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对边境地区大学生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影响及对策思考
——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2014-04-07杨新华
杨新华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
网络信息对边境地区大学生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影响及对策思考
——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杨新华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
当前社会,内容庞杂、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成为了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全文分析了网络信息对大学生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影响课题的提出、变化的原因、影响的现实表现和解决对策等,不断探究网络文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问题,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网络信息;大学生;价值观;行为模式;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发展,互联网成为继书刊、广播、电视之后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第四大媒体,人们通过网络可以方便快捷获取大量知识信息,网络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思想观念乃至行为模式都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大学生作为最活跃、最稳定的网民主体之一当然也不能置身网外,网络成为了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新途径。调查发现,网络信息在丰富大学生知识结构和开阔视野空间的同时,也日益对大学生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此,本文立足于网络时代背景,以边境地区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针对网络信息对边境地区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产生的影响变化进行研究,探究变化原因、分析变化表现、寻找解决对策,进一步探讨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现实问题。
一、研究课题的提出
价值观是人区分好坏、美丑、益损、正确与错误,及符合或违背自己的意愿等的观念系统,它通常是充满情感的,并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1]价值观是人对社会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它往往受个人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对价值观的研究和探讨必须要放在特定的时代文化背景下,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现实意义。笔者认为研究网络信息对大学生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影响,既是网络文化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具有时代客观性;同时又是新的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具有主观的必要性。
网络作为一种多元化的信息载体包含了各种大量的信息、思想、知识和价值观念等。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特点使得繁杂的网络信息既包括大量有益的正面信息也不乏负面的不良信息。网络正面信息在引导和激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同时,网络负面信息的不良影响也日益凸显,特别是大学生长时间在网络不良信息影响下,会对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社会制度等产生一些质疑,进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观甚至是行为模式。不难发现,大学生在享受网络带来方便、快捷、海量信息的同时,其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网络中有别于传统价值观的文化和信息的影响和制约。可以说,关注网络信息对大学生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是网络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是国家人才和智力的储备库。关注新的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新变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之一。在新的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如著名学者钱润光描述的那样:“通过大学生价值观在社会历史演进中的不同表现,认为新世纪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讲求理性,具有较强的公民意识、平等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但是他又提出:面对社会转型的困惑和由此而造成的大学生浮躁心态、道德失范、信仰危机等问题,是一个值得思考、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2]正如钱先生分析的那样,特别是在网络信息的影响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些变化例如在价值认知、道德品质、信仰危机等方面问题已经损害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关注网络信息对大学生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产生的影响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乃至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关注网络信息对大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影响和变化不仅是每一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要面对的一个新课题,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影响变化的原因分析
综合学者的研究,我们认为寻找网络信息影响下边境地区大学生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变化原因要综合考虑到网络、大学生和边境地区的特点和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说,网络信息对边境地区大学生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上述三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一)网络特点
互联网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具有超地域性、虚拟性、开放性、便捷性和交互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网络信息与传统文化信息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网络的超地域性和便捷性使得大量的网络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方便自由地被大学生扑捉和接受,其中也包括很多带有反动、消极、错误的负面信息;网络的开放性使得大学生可以在网络自由开放的环境中发表各种言论和接受各种信息、思想和观点;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忽略社会的道德规范的制约,放纵自己的言行;网络环境的交互性使得大学生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或反馈人,使得网络信息可以双向交流互动,逐渐变得纷繁复杂。可以说,网络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大学生面对各种内容庞杂、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时,是非判断、鉴别区分、自我控制和选择能力等方面的能力明显弱化,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逐渐发生了偏离。
(二)大学生特点
