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孝道教育的再思考
2014-04-07祁福雪
祁福雪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基础课教研部,辽宁 大连 116052)
孙中山曾说:“《孝经》所讲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现在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得这么完全。”[1]
对大学生孝道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分发问卷100份,回收84份。有效问卷84份,有效率100%。农村户口学生15人,城市户口23人。被调查者均为本科大学生,分别来自国际贸易、英语、英语(翻译方向)、日语、商务日语、会计学、信息管理、金融学、工商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年级为2009级至2011级。
近日,在电视节目中经常看到孝道尽失的画面,让人十分揪心——80后女孩儿将自己患病瘫痪的母亲拉到外公家楼下,电话将母亲托付给80多岁的有退休金的外公照料,自己则扬长而去,万般无奈的老人只好找到电视媒体帮忙找到女孩儿。原来,女孩儿自己打工,吃饭也成问题,无法供养母亲。
一个40多岁的男子做生意失败,10余万元血本无归,由于承受不起失败的打击,也为了躲债,离家出走4年。期间,妻子不堪重负,离家出走,留下一双女儿与年迈的双亲生活在一起。继而,母亲重病,带着没有见到儿子的遗憾永远离开了人世。一双女儿也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奶奶又撒手人寰,患上了精神病,80多岁的老父辗转得到儿子在大连打工的消息,来到大连求助。
类似这样的事件屡见不鲜,都警醒世人:要发扬孝道的传统美德,共筑社会的和谐安康。上述这些不贤不孝之子之女,都是经济条件十分窘迫。俗话说得好:“穷山恶水出刁民”,自己都无法成活,何谈孝亲、养亲,恪守孝道呢?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这就给我们大学生们带来了思考:人为什么要成才?理由有上千万。基于孝道的考虑,最基本的是要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人需要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从社会角度而言,要为祖国为人民做贡献。大学生孝道调查问卷表明:60.5%的学生会经常心疼父母不容易,34.2%的学生“偶尔会想到父母的艰辛”;5.3%的学生“花钱很痛快,反正将来我会报答父母的”。当然也有部分学生表示“没有想那么多”。
一、对大学生的孝道教育,应该从家庭的孝道习惯养成开始
父母对子女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其长大成人。近日看到一则消息,某部队一名青年军官为救火掉进滚烫的油罐中,烧成重伤。母亲为了树立儿子活下去的自信心,在网上扮演女孩儿与儿子频频聊天,为儿子解闷儿,增添生活乐趣,并求助单位女同事冒充自己所扮演的网络女孩给儿子打电话,终于使儿子走出受伤的阴影,在爱的滋润下,奇迹般地重新站了起来,并重返部队。当他得知网络女孩儿竟然是妈妈扮演时,他激动地仅仅拥抱了妈妈,泣不成声。
还有一位母亲,儿子需要换肝。她奋不顾身地要捐肝。但是自己却被查出患脂肪肝。为了使自己的肝健康,可以为儿子所用,她依然坚持暴走,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实现了为儿子捐肝的愿望,给了儿子第二次生命。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子女的样子,子女是父母的镜子。我相信这样的母亲,全身心给予儿子的母爱,会对儿子孝道的养成起到积极作用的。
父母为儿女无私奉献可以为下一代树立孝道榜样,但更重要的父母对于自己的父母的孝道行为,在孝道教育中会更具有说服力。在调查问卷中,针对“你认为你的父母对待他们自己父母的态度如何”一题,选择非常孝敬的占68.4%%;选择比较孝敬的占26.3%;选择一般的占5.3%。可见,孩子对父母的孝心行为是有观察和判断的。另外,“对有的人不赡养甚至虐待父母的行为,你认为如何”一题,大学生选择“不道德”占26.3%;选择“不道德又违法”占39.5%。父母对上一辈人的孝道行为直接为子女长大成人后是否会践行孝道树立一面镜子。
二、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子女对父母践行孝道行为,应不拘泥于旧时代传统,赋予新的涵义
“父母在,不远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封建教条,在大学生孝道问卷调查中,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否定。如对“父母在,不远游”,60.5%的大学生选择“赞同”,13.2%的大学生选择“理想事业更重要”;26.3%的大学生选择“封建传统已不适应现实”。而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26.3%的大学生选择“纯粹是封建落后意识”,只有15.8%的大学生选择了“赞同”。
