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翻译出版物之可读性评估模式的构建

2014-04-07张志新

关键词:可读性出版物评估

张志新

(安徽财经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近年来,新一届中央政府提出文化繁荣计划,在此背景下,加强对翻译出版物的质量监管和评估尤显重要。好的翻译出版物可以丰富中国文化内涵,催生社会创意,积聚正能量进而促进经济文化社会繁荣。质量低劣的翻译出版物则会稀释中国文化中的积极成分,破坏甚至解构良善传统和秩序。而目前翻译出版市场上,确实存在不少令人堪忧的问题,如翻译分包导致的同一出版物内部翻译风格混乱、翻译语言质量残次不齐,再如部分翻译主体为抢占市场和追求效率而降低质量标准所带来的粗译乱译,以及部分出版主体为了逐利而盲目跟进从而导致低层次的重复翻译、重复出版之乱象。因此,如何监管、评估与提高翻译出版物质量,成了翻译学界和出版界共同关注的课题。

一、翻译出版物质量管理研究现状

目前,针对翻译出版物领域的问题,出版界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上均有相应的研究论述。在宏观层面上,不少专家学者从产业发展和企业管理的角度提出一系列措施,具体如“廓清产业目标,提升出版企业品味,改善人力资源管理,强化对翻译出版物编辑的责任落实和奖惩执行力度,严格管理出版印刷的程序”[1]等。在中观层面上,则有学者主张完善以出版流程管理、产品形式管理和产品内容管理为核心内容的编辑技术规范,以保障出版物质量。[2]还有研究者利用计算机技术,从软件设计的角度探讨如何健全出版物管理系统。[3]在微观层面上,则有专业人士针对具体的编辑出版问题,如编辑环境、装帧设计、印刷校对等,积极地建言献策。上述种种研究成果和建议自然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前述各类管理模式大都侧重以出版物整体作为工作对象,对出版物的共性特征给予了充分关注,但对翻译出版物的跨文化和跨文本等个性特征重视不足,必然会带来质量管理上的盲区。其次,综观前述模式所主张的管理策略,不难发现其倾向于通过外在加压的方式提高翻译出版物质量。而实际上,翻译出版物出现质量问题,不少时候并非编辑或者相关工作人员不负责的缘故,而是由源语文本和目的语之间的文理绝殊所致,再或者系由于翻译质量评价标准本身就存在争议所致。如此以来,不从文化差异和评判价值标准入手,势必难以解决一些十分重要的翻译出版物质量问题。

面对类似的问题,翻译研究界则综合运用翻译标准、语言功能、语言意义、文本构成特征和翻译技巧等诸多研究成果,从技术层面探讨如何提高翻译出版物的质量,而这其中最具针对性的莫过于“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类研究。目前,关于如何构建客观合理的翻译出版物质量评估模式,翻译学界有多种不同的主张。传统的文艺学派、语文学派往往从文章美学的角度,结合信达雅或者等值等效等标准评价翻译出版物的质量。这类模式受到出版物评审者个人喜好影响较大,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而受到语言学特别是结构语言学影响的研究者们,则致力于探究如何构建“翻译质量评估”的科学化模式,追求翻译出版物质量评估的全面性、客观性和合理性,总体上倾向于先从翻译文本中析出若干评估参数,然后逐一对比和评判源语文本与目的语文本之间的等值或者等效程度。但这种所谓“科学式”的评估模式往往使评估工作变得异常冗杂,而且评估者常常会在无意识中陷入乌托邦式的王国,认为文本信息与语言功能可以实现跨时空迁移,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其实,翻译是源语文本在异域的重生。再生后的翻译出版物是无人问津,是昙花一现风靡一时,还是经久不衰嬗为经典,最终都要取决于该出版物是否具有可读性,取决于读者是否认为翻译作品“能读下去”、“应读下去”而且“想读下去”。换言之,可读性是影响翻译出版物质量的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可读性越高,翻译出版物的市场就越有潜力。因此,要想有效管控翻译出版物质量,就必须能够恰当地预测和评估其可读性。我们认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哲学,对如何构建翻译出版物之可读性评估模式具有较好的启迪作用。哈氏理论认为言语交往若要成功,需将彼此的言行放在生活世界中去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倡导交往理性,在交往主体间进行意义协商。本文提出的翻译出版物可读性评估机制,正是在此理论启示下的产物。

