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改革助推中国经济换挡升级——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金融走势、政策分析及2014年展望
2014-04-06赵幼力
赵幼力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在增长阶段转换背景下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困难局面,新一届政府强势开启中国新一轮改革周期,创新宏观经济调控方式,各项改革层出不穷,从不断释放改革红利中寻求发展新动力,提振了社会信心,经济运行企稳向好。但值得关注的是,经济换挡期同时也是矛盾突显期,社会负债水平高企、企业经营成本攀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房地产困境久调不顺、严重产能过剩和货币金融投放效率下降几大矛盾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共同推高了资金杠杆和经济运行的脆弱性,不仅制约了经济回升力度,而且也对商业银行经营带来了风险隐患。
展望2014年,国际经济总体趋稳,内需增长面临下行压力,但随着改革红利的逐步释放,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将被激发,我国宏观经济将保持中高速平稳增长态势,预计2014年GDP增速约为7.6%,较2013年略有下降。
一、2013年中国经济金融走势分析
(一)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金融走势回顾
1.经济在“合理区间”内先抑后扬。2013年我国经济运行处于政府所设定的“合理区间”范围内(其上限是防通胀,CPI控制在3.5%左右;下限是稳增长、保就业,GDP增长7.5%)。2013年我国经济以第三季度为界,呈先抑后扬态势。在第二季度经济增速即将触及7.5%的增长下限之际,新一届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小规模、针对性强的“微刺激”政策,及时释放“稳增长、保下限”的政策信号。受此影响,进入三季度以后,经济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第三、四季度GDP分别增长7.8%和7.7%,比第二季度大幅反弹0.4和0.3个百分点;1-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7%,比上半年加快0.4个百分点;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3.2%,增速比上半年高2.1个百分点。
2.经济逐渐适应“新常态”。2013年中国经济在一个相对低的增长速度下运行良好。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关系正在达到一种新的平衡,增长速度下台阶和增长质量上台阶有望同时实现。首先,东部地区逐步适应了中速增长的宏观环境。近年来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已下降到7%左右,目前呈现企稳态势,大部分企业经营状况逐步趋于正常。其次,在经济增速较长时间回调过程中就业总体稳定,没有出现大规模失业问题。全国职业岗位供求维持在需求略大于供给状况。第三,在相对低速增长的状态下企业亏损面下降。这说明7.5%左右的GDP增速和10%左右的工业增加值增速可以基本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营。
3.下半年以来资金价格明显走高。一是短期市场利率高位徘徊,利率上升压力向长期端传递;二是存款余额波动加剧,存款利率普遍抬升;三是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走高。
4.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幅升值。2013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整体表现出明显上升态势,汇率中间价累计升值3%,且在年内累计41次刷新2005年汇改以来新高,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数据,2013年前11个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名义有效汇率分别升值7%和6.4%。然而这一数据在2012年分别仅为2.2%和1.7%。但是,我们认为人民币的强势升值并不具有稳固的基础,2013年海外一年期美元兑人民币NDF报价基本高于国内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说明海外市场一直存在人民币贬值预期。
5.经济金融改革层出不穷。为了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新一届政府把简政放权作为改革“当头炮”,全年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300多项,通过减少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赋予市场在资源配置上更多的决定权;以“营改增”为重头,大力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成品油价格机制,取消调价幅度限制;全面放开贷款利率,并推出同业存单业务,利率市场化向纵深推进;中国(上海)自贸区的正式挂牌,肩负着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转变政府职能,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使命。