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族群流动·空间重构·社会变迁——第七届中国民族研究西南论坛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4-04-07冉红芳谭志满

关键词:民族志人类学族群

冉红芳,谭志满

(湖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湖北恩施445000)

2014年5月24日至25日,第七届中国民族研究西南论坛:族群流动、空间重构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在湖北民族学院召开。此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研究》编辑部、西南民族大学和湖北民族学院共同主办,由湖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承办。与会70余名民族学与人类学专家学者,分别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云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贵州大学、青岛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三峡大学、吉首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湖北民族学院、重庆文理学院、重庆三峡学院、长江师范学院、云南红河学院、云南省社科院、江西省社科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等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论坛收到论文66篇。开幕式由湖北民族学院副院长邓磊主持。湖北民族学院院长戴小明教授、西南民族大学原校长赵心愚教授、《民族研究》编辑部主任刘世哲编审分别致辞。

戴小明院长代表湖北民族学院向与会学者表达了热情洋溢的欢迎与感谢。他回顾了湖北民族学院发展的历史和民族学学科现有较好的研究基础、研究团队和科研的平台,真诚地欢迎愿意服务于湖北民族学院的教授、博士来到恩施共同促进学校的发展,共同创业,特别是共同来推进民族学学科的发展。赵心愚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本届论坛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民族学人类学专家学者与年轻学子前来参加,充分说明中国西南民族研究论坛已经成为我国民族学人类学共谋学科理论发展、共聚学术成果的这样一个学术空间严谨、学术氛围浓郁的交流平台。刘世哲主任在致辞中指出,西南论坛不仅是西南地区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的一个区域性的学术概念,还是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非常大的学术平台,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学术交流起到推动作用。此次西南论坛主题“族群流动·空间重构·社会变迁”是在历次论坛的基础之上,对当前社会的一种认识和思考,也是我们作为民族学人类学研究者责无旁贷的学术职责。研讨会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议题进行深入讨论。

一、关于民族志方法论质疑及其跨学科应用的探讨

民族志的权威性曾被视为人类的根基,民族志方法论的质疑和民族志应用于其他学科是本次论坛与会学者深入探讨的议题之一。北京大学蔡华教授站在当代科学民族志方法论建设的高度,从J.克利福德质疑民族志可行性的观点入手,作了《当代民族志方法论——对J.克利福德质疑民族志可行性的质疑》的大会发言。他认为克利福德质疑的结果是在整个论证过程中,有一个严重的疑问就是我们面临的不是书写的危机而是认识的危机。蔡教授以一个汉文化(非西方文化)背景的民族志学者,依据田野中“onghing”、“lhe”、“ada”丰富的案例,从实践和知识论两个维度与克利福德的有关见解展开对话,坚信民族志是科学,是支撑整个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基础,来推进当代科学民族志方法论的建设。厦门大学蓝达居博士则从J.克利福德入手反思文化人类学的学术局限,探寻新的学科概念、新的思维空间,强调文明人类学的发展对于中国人类学的发展以及当下应用人类学等学科发展的关键意义。

南开大学袁同凯教授以“民族志跨学科应用反思”为题作了大会发言,他从西方学校教育民族志经历了微观与宏观研究两个阶段来梳理发展脉络。他认为民族志是一种可靠而有效的获取一手资料的方法,对于从事学校教育的研究者来说尤其具有特别的意义。袁教授在探讨西方学校教育民族志研究的新特点及研究新取向的基础上,对教育民族志研究方法进行反思与革新。中央民族大学海路博士应用人类学理论方法通过实证进行了回应。其研究结果表明,Berry的“跨文化适应模式”(4种文化适应策略:整合、同化、分离、边缘化)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解释维吾尔族随迁子女的教育实践,维吾尔族随迁子女在其文化适应策略中仅选择了“整合”与“分离”这两种文化适应策略。这些学者的发言本身就构成了对话,同时反映了目前学术界对人类学学科及其方法论乃至人类学延伸的跨学科存在问题的反思与内省。