二、翻译出版物可读性评估的内涵与特征

翻译出版物可读性评估,并非简单地评价出版的翻译文本是否通顺和文雅,亦非仅仅从文法上认定译文“可否卒读”,其本质上属于翻译出版物质量评估的衍生范畴。与翻译出版物质量评估的传统模式相比,可读性评估在遵循翻译理性和尊重源语文本但并非“愚忠”的前提下,更多关注译入语社会文化心理结构和实际需求,更多关注读者等受众的感受和切身资用,以便打造具有“能读、应读和想读”等特征的翻译类出版物。因而,其评价重心不再纠结于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是否等值或者是否等效等一一对应关系的考察,而转向着重预测和评价翻译出版文本在目的语社会中的融合能力和转化能力。在这种评价机制中,翻译出版物的融合和转化能力是核心。毕竟,翻译出版物的作用不是简单地要在异语文化中徒增一个文本、传递一段信息,不是要机械地做加法,而是要做乘法,需要在融入译入语社会后完成嬗变,转化为正能量,或可带来经济效应,或可弘扬主流风尚,或可完善甚至变革陈旧思维惯式,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翻译出版物之可读性评估具有多重特征,其中跨文化性和跨社会社团性是该评估行为的最根本属性。这种跨越性首先体现为源语和译语对意义具有不同的表达力。有源语含蓄而译语精详的,有源语虚文而译语真切的,有源语枝蔓重复而译语精炼可宗的,反之亦然。此外,这种跨越性还体现在语言符号系统的差异性上。源语出版物的语言和译语出版物的语言分属不同符号系统,是不同语言使用者对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和社会世界概念化的结果。源语和目的语在这三种世界上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双方在概念化的内容和概念化的方式上有所不同。最后,这种跨越性与意义解读的互文性有着密切关系。任何出版物都不是孤立的语言和意义单位,而是与其植根的生活世界及其依赖的阅读主体的心理结构形成相互依托的网状互文关系。换言之,对源语出版物意义的解读,依赖于对源语生活世界和源语读者主体心理的认知和理解,同时又会进一步丰富源语生活世界和源语读者的心理结构内涵。而翻译出版物则是在源语剥离了初始互文网络和环境后的产物,如果翻译过程中处理不当,定然会影响到翻译出版物的可读性。因此,只有充分认识翻译出版物之可读性评估的前述根本特点,才能把脉源语和译入语双方文化语境,测准同中有异的社会水土,才能对翻译评估这种跨越文化和穿越社会的行为效果做出中肯的预测和评价。

翻译出版物可读性评估体系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多主体性。某一外语出版物从选题、引进、翻译、审校到印刷出版,至少涉及到原本作者、原本读者、原本出版商、译本出版商、译本监管者、译者和译本读者等多位主体。对待同一出版物,这些主体在追求目标、心理预期、个体喜好、欣赏水平、价值标准、外在环境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对出版物的可读性认知和评价必然也会有所不同。如此以来,一部外语作品从被选定到付诸出版直至走进译语社会,一直会受到来自多个方向的张力制约。主体张力的多元化必然会带来翻译出版物可读性评估标准等内容的多元化。因此,合理的可读性评估模式必须兼顾来自各方的声音,解决多元主体对翻译出版物可读性主张的竞合问题。

此外,翻译出版物可读性评估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时过境迁,社会和人的需求、心理及知识结构都会发生变化,此时广被认可的翻译出版文本,彼时可能会招致各种各样的诟病。历史上不乏此类案例,其中翻译奇才林纾在翻译界所遭遇的“前誉后毁”之经历就颇具说服力。初始时,为了“开启民智”与“强亚抗欧”,同时也为了迎合当时士大夫之流的审美心理,林纾采用了古典文法与人合译了多部小说,不经意间日售万卷,以致洛阳纸贵的盛况再度出现。然而,仅仅二十年后却被骂为“桐城妖孽”,甚至成了“亡国贱俘”。由是观之,若想理性地评价翻译出版物的可读性,必须坚持历史与时代的标准。

三、翻译出版物可读性评估模式的构建策略

完整的翻译出版物可读性评估模式至少应该包括五部分内容:(1)评估的价值尺度;(2)评估的内容参数;(3)评估平台;(4)评估程序;(5)评估工作组织方式。结合翻译出版物的特点,我们主张在充分尊重源语出版物形式和内容的前提下,以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为总的评估标准,以翻译出版物的社会资用和文本构成特征为评估参数,结合评估平台建设、评估程序设计、评估工作组织方式等内容,来构建翻译出版物的可读性评估模式。

社会资用是影响翻译出版物可读性的根本因素,直接决定了该出版物进入市场后的生命力,在整个评估模式中占据十分关键的地位。评估翻译出版物的社会资用,首当认定其是否能够“裨益民用”,次当考究其是否为“当世急需”。裨益民用即是要求翻译出版物不仅能够“资耳目”、“资手足”而且还能够“资心”,以便读者“益智怡情”、“涵养神思”,以便社会能够“改良思想、补助文明”以及“取人之长补己之短”,[4]最终做到“中西贯通,融会而超胜”。[5]

