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保险业发展困境与新型保险人才培养

2014-04-06朱甜甜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巨灾保险市场保险业

郑 军,朱甜甜

(安徽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安徽 蚌埠 233041)

我国保险业发展困境与新型保险人才培养

郑 军,朱甜甜

(安徽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安徽 蚌埠 233041)

我国目前社会风险与巨灾风险日益频繁发生,而拘泥于“狭义保险”的基本功能所培养的保险人才已不能应对风险社会与民生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提出挑战的需要。应从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及加快巨灾险种的制度设计和业务开展等路径来拓展现代保险业服务社会、保障民生等新型功能。要以关注民生、应对风险社会挑战、服务社会为指导思想,以整合相关学科资源为手段,培养具有综合风险保障观和多学科专业技能的新型保险人才,为现代保险业的与时俱进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双重风险;保险业;民生;人才培养

一、保险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型挑战:风险社会与民生问题的双重风险

(一)巨灾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的不断加剧

我国地域辽阔,近些年来,巨灾风险频繁发生,损失程度也不断增大。据统计,2012年各类自然灾害造成了1338人死亡,192人失踪,1109.6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农作物受灾面积达到2496.2万公顷,其中绝收182.6万公顷。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2.9亿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4185.5亿元(不含港澳台地区数据)。①这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由于中国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利益分配不平衡的加剧,导致了社会风险的不断集聚,再加上现阶段的贫富悬殊加大、腐败泛滥、“三农”和就业压力以及资源环境等问题都潜藏着巨大的社会风险,使我国已进入巨灾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不断加剧的风险社会。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也指出,人类已经进入世界风险社会。[1]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入和国际金融持续动荡的背景下,伴随着当今的能源、粮食、金融等世界性难题的不断增多,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着空前复杂的挑战,这必然导致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使我们面临更加错综复杂的社会风险。

(二)城乡居民的养老、医疗等民生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3.26%,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亿人,占8.87%。②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养老及医疗问题已成为目前重要的民生问题。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对社会保障造成了巨大压力,养老保险金已不能满足人口老龄化的要求;经济体制转轨伴随的高失业、两极分化等问题对社会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上近些年我国房价的迅猛上涨,城乡居民的住房等民生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近些年国家已越来越重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取得发展,截止2013年9月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达到4.903亿人,基金收入1503亿元,基金支出1067亿元。③十八大报告也指出要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兼顾各类人员。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张翼认为,这是保险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更是顺民意的措施。④因此,新型保险人才培养也应以“关注民生理念”为指导思想,着力解决好与人民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问题、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三)风险社会和民生问题的共同挑战

“风险的社会放大”(简称SARF)理论认为,风险事件本身的影响力非常局部化,但当其与人民的心理、文化、社会等过程相互作用,就会增强或减弱人们的风险行为和感知,继而会产生次级的经济或社会影响。[2]随着社会风险、巨灾自然风险以及民生问题的不断加剧,风险的社会放大表现为这些问题之间具有的关联性,即这些问题,或这些问题中潜藏的风险相互影响、作用,进而与人们的心理、社会等过程相互作用,一个问题解决不好,就可能会引起其他问题的连锁反应,形成冲击波,引发更大的社会危机。以腐败问题为例,当前我国正处于建国以来腐败最严重的时期,腐败的泛滥不仅会造成经济的巨大损失,直接影响经济的快速发展,还会加剧贫富差距,造成人们心理的不平衡,增加群体性事件,进一步引起社会恐慌,从而抑制人们的消费,导致失业增加,反过来进一步对社会稳定形成冲击,从而导致社会失范,加重信仰危机,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使人民丧失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加剧矛盾与冲突。可以说,一旦某种社会风险不能及时得到有效控制或化解,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而使整个社会系统受到严重毁损。从关联性的角度看各种社会问题和风险之间都存在着交错的关系,且其危害性还具有多向性和扩散性,某种风险或某一问题一旦转化为社会危机便会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造成严重危害。因此,新型保险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关注各种自然、社会风险和民生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并积极探索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

二、新型保险人才培养的迫切性:我国保险业发展困境与功能拓展

我国保险市场虽然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但从总体水平看,我国目前的保险市场发展还不成熟。对其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其面临着很多问题,这对我国新型保险人才培养在时间及效率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我国保险业发展困境

