良好的创业平台。

让企业了解学生,让学生认识企业,就成了我们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江汽集团有限公司行政总监张先坐来校洽谈时,首先了解学生的就业理念、心理及就业要求,并非常关心我们的就业指导形式及内容,希望明确学生对待就业的期望值,表示“我公司提供的创业平台不能是最好,但追求更好”;中铁四局人才资源部石经理来校前,要求学生准备好推荐表,希望学校把好关,推荐优秀人才,当场即可达成就业协议,并对学生就业后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客观阐述;奇瑞汽车有限公司也要求学校提供优秀人才背景资料,签订就业意向。企业了解毕业生,才能提出吸引大学生的条件;学生了解企业,才能解除后顾之忧。

三、定期回访,反馈信息,打造专业品牌

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双向沟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稳定学生就业渠道把学生毕业实习与学生就业结合起来,是提高就业率的重要举措。安徽的一些工科院校毕业生在毕业前近半年安排做实习时间,安排有就业意向的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实习,加强互相了解,促进双向选择,是势在必行的。学校在学生实习期间定期回访,倾听各种反馈意见,利于指导毕业生正确定位,也有利于对在校生加强教育,明确努力方向。如许多大型企业是毕业生就业集中的单位,我们都与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把就业点建成宣传学校的阵地。通过扩大宣传,推进就业,吸引用人单位,我们在推荐就业的过程中进行招生宣传,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的企业因为我校毕业生在他们企业表现良好,提出与我校校企联合办学,根据企业的要求定向培养毕业生,在大四就开始培训,毕业就分配工作岗位,如2012年安徽叉车股份有限公司就与我校举办了第一届校企联合培训班,培训36名学员,已经全部上岗,相对与从人才市场招聘的人员,他们能够很快进入工作状态,提高了企业用人效率。

四、发挥往届毕业生资源优势,树立名牌意识‘提高知名度’

安徽合肥的工科院校建立了一个人才的信息交流网,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层次,为企业联系对口的高校,提高招聘的效率。许多大企业,特别是新成立的有发展前途的改制企业,当自己有了用人自主权时,就会通过往届毕业生的介绍慕名而来。2009年临沂汽贸有限公司常务副总及人力资源部部长就是通过往届毕业生的介绍不远千里来校求贤。汽车经贸、物流、营销专业学生供不应求,公司提供的招聘条件很优越,发展机遇好,用人机制新,毕业生深受鼓舞。特别是毕业生能够有机会深造,个人发展前景广阔,其中2002年毕业生工作一年后已成为部门经理,给公司创造了很大的效益。用人单位求贤若渴,正因为往届毕业做的不凡成绩,在企业树立了学校的专业品牌,现在许多往届毕业生已成为全省各地建筑系统技术人员队伍的中坚力量。不仅带领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应届毕业生,有的单位还每年出资赞助家庭贫困的优秀学生,培养后起之秀。因为有往届毕业生搭桥,企业相信学校,学生相信企业,很容易达成就业意向,既推荐了学生,又宣传了学校,使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通过工作交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了良性循环。

五、因势利导,鼓励毕业生先就业、后择业,打破“一职定终身”的就业观念

毕业生在就业前,往往举棋不定,犹豫不决,特别是在不同的用人单位选择上,瞻前顾后,患得患失,这种就业心态不利于成功竞聘。实际上毕业生阅历较浅,往往眼高手低,正确的心态应当是先有了稳定工作,对自己的发展、利益取舍有了正确的评判后再选择更有利于自身发展、更满意的职业,这是比较稳妥的做法。而且如果自己心态不稳,就很容易造成工作浮躁,难以务实,非常不利于自身发展。比如,今年山东经纬交通建设有限公司来校招聘人才,石经理在详细介绍了企业的发展前景、当前形势及用人机制后,得到了毕业生的普遍认同。然后石经理提出:签约要慎重,一旦签约,双方之间就有了责任与义务,就不能随意毁约,因为毁约不仅对企业造成被动,也对个人发展不利.虽然公司不是靠制约机制留住人才,但公司要对新人进行长时间的岗位培训,所以相对地要求人才稳定。只有安心岗位工作,稳扎稳打,才能创造发展机遇,在稳定中求发展才是个人成长之路。