翻译出版物文本构成特点关系到读者对出版物的直接观感,是影响其可读性的直接因素,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读者拿到出版物后是否愿意读下去,因而在整个可读性评估模式中同样占据重要的地位。要通过翻译出版物文本构成特点评估其可读性,首先须区分出一组可具操作性的文本特征,其次还需运用得体的测量统计方法。从文本构成角度看,影响翻译出版物可读性的因素可以粗略地归纳为字词类、句子类和篇章类。字词类因素包括词频分布、词语表达力、词汇密度、词语搭配。词频分布指翻译文本中使用的语言的频率分布状态,即常见词、中等常见词和罕见词的使用比例情况。词语表达力指翻译出版物中运用的文字语义的概括力、形象程度、准确程度等内容。句子类因素主要为句子结构容量,有研究表明句子结构容量和平均句长显著超过常规水平的译文往往带有明显的翻译腔,可读性较差。语篇类因素主要指语篇形合衔接和意合衔接程度等。形合手段在语言学上大都指具有衔接功能的标记词,这类标记语的运用有利于廓清语篇的逻辑性,但其作用主要是辅助性的,因而不宜夸大。意合手段体现的是语篇的语意脉络的承转结合,主要表现为主位和述位的逻辑推进方式,对翻译出版物的可读性有着十分关键的影响力。在影响翻译出版物可读性的文本特征统计方法方面,目前可以借鉴抽样调查和语料库软件提取数据并加以统计分析的方法。

评估翻译出版物的可读性,还需要建立一个可以共享的、具有包容性的三级动态评估平台,以解决由多主体参与所引发的多元化评估主张竞合问题。此类平台可以由行业协会或者主管部门牵头,依托网络技术以实时在线的方式整合和建立。其最顶层结构应通过数据汇总的形式,一方面从宏观上分门别类地展示翻译出版物的相应数量、分布结构及比例,另一方面通过受众接口统计并展示翻译出版物读者群体的需求结构和特征。该平台的中间结构,作为翻译出版物可读性评估的主体界面,应该面向出版物职业评审以及相关的翻译专家学者。构建这样一个界面,可以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整合出版社和相关科研院所的人力资源加以落实。此外,这个平台还应该包含受众评估界面,这是翻译出版物接地气的地方,是正确预测和评价翻译可读性的群众基础。通过这个基础界面,翻译出版人能够获取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更加清晰地认知其出版物受众的需求特征,从而更加真实可靠地对其翻译出版物的可读性做出恰当评估,乃至进一步据此修正和规范未来翻译出版行为。

除了评估平台,合理的翻译出版物可读性评估模式还应该包括规范的流程,以便为开展评估行为提供程序保障。从组成结构看,这种程序安排应该包括事前评测和事后评价两部分,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具体而言,该程序中事前评估可以包括引进前预评估、翻译后出版前预评估、试发行评估等内容。引进前预评估属于顶层设计的层面,可以依据前述动态平台中的数据做出决定。翻译后出版前评估主体是编审、翻译学者和专家,这是翻译评估的中坚部分,是产研结合的表现形式。试发行评估则指出版商可以组织一定规模的读者试阅读翻译读本,初步得出读者反馈数据,属于收集翻译可读性数据并进而调整翻译内容的试运行阶段。而事后评价则主要指翻译文本出版后,相关主体对受众评价和反馈等数据内容的监测、整理和储存等,这些数据可以为将来翻译出版物可读性评估提供支持。

最后,构建翻译出版物可读性评估模式,还应该从三个方面完善具体评估工作的组织方式。首先,可以参考中国古代的翻译场运行模式。我国自东汉以降,在翻译佛教经典时,常采用具有严格分工的“译场”模式。其中尤以玄奘主持的译场最为突出,其运作方式严密而健全,以致鲜有后人能够超越,有人甚至认为玄奘的译场管理方法即便放到现代也十分科学。这种评价并不为过。玄奘译场责任分工和翻译评估工序达11种之多,分别有译主、证义、证文、度语、笔受、缀文、参译、刊定、润文、梵呗和监护大使等。[4]这对翻译可读性评估工作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其次,还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引入相应软件。目前不少翻译方面的软件具有记忆和统计功能,可以用来提高翻译出版物可读性评估的效率和质量。最后,还应在翻译评估过程中加强评估工作的伦理导向作用,倡导评估交往理性,同时强化以译入语社会和目标读者的需求和利益为中心的出版物可读性评估意识。

四、结语

构建翻译出版物可读性评估体系,有利于规范翻译出版物市场,节约翻译资源,提高翻译作品在译入语社会中的引入、融合与转化效率,同时还有利于改善翻译图书出版决策质量,营造良善的翻译出版伦理环境,进而提升翻译出版物在译入语社会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客观、理性、全面、及时地评估翻译出版物的可读性,可以矫正翻译出版物市场中的质量问题,甚至影响到整个翻译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注: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项目编号:SK2013B022;安徽财经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ACKY1357)

[1]刘志.建立完备的质量保障体系为出版社实施品牌战略保驾护航[J].出版发行研究,2013,(6):25-27.

[2]张积玉.编辑技术规范伦略 [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2013,42(4):79-87.

[3]赵曼.基于SSH框架的出版物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1.

[4]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51-64.

[5] 张德让.翻译会通论[J].外国语,2010,33(5):66-72.

猜你喜欢

可读性出版物评估
可读性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2017年出版物
Global analys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ea ice, and night marine air temperature since the latenineteenth century
Arctic sea ice decline: Faster than forecast
对增强吸引力可读性引导力的几点思考
浅谈对提高党报可读性的几点看法
评估依据
2015 年出版物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