尽管孝道已被赋予新的涵义,但是子女对待父母要孝敬关爱是永恒不变的道理。孔子《论语·为政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晚辈孝敬长辈关键在于有敬。任何不尊重老人的行为都是令人嗤之以鼻的。部分80后女孩儿与婆婆相处过程中,随意顶撞不尊重老人的情况屡有发生。一个新婚80后女孩儿去婆家时,由于穿着透视装,过于暴露。婆婆数落了几句,女孩儿摔门而去。将婆婆气得哑口无言。与此相反,一个60后女子,把长发剪成短发后,只因为婆婆说还是喜欢她长发的样子,从此13年再未剪短,一直留着长发。婆婆欢心,婆媳感情越来越浓。
三、孝道行为,实际是善良、仁慈、友爱、和谐品质的体现
培养大学生孝道观念,可以养成感恩意识,形成和谐的品格。墨子云:“爱人若爱其身”告诫人们要根据个人对自身、个人对家庭群体的爱去爱他人,爱其他社会群体,这种观点则是要求人们实践推己及彼的行为意识。[3]
和谐的品格是美满的家庭生活、成功的人际关系,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人们常说成功的男人后面都有一个好女人,反之亦然。家和万事兴,是人所周知的道理。从这个角度说,孝心是一种动力,立志报孝亲恩,易于促使人成才。
十几年前,农村老家的邻居发生这样一件事:儿媳妇站在门口,手把着门框,声嘶力竭地大喊:“不准往外抬!谁叫上医院谁拿钱!”原来是她将近80岁的婆婆腿摔骨折了,婆婆的姑娘一家要求将老太太送医院检查,儿媳妇拼命阻拦。事隔多年,儿媳妇一家生活状况有了很大的好转,但是老太太早已作古。姑嫂一起聊天时,回忆起来那段往事,儿媳妇说:“那时候,我怎么就那么想不开,要是现在,我肯定不会那么做呀!”这与其说是良心发现,检讨自我。不如说是经济条件好了,才有了静心思过的可能。试想:如果现在儿媳妇一家仍然一贫如洗,我想她无论如何也不会幡然悔悟的。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因此,讲求孝道的儿女要出息要成才,才会给父母一个美好的未来。自己都自顾不暇,讲求孝道就成为奢谈。当然,不是说非要锦衣玉食才能表示孝道,粗茶淡饭,表情和顺,体贴入微,也是可以尽孝道的,但是必须承认孝行的质量是有差别的。
四、事业成功是践行孝道的可靠保障
《孝经》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4]事业成功,心情愉快,较之事业一塌糊涂,自我衣食尚无着落,怎能尽到为人子女的责任?现在之所以出现众多的啃老族,不就是不成才的结果吗?在企业厂矿集中的老居民区,人们会经常传递着这样的信息:一些正值壮年的下岗职工,由于文化程度低,找不到相应的工作,或者是工作薪资低,往往靠年迈父母的退休金补贴家用。采取照顾父母,与父母合住合吃的方式来减轻自己的负担,这样做还算讲究和孝顺的。更有一些人不管不问父母的身体和生活状况,把父母当做了取款机,却不想负担任何为人子女的责任。没有钱了就回家求助父母,年迈的父母心疼儿女,也不可能不出手帮助。极个别的中年人,不但让父母为自己出钱,还把抚养自己子女的责任也推到了年迈的双亲那里。
由此可知,培养孝心其实就是在培养一种责任意识。现代社会要求人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责任意识是人综合素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责任感的人一定不会是一个成功的人。
然而,世易时移,当今社会,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如何遵守传统孝道,践行传统孝道观念,是人们不能不正视和面对的问题。尤其是现在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这一现实,更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如何进行孝道教育?指导大学生合理地践行孝道。
大学生孝道问卷调查表明,对“父母年老需要人照料时,你认为最佳方式是”一题,21.1%大学生选择“与父母住在一处,并出资请人照顾父母”;没有人选择“将父母送进养老院”。可见,现实情况表明,那种传统的子女膝前身后陪伴的居家养老方式,已经不完全适合当今的形势了。我们不能就此判断那些不选择“把父母接到自己家中,共同生活,便于照料”的大学生是不孝之子,但是一味要求子女在膝前恪守孝道,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不可能。多少老人空巢,已经成为社会现实。进养老院养老,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广泛的养老方式。选择“将父母送进养老院”,其实并无过错,关键在于现在养老院的服务状况,确实是令人担忧,让人望而却步。同事家有两位老人住进养老院,由于其中一位瘫痪,需要特别护理,每月付给养老院一万多元,另外过年过节,儿女还给护理人员甩红包。即使这样,儿女前去探望老人时,还是发现老人的屁股上粘着已经干燥成痂的粪便,不禁让人怒火中烧。但是鉴于老人还是要在此养老院继续生活下去,也不便于过分责备护理人员。只能好言相劝,甚至巴结讨好,以便护理人员能对老人照顾得精心一些。另外,报纸、电视上也经常爆出养老院里的老人被打耳光、被逼喝尿、被粗鲁地捆绑腿脚等等令人发指的行为。