二、关于民族走廊与民族关系问题的探讨

民族走廊与民族关系问题也是本次论坛受到关注和讨论的议题之一。民族走廊是费老提出的,不少专家学者意欲从区域历史发展探讨的角度,力求从跨民族跨地域的宏观视野来研究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历史和现实。首先从跨越省、区、城来对藏彝走廊边界民族进行研究。如四川大学石硕教授在题为《从藏彝走廊看藏与西南民族关系与特点》的大会发言中,明确用“民族边界”分析藏彝走廊的民族格局,认为在历史上存在五个民族流动趋势和两个鲜明特点,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他指出,从中国民族格局上看藏彝走廊是一个大的边缘,汉藏边缘的这个区域叫康区,康的意思就是“边缘”。汉族进入藏族,形成了一个非线性的、交错的、立体的、与生态密切相连的地理边界。这个边界是众多民族相互依存容纳的一个连接带,生活在大的边界地带的民族有很大的文化宽容度,这一点藏彝走廊的边界体现很多积极的启示。云南财经大学陈刚教授从当地族群认同与族际关系影响藏彝走廊文化旅游的发展进行探讨,他在发言中指出,采用 Milton M.Gordon的测试族群关系的变量进行实证分析,其结论是旅游开发并没有完全消除当地族群间存在的偏见和歧视,反而导致泸沽湖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的增大产生了新的族群间和村落间歧视和冲突。陈教授在收集当地人对开发摩梭文化旅游的看法以及摩梭人内部和与其它民族关系互动的丰富材料中发现,旅游发展强化族群认同,而旺盛的族群意识会促使少数民族在现行利益格局中争夺利益,要求改变现行的各民族间的利益分配和关系格局,产生利益摩擦,对现行的民族关系格局带来严峻挑战,强调寻求促进多民族地区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李红春副研究员从“藏回”、“彝回”等回族亚族群的村寨发生回归现象进行剖析。她在发言中指出回归对于这些回族亚族群而言,一方面加强了自身与内地回族的感情,而另一方面伴随文化变迁引发的文化冲突与社会问题却客观上促使这一关系发生疏离的偏向。再次强调文化变迁带来的族际关系有助于学界对文化变迁、族群认同及民族关系的重新思考。

其次是注重各民族之间跨民族文化行为对河湟民族走廊的研究。兰州大学杨文炯教授通过在河湟文化区“儒释道伊”四教中普遍存在“二龙戏珠”符号对河湟民族走廊多元宗教文化的整合与融通进行人类学解读的大会发言中,揭示了河湟民族走廊多元族群文化长期共生、融通、整合与王朝合谋的结果是儒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在其各自超验的精神层面的“殊途同归”。表明河湟民族走廊存在跨族群宗教符号“二龙戏珠”是多源族群不同而合的象征,和“和而不同”的游戏规则,更是中国文化多元一体发展历程、一体多元结构的一个隐喻。厦门大学王平副教授在发言中强调,中国民族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个民族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的研究,而要更注重各民族之间跨民族社会经济文化行为的研究,揭示民族之间相互依存、互通有无的历史和现实,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进行补充和注解。最后,三峡大学黄柏权教授从丰厚的史料和序列清晰的考古文化对武陵民族走廊进行研究。剖析了武陵民族走廊的地域范围是历史上的武陵郡,现今的武陵地区。其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一种山地文化,具有历史悠久、神秘浪漫、崇尚武勇、多元融通的文化特征。学者们的这些见解,有助于从多个地域加深对民族关系、民族认同的理解。

三、关于人口流动与民族地区发展的专题讨论

流动、空间是本次论坛的主题词之一,也是本次论坛受到关注和讨论的议题。中国社科院王延中研究员从国家民委委托做的一个应急性的调查研究,对民族地区到2020年能不能建成小康社会做了一个可行性分析。王所长在大会发言中指出,我国流动人口是2.5亿人,人口流动形成了新的空间文化布局。这种流动实际上是内生的作用和外生引导的一个过程,也是最好解决收入差距的方式。在他提出加快边疆民族公共服务能力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若干建议的基础上,再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中国发展的终点而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阶段性任务。浙江大学原华荣教授从求异到求同,从实证到理论的过程中特别强调民族的个性问题。他指出关于文化分布地域性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强调从民族人口学研究的视野、方法到民族政策和民族地区发展政策的制定,地域性研究都有其不可或缺的价值和意义。吉首大学罗康隆教授在大会发言中以阳烂村聚落内部、村民社区感、乡村建设反思我们要留给下一代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并为之付诸行动。青岛大学杜靖教授提出海外中国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汉化”问题论争,概述汉化理论(含文明教化工程理论)、结构生成论和拒汉化理论三种学术范式,不仅有利于人类学的中国经验研究,也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知识资源。