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六大高成本是当前企业在经济转型升级中面临的突出挑战。一是劳动力成本过快上涨。2010-2012年农民工收入年均上涨17.4%,企业用工成本提高。二是资金成本过高。由于金融资源配置扭曲,资金充裕与价格高企并存,融资难、融资贵成为许多调整、转型中的实体企业难以逾越的障碍。三是土地成本过高。土地供给不足和价格过快上涨,一些东部地区仅能部分满足大型企业的用地需求,服务业发展也受到地价、房租的制约。四是流通成本偏高。不仅传统商业运行模式受高物流成本约束,而且网络销售、网店等新模式,也同样受到高物流成本的影响。五是知识产权保护成本过高。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执行成本过高等问题,很多有创新能力和意愿的企业,因创新产品、新技术容易被仿冒和剽窃,担心创新收入与收益严重不对等而被迫放弃。六是准入成本依然很高。据相关部门调查,有38%的企业希望通过进入其他行业实现企业转型,但普遍反映看好的行业门槛依然很高,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政府干预依然过多。
2.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不容忽视。2013年底,审计署公布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审计结果显示,尽管我国政府债务总体风险可控,但目前融资平台仍面临着以下问题。首先,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增长过快。截至2013年6月底,省、市、县三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105789.05亿元,比2010年底增加38679.54亿元,年均增长19.97%,远超同期的GDP年均增速。其次,债务结构出现劣变。一是地方政府层级越低,债务扩张的速度更快,意味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增加。二是地方政府借短投长、期限错配现象增大了债务偿还压力及偿还过程中的流动性风险。地方政府面临的现金流偿债压力将在2014年达到高峰,规模将达到3.57万亿。第三,部分债务呈现恶化态势。第四,部分偿债来源不稳定不持续。
3.产能过剩矛盾累积制约经济增长与转型升级。一方面,我国产能过剩行业已从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造船等传统行业扩展到风电、光伏、碳纤维等新兴产业。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传统行业产能利用率大都低于75%,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另一方面,尽管产能呈现大面积过剩,但过剩行业的投资仍在增长,这些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仍有一批在建、拟建项目,而且大部分为现有水平的重复投资,新的中低端产能继续积累,必将导致过剩程度进一步加剧。
4.房地产市场价格高企、区域分化等问题日益突显。2013年,全国房价整体呈现上涨态势,但区域分化格局日益明显。一线城市中,除广州同比上涨8.7%外,其他一线城市涨幅均超过10%,其中上海同比上涨20.1%;二线城市房价则基本平稳,总体变化不大,仅重庆有超过20%的涨幅;三四线城市整体涨幅低于一二线城市,温州等部分城市房价甚至出现连续下跌态势。
5.货币金融投放的产出效率下降。目前我国经济领域出现了“金融热、实体冷”的背离现象,货币供给在存量较大的基础上继续较快增长,但宏观经济数据却相对疲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单位货币所带动的产出逐渐下降。第二,工业增加值与货币供应出现背离。过去几年M2和社会融资总量累计同比增速与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速同方向变动,但2012年以来,M 2和社会融资总量累计增速持续上升,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却持续下降。
6.宏观政策去杠杆和微观主体加杠杆之间矛盾。2013年以来,在新一届政府宏观调控“底线思维”和“合理区间”理论指导下,央行货币调控的态度发生重大转折,对于季节性和临时性的流动性紧张不再无条件释放流动性来维护银行体系支付稳定,而是借助市场力量促使金融机构做好流动性管理。而且,监管层交替使用各项去杠杆的政策和手段,先后开展了同业业务和票据业务检查、对债市清理整顿以及出台了以银监会8号文为核心的理财业务相关管理规定,可以看出政府宏观层面去杠杆倾向明显。总体来看,当前宏观政策去杠杆与微观主体加杠杆并存,这一矛盾不仅会导致相关宏观政策效应的减弱,同时也会引发资金价格的较大波动,对经济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
上述矛盾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共同推高了资金杠杆和经济运行的脆弱性。地方融资平台依托政府的显性和隐形担保,在GDP增长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推动下,往往不计成本融资。由于房价过高,存在暴利,且受到融资限制,房企总是存在资金饥渴症。这二者一起推高了整体资金边际价格,制造业严重产能过剩和融资平台资金效率偏低,使得利润水平远低于融资成本的现象相当普遍。而金融机构在追求利润和规避监管的驱动下,开始寻求通过表外业务和同业业务扩张资产,在推高杠杆的同时也使融资链条不断拉长,资金在金融系统内的自我扩张过快,并与实体经济相脱节。
二、下一阶段中国宏观政策调整预测和走势展望
