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城市导向系统的信息设计研究

2014-04-06

湖北社会科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武汉市导向信息

丁 颖

(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信息设计是人们对信息进行处理的技巧和实践。作为公共空间导向系统,其对于信息的传导需简明扼要,同时又兼具艺术性。因此,在保证导向的准确性与醒目性的同时又不至于破坏整个外部空间的韵味与格调则显得至关重要。随着经济发展,传统的导向设计显然已经不能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在信息爆炸时代,对文化的多元性认识使人们的审美理念也变得更加包容,针对不同审美主体的差异性,如何体现包容和尊重成为设计的主导理念。现代城市的导向系统设计在体现个性化同时,最终要形成完善、醒目、易识别的城市导向系统与标识。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以人的整体性为观照坐标,实现对都市化进程的全面把握,这是人文科学在角度上的独特性,产生都市化进程在时间、空间上的一种统观。”[1](p20)因此,研究城市导向系统的功能性分类、发掘导向设计中视觉质感构成要素及情感关联、加深导向设计系统性的理解和建立信息秩序化都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武汉市为例,探讨其城市导向系统的信息设计。

一、公共空间导向系统定义和设计原则

(一)系统定义。

公共空间的导向系统设计主要是针对城市中的公共空间,包括公园、图书馆、街道、公交车站、高速公路以及展览馆等公共场所,通过文字、图像以及声音等特定的标识对公共场所内的信息进行有效引导,为处于公共空间内的每一个人提供其所需要的信息,为之后的行为判断提供正确的指引,从而提高人们的出行效率和对整个公共空间的了解和熟悉。现代城市无论是土地面积还是城市人口都在不断向外延伸与增加,城市的内部空间变得越来越复杂与局促,现代城市让人们无法对城市的公共空间形成系统的了解,因此,有效的公共空间导向系统设计必不可少。而导向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可以真正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便利,满足人们的行为需求也成为定义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

(二)设计原则。

一座城市中若没有一套完整的导向系统,没有合理的道路指示牌、没有有效的公共空间指示标志,那么人们要想找一个目的地必将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城市导向设计的好与坏、合理与否不仅直接决定了人们的出行效率,更凸显了一座城市的文明化程度,在设计过程要遵循以下原则:

1.醒目性。作为人们出行的重要指示标识,要想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首先必须要醒目,要能够让人们注意到。若导向标识的设计过于暗淡或是与周围的事物相混淆,即便其内容设计得再好、表达得再清晰也无济于事。因此,设计中首先要保证导向系统中各种信息在使用的环境中容易被发现、导向要素重要信息易于被察觉。

2.识别性。导向设计的目的是引导不同种族、不同年龄、不同知识结构的人们用最短的时间到达目的地,所以,导向系统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不同人群的理解能力,根据人们的阅读偏好与习惯,通过文字、图像以及符号的结合使内容的表达更加多元化、层次化,增强内容的理解性,以更加容易的方式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清晰地获取有效的公共信息。

3.合理性。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虽然有了导向系统的指引,但是人们依然需要通过一定程度的寻找才能最终到达目的地,特别是对于游客以及对特定区域不熟悉的人更是如此。因此,导向系统的设计应该更加人性化,为不同的人群包括残障人士提供贴心的服务与人文关怀,充分考虑区域内的交通及道路状况,让每个人有均等的机会到达他希望到达的每一个地方。

二、武汉城市导向系统现状分析

武汉市作为湖北省省会,是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城市,也是华中最大的工业、商业城市。通过实地调查,笔者发现武汉城市导向系统并不完善,呈现出乱、杂以及标志不清晰等诸多问题,而且信息相互抵触、表现方式不统一,使得信息品质低和空间设施混乱,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形象。

(一)导向标识信息的密度偏失。

武汉是我国中部最大的省会城市、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产业城市和经济中心,也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其地理位置和高密度的人流量都彰显其城市导向标识的重要性。当人们来到火车站、汽车站等主要交通路口的时候,仿佛来到了一个交通标志的海洋。但目前武汉市导向标识信息密度偏失,有的地区往往很难找到一个可用的标识,比如,新投入使用的武汉高铁在建设时期就修建了系统且完整的标识,给乘车人带来了方便,但一旦走出高铁站口,往往看不到有效的标识,这一点在郊区新建的集中住宅区尤为明显,公交车站之间相距很远,没有相应的导向说明,很容易让初来人员迷路。[2](p38)另一方面,在老城区,由于交通标识密集建设,有的地方交通标志出现了重复,完全没有根据不同的景观需求以及文化内涵的表达而进行个性化设计,导致彼此之间的功能不协调,降低导向标识传达信息的效率。

(二)导向标识信息的不规范使用。

规范的城市导向系统是人们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向导。目前,我国对城市导向标识尚无成文规定,不规范、不合理的导向标识在武汉市随处可见。

比如一些公共场所使用“烟斗”作为男性卫生间的标识,容易让人误解为吸烟室而止步,同时对于青少年也造成了观念上的误导,容易诱导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发生。武汉市大型场所众多,有一些楼道的“火警疏散图”标识虽然箭头使用正确,但却在背景颜色上采用了红色标识而非绿色标识,容易让人错误地以为是禁止,表达了相反意思。还有部分高速公路上采用了蓝底白字“全程超速”指示牌,容易使驾驶员误解为“加速通过”的指示,结果超速行驶被开罚单。以上种种不规范的标识严重影响了武汉的城市形象,也给人们出行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三)对残障人士的考虑不周。

