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比较分析
2014-04-07唐小晴王金霞段文杰
唐小晴,王金霞,段文杰
(1.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香港,中国;2.重庆市文化发展研究会,重庆400015)
传统节日,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文化发展渊源,是民族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的集中体现。中国的传统节日产生于农耕社会,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繁衍丰富,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成为当代中国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七大主要传统节日。这七大传统节日蕴含了中华文化的价值取向,凝聚着中华文明的精华,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相比之下,西方的传统节日多建立在宗教尤其是基督教文化之上,与耶稣有关,称为“holidays”(节日),而“传统”(tradition,traditional)在西方人看来就是“习惯的、由来已久的、祖传的、为人熟知的”,因此他们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圣诞节(Christmas)、复活节(Easter)、情人节(Valentine's Day)、万圣节(Halloween)等。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广泛,竞争日趋激烈,主要传统节日文化也不例外。文章将通过中西传统节日的比较,介绍主要的传统节日,反映各自的历史渊源、信仰崇拜、习礼仪俗、风土人情、休闲娱乐、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诸多要素,同时也在尊重和借鉴的基础上,正确把握传统节日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为准确定位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和弘扬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提出积极的应对策略。
一、中西传统节日的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又因其社会文化及其环境的不同,他们的传统节日文化各放异彩。本节将从中西传统节日的起源、节日习俗、节庆形式、节日的文化内涵等角度论述中西传统节日的差异。
(一)根源不同
中国和西方传统节日在起源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发源于不同的文明体系;二是受不同范畴的宗教影响。文明体系是国家或民族延续时间较长又没有中断、影响较大,基础比较稳固和统一,色彩比较鲜明独立的文化体系。源于炎黄时期,并在春秋战国、秦汉、唐宋、明清几个时期不断发展的中国传统农耕文明,极大程度地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乃至文化价值,而在这些因素所制约下的中国传统节日必然带着鲜明的农耕文明特质[2]。西方国家最初多以畜牧业为主,而受商品文化、农耕文化、宗教文化等体系的综合影响。由于近代社会经济形态的重大变迁,那些与农业相关的节庆习俗也随之被人们淡忘和忽略,而受农耕文明影响的中国传统节日在现代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和困境,西方流传至今的传统节日最终形成了以宗教文化为主导的形势。
宗教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而出现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传统节日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古往今来对各种宗教信仰都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没有全民族一致信仰的完全意义上的宗教[3],因而中国传统节日“大多数是建立在原始的多神信仰之上”[4]。多数人认为,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商周时期就开始成形,“在这个过程之中,中国本土的原始宗教信仰以及土生土长的道教与来自异域的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一起,都曾不同程度地先后对其发生过孕育、渗透和影响作用”[5]。而西方传统节日主要由于基督教文明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准则日渐和人们的需求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契合,因而逐渐渗入到西方国家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也随即影响了西方的传统节日文化。
(二)习俗各异
节日习俗,是指节日中盛行的风尚、因袭的礼节和人们的习性等。中西传统节日习俗差异表现在节日用语、应节食物、节日符号、庆祝游戏、节日吉祥物、节日禁忌等多个方面。
1.不同的节日用语
