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求真”精神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的运用
2014-04-07侯青云
侯青云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基础部,安徽 合肥 230601)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许多新目标、新内容与新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确立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地位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有力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其道德教育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积淀有着重要影响。在道德教育思想中,孔子倡导“自我约束、自我管理”,逐步向“仁”这一最高的思想境界靠近,同时又主张人们通过自我反思,使自身的言行举止符合道德规范,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一、孔子“求真”精神的概述
孔子“求真”精神是在“仁”学的不断发展中形成的。“仁”是孔子道德修养思想的核心,而人性论是“仁”的理论依据,也是孔子“求真”精神的理论来源。孔子认为,“仁”只有通过每个人内在的修养才能得以实现,是思想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在《论语·颜渊》中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孔子提出“克己复礼”意思是要求个人克制自我的欲望从而达到周礼的要求。周礼作为当时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符合客观事实的要求,达到了主客体的相互统一,这就以“克己复礼”而达到“仁”,没有受到顽固的教条思想的羁绊。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克己复礼”就是让我们对自我的行为习惯加以严格约束,能够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要求。一直以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构成,也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依据和准则。如果我们的言行举止能够在规定的框架内实现,那么就符合了道德准则的要求,使主客体在思想道德方面有了一定的统一,达到了孔子“仁”学的要求,也就是“真”。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弊端
(一)注重教育者的引导和直接灌输,而忽略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习惯,就是把受教育者简单的看作是理论知识的接受者,总认为学生的思想境界还比较低,只要把知识和道理给他们说通、说到即可,忽略了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这个重要的点,过分的关注了学生接受的过程,忽视了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创造、自我理解的过程,使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了简单的说教、规范的灌输、行为的约束,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趋向于枯燥无味,成了学生口中的教条。
(二)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标准化,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教育的个性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业化大生产的思想逐渐影响着大学生教育的方方面面,使高等教育选择了集体教育、“流水线”教育的模式,这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工业化生产对人才的需要,但是背后隐藏着一种不道德的实质,这种模式导致了学生被“一视同仁”,无形中抹杀了个人的差异,牺牲了个性的开发潜力。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长期以来,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重的潜在危害,降低了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没有尊重学生个人在个性特点发展方式上的选择权利,埋没了一些个性化的高素质人才。
(三)缺乏内容的“求真”性,注重社会价值,忽视了个人的发展价值
多年来,功利性思想一直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多的重视其对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轻视了其对人发展的作用,忽视了在社会发展中的影响,突出的表现就是工具理性和工具论的出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功能非但不能弱化,而是要进一步加强,个人价值的发展对于整个社会发展所能起到的作用也在逐渐增大,体现的越来越明显,这要求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必须有所改变。
(四)教育内容上存在片面性,注重知识和规范的教育,忽视了个人情感教育
在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有这么一种规定,教育部门制定教育计划、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课程、教师在课堂上采取灌输引导的方式、最后通过课程考试来检验学习成果。这种模式将教育的主客体颠倒而为之,把教育的传授者作为单一的主体,而将本该作为主体的学生当做简单的客体,不仅如此,在教学方面重视了课程中理论知识和规范的传授,忽视了学生个人的实践活动以及情感上的体验和表达,造成了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内容所占比重很小的片面局面。
三、孔子“求真”精神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的体现
孔子的“求真”精神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能够通过自我反思、自我摒弃、自我创新的方式得以逐步完善,最后实现主体与客体的有机统一,成为一种具有创新性、开放性、发展性、与时具进的理论体系。
(一)在教材内容的改革上坚持“求真”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教材是思想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必须做到“求真”。在教材内容的编写上,改革中坚持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通过将社会现实要求与教育内容巧妙地融合,增加了对社会上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或现象的理论分析和科学阐述,弥补了教育者在理论水平上的不足,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是非判断能力,为广大学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奠定了理论基础。而教材内容上的求真,使学生在接触一手资料时能够在思想上体验求真的意义和道理,自觉地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教材内容的求真与学生自身的发展要求相一致。
(二)在教育工作者的改革上坚持“求真”思想
在改革中,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传播者、引导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逐步做到“求真”。首先,教育者要充分利用时间学习充电,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善于从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由表及里、去伪求真的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抵制不良社会思潮;其次,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身上的潜力,了解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与之相适应的选择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的发挥,激发学生自觉发掘、主动创新的动力;最后,教育者不仅要有效的传播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还要兼顾到学生对于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要求,多留意学生在情感教育上的需求,将理论传授与情感引导相结合。