1.我国保险市场发展还不完善

一是保险市场体系结构方面。与国外很多国家相比,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体系结构不是很完整。一方面保险市场组织结构不合理,有待完善。体现在我国保险中介市场没有真正形成以及再保险市场发展的相对滞后性。另一方面没有对保险市场的功能进行拓展。目前我国保险市场的功能还主要体现为经济补偿和融通资金的基本功能上。而在对风险进行防范,减少各种风险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事前风险管理上以及事后减少灾害损失等功能上体现得还不充分。

二是价格及竞争机制方面。保险市场上,保险产品的价格就是费率,保险市场的竞争主要体现为费率、险种创新以及保险人才的竞争。而费率则是保险市场竞争的主要方式,它也是影响着保险供需的主要杠杆。[3]然而由于我国保险市场发展不完善,存在着一定的垄断格局。在保险商品价格的拟定上,由于各家保险公司的计算方法较一致,很多相同或相近的保险产品价格竞争并未显现出来,但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上的垄断格局依然存在。从2012年各产险公司保费收入看,仅人保、平安、太保三家就达到了市场份额的65%以上。⑤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到来,我国保险业与国际接轨是必由之路,由于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其先进的技术水平以及丰富管理经验的专业保险人才,加剧了保险产品价格设定以及险种设计上的竞争。这对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同样对我国高素质、专业性的保险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

2.险种设计不科学

我国保险市场发展时间较短,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保险产品是一种为人们提供服务的特殊商品,其设计问题也就成为保险行业和高校保险人才培养中较关注的问题之一。纵观我国保险产品设计,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保险产品价格难以科学厘定。我国由于经验数据、统计资料缺乏,要获得某些承保责任费率拟定相关方面的参考统计资料和数据实属不易,尤其是重大疾病与意外伤害统计数据。一方面,由于缺乏拥有丰富统计学专业知识的保险人才,统计方法较落后,数据统计的准确性较差,即使有这些数据,其可靠性也有待证实。另一方面,我国缺乏专业性极强的保险精算人才,制约了保险产品价格的科学合理拟定,不利于保险产品的开发。

第二,保险产品雷同,开发能力弱。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上,各家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多为雷同,一般都是某家保险公司推出一种险种后,其他保险公司马上加以模仿,在险种内容或细节方面稍微进行修改并换个名称后推出,缺乏开发能力。因此,导致保险产品抗风性能力差、缺乏灵活性,不能够满足不同种类消费者的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而且大多保险公司的主力险种多为综合型险种,缺少技术含量,细分度不够,不能满足大众的个性化及多样化的需求。

3.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第一,保险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保险从业人员的数量也不断增加,但保险人才整体素质偏低。一方面,相比于一些发达国家,我国保险市场发展时间比较短,人们的风险防范意识比较淡薄,且对保险兼业代理人的监管力度不够,形成了保险从业人员只注重业务规模,忽略效益的行业特色;另一方面,这与我们的保险高等教育密切相关。不同于国外大学,保险专业教师大多具有博士学位,整体素质较高,其研究也主要集中于金融数学、精算和风险管理等前沿领域,而国内尚未达到这种高水平。[2]这些都是构成保险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的主要因素。

第二,保险专业技术人才以及高级管理人才缺乏。随着我国保险业的不断发展,其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已不可小觑。现阶段保险业需求的是技术含量高的专业性人才以满足其经营管理和快速发展的要求,然而,现阶段我国高级管理人才普遍缺乏,很多保险公司的一级管理人员缺少任职资格条件。保险人才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较差。缺乏精通某一专业的专门型保险技术人才,如风险管理人才、精算人才、核保核赔人才、资金运用人才等,尤其是既懂管理又熟悉业务的复合型保险人才,[3]从而无法适应保险业发展的要求。

4.保险业信誉危机较为严重

我国保险业信誉危机较为严重,服务质量仍待提高,加上很多消费者的风险意识滞后,一些市民对于保险业、保险公司认识还存在偏见和认识上的误区。面对各种风险和制约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种种因素,如果仅仅局限于“狭义保险”的范畴,拘泥于经济补偿和融通资金等基本功能,所培养的保险人才,显然已经不能应对日益频繁发生的双重风险及保险业发展制约因素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提出挑战的需要。