中国明清以来,在民间老百姓当中大都流行四字一句的吉祥节日用语,内容大体包括福、禄、寿、喜、财、多子、吉祥、如意、吉庆的思想。由于深受农耕文化影响,节日用语中还常涉及农事顺利、人畜兴旺的词句,在传递节日祝福时还会将祝福语以连串叠加的形式说出,以加强祈吉的诚意。如,“一枚粽子一颗心,两粒红枣红前程,三片粽叶轮好运,四根丝线情缠紧,五面棱角定分明,六六大吉溜溜顺,七星高照祥瑞绕,八方来财福满门”[6]。这是一条以端午节的特色食品——“粽子”为主角,以工整的句式表传递了福、吉、财等意蕴的节日祝福。外国在西方文明背景下产生的传统节日,其节日用语则没有中国如此深厚的文学底蕴,而更多的是带有鲜明的宗教色彩和西方精神。如万圣节儿歌Trick or Treat(不给糖就捣蛋)中出现了糖果、鬼、巫婆、小精灵等事物;圣诞节儿歌I Saw Mommy Kissing Santa Claus(我看见妈妈在亲吻圣诞老人)则描述了小孩看到父亲扮演的“圣诞老人”送礼物后和母亲亲吻的场景,这些都与西方的圣诞节传说和万圣节习俗相契合,与基督教文明有莫大关联。
2.不同的应节食物
主要有两点不同:首先,中国以农业经济为主,饲养、渔猎、采集等多种经济综合发展的生产方式,使得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稻、黍、稷、麦、豆等农作物为主的节日饮食风俗。而国外受畜牧业文明的影响,其传统节日的应节食物中大多以牛、羊等肉食品为主。其次,由于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早期社会就掌握了钻木取火、烹制食物的技术,并且了解了熟食健康、味美的特性,同时,在农业文明中“民以食为天”的文化传统引导下,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应节食物都是经过一定的工序加工制作而成,以熟食、热食为主,极少生食和不作加工的食物。而欧美国家人们在追求实效、经济快捷的生活方式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指引下,应节食物大多数不是注重食物的审美效果,而更多侧重食物本身的自然营养价值、餐具的礼仪等,应节食物中也多有冷菜或淡食的出现。
3.不同的节日符号
所谓节日符号,是指在节日中具有象征意义和特定涵义,被人们不断引用的事物。中国七大传统节日里都有特定的信仰神仙、神话故事、吉祥植物、吉祥动物、文字、习俗、饮食等,这些都是传统节日重要的节日符号[7]。中国传统节日的节日符号体现为内容上综合性和行为上的仪式性。而西方节日符号相比较而言,形式简洁,内容多宗教题材,其典型代表有蜡烛、棕榈树、颂歌等。蜡烛是国外传统节日里不可缺少的物品,往往象征着温暖、光明、生命的延续等美好愿景和柔和、温润的浪漫情调[8]。比如欧美圣诞前夕点蜡烛是一项重要的节日庆典仪式。
(三)形式有别
传统节日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和民族文化生活中表现出丰富多彩、璀璨多样的庆祝形式。
1.集体与个体
中国由于受宗法和家族制度的影响,传统节日形式上强调集体,注重大局。以中国春节为例,春节吃除夕饭,又名“团圆饭”,是有史以来的惯例。大年三十举家团圆,远在千里之外和异国他乡的游子都在当天赶回家中,各家团聚,围坐聚餐,晚辈向长辈敬酒祝寿,长辈为晚辈祈福祝吉,体现出浓厚的中国文化韵味。而西方国家虽然也有类似的全家团聚的重大传统节日如圣诞节、新年、感恩节等,但同时却侧重于个人价值的挖掘和个人情感的释放。“‘狂欢’、‘新奇’、‘神圣’、‘浪漫’等是其节日精神的主要内核”[9]。这是中西传统节日各不相同,相互补充的重要特点。
2.规矩与自由
传统节日的形式也体现出不同民族的伦理道德秩序。在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下,中国人表现为有所礼节、尊卑有序的“规矩”,追求“和谐”的节日氛围与社会秩序,而西方人则推崇个性张扬与个体愉悦的“自由”,突出“民主”与“自我”意识。中国古语“从心而不逾矩”、“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思想,体现了中国人遵循中庸的感情规范,因而中国传统节日庆祝常表现为家族内部的联欢,趋向于“内敛”和“非释放性”[10]。而西方传统节日则是真正意义上的“颠覆”礼制传统和等级制度,注重“情感宣泄”,有“较强的娱乐性”[11]。
3.繁琐与简洁
中国有史以来严苛的礼制观念和传统的等级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内心,这表现在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形式上时常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和特定的流程,体现出繁琐的仪式性。而西方个性自由与精神自我意识则深入人心,使得西方传统节日形式上简洁、富有浪漫特质,节日的目的是突出个人情感的满足,而并非注重铺陈的程序。以具有共同主题的传统节日——中国七夕与西方情人节为例,古代中国人庆祝七夕时,常于庭院中摆放香案,案上置鲜花、水果、胭脂水粉、刺绣、日用品等,焚香祭拜,以向织女“乞巧”,此外常伴有“巧食”的习俗[12]。相比而言,西方情人节主旨在于以各种方式向他人表达爱意,并没有必须遵从的程序和规定可言,极具现代气息和随意性。
(四)内涵差异
1.人格信仰:尊神与宗教
农耕文明背景下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具有世俗性和泛神性,具有浓厚的尊神色彩,每逢重大传统节日进行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人延续至今的传统。春节时,中国汉族有祭灶神、拜家神的惯例,少数民族地区还会祭山神、寨神等。关于元宵节最初起源于汉武帝祭祀太一神的活动也是有史可考。此外,清明、端午、重阳也有祭祀祖先和故人的传统,七夕有向“织女”“乞巧”的习俗,中秋更有祭月神的说法。尽管西方也有类似的祭祀活动,但信奉对象往往为抽象的宗教教义或者具体的宗教首领、创始人或特定人物。
2.价值取向:“礼”与“法”
“礼”是古代社会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的判断标准,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得到儒家文明影响下的中国古代社会极力尊崇,其精神内核的合理部分也被中国现代社会不断吸纳和传扬。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拜年礼、馈赠礼、相见礼、酒礼、祭祀礼等都体现出中国社会讲求“礼”的精神。而在受个人主义价值观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的西方社会则极力推崇“法”的思想,追求“民主”和“公平”的社会氛围,因而西方传统节日形式表现上更具有现代气息和时代精神。