(三)在教育管理改革上坚持“求真”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所掌握的一切社会的思想道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①,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使广大大学生在已有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基础上,逐步贴近社会需求的要求。这是一个具有反复性、长期性的过程,因此,在政治教育的改革中,教育管理方面必须不断完善激励、反馈、调控机制。
1.完善教育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大学生自身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甄别判断分析能力,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工作有着自己的认识和看法,通过建立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为大学生表达自我意见、看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从而使不同的改革意见得以汇集。
2.改善教育管理中的反馈机制
教育者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理论,还要对学生掌握情况、理解情况进行了解。健全反馈机制使学生主体的地位得意充分体现,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有了沟通交流的平台,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使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得以真实体现。
3.建立贴近现实的调控机制
“求真”精神要求,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实事求是,放在教育工作中就是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社会现实。在改革中,调控机制更加贴近了学生实际情况,通过激励和反馈两个环节,管理者清楚了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有哪些方面的需求,从而制定出积极主动地应对方案、采取措施,改进工作中存在的失误和不足。
(四)孔子“求真”精神在改革的原则上的运用
1.突出主体性的原则
在中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往往会把教育的目的和施教人员作为教育的主体和出发点,从而大大降低了教育的最终效果。在改革中,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以突出,目的是为了正确的把握教育的方向、要求和目的,从而重视大学生的“内外兼修”。《论语·颜渊》中记载,“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②,孔子看重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这是个人内在修养的体现,所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自我教育开始,以自我修养为起点,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
2.坚持以身作则的原则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者必须始终坚持以身作则、教书育人的准则,始终做到言教与身教相结合。《论语·子路》中记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求在教育改革中,加强教育者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影响力和威信,够激发大学生自我学习的动力和潜力,促进主客体的结合,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得以实现。
3.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与实际情况相违背的情况以及一些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冲突的地方。这就要求在改革中必须把握求真务实的正确方向,改革的目的就是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逐渐完善,更加适应人才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一些不符合时代规律和特点的陈旧思想应当及时的摒弃,保持整体的先进性和真实性,而对于一些“巧路子”“巧方法”的运用,在改革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做“挖东墙补西墙”的糊涂事。
四、结语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所内涵的“求真”精神,使得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向前涌动,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现实要求而演变发展。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成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主题。而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准”主力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尤为重要。教育部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秉承实事求是的思想,借鉴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求真”精神,突出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讲究求真务实、灵活高效,遵循客观实际,符合人才全面发展的相关要求,借以激励大学生创新能力,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孔子“求真“精神,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有了显著的成效,使大学生全面实现个人的理想,为国家的建设发展添砖加瓦。
虽然孔子的思想体系经历了历史长河的洗礼,但是其中积极地一面并没有因此而失去价值,其“求真”的精神或者说思想经久不衰,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为改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注 释:
① 陈俊杰:《社会转型期高校德育改革的思考》,《河南教育 (高校版)》,2006年第 4期。
② (春秋)孔子:《论语·颜渊》,李择菲整理,辽宁:万卷出版公司2009年版。
[1]王磊.孔子道德修养思想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2]刘圆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代大学生学风建设中的作用[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
[3]张伟.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D].济南:山东大学,2010.
[4]张文学.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研究[D].徐州:中国地质大学,2012.
[5]张亚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D].成都:西南大学,2011.
[6]鲁晓松.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与构建[D].天津:渤海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