这些令人不安的养老院行为,让我们对送老人进养老院产生巨大的恐惧感,也是造成社会上至今仍然认为送老人进养老院是不孝的表现的重要原因。但是社会现实摆在大家面前,大量的家庭是独生子女,他们结婚之后呈现“421”(双方4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的状态,让养老问题显得复杂起来。尤其是遇到老人重病长期卧床的状况,着实让人进退两难。那么如何对独生子女大学生进行传统孝道教育,或者说如何引导他们处理好传统孝道观与现实可行的孝道行为结合,便成为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五、与时俱进,区别对待,切实践行赋予了时代新意的孝道观
传统孝道观念里有“守孝三年”,现实激烈的社会就业竞争压力,事业不能等待,已使得这种迂腐的孝道观念不可能实现。三年赋闲在家守孝,如何可以做得到?很显然是过时的封建教条(其实,即使在古代,有时候,这种所谓的孝道也是被逼无奈之举。统治者或者地方官员,为了达到迫害整治异己的目的,往往会借题发挥,以守孝的名义,铲除或削弱其势力,将勾心斗角的真面目蒙上了孝道这层光彩的的遮羞布)。大学生毕业以后,常常面对一种艰难的选择:是回家乡发展还是留在其他大中城市?尤其是对于独生子女,这个问题就变得更加棘手。回家乡发展,特别是一些偏远的小城镇甚至农村,视野相对狭小,在那里发挥的空间也相对较小,可以满足父母膝前围绕的愿望,但是很容易折断奋飞的翅膀,最终使当初念大学的理想归于破灭。到大城市发展是大多数毕业生的梦想,他们的理由是发展好了,将老家的父母接到自己身边,不也是尽孝道了吗?这样就需要等待,很可能是漫长的等待。因为没有什么事可以一蹴而就,古语云:子欲养而亲不待。
我们不得不承认,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孝道践行是有区别的。作为独生子女,一旦不能长相厮守在父母身边,就要更注重精神层面的孝道践行,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自己没少给父母汇钱这样的孝道行为。因为非独生子女的孝道践行更容易以分工协作的方式完成——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父母可以通过全面享受来自子女各种方式的孝道行为。既不缺少物质的供养,也不缺少精神的滋润。而独生子女的孝就要受到重重考验。多数不能长相厮守父母身边的子女,因为不能身前身后地悉心照料,按时汇款、经常电话问候,谈天说地,偶尔带父母出去旅游等,恐怕就是很孝敬了。更多的则是疲于工作事业,仅限于每逢大的年节,回家探望一下,忙起来恐怕连电话都没有时间打了。另外,前面所说的事业有成后,将父母接到身边养老,不可否认是很孝敬的行为。但是事实也证明一点:那就是父母一旦脱离了他们原有的生活圈子,那种孤独苦闷也随之而来。总之,独生子女孝养老人的问题重重。需要认真地探索如何使得独生子女孝敬父母的方式趋向于完美。
是否养育下一代也是关系到独生子女是否尽孝道的问题之一。丁克族,越来越多,是近年来的趋势。很多青年人婚后,感觉经济、工作压力大,不愿意生育小孩,往往随心所欲,丝毫不顾及父母的感受。2012年7月21日天津卫视播出的真人秀“爱情保卫战”节目中有这样一对恋人:31岁的男子爱上53岁女子。父母强烈反对。其中理由之一就是父母认为儿子娶了53岁的女子,不能给家里养育下一代,无论如何不能接受这个现实。母亲为此犯了高血压病,不能上节目与之当面对质。而养父作为亲人在节目中,强烈地表示了反对意见,最终还是没能达到说服两人的目的。众目睽睽之下,31岁男子还是抱得53岁美人归。想起那位血压升高的母亲,男青年的选择着实令人有些抓狂。而现场大部分是年轻的观众,他们65%的人赞成这对恋人。可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孝道观已被人们抛之脑后。大学生孝道问卷调查也表明,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题,只有15.8%的大学生选择了“赞同”。
关于独生子女如何尽孝的问题在这里作为一个思考题提出来,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总之,提倡、弘扬孝道是中国传统美德,大学生如何践行孝道关系着其自身的成人成才,让我们不断关注。
(注:本文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成果,项目名称:《中国传统文化在推动建设美丽大连中的应用路径》,项目编号:2013XJLXYB009)
[1]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主义[M].孙中山全集(第9卷)[Z].北京:中华书局,1986.244
[2]程昌明,译注.论语[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09.12.
[3]孙江涛.“兼爱”对当代大学生人际观构建的启示[J].宜春学院学报,2012-07,34(7):129.
[4][清]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79.2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