武汉市作为一个拥有百万级人口的大城市,目前尚没有一套专门针对残障人士的导向标识系统。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目前武汉市在设计城市导向系统中对残障人士的忽视,一定程度上也显示出了武汉市在导向系统设计中“冷漠”的一面。目前,武汉市大约有各类残疾人45万多人,他们由于身体的原因社会竞争力较弱,其家庭生活和社会地位通常也随着身体的残缺而受到影响,而武汉导向标识系统大部分为健康人群考虑,而很少考虑到残障人士。例如:包括全盲、近视、斜视、老花等等眼疾患者,他们需要通过文字尺度以及亮度来进行导向标识的识别,但目前武汉市在城市导向系统设计时候,没有考虑到这方面人群的需求。从这点也可以看出,武汉在城市导向系统设计时对弱势群体人文关怀不足,和周边省份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武汉城市导向系统的改善建议

(一)合理分配城市导向标识信息资源。

导向标识信息密度偏失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城市导向信息资源的整体布局,缺乏对标识信息系统设计的连贯性,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合理分配城市导向标识信息资源,将标识有机地与周边环境整合,特别是对于交通要道的标识和旅游景点的标识,还要将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导向标识、广场导向标识、旅游景点导向标识等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防止出现导向标识信息密度偏失而导致的信息资源浪费,甚至是对寻路行为形成阻碍。[3](p55)城市中心密集区域的导向标识往往属于不同机构管理,但是为了保证导向标识系统的连续性,应该在项目的开始就进行充分的实地调研,以确保标识的连续性以及和周边环境的整体和谐统一。对于车站周边道路距离节点越远标识就越少的现象,要综合考虑城市改造和新区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根据导向标识系统的功能和分类,将安装地点进行整体规划,有效缓解标识信息相互抵触的问题。

(二)导向视觉信息符号的人性化设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导向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导向系统设计要充分彰显人性化特征,突出对不同人群、不同层次和社会背景的人的考虑。比如单纯的警告性导向图形符号,容易产生恐惧和警惕感,这种单一而刻板的信息容易使人们产生厌倦心理,而如果能够通过具有美感或体验式情感设计的图标,可能使导向标识形式优美、内涵丰富,也使导向视觉信息符号更具有人性化。[4](p89)

导向视觉信息符号更要重视对城市弱视群体的人文关怀,例如,成年人和儿童对信息感知高度和能力不同,残疾人更需要从色彩或背景上进行考虑,需要考虑到他们对信息感知能力的区别,要综合使用颜色、文字图形等综合标识进行注释,最大限度发挥单体标识牌的指示作用,也可以避免重复标识带来的信息资源的浪费。又比如要在导向视觉信息符号的设计应用中充分考虑到听力和肢体方面有障碍人士的需要,充分发挥地面导向的指示作用,采用明亮的标号来进行导向,不但看起来直观,而且形成了视觉导向,方便有肢体障碍的人观看。

(三)景观与标识的有机融合。

首先,在城市街道设施中,将景观与标识有机融合,进行统一有序的规划,来改善道路空间系统,防止造成信息类别混乱而不容易识别的负面效果。其次,由于武汉是历史名城,也是我国重要的旅游城市,城市的景观设计对于推进城市品位,加快城市形象推广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城市改造和规划过程中,要彰显城市的人文特色、历史情怀和绿色理念。例如:在武汉的东湖改造中,既有天然的湖光山色,众多的湖泊与岛屿,同时还有包括黄鹤楼、湖北省博物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在内的人文景观,因此在导向标识的设计中既要注重与自然景观的融合,同时也要突出人文色彩。再次,要对信息类别进行差异性设计,让驾驶员在快速行驶的过程中能够更快地识别导向标识信息,从而在短时间内作出判断,避免由于识别导向信息而耽误时间或走错方向。最后,要进行人性化的公交站台设计,例如黄鹤楼附近的车站可以设计成古色古香的亭阁、辛亥革命博物馆附近的站台则可以设计成炮台的式样等等,透过一系列的个性化设计,在给每一位等候车辆的游客视觉享受的同时,展现武汉市的文化内涵与景点特色。

总之,城市化和全球文化发展的今天,城市发展变化的步伐加快,城市舞台的每个角落都可以构成城市的个性。因此,在城市导向系统的设计中,要严格按照导向设计的原则,深入剖析城市导向系统设计元素,创造鲜明视觉形象的同时实现美观与功能的统一。

[1]刘士林,耿波.城市科学理论建构与中国都市化进程[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2]向帆.导向标识系统的构建方法[J].中国标识,2010,(10).

[3]沈雷,刘金亭.公共环境导向系统与城市形象系统[J].美术大观,2006,(10).

[4]向帆.导向标识的信息界面设计之二——导向标识的文字设计[J].中国标识,2010,(12).

猜你喜欢

武汉市导向信息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武汉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成功举办
“偏向”不是好导向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订阅信息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展会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