二、现代演变中的共同之处
传统节日作为文化的一种现象,它与民众的社会生活结合在一起,发展成多姿多彩的形态,集合了经济、伦理、教育、宗教、法术、饮食、服饰和艺术、技艺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各个国家和地区内不同民族的厚重文化积淀与现代元素的不断碰撞融合以及人们智慧的不断创新,不断为中西传统节日注入新鲜血液,使他们呈现出丰富的表现形式。以端午为例,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端午节,邻近的亚洲国家韩国也有过端午节的习俗。中国在端午节时会举行热闹盛大的赛龙舟活动,也有挂菖蒲、熏苍术的风俗和吃粽子、饮雄黄酒的习惯。在韩国江陵,每年农历四月初举行的“江陵端午祭”除了举办各类祭祀仪式外,当地人民还会组织如假面舞剧、民族舞蹈、摔跤、射箭等比赛。可见端午文化在不同国家的庆祝形式之丰富。此外,就节日本身而言,无论是中国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还是国外的圣诞节、万圣节、母亲节、情人节,它们都各自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尊老爱幼传统美德、感恩文化的传承以及对永恒爱情的渴望。由于节日本身所负载的文化内涵,传统节日又具有文化传承和知识德育的功能。一是文化传承功能。节日是人类社会各族群普遍传承的一种重大显性文化事象,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是最具地方特色、蕴含丰富内涵的文化符号[13]。无论中西,都是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修正民族文化价值取向的重要载体,都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二是知识德育功能。中西传统节日内涵丰富,蕴含了社会学、人类学、哲学、文艺学等多方面内容,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常常以史诗、经书、歌谣、神话、口述等形式来记录民族历史、文化根源,并通过祭祀、歌舞等具体形式将节日文化传播教授后人,这对于本民族塑造共同的精神情怀、打造坚固的民族凝聚力和顽强的民族自尊心,以及形成正确的行为模式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
在时代变迁社会前进的潮流中,这些传统节日承载的文化精神和节日多样的表现形式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人们所接受,表现出广泛的群体参与性和普遍的集体联欢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同质性的日趋增强,传统节日文化逐渐跨越狭小的地域界限,脱离单一的族群个体,不断交流融合,最终以各种形式呈现在世界不同角落,成为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传统文化资源和知识宝库。任何节日都是群众性的节日,个别人带有周期性、特异性的活动是不可能成为节日的[14]。
商业化是中西传统节日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特征,也是二者不可否认的现状和难以避免的未来发展趋势。西俗东渐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全球化的传播态势一方面使得具有国际适应性的中国文化元素得到传承和发扬,但是另一方面,各国传统文化在相互冲击和交融过程中必然会导致处于弱势地位的部分传统节日文化不断流失和逐渐“式微”[15],商业化在其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无论是中国的春节、端午、中秋,还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等,其所蕴含的节日商机和日益浅层化的商业倾向都导致了节日的“传统”味道逐渐淡化和物质化气息的日趋浓厚。这种商业化因素存在其合理和可取之处。首先,商业化在传统节日文化的跨地域传播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圣诞节是个典型的例子,圣诞节最初仅是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的重要节日,原本并没有“圣诞老人”、“圣诞卡”以及摆设圣诞树、赠送圣诞礼物等民间的概念和习俗,一战前后美国商人为鼓舞士兵斗志和振兴国内经济,不断进行商业炒作,在荷兰传教士说法的基础上为圣诞节衍生出许多相关商品,并在美国国内形成一种流行的节日风潮,并逐渐为许多工业国家所仿效,最终成为一种国际性的传统节日民俗,可见商业化在社会经济低迷时期可以同时起到拉动内需和扩大节日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作用[16]。因此,在中西传统节日的商业性特质的背景下,如果对传统节日抱有尊崇的态度,行使保护的自觉,传统节日的商业化也是推动经济发展弘扬节日文化的有效方式。
三、中西传统节日的交融
全球化的不断兴起带来了人才、资金和信息的世界流动,同时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为西方“洋文化”的涌入提供了良好契机。中国人欢庆并无中国文化渊源的圣诞节、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等西方节日的宏大场景不难搜寻。不可否认,西方“洋节”的盛行,为迅速变革的中国当代社会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它在促进中外文化深入交流,丰富和繁荣中国文化以及刺激经济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17]。然而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这实际上是“文化特殊性势力之间此消彼长的拉锯过程”[18],会致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沦为“弱势力量”而丧失其文化原根性[19]。
