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标记理论视角下的喜剧小品分析
——以赵本山小品为例
2014-04-06王小娜
谢 刚,王小娜
(1.吉林大学 农学部,吉林 长春 130062;2.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语用标记理论视角下的喜剧小品分析
——以赵本山小品为例
谢 刚1,王小娜2
(1.吉林大学 农学部,吉林 长春 130062;2.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喜剧小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已经广范围为大众所接受,喜剧小品糅合戏曲艺术,相声,等艺术形式,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喜剧小品如今已成为一种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一门艺术。观众在小品演员嬉笑怒骂,轻松诙谐的表演中对生活,和社会中的问题得到了灵感和启示。从语用标记理论的视角阐释喜剧小品的语言幽默着重分析赵本山喜剧小品,试图从言语交际的角度分析喜剧小品的幽默机制,并揭示喜剧小品幽默产生的要素。
语用标记理论;喜剧小品;赵本山
一、研究背景及理论背景
把春晚喜剧小品作为主要考察对象,喜剧小品的发展可大致分为两个时期:探索期(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和成型期(90年代中期至今)。(屈菲:2007:25)。喜剧小品发展初期主要以肢体表演为主,脱胎于话剧表演,缺乏言语幽默型,影响力不大。1990年赵本山首次亮相春晚的舞台,并以一个淳朴东北农民的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和淋漓尽致的表演征服了全国观众,并由此开创了东北喜剧小品一统天下的时代。因此本研究以赵氏小品为研究对象具有时代性和概括性。
赵氏小品的广泛接受性毋庸质疑,赵氏喜剧小品已经成为春晚亿万观众的期待。对赵氏小品的学术研究方兴未艾。研究基本可以分为语言学研究和艺术学研究。语言学研究主要有:李海英的《赵本山小品语言艺术研究》,王亭,曲美燕的《赵本山小品修辞歧义成因探源》,宋群的《赵本山喜剧小品言语地域时尚色彩的渗透与碰撞》,李莉莉《赵本山小品中幽默的预设研究》,以及张丽红《语言的游戏和狂欢》——赵本山的小品语言的独特艺术风格等。从艺术学角度剖析的文章主要有:陈开举的《重述中国农民形象(赵本山小品研究1995~2000)》,张锐的《赵本山喜剧:农民复现》,张维的《异乡人的诉求——赵本山春晚小品研究》等。
本文主要从语用的角度探讨赵本山喜剧小品的幽默,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以往对于喜剧小品的语言学研究只停留于语言的呈现特点,基本属于描述性的,没有挖掘喜剧小品中产生幽默的语言使用机理。
第二,对于赵本山喜剧小品的概念存在误解,赵本山对于推广东北喜剧小品居功至伟,但是更重要的是为赵本山量身定做喜剧小品的文艺创作家,因此,分析喜剧小品的语言创作机制不可忽视。
第三,语用学是关于交际中言语使用的学科,随着语用学的发展,语用学理论(如指示,预设,蕴涵等)日新月异。用发展的语用学理论审视一切语言现象不仅可以进一步加深我们对日常语言使用的理解,而且可以使理论不断扩展。语用标记论,就是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用语用标记理论解释喜剧小品幽默创新了对喜剧小品的语言学研究。
二、语用标记论与喜剧小品言语
标记理论(Markedness Theory)是结构主义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由布拉格学派(the Prague School)的音位学家首创于20世纪30年代,是布拉格学派对语言学的重要贡献之一。根据 《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理查兹,2000:276)的定义,标记理论认为:“世界上的各种语言中,某些语言成分比其它的更基本、更自然、更常见(是为无标记成分),这些其它的语言成分称为有标记的。”标记性反映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如:音位、词法、词汇、语法、句法等。语用标记论发端于对布拉格学派标记理论的思考,提出言语交际中某些言语的语用标记性强于其它,体现在这些言语的元语用意识强推理所耗费的心力大。无标记性是普遍的,常用的,体现在日常的原意言谈。无标记表达式的元语用意识低称为“无标记项,人们以无标记项为参照认知的,意外的,元语用意识高的表达式就是标记项(侯国金:2005:43)。”
这样看来好像语用标记性是一个基于语境模糊而琢磨不定的概念,那么我们怎样识别言语在使用中的标记性呢?如何利用言语的标记性达到交际意图呢?可以肯定的说,修饰性言辞都具有强标记性。然而,虽然日常交际中修辞性言辞占据的比例远远少于常规的语言表达形式,我们在使用语言表达思想和解读他人的思想时还会附加和读解出字面之外的含义。早期的语用学家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解决这个问题。最具有影响力的要属格莱斯(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后来,利奇(1983)在此基础上补充了礼貌原则。莱文森(Levinson)进一步修正了格莱斯的合作原则,他认为关系原则蕴含在数量原则,信息原则和方式原则当中,而且这三个原则发生矛盾时,运作顺序是不同的,数量原则〉信息原则〉方式原则。
合作原则以及后格莱斯主义提供了言语交际的一个范本,然而,由于思维具有复杂性,这就决定了言语交际的复杂性。在现实言语交际中的刻意言谈也就是字面言谈少之又少。虽然,合作原则以及后格莱斯主义提出了违反会话原则即产生话外含义,但是,没有具体指出在交际中使用什么样的语言手段会产生话外含义,这些语言手段的特征是什么。因此,语用标记理论进一步修正了合作原则以及后格莱斯主义的一些原则。