(一)政策调整与改革方向预测
2014年,我国将继续坚持宏观政策稳定、微观政策放活、社会政策托底的总体思路,在维持总需求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着力深化体制改革,促进经济运行向“新常态”平稳过渡。
1.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出于对政府债务风险的担忧,积极财政政策的发力点将有所调整,预计会体现在:大幅度扩大赤字规模和赤字率的可能性不大,在以“营改增”为主的结构型减税方面加大做“减法”的力度,在民生投入上加大做“加法”。具体而言,其一,推进税制改革。如继续推进“营改税”和消费税改革等等。其二,稳定财政赤字率、小幅扩大财政赤字规模。预计全国财政赤字规模增加到1.3万亿元,赤字率约2.2%。其三,加快深化政府预算体制改革,预算编制和审查重点由收支平衡状态更多向支出预算和政策转变。
2.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2014年央行仍将继续实行“中性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保持政策延续性的同时,增强一定的灵活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稳定市场主体预期。具体包括:首先,政策基调仍将延续2013年下半年以来的转变,体现“中性稳健”的特色,继续贯彻“保持定力”、“精准发力”的政策思路,不随便出手干预资金配置;同时注重预调微调,发挥流动性“总闸门”的作用,引导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和资产负债管理,引导货币信贷与社会融资平稳适度增长。其次,引导信贷资金“用好增量”、“盘活存量”。通过信贷政策引导商业银行调整信贷资金结构,用好增量,实现有扶有保和有控有压。提高信贷资金周转速度和资金使用效率,防止信贷资金被无效占用。预计全年M2增长控制在13%左右,社会融资总量增长规模在18万亿元左右,其中人民币信贷增长规模在9万亿元左右。流动性将呈稳中偏紧态势,资金价格中枢将有所抬升,银行间市场利率可能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水平。
(二)2014年经济形势展望
中国经济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14年仍具备保持稳定增长的基本条件。首先,虽然内需存在一定下行压力,但国内需求和供给潜力仍然巨大。第二,改革红利逐步释放,虽然资本和劳动力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会有所下降,但新一轮改革将大幅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第三,宏观调控水平不断提高,宏观政策仍具备运用空间。当前我国总体资产负债安全,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余额均处于安全线内。银行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较高,调节流动性的手段和工具储备充足。从三驾马车的情况看:首先,受终端需求不振、产能过剩及利润偏低等因素影响,制造业企业投资意愿将有所降低;开工面积连续两年增速较慢和部分地区销量迟滞会影响房地产投资;受投融资平台负债率较高、税收收入下降、土地收入增幅下滑影响,地方政府投融资能力不足,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将有所下降;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范围和领域扩大有利于服务业投资,但相对于基建、房地产和传统制造业,其支撑作用尚不足。预计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会略低于2013年,全年增长19%左右。其次,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有所放缓,将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信息消费、社区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会显示较大潜力;严格公务消费对抑制餐饮等消费的滞后影响逐渐减弱。预计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保持基本稳定,增速在13%左右。第三,世界经济仍处于危机后的恢复期。IMF在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预计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将在3.6%左右,高于2013年的2.9%,成为出口稳定增长的重要背景,预计2014年出口增长在9%左右。从最近两年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但国内就业并未出现很大压力也可以看出,目前7.5%左右可能就是当前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水平。因此,除非出现大的外部冲击,否则在当前水平上,GDP增速再出现大幅下滑的空间和可能性都很小。在综合考虑以上正反两方面因素的影响。预计全年经济增速能保持在7.5%-8%的区间内,全年GDP实际增速约为7.6%左右,较2013年略有下降。
面对经济金融形势与政策,金融企业应加快转型,积极应对经济增速放缓和结构调整对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提前部署,高度警惕融资平台财政风险向金融领域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