(二)拓展保险业传统功能,应对巨灾风险和民生社会保障问题

吴定富提出,要构建以商业保险为核心的市场化的综合风险管理运作机制;建立健全灾害风险市场补偿机制;打造社会广泛参与的综合风险管理网络,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综合风险管理体系;并探索构建完善的巨灾风险管理模式,形成巨灾风险管理长效机制。[4]孙祁祥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宏观社会经济面临四大风险和六大矛盾,应尽快建立国家层面的宏观综合风险管理体系。”[5]孟辉认为,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自然灾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较高,且灾害造成的损失巨大。如我国2008年发生的特大雪灾,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516.5亿元,然而保险赔款占比却不到总损失的2%。[6]这些都对保险功能的拓展提出了要求和思路。具体来看,为了更有效地应对巨灾风险和民生社会保障问题,现代保险业服务社会,保障民生等新型功能的拓展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1.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

我国农业人口居多,农民最关注的是农业问题,因此保险业服务社会、保障民生等新型功能的拓展应首要体现在对农业的保护上。然而,多年来,我国农业保险基本上是靠商业方式运作的,由于农业的弱势基础地位、多功能特点以及它的高风险性,现有农业风险保障机制已不足以保护农民利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要依靠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专一的、分担的政策保险机制做保障,从而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收入的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就是指国家为了实现保护和发展农业的目的,对其实行一定政策和资金扶持的农业保险险种。因此,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发展农业的一个重要的“稳定器”。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加险种,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⑥随着我国农业保险承保范围不断增多,覆盖范围逐渐加大,保险主体的日益多元化,其保障功能也得到进一步拓展。由于国家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给予很大的政策支持,近几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已推广开来,从而为防灾减灾、灾后补偿、确保农民生活的稳定以及维护农业生产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同时,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开展,有利于发挥保险公司的专业优势,从而在农业防灾减灾、风险预防和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黑龙江阳光相互保险公司为例,其自成立以来,在实施防灾防损和购买相关设备方面已投入5000多万元,这大大提高了农民的防灾防损能力。[7]由此可以看出,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拓展了保险的防损救灾功能。

2.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曹传碧认为,作为以风险为经营对象的保险业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通过保险职能的实现,间接给社会创造福利。[8]李玲洲认为,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应以商业保险为补充,通过商业保险的引入,积极提高效率。[9]中国人寿原董事长杨超表示综观世界各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历程,尽管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作用的方式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商业保险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⑦这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完善,实现保险服务社会、保障民生等功能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各国经验和专家共识都表明,未来商业保险将会更多地承担起社会风险管理职能。由于风险社会和民生问题的相互影响,并愈演愈烈,极大影响了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的安定和谐。因此必须积极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家庭为主体,商业保险参与到社会保障中,并以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为补充的综合社会保障体系。如商业保险可以参与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和意外医疗保险中。具体来说,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对保险功能的拓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商业保险能够提供种类繁多的商业人寿、养老、年金、意外伤害与健康保险品种,丰富社会保障体系的层次结构,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多样化消费需求;其次,商业保险作为养老保险的一种补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会保障的整体水平;最后,商业保险将市场机制应用于社会基本保障制度当中,能够大大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效率,间接提高其保障质量与水平。

3.加快巨灾险种的制度设计和业务开展

吴定富认为,传统商业保险往往专注于风险的分散和转移、更加重视损失补偿功能,在防灾防损方面还做得不够。要建立全面、主动、长期的风险管理模式,从“减轻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也认为,巨灾保险很容易做,但需要政府来推动。⑧如美国对保险基金进行补助,有税收优惠或其他措施来激励。日本家庭财产地震保险则由政府、保险公司与再保险公司共同参与运作。各商业保险公司承保住宅地震保险后,再由地震再保险公司承保,而地震再保险公司以超额损失再保方式转分保给政府。法国商业保险公司承保巨灾保险后,与法国中央再保险公司签订再保险合同,通过再保险合同转移和分散巨灾风险责任,巨灾再保险合同则由政府提供担保。[10]