幽默风趣的语言是喜剧小品的灵魂,喜剧小品的构思与创作集中体现在语言的奇思妙用。喜剧小品的语言具有三个特点:通俗性(即大众性),创新性和幽默性。喜剧小品中大量运用各种语言手段来达到传达信息营造幽默气氛的目的。例如在喜剧小品中大量使用押韵,谐音,有意错读,停顿,断取仿拟,别解等修辞手段以及方言的大量使用。除了运用语言手段,喜剧小品还对交际中的逻辑进行后台操作,通过语言使用的逻辑谬误达到喜剧效果。无论是语言修辞,方言还是运用逻辑手段,喜剧小品中的语言较之日常交际会话具有强标记性。
三、赵本山喜剧小品的语言语用标记手段
通过对赵本山喜剧小品的文本分析,我们大致可以把剧本中具有语用标志性的言语分为两大类:微观的,具体的言语使用。这里主要指修辞类用语;对语言逻辑的合理运用。这里的合理运用指的是宏观上符合交际意图的逻辑运用和微观上制造逻辑谬误的有机结合。下面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来看一看这些具有语用标记性的话语是怎样实现交际目的,达到幽默效果的。
(一)修辞性言辞的语用标记性
所谓修辞活动,也就是交际活动,就是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活动。在交际活动中,人们运用语言,总不会是消极的,总是有意或无意在追求最佳表达效果,严格的说,为了达到预期的最佳表达效果而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的过程就是修辞活动。(王希杰:1983:4)修辞言语是具有语用强标记的交际手段,因此,能是交际目的最佳化。赵本山的喜剧小品大量运用了押韵,仿拟,曲解,方言等修辞手段,使语言的趣味性和幽默性发挥到了极致。在赵本山的喜剧小品中,修辞性言辞可分为两类:语音,词汇类和形式类。语音,词汇类修辞主要有押韵,双关,婉曲,夸张,拆词,拆字,仿拟等。形式类主要有对偶,排比,顶针,回环,顿跌等。
押韵,俏皮嗑,歇后语的使用是喜剧小品幽默要素之一。如《昨天 今天 明天》黑“土”,七十“五”,属“虎”,老“母”的和仄,押韵,尤其是对“老母”一词的刻意曲解更加强了幽默效果,一对东北老农夫妇的幽默风趣活灵活现的展现在观众面前。再如《拜年》《心病》中充分运用了东北方言的俏皮嗑的押韵特点,同《昨天 今天 明天》一样,几个押韵字词的使用突出其在语境中作用,具有强标记性。小品《红高粱模特队》通过谐音双关刻意制造了名字与“小贩”的联系,幽默,诙谐,突出了典型东北农民语言的幽默风格。大词小用指的是把适用于甲场合的词用于乙场合,而甲场合比乙场合更为正式,庄重。形式上的矛盾便造成了幽默风趣的情调。(王希杰:1983:308)
(二)语言逻辑谬误的语用标记性
“幽默源于生活;逻辑基于生活。共处于生活,幽默和逻辑才有了‘缘分’。”(周敬钊:1993:1幽默逻辑说)陈克守指出“幽默与逻辑关系密切,绝不是风马牛不相及。幽默离不开逻辑。”“逻辑是构成幽默的因素,而且是重要的因素。”幽默语言表达的往往是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逻辑谬误的使用违反了合作原则,产生了言外之意,因此在于用上具有强标记性。逻辑谬误的方式主要有概念误解,判断谬误,错误推理。
“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的思维方式。”(吴家国:2000:25)对概念的刻意误解是幽默的一种表达方式。概念误解有以下几类:内涵的误解和偷换概念;不同类别概念的混淆;概念外延过宽或过窄以及概念不明晰等。《昨天,今天,明天》中提到的“家用电器与”“手电筒”属于概念外延过宽,《钟点工》中对“三陪”的解释属于概念的误解,以及其中的提到的“克林顿”、“普希金”和“叶利钦”等属于概念的混淆产生的错误搭配。逻辑判断在语言中由语句来表达的,借助语句和判断这种非一一对应的关系,可以创造和表达幽默。(尉万传:2009:88)判断失误的种类很多,有歧义判断,关系判断失误,选言判断失误,联言判断失误等。《卖拐》中“杀驴”和“杀猪”的桥段属于对排中律的违反,
四、结语
喜剧小品中的言语属于强标记性的语言使用现象。对喜剧小品的语言研究单纯的停留在语言微观领域和宽泛的探讨都是不妥的。语用标记论是同合作原则以及新格赖斯主义一脉相承的语用理论。本文通过对修辞性语用标记和逻辑谬误语用标记在赵氏小品的应用进行了探讨。语用标记论的解释功能有待于进一步延伸,对于语境的语用标记性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而对于喜剧小品的语言学研究将不断拓展到其他学科领域。维特根斯坦认为,每种语言游戏都是对语言的一种使用。(涂纪亮:2007:18)如何玩好喜剧小品这个游戏是值得语言研究者关注的课题。
[1]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侯国金.语用学大是非和语用翻译之路[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4]侯国金.语用标记价值论的微观探索[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5]陈开举.重塑中国农民形象——赵本山1995-2000年小品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6]胡范铸.幽默语言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
[7]吴家国.普通逻辑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涂纪亮.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研究/英美语言哲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9]金岳霖.形式逻辑[M].北京:人民日报社,1979.
[10]尉万传.幽默言语的多维研究——语言,逻辑,语用,认知[D].浙江大学,2009.
[11]邓梦兰.赵本山喜剧小品言语幽默的偏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12]屈菲 东北喜剧小品及其文化意义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13]张丽红.语言的游戏和狂欢——赵本山小品语言的独特艺术风格[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vol1,2009.
[14]侯国金.语用含糊的标记登记和元语用意识[J].外国语vol155,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