六、发挥学校的推荐优势,优先推荐优秀学生就业

建立大学生就业的激励机制,通过组织各种小型招聘现场会使学生主动地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机制,为自己正确定位,积极、参与就业竞争。这样既积累经验又提升了自身在职位竞争中的能力,拓展寻找更好岗位的机会。而用人单位也非常明智,对于一个毕业生的考察,仅仅依靠短暂的面试是很难决定该生是否符合公司的岗位要求,学生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质等隐性因素校方了解更多,因此,企业除了与学生面对面进行双选以外,企业更加注重学校对学生的总体评价。所以学校在推荐就业时,一要为学生当好参谋,二要为用人单位把好关,三要积极推荐优秀人才,抢占就业市场,树立学校品牌。从安徽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和日立工程公司的选聘中,学校推荐的优秀人才都成为用人单位的首选和培养对象,甚至破例招聘了品学兼优的女同学。正因为用人单位尊重学校的推荐意见,学校在推荐毕业生就业时可以建立激励机制,推进毕业生就业,让良禽择木而栖,让企业招才进贤。

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深化教学改革,培养打造市场需求的人才“精品”

作为工科的主要专业之一的机械制造业专业,目前从发达国家的统计数据显示,其发展速度与内部结构都出现新变化,全球化、精密化、服务个性化是机械制造行业的新趋势。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将低附加值的机械制造业逐步迁移到发展中国家。这对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也是一个利好消息,2000年以后,我国工业化发展程度逐渐加速,机械制造业面临国际机械业发展的趋势的挑战,需要不断提高机械制造设计及生产水平。这种行业革新的形势必然对大学培养的机械制造人才提出新的要求。与国际机械制造业发展的态势相比,许多地方工科院校教学理念落后,教材陈旧,实验室更是六七十年代的水平,多年没有更新。此外,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与市场需要严重脱节的情况。因此,工科高校应该根据学生就业工作的实际,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培养学生,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都能胜任用人单位的岗位工作。自2009年以来,我校逐渐把大四上学期的课程压缩在九、十两个月份,把剩下的时间留给学生就业与实习。根据社会发展新现实,调整教学计划,改革教学课程板块,更新教学内容,逐步尝试CDIO教学模式的转变,注重学生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为大学生求职就业奠定可靠的专业技能基础。

八、大学生的择业观和严峻的就业现实之间存在矛盾

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充满憧憬,希望通过首次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随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大学生求职择业的目标往往从两方面出发,一方面是从自己的所学专业、技能、性格、素质、兴趣、志向等出发,确定自己理想的就业目标。另一方面,也从当下的社会现实出发,功利目标非常明显,如工资水平、福利待遇、职务、职称等方面是他们选择职业的重要指标。他们希望职业符合自己的人生理想,又要求有丰厚的收入与宽松的工作环境,这两个方面都要实现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很多学生与单位签订协议后又常常毁约,给用人单位带来很多麻烦。

据安徽地区理工科院校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资料显示,85%的毕业生在择业时有着过高的期望值,对自己的定位过高,就业市场现实了解不够,以收入作为就业是否成功的功利主义倾向严重。他们很多将择业目标定位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希望在大城市的一些国内知名的大企业工作。工作地域、工作环境、待遇条件、晋升机会是影响毕业生择业的重要方面,过分看重经济利益,单纯从自我价值的实现衡量择业成功与否,没有对事业的长远规划与追求。从而造成就业难的状况,然而另一方面,严重缺乏人才资源中西部地区、艰苦行业、基层一线的许多用人单位却无人问津,就业市场出现“很多人没事干,很多事没人干”的奇怪状况。于是造成了一种假象:大学毕业生找不到作,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随着1998年高校开始扩招,这种毕业生与就业市场的矛盾状况进一步加剧,如果我们能够引导毕业生降低期望值,引导毕业生以事业为重,树立长远目标,使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这种就业难的状况就会改变。

[l]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刘明鞠.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讨[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

[3]董跃进.工科院校素质教育理念的创新[J].高教改革(南昌大学高教版),2004.

[4]白文龙.浅论大学生就业指导[J].辽宁教育研究院,2003.

猜你喜欢

工科用人单位毕业生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工科概率统计教材中引入Matlab工具的探讨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