国外开展巨灾保险的经验是政府的推动,否则很难发展起来。而在我国,面临巨灾,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救济和社会捐助,商业保险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快我国巨灾险种的制度设计和业务开展。首先,尽快制定出《地震保险法》、《巨灾保险法》等具体的巨灾保险法律法规,对巨灾保险的制度设计、承包范围等事项进行明文规定,为巨灾保险的开展与实施提供法律支持;其次,健全巨灾保险制度,建立政府和保险公司共同合作的管理模式,政府应在资金支持、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积极发挥保险机制及政府的双重效应。再次,建立巨灾保险基金,由商业保险公司将保费收入按一定比例提取,国家每年则应从财政预算中按一定比例提取资金。提取的巨灾保险基金应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运作;最后,政府应加强对巨灾保险知识的宣传,强化公民保险及防灾减灾意识,并提供财政补贴鼓励人民参保,促进巨灾保险业务的开展。从而积极拓展保险业服务社会、保障民生的功能。

三、新型保险人才培养:目标、理念、模式

(一)目标:以培养具有综合风险保障观,符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综合风险保障观是指对当前综合风险发展趋势具有深刻认识,并以关注民生为出发点,能够运用具体的研究手段,通过整合相关学科资源,特别是充分运用经济学、数理统计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从而拓展保险业的功能,从而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制约因素的具有多学科专业技能的保险人才拥有的价值观念。随着当前我国社会风险与巨灾风险的日益频繁发生,城乡居民的养老、医疗等民生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加上我国目前的保险市场发展还不成熟,一系列因素制约着我国保险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保险业急需具有“综合风险保障观”的复合应用型保险人才,从而积极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因素,拓展现代保险业服务社会、保障民生等新型功能,扩展保险研究的内涵和外延,真正实现保险学科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发展。

保险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中,应以保险市场的需求为依据。首先,应把握好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课程教学的差异与联系。保险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应用性的学科,高校一般都比较注重培养研究型人才,而保险业需要的更多是一些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高校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应更多注重加强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学习;其次,要具体完善实践教学计划。这主要体现在保险实务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分配和课程体系调整上。高校应明确规定实践教学的课时或课时比,并根据需要合理调整课程体系,如增加保险实务、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保险营销等与保险实践操作联系紧密的课程,并加强对保险专业学生保单填制、保险出单系统模拟等实践环节的训练,强化理论知识的应用。此外,还应积极拓展保险人才其他方面的专业知识,包括经济学、数理统计学、管理学以及心理学等。提高保险人才的综合理论知识水平,以利于其从不同学科角度全面分析风险因素,培养出保险企业真正需要的具有“综合风险保障观”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理念:以关注民生、应对风险社会挑战、服务社会为指导思想

所谓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指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民生问题也是人们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是一致的。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基本要求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不被重大意外和风险事件破坏和打断。保险业作为金融服务业的一部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理应在关注民生、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促进解决好教育、医疗、就业、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等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11][12]保险业改善民生、关注民生要落到实处,就是要以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为经营理念,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改变经营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着力提高保险业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以关注民生、应对风险社会挑战、服务社会为指导思想,是保险工作的根本理念及出发点。

当今高校应积极转变对保险人才培养的理念,具体实践中,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关注民生、应对风险社会挑战、服务社会为指导思想,完善风险保障机制、社会保障体系,有效解决人们关心的各种现实问题。这就要求保险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环境的变化,关注社会发展、人民需求对人才的要求,在服务社会,关注民生中调整自身,及时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既重视提高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又注重加强学生应用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的复合保险人才,以更好地服务社会,关注民生、改善民生。

(三)模式:以整合学科资源为手段

在当前新的形势下,保险业必须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举行业之力推进人才教育培养工作,提升人才教育培养工作的整体能力和水平,真正使保险业人才队伍实现“够用、适用、被用”。[13]当前我国保险教育普遍“重知识,轻技能”,过分注重保险专业知识的教育。保险学专业学生进入社会后,往往缺乏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储备,实务性不强,操作能力有待加强。然而,现代风险背景下对保险人才的要求并不局限于保险专业知识,而是在社会学、经济学、农学等其他相关学科,具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加上高校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教学方法相对都比较落后,其教学内容已不能完全满足保险市场的需求。为适应全球一体化与市场化的需求,保险行业急需具备金融、风险管理、数理统计基础以及扎实的保险学理论与应用等专业知识的保险综合人才。

