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博物馆消防安全管理体系探讨
2014-04-07王晓明
王晓明
(山西博物院,山西 太原 030024)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多座造型各异的新型博物馆纷纷亮相。由于功能要求的原因,其消防系统也比一般公共建筑复杂。如何搞好现代化博物馆的消防安全管理,建立起与先进的消防系统相适应的消防安全管理体系,满足博物馆建筑对消防安全更为严格的要求,是目前现代化博物馆管理面临的挑战。
1 现代化博物馆消防系统的特点
1)功能分区复杂。
由于博物馆建筑多为当地的地标建筑,以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地方形象,因此,各博物馆建筑造型追求立面的丰富变化,多采用不规则的转折,甚至球面、曲面等作为立面,各楼层基本无相同平面,因此导致其结构、功能分区变得相当复杂。以山西博物院为例,其主体建筑如斗似鼎,四角辅楼拱卫,整个建筑群主次分明、错落有致,体现了山西的地域及文化特色,但其各层平面均有变化,无一层相同,加之使用功能的不同,使得功能分区相当复杂。
2)消防技术多样。
作为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和宣传中心,博物馆需要为大量文物提供不同的保护方式,不同文物的特性,使得消防系统必须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可以说几乎采用了目前所有的消防技术。
同样以山西博物院为例,由于展厅、库区、办公、设备等功能分区的不同,保护对象的不同,需要以不同的保护手段予以妥善保护:如馆藏文物中,有书画、古籍、壁画等忌水文物,不能采用水灭火方式;青铜器等金属质文物、电气设备等不宜采用水灭火方式。因而围绕库区、展厅两大文物集藏区域,建立了以感温、感烟报警器为主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普通文物区域以预作用自动喷淋系统、忌水文物区域以气体灭火系统为主,其他辅助区域的湿式自动喷淋系统为辅,燃气锅炉房采用细水雾喷淋灭火系统,消火栓系统、手提式ABC干粉灭火器及自动防烟排烟系统、安全疏散指示系统为基础,以消防控制室为控制、指挥中心的立体消防体系,具备了消防安全的基础条件。
2 现代化博物馆消防安全保护体系的建立
妥善保存馆藏文物,是博物馆的立足之本。而文物的消防安全是文物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完善的消防设施仅仅是消防安全“消”的基础,但消防要立足于“防”,防患于未然;其次才是“消”,使其保持良好工况,能够随时发挥应有作用。如何防患于未然、管好用好,关键在于管理,消防安全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在贯彻《文物保护法》关于“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消防法》关于“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工作方针的基础上,制定出了一套适合单位实际的管理模式。
2.1 建立防火安全责任制,确立安全保卫工作方针
根据《消防法》的要求,实行防火安全责任制,是做好消防安全工作的必要保障。确立各项工作以确保文物安全为前提、“安全第一”的工作方针,确保文物的绝对安全。
2.2 制定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
以“安全第一”为中心,制定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并针对重点部位,制定专项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严格管理易燃易爆物品,用电动火工作规程,将消防安全管理渗透到日常工作管理中,确保万无一失。
1)完善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管理制度。
a.建立消防安全重点部位档案。
对于极易发生火灾或一旦发生火灾造成严重损失和严重后果的部位,确定为消防安全重点部位,建立消防安全重点部位防火档案,做到定点、定人、定措施管理。
b.制定重点部位及电气设备安装及使用、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制度及操作规程。
c.重点部位的消防设施和灭火器材确定专人维护管理并建立档案,将该部位的消防重点、消防技术特点、操作要点记录在案。
d.对重点部位建立防火巡查制度并建立巡查记录。
2)加强对消防安全重点岗位人员的安全管理。
对具有较大的火灾危险性的重点岗位,加强培训管理。
加强安全培训提高消防安全素质。
重点工种人员上岗前,对其进行专业培训,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观念,全面熟悉操作规程,系统掌握消防安全知识,通晓消防安全“应知应会”内容,熟练掌握重点部位的消防技术要点、操作要点。
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对操作复杂、火灾危险性大的岗位作业人员,专门进行技术培训,具备专业资格后持证上岗。
建立重点工种人员的个人档案,对重点工种的培训、工作表现记录在案。
抓好重点工种人员的日常管理。建立健全重点工种的岗位制度,并建立日常工作的监督检查机制。
3)逐级落实岗位防火安全责任制。
建立重点工种岗位责任制,使每个重点工种岗位的人员都有明确的职责,建立起合理有效、文明安全的工作秩序,消除责任空白的现象。
4)全范围实行禁烟制度。
从“安全第一”的角度出发,全范围实行室内禁烟制度,减少火灾隐患。
5)实行重大活动安全保卫规定,有针对性地布置消防工作。
针对重大群众集会、接待贵宾等重要活动多的特点,提前制定安全保卫预案,结合消防和应急疏散预案,对消防安全提前检查落实,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6)按照规范配置消防设施和器材、设置消防安全标志,并定期组织检验维修,确保消防设施和器材完好、有效,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实行每日防火巡查,每月组织防火检查,建立巡查、检查记录,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企业进行消防设施定期维修保养,以保证消防设施长期处于可靠、准确、灵敏的运行状态,保证消防设施的正常运行。同时,按照规范进行定期检测,对检测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及时予以解决或整改,确保消防设施和器材完好、有效。
2.3 对职工进行消防安全教育、消防安全培训
1)消防工作的方针和政策教育及消防安全法规教育。进行文物保护、消防工作的方针和政策教育,使全体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使消防法规的贯彻执行落到实处。
2)消防科普知识教育。要求全体职工掌握消防基本知识,以及报警、扑救初起火灾,使用常见应急灭火器材和如何逃生、自救等消防知识。
3)火灾案例教育。通过对火灾案例的宣传教育,提高大家的消防安全意识和防火警惕性,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做好消防工作。
4)消防安全技能教育。要求职工不仅要有消防安全基础知识,而且还应掌握防火、灭火的基本技能,全体职工均应掌握消防“四懂四会”;积极组织职工参加消防管理培训,聘请专家到现场讲课指导,提高操作技能,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达到文物消防安全的目的。
2.4 建立义务消防队,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
建立义务消防队,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定期组织消防演练,提高单位的自防自救能力。
一旦发生火情,首先立足自救,将火灾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制定消防预案,包括各岗位人员灭火、疏散任务的分工,灭火、疏散行动方法,使用的器材、人员疏散线路、疏散集结点等,都围绕立足自救的原则进行。按照预案定期组织实地操作演练,增强职工的消防安全意识,提高灭火、疏散技能。
根据保护对象选择适用的消防技术,建设完善的消防设施,仅仅是“消”的基础,要做到“预防为主,防消结合”,防患于未然,关键在于消防安全管理。
为此,坚持以“安全第一”为中心,严格遵守“以防为主,防消结合”工作方针,形成一套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提高全体职工的消防安全意识和基本防范技能,全面落实消防安全措施,杜绝火灾隐患,才是确保现代化博物馆文物安全的护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