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转基因舆情

2014-04-07刘培磊徐琳杰杨雄年

生物安全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转基因舆情公众

熊 鹂, 刘培磊, 徐琳杰, 杨雄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北京 100122

2013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75亿hm2,占全球耕地面积的11%以上(James,2014)。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观察,随着大规模转基因试验和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这项高新科学技术的安全性备受关注,“转基因”舆情热度居高不下。转基因的舆情体现了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认知程度,这一水平是保障转基因技术在我国安全、有效发展的基石(李明光和陈新庚,2000)。因此,分析国内外转基因舆情现状,有利于我国转基因舆情良性环境的形成,进而促进转基因技术在我国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 国际转基因舆情分析

转基因技术自诞生以来,就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国际上关于转基因的争论,早已形成以美国和欧洲为代表的两大阵营。在转基因技术发展最快、转基因食品消费量最大的美国,公众对于其接受程度较高,而一向持谨慎态度的欧盟民众对转基因食品表现出了抵制和不接受(李华锋,2013)。

世界范围内,许多反对转基因技术的媒体或组织公开发表负面信息,转基因舆情事件时有发生。其中,发生较早、较为典型的是1998年的“Pusztai土豆”事件。苏格兰Rowett研究所的科学家Pusztai在试验未完成的情况下,通过电视台宣布:转基因土豆喂食的大鼠“体质量和器官质量严重减轻,免疫系统受到破坏”。此事件首次引起国际轰动,各界人士纷纷将其作为攻击转基因技术的“有力”凭证。次年,英国皇家学会的评审报告证实,该试验设计及数据错误,结果并不可信(王功伟等,2011),由此,舆情逐渐平息。

学术论文也是国际转基因舆情扩散的主要来源。2012年法国分子内分泌学家Seralini发表文章称,喂食转基因玉米NK603后,50%~80%试验鼠出现肝脏受损、肾脏和皮肤肿瘤,以及消化系统疾病等问题。因此,“转基因致癌论”、“转基因有害论”等负面言论甚嚣尘上。随后,法国国家农业科学研究院发表文章说明该试验缺乏数据支持,设计存在明显漏洞。作为管理部门的欧洲食品安全局也最终认定该试验结果的无效性,同时认为无需重新检查NK603的安全性,及时缓解了民众的恐慌情绪。

尽管国际上对转基因技术各执己见,各国采取的政策也不相同,但由于其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可见,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从未间断,世界各地对转基因的态度也日趋积极。近年来,欧盟通过了批准部分转基因生物进口的相关政策,虽然受到了欧洲“反转”人士的抗议,但是转基因舆情发展已经日益缓和(李华锋,2013)。以禁止一切转基因作物种植的德国为例,2013年7月29日“绿色理性论坛”(FGV)发布了一项调查报告表示,54%的年轻人赞成农民种植转基因作物的自由选择权,53%的人表示不介意“80%的食品在其生产过程中涉及基因工程技术”。此外,英国环保人士Mark Lynas,在2013年1月3日的牛津农业会议上,为其之前多年反对转基因的行为致歉,他表示通过对转基因知识的学习,发现了转基因作物的环保及可持续价值。

国际科学界的技术支持及科学普及,以及各国相关部门监管工作的落实,成为提高公众认识水平、正确把握转基因舆情导向、保障转基因技术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2 我国转基因舆情特点

2.1 辐射层面广,主攻网络阵地

由于近年来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特别是新媒体(博客、微博、微信)的出现,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制造者、传播者。一条新闻,只要具备受众面广的特点,就有可能以点及面地暴发成为一场大面积的舆情风暴。转基因技术同时涉及政府机构、研发单位、相关企业、社会组织、普通公众的利益,可见,辐射面之广前所未有。同时,互联网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受众面广、途径多,从争议开始至今,舆情发生的主战场便定位于网络(刘培磊等,2011)。

2.2 双方主打安全旗帜

转基因之争的双方,都以“安全”为出发点。主流科学界、转基因监管权威机构基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权威定论和共识,告知公众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我国颁发安全证书的转基因生物是安全的”这一结论,以《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为保障,具有可重复、详实准确的科学试验证明。而转基因技术的反对方,借助公众对转基因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了解程度的不足,宣传片面化、绝对化的安全概念。

2.3 强调技术的不确定性

转基因技术与其他科学技术一样,其研究过程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储备并存在部分合理假设与推导,由此决定了转基因的技术专业性和科学不确定性。因此,对于转基因技术的理解需要一定专业知识支撑,但学术界的意见亦不完全一致。在转基因技术的支持方中,存在过分夸大转基因技术功能的现象,从而影响公众的理性认识。此外,由于国际上尚无统一的法规,一些国家为保护本国食品安全,限制转基因食品的进口。经济和贸易问题促使转基因技术成为一项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在科学范畴之外影响着公众对其安全性的理解,一定程度上夸大了转基因技术的不确定性。由于我国公众对于转基因技术的认知仍不足,转基因反对方借助社会组织和媒体,过度宣传并强调转基因技术的不确定性,导致公众认知出现偏差,曲解政府机构和科研单位的部分举措(黄媛和彭光芒,2012)。