西方节日近年来在中国如此风行,追根溯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旧时代西方国家殖民式的文化推销与新世纪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为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入奠定了时代背景。新世纪全球化背景下的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流入则更多的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是中国人主动接受和学习的阶段。富有人文内涵和鲜明主题,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公众性和娱乐性的西方异质节日文化对习惯了在农业文明基石之上建立起来的带有鲜明等级意识和伦理色彩的中国传统节日的中国民众具有极大吸引力,使某些群体滋生文化依附心理,这是西方传统节日在中国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同时,商业化背景各种形式的媒体炒作也成为西方传统节日在中国盛行的重要助力,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失落不可忽视的因素。
当然,在西方传统节日大举进入中国大陆并赶超本土节日的同时,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正以其独特的魅力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所接受。尤其是长期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他们开始学习中国写对联、逛庙会、放鞭炮、端午吃粽子、中秋赏月的传统节俗,加之他们来自不同国家,具备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在庆祝中国节的活动中增添了许多“中西合璧”的元素,形式新颖,别具一格。在一些受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亚洲国家,如越南、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蒙古等,也能看到外国友人欢庆中国节的情形。随着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中国传统节日的世界影响力也将逐步提升,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欢度中国传统节日。在英国伦敦,人们曾数次举办春节彩灯游行,2007年的参与游行的人数达到了10万人;而美国纽约州则在2008年以前就已经将农历春节定为公共假日,一些从中国收养孤儿的美国家庭春节时也在家里布置中国特色的装饰,如挂中国结、红灯笼、春联等,许多家长还专门给自己和孩子置备了在新年期间穿的中式服装,对华人社区举办的各种新年庆祝活动也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衷;2007年春节前夕,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给旅居法国及欧洲的华侨华人的贺词中出现了这样一句:“2月 18日,我们将欢度中国新年。”[20]体现了希拉克及法国人对中国春节、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人同感。显而易见,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感染力。在日趋开放和自由的世界氛围下,中国传统节日在许多西方国家的受重视程度甚至有超越国人的趋势,如备受争议的“端午节”,这种情况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不得不深刻反思。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回顾历史、缅怀先人的重要依托,是老祖宗留给后人的珍贵无形财富,我们应予以充分珍视、传承和发扬,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影响力。
四、启示
通过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形式、文化内涵等方面对中西传统节日异同的比较,对西方主要传统节日的历史脉络、文化特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发现,在节日的内容和节庆形式日趋丰富,节日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度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断扩大,中西方传统节日在交汇同时面临激烈的竞争。因此,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要生存要发展,发挥增强国家软实力的作用,必须通过正确处理中国化与全球化的关系、充分提高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做好节日文化继承与创新,深化本国民众的情感认同,政府引领和民间传承双管齐下促进全民参与。
