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农田水利基础 建设幸福美丽新村
2014-04-06
(广元市人民政府,四川 广元,628017)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始终遵循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题,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为综合载体和主要抓手,在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扶贫攻坚、深化农村改革上求突破的“一主一园三突破”的“三农”工作思路,完善提升10年前由我市创造并全省推广的“六个一+三配套”的户办工程模式(每户建一个经济园,一口沼气池,一个防旱池,一眼卫生井,一条硬化路,一套生态农居;退耕还林、改田改土与农业调整结构配套,路渠园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庭园经济与庭院文化建设配套),推动形成“突出三规、配套三网、建设三区、创新三制、实现三效”的“五个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园区化发展路径,为广元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奠定了坚实基础。
1 突出三规:规划、规模、规范
一是规划引领。坚持全市农建规划一盘棋,运用“多点多极支撑”理念,按照“统一规划、确立主导、整合资金、组装配套、成片成带、梯次推进”思路,围绕每年建成10个万亩亿元现代农业园区和200个生态小康新村,突出以广陕、广甘、广南高速公路和绵广、广巴高速公路沿线区域,兼顾发展北部山区、移民安置区的“一纵一横两区”布局重点,统筹农建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行业规划、专项规划等多规衔接、无缝覆盖,有效解决了规划相对零散、前瞻性不强等问题。
二是规模发展。打破县级和乡镇界限,推行园套园、园带园、园联园“群园发展”,跨乡连线,跨县成片,集中推进,集约开发。现已建成61个万亩亿元现代农业园区,形成以主要交通干线、骨干水网、现代农业园区、幸福美丽新村为内容的“长藤结瓜”式农建格局。
三是规范建设。坚持“一张蓝图管到底”,农建规划通过联合审查后严格刚性执行,避免规划、建设“两张皮”,防止临时动议随意改变规划或乱铺摊子;根据产业算水帐,科学确定用水需求,合理布置水源水网工程,推动山水田林路村综合建设同步实施、工程质量同步监管“双同步”,保证工作推进“不闪火”、“不降标”。
2 配套三网:水网、田网、路网
一是核心抓好水网。以6个县区实施小农水重点县项目为依托,坚持大中小微并举、修改扩齐进、蓄引提节结合,配套蓄水池、供排水渠、喷滴灌网等生产设施和景观水利设施建设,科学设置卫生井、集中供水站等人畜安全饮水设施。建成1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开工3座中型水库,新增和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万hm2。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和农户、新村、集镇供水,向农村延伸城镇供水管网,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8%以上,新解决15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
二是统筹建设田网。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以田型调整和土地平整为重点,持续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基本农田整治、土壤改良和田间配套设施综合治理;新建高标准农田0.97万hm2,培育壮大了粮油、红心猕猴桃、木本油料、蔬菜(含食用菌)、茶叶烟叶等优势主导产业。现已建成农田水利覆盖的产业基地26.53万hm2。
三是重点建好路网。坚持“一条路就是一个经济带”,加快黑色油路标美化,提高通行通达标准和承载能力,新建交通通达通畅工程2336km。推进农村机耕道向田间延伸为生产作业道,方便农业机械进入田间作业,新建机耕便民道2223km,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39%。
3 建设三区:现代农业园区、乡村旅游景区、新型农村社区
一是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市场的办法,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各类资源与园区建设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园区的聚合和带动作用,把企业、业主、营销组织等市场主体引向园区,把资金、人力、能源等要素配置到园区,实现农科教结合、产供销配套,计划用8年时间建成百个核心面积超百万亩的集产业、新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相融配套的现代农业园区。
二是建设乡村旅游景区。按照景点景区的标准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取向,着眼一个园区就是一个乡村旅游观光主题,围绕游客白天生态观光游,晚上留宿赏农家夜景,配套建设餐饮、娱乐、休闲、观光相配套的星级农家乐、生态山庄,实现一三产业互动共赢。建成1个4A级、4个3A级景区,16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示范点。如苍溪县已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三是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按照“产村一体”同步提供集中供水、连户道路、庭院美化、污水排治等生活性基础设施服务,融入产业文化、环境文化、民俗文化,充分彰显川北农村生态田园特色和“农家情趣”,不断改进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现园区、社区与农建示范“完美结合”。全市已建34个新型农村社区、1587个生态小康新村。
4 创新三制:党政推动、资源整合、经营管护
一是创新党政推动机制。坚持“党委落实领导、政府落实责任”,健全以党委主要领导亲自抓、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农田水利建设责任制,完善农建工作“一个现场指挥部、一位驻点领导、一套考核办法”的工作推进机制。在市上加强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强力推动县区整合资源、乡村组织发动,通过一事一议、民办公助等方式,每年引导群众110余万人次投身冬春农建大会战。
二是创新资源整合机制。坚持以园区统筹项目、以项目统筹资金,整合土地整理、以工代赈、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测土配方施肥、育土工程、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扶贫开发、生态建设等项目,实行集中投入,实现项目的集聚效应。打捆本级财政产业化和新农村资金、科技三项经费、农业保险、贷款贴息等支农资金,增强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建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平台,带动专合组织、龙头企业及广大农户投资,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规模发展。2013年累计投入资金53.2亿元,同比增长20%。
三是创新经营管护机制。全面完成城乡水务管理一体化、林业园林管理一体化改革,推动农村“七权”为重点的产权体制改革,推进集约化经营,促进农村居民就近就业、就地城镇化。创新农建科技运用,创造性地把互联网技术引入到农建领域。苍溪县柳池农建项目示范区建成全省首个智慧示范区。对不同性质的农田水利设施,按照“公益性工程政府保障、经营性工程推向市场、准公益性工程民办公助”的原则,差异化落实政府、业主、群众的管护责任。大力推广协会、服务队等农民互助式农建设施管理服务组织建设,落实村级管理员3000余人,管护服务能力覆盖全市70%以上的耕地面积。
5 实现三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一是创造经济效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全面发展,大幅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了优势特色效益农业集中连片发展,带动了“一园一主业、多园一主业、园园有特色”,园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25%。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现5235元,增长13.8%,居全省市州第4位。
二是体现社会效益。通过健全项目竞争实施体制,项目优先支持组织领导得力、群众积极性高、产业基础条件好、辐射带动作用大的区域实施,乡村软硬环境得到治理,群众主体作用得到发挥,自我发展能力得到增强;农田排灌能力、土壤培肥能力、农机作业能力的提高,有效减轻了劳动强度,巩固了防汛抗旱减灾成果,成功应对了今年年初长时期冬干春旱和主汛期内7次罕见特大强降雨等极端气候灾害。
三是彰显生态效益。通过生态环保、科技措施的跟进,实现了种养殖业全面、全域无公害认证。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承载相协调,森林覆盖率达54%,沼气入户率达73.64%。建成全省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省环境优美示范城市和沼气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