3 营造良好舆情环境的对策

3.1 建立完善的转基因信息公开平台

信息不对称往往导致了公众对于转基因的片面理解与错误观点(薛枢明,2013)。因此,让公众接受转基因技术的关键在于信息公开。一方面,政府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及《农业部信息公开规定》的要求,整合各种信息载体,定期、及时向社会公开必要信息,包括农业转基因生物相关法律法规、安全评价标准和指南、检测机构、安全证书的审批清单、安委会工作规则和委员组成名单等,接受所有颁发安全证书项目的安全评价资料信息公开的合法申请。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在不涉及国家或个人秘密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明确信息公开范围,进一步加大信息公开的力度。公开的信息内容要保证真实、全面、及时,使其能接受公众监督,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3.2 加强多元化科普宣传方式

让公众接受转基因这项新生事物,必须依靠持续的理性引导,并非一蹴而就。面对不同目标人群应当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科普宣传方式。除了传统的科普类电视节目、发放宣传手册、组织社区互动等方法;针对学生群体,可以通过课堂教育、实验室参观、学术论坛等方式;对于工作人群,新媒体的应用具有广大的受众面;微信问答、专题博客也可以作为科普宣传的有效途径。同时,应制定有效的科普宣传策略。在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下,以科学家作为宣传队伍中的先锋队,发挥科普和倡导转基因安全性的源头作用(康乐和陈明,2013)。加强“政府—科研单位—媒体—公众”的沟通链,宣传法律法规,普及科研成果,把握舆论导向,了解基层需求。对新闻记者和科普作家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坚持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和合法性,避免反科学意识成为潮流,争取更好地实现研究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3.3 加强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

安全监管工作在把握转基因舆情导向上发挥重要作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监管责任、细化监管措施,按照属地化原则认真做好监管工作,尽最大可能保障转基因产品安全。对转基因作物,无论是制种、试验,还是种植,都要严格遵照程序批准,严厉查处个别公司或个人,违规种植、销售转基因作物。一方面,政府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各地相关机构、科研单位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及时填补前期监管工作中的“盲点”。另一方面,加强对相关生产加工企业的管理和监督,保障生产的安全化,规范转基因生物标识,将监督职能落到实处,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同时保障转基因产品推广和销售的合理、合法化。

3.4 建立转基因舆情监测平台

设立转基因舆情应急处置机构,成立转基因舆情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转基因舆情突发事件的监测、分析研判、调查处理和制定应急预案(包晓凤和龙九尊,2011)。定期提交舆情监测报告,为舆情预警、监测、应对工作提供信息。根据舆情监测报告,按其内容的紧急性和严重性进行分类,根据类别确定应对次序及相应方法。借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黄金4小时”原则(薛枢明,2013),保证事件处理的时效性,及时正确引导公众舆论,掌握事件发展主导权,有效控制事态(姚利权,2011)。同时,一旦发现违法信息的传播应及时上报,协助相关部门做好媒体信息规范工作,清除负面舆情源头,消除民众恐慌,增强信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朱娉和王德强,2011)。

2030年,我国人口将增长至15亿,解决粮食问题是重中之重。近年来,转基因技术在我国发展迅速,与传统育种技术的结合成为我国发展农业的有力手段和必由之路(刘培磊等,2010)。最新出版的《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收录了2013年12月23日习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针对转基因技术的重要讲话。习总书记以负责任的“国家态度”,强调“一是要确保安全,二是要自主创新”,对我国转基因技术发展与推广提出了要求。民众对于转基因技术的接受程度直接影响其在我国的发展,要为转基因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创造良性的环境与积极的舆论导向,需要根据现状,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引导方式。依靠信息公开回答质疑、宣传科学知识理性引导、落实监管措施保障安全、加强舆情监测把握动向,对我国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以及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包晓凤, 龙九尊. 2011. 转基因科普亟待加强制定舆情应急预案. 北京农业, (10): 7.

黄媛, 彭光芒. 2012. “转基因水稻风波”中网络舆论话题的演变及特点. 安徽农业科学, 40(5): 2970-2972.

康乐, 陈明. 2013. 我国转基因作物安全管理体系介绍、发展建议及生物技术舆论导向. 植物生理学报, 49(7): 637-644.

李华锋. 2013. 转基因之争的浅析. 农药市场信息, (7): 13-14.

李明光, 陈新庚. 2000. 浅议环境风险交流. 广州环境科学, 15(4): 1-4.

刘培磊, 康定明, 李宁. 2011. 我国转基因技术风险交流分析.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31(8): 145-149.

刘培磊, 赵永国, 李宁, 周云龙. 2010. 转基因技术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对策.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12(4): 1-5.

王功伟, 金安江, 彭光芒. 2011. 转基因农作物安全性典型争议事件溯源. 科学时报, 2011-01-04(3).

薛枢明. 2013. 涉事主体在网络舆情应对中的得失探讨——以“黄金大米”事件为例. 传媒e时代, (8):163-164.

姚利权. 2011. 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现代经济: 现代物业中旬刊, 10(8): 87.

朱娉, 王德强. 2011. 论传媒舆论引导法律制度的完善——基于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争议典型案例的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6): 18-23.

James C. 2014. 2013年ISAAA全球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态势.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34(1): 1-8.

猜你喜欢

转基因舆情公众
探秘转基因
转基因,你吃了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舆情
舆情
舆情
天然的转基因天然的转基因“工程师”及其对转基因食品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