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风险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动态
2014-04-06卢星辰
卢星辰
(安徽科技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一、创业及其相关概念
(一)创业的基本概念
“创业”一词虽然早在18世纪就备受关注,但时至今日,关于“创业”这一概念的准确定义仍众说纷纭,未能达成广泛共识,而理解“创业”概念是进行创业相关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创业”一词在英文中有多种表述,表示创业者有“entrepreneur”,企业创业的活动可以称之为“business venturing”,“corporate venturing”或者是“entrepreneurship”。在国外的学术界普遍采用“entrepreneurship”来表示“创业”这一研究术语。《英汉双解剑桥国际英语词典》中,将“创业”定义为一种商业组织或者一种可以赢利的计划。[1]美国著名管理学家Peter F.Drucker将创业行为视为一种需要组织,并且能够按照一定程序组织起来的系统性活动。Mair(2001)认为,创业是创业者个人在一个较为广阔的层面,通过对创造性资源的有效利用,而主动完成的一系列创新行动和实践的总称。[2]Ronstradt(1984)则将创业看作是创业者能够主动创造或参与创造财富的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Morris(2003)认为创业是开创新事业,创建新组织的过程。[3]按照Timmons(2003)的创业教育与管理领域的经典之作——《New venture reation》从另一个角度对“创业”进行了概念性界定,即“创业”是一种包含思考、推理的行为方式,并要求在机会的驱动下,需要通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力。[4]美国学者Paud.D.Reynolds教授则把创业概念延伸到从人们创业意识产生之前到企业成长的全过程,他认为创业应该分为四个阶段:(1)未成年;(2)创业行动开始之前;(3)着手企业创办;(4)企业发展壮大。[5]国外比较流行的创业定义却是H.H.Stevenson(1985)提出的:创业是创业者个人或群体,追踪和捕获机会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与当时控制的资源无关。[6]
在国内,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中给“创业”定义为:“创立基业”。清华大学罗建北教授认为,创业的核心要素应该是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理念创新等两个方面;同时创业应该是一种实业,通常要经过调研策划、市场融资、商业化运营等一系列过程。台湾中山大学刘常勇教授指出,创业是指创业者依自己的智慧及能力来创造一个新的组织,包括新企业的成立、新单位的设立,还包括创造出新的产品或新的服务,以实现创业者之创业根本目的。实际上,创业活动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自然过程。[7]目前国内学界被普遍接受的“创业”定义,首推复旦大学李志能、郁义鸿教授对“创业”的经典概括,即: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的产品、服务或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8]
考察创业各种定义中的关键词,出现频率最多的就是“开始、创建、创造”;“新事业、新企业”;“创新、新产品、新市场”;“追逐机会”;“风险承担、风险管理”;“追逐利润、个人获利”;“资源新组合”;“管理”等。[9]
结合国内外两个方面的概念特征,本文认为,“创业”是为了满足市场和创业者个人需求,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发掘潜在机会并由此创造新颖产品、服务或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从创业意识产生到企业成长的全过程。这涵盖了创业的基本功能和区别与其他活动的本质特征:一是创业是创造出“更多价值”的产品、服务的活动;二是创业可能获得金钱的回报、心里上的满足和良好的社会地位;三是创业需要投入一定时间和付出相应的努力;四是创业需要承担相应的财务、精神和社会风险。
(二)大学生创业的基本概念
近年来大学生创业问题越来越受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大学生属于具备高级知识的人群,并且经过多年的教育以及背负着社会的种种期望,在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大学生创业也成为大学生就业之外的新兴的社会现象。但对于“大学生创业”的准确界定在国内并没有形成一致意见。一些学者认为,所谓大学生创业,即在校大学生或毕业后三到五年内的学生,作为一个创业者开展企业创建和发展活动,或成为创业活动推动者,发现、创造和使用商业机会,创建新的企业,并将各种经济要素以创新的方式结合在一起,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经济活动。郭必裕(2002)认为大学生创业有狭义和广义上的区分,狭义上的创业,仅指从事商业行为;广义上的创业,泛指投身各种事业。秦泅美(2001)认为,大学生创业是指在校大学生以及应届毕业生开展自己商业创造的行为。[10]
目前国内较为普遍的“大学生创业”定义:即大学生个人或群体为满足自身和社会发展需要,利用其自身能力和可以控制的现有资源,在市场环境中捕捉和把握机会来创建企业,打造新的产品和服务,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整个过程。[11]这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指在校大学生兼职创业;另一种是指应届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三年内开始创业。这一点最好的例证就是,我国最近几年出台的有关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和鼓励政策中,反复提到应届毕业生或毕业后三年内开展创业,依然可以享受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创业基础理论研究
创业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其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国内外学者在其概念上的研究仍是见仁见智,这使得学者们难以在基本问题上达成共识,但也为创业理论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早期创业研究侧重于考察创业者基本职能、个性心理与行为特征和社会文化背景。随着研究的深入,以环境和过程为导向的研究愈发受到重视,研究视角也从经济理论、个性心理与行为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发展到资源观、机会观和社会资本观等;研究领域从创业活动的现象与本质、创业层面的个体、群体、组织和社会,逐步扩展到创业环境与创业活动的关系、创业机会、创业管理等。Gartner(1985)认为,构成创业过程的核心要素是个人、环境、组织和创立过程四个方面;[12]Christian(2000)认为,创业者与创业行为是创业过程中的两大关键要素,创业过程实质上是在外部条件作用下的创业者与创业行为密切互动的过程。在此基础上,Christian提出了基于创业者和创业行为互动的创业过程的理论模型。[13]在国内,如张玉利等人(2003)提出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企业家创业行为理论模型。
(二)创业风险理论研究
