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实践育人探索
2014-04-06张丹
张 丹
(武汉纺织大学 传媒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任务、性质、作用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特别是90后大学生价值取向多样,网络的负面影响,心理问题的凸显,思想政治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因此,如何探索一套科学、行之有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效机制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武汉纺织大学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有50余年的历史,领导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工作的重要“一翼”来大力推进,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与探索,笔者通过“围绕一个中心任务,加强两个课堂建设,强化三个服务职能,建立四个特色基地,健全五大服务体系,加强六个方面的建设”,全面构建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新格局,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关注普遍群体向个性化指导、由粗放式向科学化专业化、由被动处置向预警掌控的转变,已基本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且颇有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围绕一个中心任务,形成全员育人的格局
武汉纺织大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十六号文件的有关精神,坚持学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断完善党委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各部门分工协作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学校主导、学生工作部门主抓、院系所学生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工作机构逐步从行政化转向了服务型。学校党委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指标体系,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为学生工作定思路,定政策,定计划。党委领导班子带头,定期举办书记、校长与学生的座谈会,搭建了校领导与学生直接交流沟通的桥梁。学校建立了思想政治工作考评机制,要求辅导员和班主任、干部和教师等四支队伍都要承担全过程育人的职责,强调所有岗位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课堂都是育人阵地,教师和导师都是育人的骨干力量。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学校教育的全部过程,贯穿在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二、加强两个课堂建设,实现无缝对接
学校深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把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阵地,有效地融入教书育人的中心环节的同时,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每个学生的业余生活:通过指导时代青年理论学习实践团、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等理论学习型学生社团,把大学生的兴趣导向引到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找准切入点,通过学习交流、外出参观、志愿者服务和报告讲座等活动载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建立辅导员博客、“红色网站”互动讨论,发现学生的思想问题,分类整理,为实效性教育提供最鲜活的素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进一步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党员学生骨干为主体的四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通过他们有效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了教学第一课堂、课外第二课堂,同时主动、有效拓展、掌握和利用网络教育阵地,创设了网络学习讨论平台,强化网络引导和教育,占领网上思想教育阵地,开展互联网知识竞赛、网页设计大赛,培养组建了一支网络监控队伍和网络评论员队伍,成立网络短信平台,及时进行网上舆情监控和舆情引导工作,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一、二课堂的有机融合。
三、强化三个学生服务部门职能,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学校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强化了心理咨询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和资助中心三个学生服务部门的职能。学校依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搭建集服务、培训、研究三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形成了校心理咨询中心、学院生活指导室、班级心理联络员、宿舍心理健康使者的四级心理防护体系。学校坚持就业教育前移,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生涯规划、就业咨询、签约管理等综合服务,成立了“职业生涯教研室”,引进“职前教育”网络学习系统,全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断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奖、助、贷、勤、补、免”六位一体的资助体系,确保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受到关心、学习安心、家长放心。
四、建立四个学生特色基地,创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模式
(一)建立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基地,使之成为新生学习成长的摇篮。以新生的适应性教育为切入点,扩展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主要包含新生学长培训、专业技能培训、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业能力培训、学习科研能力培训、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等内容,推行“学长制”,高年级学长帮助低年级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逐步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教育模式。
(二)建立大学生励志成才服务基地,使之成为大学生成才进步的加油站。以励志为基础成才为目标,搭造大学生励志、实践平台服务基地,鼓励学生克服生活、经济等各方面的困难,实现自我价值。基地从工作形式上规划,在工作方式上双向交互式,在工作内容上全方位育人,在资源形态上整合共享,使基地成为了学生受教育、增知识、长才干的发展平台。
(三)建立大学生创业实习创新基地,使之成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实验区。基地激发学生创业活力,营造创业环境,为大学生科技创业助跑。建立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试点,加强学生与在孵企业、技术创业者的深度交流,帮助学生分析优劣,弥补经验不足,根据需求成立多个“大学生模拟创业工作站”,“科技创业中介服务室”,为学生提供便利、安全的工作环境。基地集聚整合社会资源,培育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为国家培养大批的创新创业人才。
(四)建立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教育基地,使之成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孵化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学校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基地通过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素质提升交互作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基地开展了特色鲜明的系列教育活动,教育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
