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民国时期建筑特色及其保护

2014-04-07

关键词:民国南京建筑

向 然

(华中科技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一、近代建筑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近代建筑主要包括近代外国人在中国的建筑和近代中国人的建筑。1910年,中国近代第一位建筑家张锳绪按照西法撰写了中国第一部建筑学专著《建筑新法》,对中国传统建筑予以反思、批判,鼓励学习西方新的、科学的建筑方法和建筑技术。20世纪20年代后期,随着国外留学的建筑师陆续学成回国,中国的建筑师人数逐渐增加,成为西洋式建筑的传播者,其设计的一系列建筑大多是西洋风格,西式建筑成为他们心中的“现代”建筑。在近代中国人接触并使用西方建筑之后,特别是在中国建筑师出现以后,他们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如何看待中国传统建筑、如何看待西式建筑、如何进行中国人自己的创作等问题。一方面中国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认识逐渐深入,对其非科学性的否定、批评也更具体,如认为中国传统的学理不科学、中国传统建筑功用不科学、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与构造不科学等;另一方面,大批受过西学教育的中国建筑师也不甘模仿外国建筑师的表演,试图表现出文明古国的文化原创性。1925年,吕彦直在南京中山陵设计方案竞赛中获得大奖,南京中山陵成为中国近代建筑师探索民族形式建筑的奠基之作,它的诞生奏响了中国建筑师群体探索民族形式建筑的前奏。

二、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

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是中国建筑从传统古建筑到现代建筑风格的一个过渡时期。民国建筑作为中国近代建筑(1840~1949)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产生、转型、鼎盛、停滞、恢复五个时期,主要建筑风格有折衷主义、西方古典主义、中国传统宫殿式、新民族形式、西方现代派以及中国传统民族建筑等六种形式,经历了由照搬照抄到洋为中用的发展轨迹。民国建筑风格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缩影,具有中西合璧、西洋与古典结合、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显著特点,既保留了中国的传统风格,又融合吸收了一些西洋建筑风格。民国建筑一般为砖混结构,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结构的墙、附壁柱等采用砖或砌块砌筑,柱、梁、楼板、屋面板、桁架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外部效果简介朴实,立面结构错落有致、富于变化。坡屋顶样式、拱券、清砖等三大基本元素则构成了民国建筑形态的重要特征,形成了一种极具中国感觉和历史深度的建筑效果。

三、南京民国建筑的特色

民国建筑保存形式最完好的是在南京。作为民国之都,南京的民国建筑一支独秀、无与伦比。南京1912~1949年期间建设的建筑统称为民国建筑,构成了南京古都文化的一大特色。当时涌现的从欧美留学归国的吕彦直、杨廷宝、赵深、梁思成等第一批中国建筑师,不甘模仿外国建筑师的表演,重视城市文化传统精神内涵的传承与衔接,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民族形式,在探索并实施流派纷呈、造型独特的近代建筑方面作出了宝贵贡献,在中国甚至世界建筑史上都留下了极为珍贵的一笔。中山陵等一批影响深远的建筑作品,使南京名符其实地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中国近代“建筑历史博物馆”。民国建筑是如此的独特且富有鲜活的生命力,它并非仿造而是活着的历史,仿佛透过建筑看到民国时期南京曾经的繁华。南京民国建筑全面展现了中国传统古建筑向现代建筑的演变,在建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后,1929年底制定公布了《首都计划》,政府部门大兴土木。国民政府的中央行政机构由五院十八部六个委员会构成,由中央政府统一建造的行政类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非凡,为南京所独有。如坐落在中山北路101号的国民政府最高法院建筑,主楼为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西方现代建筑形式,而楼式又有传统意味,正视和俯视图都呈“山”字形,寓意执法如山;坐落在中山北路32号的外交部大楼,现尚存办公楼一幢,其立面采用了西方文艺复兴时建筑“三段式”(勒脚、墙身、檐部)划分方式,细部为中国传统装饰,外墙为泰山面砖饰面。该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新民族形式的典型建筑实例之一,1991年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近代优秀建筑;坐落在中山东路313号原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坐落在北京东路39号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建筑为仿清宫殿形式,歇山顶,绿色琉璃瓦屋面,外部面砖贴面抱厦出山,富有民族气息。该民国建筑群是我国著名建筑大师杨廷宝把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建筑手法,成功地运用于具有现代功能建筑的重要创作实践。这一时期政府要员亦新建各类建筑,如坐落在高楼门80号的孔祥熙公馆,为典型西班牙风格;坐落在北极阁1号的宋子文公馆,为西方乡村别墅式。这些云集的达官贵人官邸别墅、千姿百态的西式风格洋房,宛如万国建筑博物馆,构成了南京独有的靓丽的风景线。

南京地处南北之中,交通便利,形成南京文化兼容并包的特征,其建筑样式既有北方的端庄浑厚,又有南方的灵巧细腻。比较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民国建筑的“西化”,南京民国建筑呈现规模大、等级高、类型全、历史及艺术价值高、内涵丰富等特点,可谓兼容古今中外、融会东西南北,具备王家气度,堪称西风东渐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缩影,全国首屈一指,世界范围内亦有典型意义。