“创业风险”这一表述,在有关创业的研究中屡被提及,但关于“创业风险”的准确界定,目前学术界仍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实际上,关于“风险”的内涵,美国学者A.H.威雷特早在1901年就对此进行了研究,他认为“风险是在不愿发生的时间内发生的不确定性的客观体现”。[14]国内有学者认为,风险指某一行动有多种可能的结果,而且事先估计到采取某种行动可能导致的结果以及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目前学界多将“风险”界定为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风险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损失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至于创业风险,大多数国内外学者都只针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或角度来界定,站在创业企业角度对创业风险的研究还较少,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创业风险研究更是凤毛麟角。Timmons和Devinney将创业风险视为创业决策管理中的一个关键要素,这其中包括处理进入新企业或新市场的决策环境,以及新产品的引入等内容;Brockhaus(1980)和 Bird(1997)侧重于创业者风险倾向的研究;Gerosa、Nasini(2001)侧重于创业风险分析和管理的研究;[15]我国学者赵光辉(2005)重点从创业人才角度来认识创业风险,他认为创业风险实际上就是在创业过程中因人才的流动和管理产生的风险。[16]目前学界对大学生创业风险与应对方面的研究和实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并未形成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更多的还处于一种学界的讨论和实践的摸索之中。但近年来,随着政府和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重视,学界的研究也在积极跟进,对大学生创业过程的风险及其保障问题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如王赛芝(2011)从组织设立、组织运营、组织终止等方面对大学生创业可能涉及的风险进行了论述;[17]朱文星(2009)则侧重论述了大学生创业法律风险对策研究的目标和内容;[18]陈力(2009)则重点提出了大学生创业中财税法律、金融等方面的风险防范措施;[19]陈仲华(2011)基于大学生创业的现状而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等。[20]
三、结语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外针对大学生创业风险的认识与应对策略的构建这一问题的研究上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是关于“创业风险”的概念界定,目前国内理论研究只是从某个层面展开,而且更多的是将创业概念与风险概念简单“相加”,或直接复制国外概念,并没有将“创业风险”作为一个固定概念进行专门定义;二是目前“创业风险”的研究覆盖面较窄,极少围绕大学生这一个特殊群体单独进行创业风险方面的探究,无形中形成了一个理论和实践的真空地带;三是国内外学者更多关注创业风险识别、评估的方法以及创业风险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对系统全面的创业风险防范策略并不多,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四是研究方法上单一,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实证分析较少。这些都导致了目前还缺少从宏观上研究大学生创业风险与应对策略的理论文章,实践层面也没有建立起可操作的具体应对措施。而这又恰恰是指导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的重要前提
因此,在全面准确大学生创业风险及其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构建出全面系统的风险应对策略,以最大限度降低创业风险,提升大学生自主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就显得尤为迫切。
(注: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大学生创业与风险防范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K2013A050)
[1]孔大超.基于GEM模型的皖江城市带创业环境实证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0-11.
[2]陈仲华.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8.
[3]Morris.M.H,Kuratko.D.F,CorporateEntrepreneurship[M].Harcuort College Publishhers.2003,(4):13-18.
[4]杰弗里·蒂蒙斯,小史蒂芬·斯皮内利.创业学[M].周伟民,吕长春,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5]池仁勇.美国社会对创业支持的多层次性和阶段性分析.中外科技信息,2002,(12):30-32.
[6]Stevenson H.H.Robert M.J.Grousback H.I.New Business Ventures&the Entrepreneur Homewood.IL.rwin.1985.
[7]杨华初.创业投资理论与运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9-30.
[8]李志能,郁义鸿.创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1.
[9]张玉利,陈寒松.创业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10]高建.中国的创业活动更趋活跃一来自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的分析[J].中国经济投资,2007,(9):66-67.
[11]吴丹丹.云南省大学生自主创业机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1.
[12]Gartner,W.B.,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describing the phenomenon of new venture cre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ew,1985,10(4):696-706.
[13]Christian Bruyal,piere-Andren Julien.Defining the Field of Research in Entrepreneurship[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0,(16):165-180.
[14]郑健.物流外包风险预警系统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8.
[15]刘湘琴,等.创业及创业风险研究视角述评[J].商场现代化,2008,(31):232.
[16]赵光辉.论人才创业风险的来源与控制[J].当代经济管理,2005,(4):109-116.
[17]王赛芝.刍议大学生创业的法律风险及风范[J].经济研究导刊,2011,(3):100.
[18]朱文星.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法律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6):90.
[19]陈力.大学生创业中的法律保障问题探析 [J].开封大学学报,,2009,(3):11.
[20]陈仲华.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3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