五、健全五大服务体系,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平台
学校始终清醒认识到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与为学生办实事、解实困紧密结合起来。学校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在就业、学业、资助、心理教育、生活条件等五个主要方面,不断搭建学生成长发展平台。其中,学生工作部门与教学、管理、服务部门有机协调配合,共同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政策、实施方案。以有效指导为核心,建立了学业与职业生涯设计立体化的综合就业指导体系;不断完善的学生资助体系,实现了“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科学;构建了纵向与横向立体交叉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探索出一条后勤改革发展与学校育人工作有机融合、相互推进、同步提升的“大服务育人”的新路子,真正实现了五大学生服务体系的相互融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六、着力六项建设,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一)着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生活,打造品牌。校园文化是长效机制的载体,具有独特的教育渗透功能、目标导向功能、凝聚激励功能、行为约束功能。以构建特色校园文化为主,把凝练和培育学校精神作为工作重点,充分挖掘学校历史传统宝贵资源,使学校精神内化为广大学生的精神素质,依托学生会、社团联合会,开展一系列的科技文化活动,弘扬求实的学习风气,积极推进了知行创新教育。实施了“知行?卓越”工程,开展“创新实践”计划、“学习精英”计划,开办了“读书修身”、“心灵之约”等特色网站,营造了浓郁的校园学风。学校每年以思想学术节、文化艺术节和科技创新节等“三大节日”为抓手,深入开展开展活动150余项,参与学生达75000余人次,活跃校园文化艺术氛围,综合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
(二)着力加强学生党员建设,学习理论,引领航向。为破解学生党员奉献无载体的难题,坚持开展 “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个班级一个亮点”和“党员岗位责任制”党性锻炼活动,学校实施了学生党员“定岗定责”计划,实现了学生党员的“三个有”,即“衡量先进有标准,开展工作有阵地,行使权力有着落”,激发了学生党员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党员“想作为,多作为,争作为”,的热情逐渐高涨。通过学生党员上岗服务,使广大学生党员由过去的不愿管事、不会理事、不便做事变为现在的“在岗有责、依职服务、按责理事”。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明显提升,学生党员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三)着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呵护心灵,健康成才。加大投入完善设备配置和场地建设,建立“学校—学院—辅导员—班级、宿舍—学生”五级联动防护网。领导小组负责全面规划、督导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学生处负责全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三个一”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延伸工程,每个二级学院有一个“心灵支部”,每栋宿舍楼有一名“心语天使”,每个班级有一名“心理联络员”,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学院、深入班级、深入宿舍,促进学生健康成人成才。
(四)着力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增长才干,提高能力。学校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形势政策教育、服务国家社会、创业就业、理论学习、团日活动、专业学习、科学研究等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进社会实践的制度化、基地化、项目化和品牌化建设,在全国各地建立一百多个社会实践和科研教学实践基地,推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辐射全国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心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增强对祖国的责任感、使命感,提高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
(五)着力加强学生自我教育,修炼内功,提升素养。自我教育具有重要的“养成教育”属性,也尤其需要受教育者的主体实践。学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探索建立学校与学生的互动机制,培养学生教育主体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成立学生自治组织。校学生会开展师生面对面活动,首先收集和了解学生关于学校建设及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每月邀请相关职能部门现场办公解答,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学校注重将自我教育的理念贯穿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中,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统领学术活动、社会实践、勤工助学、文体活动等,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寓教育于学习、于实践、于娱乐,达到“于日常”。
(六)着力加强学生社区工作,拓展渠道,优化服务。学生社区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空间和场所,学校在每栋宿舍设立社区辅导员,并将社区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构建了全方位覆盖的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体系,做到了“哪里有学生,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就做到哪里”,从而使之更快、更实、更活。
(七)着力加强安全教育管理,珍爱生命,维护稳定。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安全稳定重于泰山,构建了“教育—预防—应急—疏导”一体化的工作机制,确保学生长久安全和稳定。开展以警示为主的教育机制,激发大学生“居安思危”的意识,增强安全防范本领;以查察为主的预防机制,“防患与未然”排查各种征兆和苗头,他查和自查有机结合,增强防御;以拯救为主的应急机制,每学期组织演练,教会学生如何自救;以消解为主的疏导机制,为将安全问题化“有形”为“无形”,化“突出”为“云散”,用正确的思想说服人,用科学的方法处理事,建立多种对话互动渠道,保证全院信息畅通,全面构建安全稳定长效机制,构建和谐校园。
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任重而道远。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从高校校园文化到社会文化环境,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方法到广大大学生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素质,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到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拓展等等,无不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实事求是,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出发,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以生为本,从不同角度全方位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建立全方位的长效机制,共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长足发展。
(注: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之人文社会科学、软科学类青年项目,项目编号:2010b159)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号)[N].人民日报,2004-10-15.
[2]刘平安.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新途径[J].教育探索,2007,(9).
[3]陈跃.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育,2007,(10).
[4]张正瑞.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