首先,正视中国化与全球化的关系。“世界化”、“全球化”已成为主要的社会思潮之一,并从经济领域扩展到了文化领域。全球一体化促进了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促进各自文化的创新发展,但也不可忽视在政治经济不平等的背景下,全球化文化潮流也包含了文化发展不平等的负面因素,要警惕因文化全球化影响,导致节日文化多样性、丰富性减少,本民族文化的创新力被抹杀,各民族未来发展可利用的传统文化资源被缩减。因此,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主动适应全球化的趋势,在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传统节日文化的同时,积极主动彰显自身的特性,获得一定的生存空间和持久生命力,在全球化浪潮中不断进行传播和丰富自身特点,取得更多地区、人群的认同和接受,通过外界对节日的认知度和影响力,提升本国及其他地区的人民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和接受。
第二,大力提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在1997年由中国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提出,“它(文化自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21]。因此,要通过培养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民族情感和文化认知,避免对西方节日文化的盲从或狭隘的中国化。在传统文化保护的文化自觉意识方面,同属于东亚地区的韩国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借鉴。韩国由文化自觉意识所衍生的各种文化传承与保护举措推动了其“文化立国”战略的发展,并为韩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时至今日,韩国文化输出“软实力”已经造就了一个“儒教韩国”的神话[22]。韩国的成功使我们认识到,过去那种认为传统节日文化多是愚昧、封建的产物,对当今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无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的想法必须被摒弃,当前对西方外来节日的盲目推崇和狂热的态度也是不可取的。我们必须从青少年一代开始培养、建立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对本民族文化要有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的意识,对外来文化不仅要认同,还要进行比较、批判和创新。不仅是韩国,我国及其他地区的伊斯兰教民族、佛教民族对本民族儿童青少年的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所成就的深刻的传统宗教文化和宗教信念,对传承和发展其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也向我们印证了文化自觉意识在保护传统节庆中的重大意义。
对待西方节日,一方面要认识到西方传统节日文化进驻中国本土的实质,提升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节日价值观,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注重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普世价值和当代意义,避免中华文化的“同质化”;另一方面,对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理念和思想,既不能盲目跟从和依附,也不能全面否定和抵触,应正确把握其节日文化具备的时代内涵、文化价值、历史传递和社会凝聚功能,合理吸收其先进的文化因子以丰富化、创新化、时代化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容,将中国元素与世界文化有机结合,最终创造中西文化全面和谐,共同繁荣的共赢局面。
第三,做好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如何处理中国传统节日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是近几年民俗学界、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社会各方人士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争论焦点之一[23]。由于中国传统节日大多产生于农耕时期的农业文明,节日的传统在文化内核上普遍带有浓厚的集体、等级观念、思想固守和伦理色彩鲜明,其外在表现形式则大多繁琐且枯燥;而在当下的全球化时代,人们追求的是地位的平等及个性自由,在快节奏生活里强调通过简洁的方式就能体验丰富的文化感受。但这并不能说明传统节日文化不能适应当代社会。正如萧放教授所言:“民族传统节日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对传统节日更多的是文化欣赏与精神留恋,享受传统节日是对生活的丰富而不是必需”[24]。做好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文化,要结合现在社会发展特点与时代需求,整合优势传统节日文化资源,在保持传统中求创新发展;要大胆吸收借鉴西方节日好的元素,努力吸收消化其积极因素为我所用[25]。同时,要在提升文化自觉和自信的基础上,丰富和拓展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定位其文化功能,合理引导节日行为模式,赋予节日发展的时代活力与生命源泉,使之更具现代性、开放性、务实性和包容性。