大学生的年龄大多集中在18~25岁之间,大学生的心理心智、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仍处于不稳定和不成熟的阶段。一方面大学生在繁杂的网络信息和多元的价值观中容易迷失自我,在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的影响下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困惑和价值观的偏离甚至是歪曲;另一方面,大学生的个性、平等和民主意识逐步增强,网络的开放和虚拟性特点正好契合了大学生个性、独立和民主意识的追求。另外,大学生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的挫折感和压力、大学生内心情感的孤独和困惑、大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和向往等都可以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得到安慰、满足和宣泄。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大学生的一些非理性的特点和不得体的行为就表现了出来,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在其影响下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三)边境地区的特殊性
长期以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地处崇左办学,是经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和民族边境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环境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流相对较少。边境地区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单一,主要是以间接的媒体信息为主。调查发现,网络信息以其便捷性和低成本性特点成为了边境地区大学生掌握知识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网络文化背景下,网络信息对边境地区的大学生的影响也就更为明显和突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三、影响变化的现实表现
网络作为一个信息的载体平台本身具有工具的特性,更多的为中性色彩。我们认为在充分考虑网络和网络信息的特点之外,信息的影响主体——大学生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认为绝大部分大学生面对繁杂的网络信息有较强的信息鉴别能力,能够积极吸收网络信息中的精华,对网络不良信息能够自觉抵制,只有极少数大学生在网络信息的影响下迷失自我,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发生了偏离。因此,我们认为网络信息对边境地区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影响主流是好的,利弊共存,以利为主。
(一)积极作用
网络信息对大学生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丰富大学生知识和开阔大学生视野。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中快捷地接触到海量的新知识、新信息和新思想,进一步使得大学生知识更加丰富,视野更加开阔。二是规范价值判断标准。大学生在网络信息中接触到了各种信息、事件以及大量的判断评论,大学生往往会被网络中主流的、正确的价值评价标准所吸引而最终认同和接受。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的是非价值判断能力会不断得到锻炼而逐步走向正轨。三是引导和激励大学生前进方向。大学生关注和研究网络信息后能够提高大学生在面对网络信息时的是非、正误、美丑的道德判断能力,引导大学生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前进。有些网络信息还会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例如网络中出现的一些名人名言、成功人物的励志故事等都可以使得大学生对照自身并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从而激励大学生发愤图强,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
(二)消极作用
网络信息对大学生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影响的消极作用主要体现在网络负面信息对少数大学生产生的不利影响上。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目前我国正处于特殊的转型发展时期,转型发展过程中各种思想、矛盾和价值观念正处于激烈的动荡、交锋之中,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很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出现思想上的混乱,在不知不觉中消解了自己的意识品质,从而造成道德人格的缺失。二是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偏离。网络中复杂、多元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各种价值观使得大学生在价值认知和价值判断标准上产生一定的误区甚至是迷茫,从而使得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偏离。三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冷漠化。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大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自我封闭,与外界交流接触减少;同时,长期处于网络虚拟环境中的大学生感到孤独、郁闷,只能体验着一种虚拟情感,在这种虚拟情感中自我安慰和满足,忽视了与外界的交流交往,人际关系逐步呈现冷漠化特征。
四、解决对策的思考
针对网络信息对边境地区大学生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带来的影响,我们认为必须要综合考虑影响变化的原因和现实表现,寻找有效可行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网络的监管和网站载体建设
网络信息的繁杂和鱼龙混珠很大程度上是网络监管不力造成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网络的监管和网站载体的建设,从源头上把好网络信息关,过滤不良负面信息,净化网络环境。同时加大正面主流网络载体建设,建设一批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信息平台,使得它们能够成为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养成良好行为模式的主流阵地。
(二)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和信息的鉴别能力
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和虚拟性决定了仅仅靠网络监管还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要求大学生能够逐步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和信息鉴别能力,提高大学生收集、分析、运用、创新信息的能力,在繁杂的网络信息中主动拒绝不良信息,提高自身免疫力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吸气精华,弃其糟粕。
(三)建立开放多元的信息化工作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传统落后的信息化工作管理模式,变传统灌输式教育为引导式和选择式教育,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培养大学生清理筛选、分析综合各类信息的能力,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优势加强理性的引导教育,防微杜渐,将网络对大学生的一些负面影响消灭在萌芽状态。
(注:本课题是广西民族师范学院2013年院级课题《网络信息对边境地区大学生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影响研究——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的研究成果,是学院科研经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3QN001)
[1]黄希庭,郑涌,等.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钱润光.改革开放30年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1):31-33.
[3]袁名泽,冯莹.网络语境下大学生身心现代化的行为模式和路径选择[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11).
[4]吴玲.高校网络舆情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教育[J].巢湖学院学报(哲社版)2011,(4).
[5]苏晓笑.嬗变与重塑:21世纪我国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综述[J].保定学院学报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