四、关于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探讨

文化是旅游的根和魂,旅游是文化的形和体。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是本次论坛探讨最热烈的议题,会议提交论文和所作的大会发言中,涉及旅游仪式质疑、历史记忆重构、社会伦理解读、仪式变迁探讨、文化资源限制、文化自觉路径等问题的探讨。中南民族大学田敏教授结合当下一些旅游人类学家误解旅游是一种仪式过程,在大会发言中用范热内普最著名的仪式理论和维克多·特纳的反结构与阈限研究质疑“旅游仪式论”。从“通过仪式”的“分离”、“阈限”、“融合”三个程序上对旅游的非仪式性作出分析,分离:旅游中的分离就是离开家庭和工作场所,仪式中的分离是为了神圣的仪式所做的身心准备;阈限:旅游中的“阈限”最多是形式上的,不具备仪式阈限中的神圣特质;融合:旅游归来不会带来身份地位和社会角色的变化,旅游的成果除了一大堆旅游纪念品,精神层面的愉悦会很快消失。田敏教授指出旅游不具备仪式三阶段的特征,旅游与通过仪式在结果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再次强调旅游不能是通过仪式,更谈不上“神圣的旅游”。云南大学高志英教授在其“独龙族文面文化历史记忆重构中的主体边缘化问题”的发言中,认为历史记忆因其“当下性”与“社会建构性”特征而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可为研究历史上地处“化外”、游耕迁徙又无本民族文字的少小民族历史记忆之重构及其动因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并推进对族群历史记忆动态演变研究的学科理论与方法论的反思。

中央民族大学兰林友教授在大会发言中运用诙谐生动地语言对当下人们对待生态、生计与生命态度上的一个人类学解读。从经典的一些人类学书籍切入,谈文化观念影响我们对食物的选择,我们的社会地位观念影响着生态和生计,这是对生态、生计、生命、中医养生话语下的人类学思考,他强调真正的内心要有一点信仰,才能做到“管住嘴,迈开腿,展开眉”的中医养生法。云南大学马腾嶽教授以《民族文化产业中的文化资源与文化限制》为题在大会发言中,呼吁发展文化产业及其相关研究应回归到文化本身,特别是文化结构与个人的行动者这些辩证性的关系。此外,提交论文和小组讨论发言的专家学者有从某个民族独特的某一文化事项的文化仪式变迁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还有对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反思少数民族文化自觉意识的现代性。