四、南京民国时期建筑之保护

(一)南京民国建筑亟待保护

南京民国建筑的重要地位和沧桑遗存,在中国各大城市中无可比拟。南京的民国建筑门类齐全、应有尽有,绝大多数属国家工程,代表了当时的最高设计和建筑施工水平,颇具独特性和典型性。1912~1949年的民国时期,正是西学东渐的时期,表现在建筑上也是中西合璧,非常有价值。南京目前已经有十余处民国建筑被列为国宝单位,文物部门也将南大、南师大、东大、金陵中学内的申报民国建筑的重点保护。据南京市规划局统计,目前南京全市保存下来的民国建筑1000多处,占地面积900多万平方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200多处,堪称“民国建筑的大本营”。南京市规划局将134处民国建筑列入保护,其中定为一级保护的民国建筑57处,二级保护的53处,三级保护的24处。民国建筑对南京来说,不单纯是一笔建筑遗产,更奠定了南京的城市形态。当前南京民国建筑的保护问题尚存在缺失:一是胡乱改造。现在很多民国著名建筑都是各级部门的办公楼,一些部门为了自己的使用需要,在里面乱改造,破坏了原有的格局;二是乱“拆除”;三是保护意识淡薄。总体而言,南京民国时期建筑亟待保护。

(二)南京民国建筑之保护举措

1.加大宣传力度,保护与发展并重

把文物保护好固然是政府的职责,需要各多部门通力合作,加强政府的执政能力。保护民国建筑仅靠政府是不够的,全民保护意识亟需加强,应加大宣传力度,让老百姓知道民国建筑的价值。发展是老城保护的需要,保护与发展不是对立的,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它应有的价值,保护是发展的一部分,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南京是一个大城市,南京的城市压力要求它不断吸纳人口,增加就业岗位。不是单纯把一个地方圈起来就是保护,应通过保护调整城市建设方法,与专家、建设部门多沟通、协商,协调保护与发展中的矛盾,通过合理的保护,让冰冷的建筑鲜活起来,充满生机,弘扬先辈开拓进取的精神与传统古典文化的内涵。民国时期的建筑未必被全部定义为文物,但是我们可以将非文物建筑划定不同的等级,分门别类地加以保护,才能将建筑的使用功能与保护结合起来,缓解保护与建设的矛盾。

2.予以立法规划

民国建筑是南京的“宝”,随着城市的发展,一些南京民国建筑正面临被拆、被毁的遭遇,南京民国建筑的命运让人倍加关注,应出台民国建筑保护的地方规划,成立一个由民选代表组成的保护委员会,对破坏有价值的民国建筑的人,给予经济制裁直至绳之以法。在密度高的主城内再搞建设,势必要破坏部分历史文化遗产,南京一定要控制明城墙内主城的建设规模,有规划地把居民向城墙以外的四郊迁移。颐和路公馆区鼓楼紫金山一线,可以说是南京城的“脊梁”,是一个历史文化带,一定要保护好。像民国政府中央党部办公地、国民政府及考试院旧址现在分别被圈在江苏省军区和市政府的大院里,建议通过土地置换等做法,将这些历史价值很高的建筑开发出来,让更多的人能欣赏到这些经典建筑。

3.发展“民国历史文化”旅游

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历史让南京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南京拥有一大批优秀民国建筑,民国文化是唯一的,旅游资源最多,“民国游”市场前景广阔。协调发展旅游与立法保护一样,也是民国建筑文物有效保护、发挥效用的一种方式。对于有旅游价值的重点民国建筑,规划局应画出红线图,由旅游部门进行保护。应大力开发“民国历史文化”旅游线路,让游客在欣赏民国建筑艺术美的同时,感受六朝古都的历史和文化的魅力。每年平均几百万人次接待量的中山陵、总统府等民国建筑在国内外具有很高知明度,是南京旅游主打的品牌与龙头,无论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是首屈一指的。针对想看民国建筑的游客,应做好导识标志,推出民国建筑一线,看总统府旁边原国民政府的“行政院”、原“中华民国海军司令总部”、南京大学的主教学楼、东南大学的图书馆等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同时,开发南京颐和路原国民政府要员的住宅和原来外国的“使领馆”这些比较集中的建筑成为新的旅游亮点,并联合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联合打造“民国文化建筑游”。

4.通过商业开发产生经济效益

除旅游开发外,商业开发也是一个重要的举措。尽管“南京1912”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民国建筑,但它的成功,至少给大家一个启示:“南京1912”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是历史的也是未来的,像“南京1912”和上海的新天地等,如果不是成片的景点就不会有现在的成功。开发“南京1912”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总统府。总统府本就在国内国际旅游线路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兴建了“南京1912”后,其更有奋起直追,直逼中山陵的态势。“南京1912”的成功最主要在于借助核心景点,把核心景点的吸引力和一些文化,从地域上外延出来。这样的发展模式非常好,但每个地方还应该采取不同的思路,通过不同的方式最终形成自己的特色。融入资本和商业操作后,这种商业开发性的保护,也将给如诗如画的民国建筑一个新的活法。此外,南京市还应重点实施梅园新村历史街区改造,修建、恢复优秀历史建筑,打造历史文化精品休闲街区,通过商业开发产生经济效益。

[1]扬秉德,蔡萌.中国近代建筑史话[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梅可.中华百年建筑经典[M].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6.

[4] 齐康,杨志疆.民国文化坐标[J].建筑学报,2006,(01).

[5]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民国南京建筑
“南京不会忘记”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南京·九间堂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南京、南京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