第四,通过政府引领、商业助推和民间传承促进全民参与。中国传统节日自古以来始终与官方(政府)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传统节日的发展是在政府主导之下,与民间合力参与决定节日节俗活动时间、范围、形式,政府及其代表人物对节日民俗事物的作用力是极为重要的。如在国家传统节日,重庆市渝中区通过举办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节庆文化活动,让广大农民工和城市居民共同参与其中,既发挥了政府良好的引领作用,又让民众享受了一场场文化大宴,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他们参与传统节日的热情[26]。正是政府力量与民间力量的结合才最终促成传统节日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传承与兴盛。因此,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就不能忽视政府的引领作用,可以通过政府倡导主流价值观来统领传统节日的发展方向,通过立法如将传统假日列为法定公众假日,加强对民间民族手工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来传承传统节日文化,促进全民对传统节日的文化自觉。大力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在媒体、商家、社会的合作中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提高节日活动的文化品位,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带动经济社会发展。
[1] 王金霞,段文杰,王志章,等.全国性传统节庆的历史演变及其时代价值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6.
[2] 黄涛.保护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与构建和谐社会[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1):58.
[3] 张世满.旅游与中外民俗[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4] 王海生.汉族节日习俗的宗教渊源探析[D].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6):18.
[5] 房泽庆.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比较[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0):22.
[6] 佚名.端午节祝福短信[EB/OL].http://www.xici.net/d189691464.htm.
[7] 黄梅.中国传统节日的符号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24-27.
[8] John Alfred Ralph Pimlott.The Englishman's Holiday:a Social History[M].UK:The Harvester Press,1976.
[9] 李欣.比较视野中的中西传统节日文化[J].中州学刊,2008(4):245.
[10] 林丹.从中西方节日对比中透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J].安徽文学,2010(12):250.
[11] 李军,朱筱新.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81.
[12] 肖坤冰.试论文化重建时代的“西俗东渐”的原因及其影响[J].燕山大学学报,2009(3):90.
[13] 迟燕琼.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J].民族艺术研究,2008(3):54.
[14] 杨英杰.中外民俗[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15] 高嘉,张九海.文化的嬗变—论传统节日的式微与回归[J].社科纵横,2012(4):144-146.
[16] 钟宗宪.民俗节日氛围营造与文化空间存续—以台湾民俗节日与商业性文化游乐园区为例[J].河南社会科学,2007(4):10.
[17] 贾晓锋.西方洋节给当代中国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27-28.
[18] Chung J.The Challenge of Diversity in Global Organization[M]//Communication and Global Society.New York:Peter Lang,2000.
[19] 翟石磊.价值维度与身份焦虑—中西节日文化冲突的跨文化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33.
[20] 李暄,蓝薇.外国人如何过春节[J].冶金企业文化,2008(1):32.
[21] 费孝通.我为什么主张“文化自觉”[N].北京日报,2003-08-25.
[22] 曹振东.韩国“文化立国”发展战略分析[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21.
[23] 董金权.真实抑或假想?—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二元分歧[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6-68.
[24] 萧放.传统节日的复兴与重建之路[J].河南社会科学,2010(2):45.
[25] 高建立.从端午节起源的歧出看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旨趣——兼及我国传统节日的保护与传承问题[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73.
[26] 兰剑,甘凤春,段文杰,等.现状、困境与出路:基于定性与定量调查的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科学决策,2013(3):3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