五、关于族群流动与民族历史的研究

族群认同研究是民族学和人类学的一大研究主题。族群流动是本次论坛的主题词之一,族群流动和民族历史研究也是本次论坛关注和讨论较多的议题。西南大学黎小龙教授的学术发言中,认为在中国大一统多民族国家对于“族群”认同与“区域”认识和划分两相结合,二者并重的格局在秦汉以后影响深远,并呈现出阶段性的历史嬗变。呼吁会议要积极推动民族学人类学范式从族群向区域的学术转型,需要有一个对大一统国家民族如何形成的学术思想史的梳理和历史的追溯。云南省社科院杨福泉研究员在大会发言中,以“茶马古道”上一种别具地方和民族特色“房东伙伴贸易”这种特殊的经商形式,从更为具体微观的角度探索和研究族群关系与族际互动。最后,杨院长指出这种特定的基于家庭的贸易往来的关系,是促进特定区域民族之间的和睦和谐、相帮互扶民族关系的重要基础,值得深入研究。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王清华研究员以哈尼族在哀牢山区创造的梯田史诗追溯,在大会主旨发言中指出“迁徙”是哈尼族最重要的历史经历。哈尼族形成这种具有多元性特征和极富适应性的农耕文化在云南亚热带哀牢山区的运用和发挥,正是文化的移置过程。梯田农业在适应特殊地理环境中被重建和创造出来。湖北民族学院谭志满教授回顾了官坝移民村落形成到族群的建构的三阶段,指出官坝苗族在落业初期暂时对“麻阳人”的族群性集体失忆,是其迁徙过程中的固化的表述。当下历史移民族群性表述方式更多地体现出历史性与现实性、情感性与工具性的多重动因的纵深发展。湖北民族学院陈心林教授在大会发言中结合学界的相关研究对我国的民族识别对潭溪社区相关族群融合与分化的状况提出自己的看法,揭示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中“族群”和“民族”的关系。从不同层面强调潭溪土家族民族确认历程所观察到的地方性的族群认同与国家层面上的民族分类之间的关系并非彼此冲突与新旧交替,而是彼此之间的博弈和互惠。中南民族大学李然副教授对湘西族群关系从“团体多元主义”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走向作了展望。还有多篇论文和学者的大会发言涉及民族族源传说、结合部族群互动、“国家化”进程、民族和谐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西南民族大学赵心愚教授结合《藏纪概》、《西藏志》两本方志分析了乾隆、嘉庆时期与光绪、宣统时期出现了两个高潮的原因,在大会主旨发言中呼吁学界对中国方志史的研究中不仅应更多的关注,而且应深入进行研究。兰州大学樊莹博士研究生回应了地方志文本的实质是国家政治权威与地方力量权力共谋的物化,是二元权力合法化的互惠表达。将地方志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进行分析,对于消解历史宏大叙事的霸权和理解中国国家与社会、族群关系的变迁有着特殊的意义。此外,还有学者质疑并辨析了土司的渊源,钩沉了土司细微的社会生活,从而开拓研究土司社会史的新路径,展拓土司研究的空间。

六、关于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探讨

四川大学张泽洪教授详细考察了宋代开梅山及梅山教研究。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北宋时期章惇的开梅山促使梅山教在西南少数民族中广泛流播,凸显梅山历史、宗教研究的学术价值。台湾中央研究院张珣研究员通过最近的身体人类学的理论和物的理论来做新的尝试,在大会发言中以神明公仔为例来分析台湾近几年的宗教创意产品为什么那么流行。其结论是透过传统神像和创意神明公仔的分析,呈现出二者背后不同的社会价值和宇宙观。前者是传统的神明信仰,它强调的是神秘感和权威功能,后者是现代都市商品的疗愈功能。云南大学张跃教授介绍了傣族社会中比较特殊的一种民间信仰——寨心信仰。中国社会科学院艾菊红副研究员以傣族主流社会所排斥的蒙受着污名的边缘群体:麻风病人和披巴鬼,借助基督教这一外来力量管理他们受损的身份,从而借以去污名化的一种身份的政治学研究。此外,还有多篇研究宗教信仰的论文,这些研究可以理解为是对西南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的文化多样性的关怀和回应。

总之,这次论坛从宏观到微观、从田野到理论、从历史到现实每位学者都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为我们呈现了研究成果,可以说这次研讨会是一次思想的盛会。正如刘世哲主任做会议总结所说,“第七届民族研究西南论坛有轻松有紧张,我们在一起共同分享愉悦。这次论坛让我感觉到了学术之魅力、学术之美。”它的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这是一次成功而且圆满的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主题反映了在全球化、成本化、市场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当前中国民族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包括族群流动、空间重构、社会变迁。第二,这次会议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和品质。一方面,参会的代表中有相当多的知名学者,其中有不少都是一流的专家,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不是稽首就是领衔。另一方面,这次研讨会论坛题材广泛、学术信息量大,涉及的学科多包括民族学、人类学、宗教学、人口学、文献学、政治学、历史学,主要以人类学为主体现了西南论坛民族学人类学的核心和主体性。第三,这次论坛在学术上呈现不少亮点。亮点一:注重理论与方法的对话,从更大的视野试图建构一种理论的框架。亮点二:出现很多新的选题。亮点三:提出很多很好的新见解。因此,刘世哲主任还代表主办方和与会的专家学者提出建议,希望我们学术常在,我们论坛常在,我们的友谊也常在。

猜你喜欢

民族志人类学族群
《审美人类学》评介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走向理解的音乐民族志
关于戏曲民族志的思考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民族志、边地志与生活志——尹向东小说创作论
新兴族群的自白
民族志与非正式文化的命运——再读《学做工》
人类学:在行走中发现
汉德森 领跑年轻族群保健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