高校在新型保险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中,可以加强对其他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的传授,并联合保监局与保险学会的力量,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采取”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整合保险学与其他学科资源,包括社会学、经济学、农学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识别风险、应对风险等专业实践能力。我国当前保险人才比较匮乏,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业界和学界没有相互联合。保险公司急需的往往是实务型人才,而高校毕业生还需要保险公司花费相当多的精力进行培训,对迅速提高业绩的作用不大。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与企业结合办学,培养一毕业就能上岗的实用型人才;[14][15]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 “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保险人才,为整个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稳定的人才保证。

注释:

① 数据来源于中国保险报《盘点2012年全国自然灾害 直接经济损失》,2013-01-08。

② 参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③ 参见人民网《人社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4.9 亿》,2013-10-25。

④ 参见中国广播网《十八大报告解读: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2012-11-21。

⑤ 数据系根据 《中国保险报》2013-01-23相关数据整理计算得到。

⑥ 参见新华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2009-02-02。

⑦ 参见金融时报 《商业保险应深度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2013-03-21。

⑧ 参见21世纪经济报道 《去年灾害损失超五千亿 巨灾保险缺位大额赔付》,2011-05-20。

[1][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7.

[2][美]珍妮·X·卡斯帕森,罗杰·X·卡斯帕森,等.风险的社会放大:15年研究与理论评估[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3.

[3]郝黎娜.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若干思考[J].现代经济,2008,(1):90-92.

[4]吴定富.发挥保险业综合风险管理的作用[N].中国保险报,2007-04-27.

[5]孙祁祥.综合风险管理:“十二五”的新命题[J].保险研究,2011,(6):11-17.

[6]孟辉.建立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1,(33):278-279.

[7]王德宝.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农村金融研究,2009,(7):6-12.

[8]曹传碧.论商业保险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J].中国市场,2005,(9):77-79.

[9]李玲洲.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理论构想[J].重庆社会科学,2009,(5):56-61.

[10]胡文静.巨灾保险制度初露曙光 专家建议强化政府角色[RB/OL].21世纪网,2013-05-09.

[11]郑军,汪佩.关注民生理念与新型保险人才培养[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12):38-42.

[12]吴定富.保险业要保障和改善民生[J].人民论坛,2007,(9):6-8.

[13]仝春建.着眼未来 整合资源 统筹规划 协同推进——“中国保险业人才培养研讨会”发言摘要[N].中国保险报,2011-10-10.

[14]张虹,陈迪红.论我国保险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7,(4):73-75.

[15]刘雪萍.“校企联合”保险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11,(11):76-80.

Development Difficulties of the Insurance and Cultivating New Talents in China

ZHENG Jun,ZHU Tian-tian
(School of Financial,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 Anhui 233041,China)

For the situation of current social risk and catastrophe risk in our country and a series of factors which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surance industry in our country,this paper points out fundamental functions which are wedded to narrow insurance.Insurance talents in current models are gradually hard to adapt themselves to present situation the dual risk and restricting factors,which is not benefit to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economy.Based on this situation,this paper expands the functions of insurance industry,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research view of comprehensive risk security.Under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a new theory framework to comprehensive risk security system is explored by apply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method which synthesizes economy,mathematical statistics,management,psychology and other multidisciplinary theory.In the end,a final purpose that's to provide talents guarantee for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to insurance industry by means of integrating related subjects resources and to cultivate new insurance talents which own comprehensive risk security view and interdisciplinary professional skills.

the dual risk;insurance;people's livelihood;talent cultivation

F842.3

A

1672-626X(2014)01-0089-07

10.3969/j.issn.1672-626x.2014.01.015

2013-11-05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11XSH029);安徽财经大学教改项目(ACJYYB201312);安徽省保险学会项目(WB201306)

郑军(1976-),男,重庆开县人,安徽财经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保险与社会保障基础理论研究;朱甜甜(1989-),女,安徽庐江人,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保险与社会保障基础理论研究。

卢 君)

猜你喜欢

巨灾保险市场保险业
保险业:为“一带一路”建设护航
2018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3.8万亿元
北京的特大城市巨灾情景构建
论中国保险业可持续发展
全球再保险市场现状及特点分析
让保险业回归纯粹
人身保险理赔难分析
如何推动巨灾保险制度建设
我国巨灾保险的实践探索及发展方向
宁波巨灾保险:覆盖广泛的公共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