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示范区建设的成效与问题

2014-04-06

四川水利 2014年4期
关键词:示范片农田水利示范区

, ,

(四川省农田水利局,成都,610015)

四川是农业大省,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繁重,实施综合示范区建设要求迫切。近几年来,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议和2013年省委、省政府1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规划,通过农建综合示范区建设,大力实施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推进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丰富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内涵和外延,为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改善生态环境注入了新活力,为省委、省政府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做出了积极贡献。

1 成效

1.1 强化了基础设施,产村相融、连片推进效果明显

各地以《县级农田水利综合规划》和《农建大示范区综合规划》为主导,每个示范区按照不少于1万亩的建设要求,结合省级和市、县级新农村建设,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成片连线,同步推进水网、田网、路网、林网“四网”建设,实现区域内农村基础设施全域覆盖,通过夯实农业基础,筑巢引凤,吸引了社会企业、民营公司和业主入驻,形成了一大批现代粮油、优质蔬果、新农村示范和乡村特色旅游等基地,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效果明显。2013年,全省整合各级涉农资金和社会资金102.7亿元,完成农建示范区建设133个,面积达20.1万hm2。全省依托农建示范区新建和改造现代农业产业基地10.95万hm2,推动了52个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和136个市、县级示范片建设。成都崇州市隆兴示范区整合资金1.8亿元,建成0.8万hm2的水稻——油菜轮作的规模化高产示范基地,已形成集中安置点63个,入住1.7万户,新农村综合体7个,入住2766户。广元市苍溪县按照“统筹城乡、产村一体”的思路,将示范区内猕猴桃、核桃、生态渔业、乡村休闲游4大产业,与水景观、水生态、社区服务、民居民房建设融入一体,共同打造,同步推进,展现了山区新农村风貌。

1.2 促进了土地集约化和经营模式转变,推进了现代农业发展

通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示范区建设,使区域内土地和荒山荒坡、撂荒地得到有效利用,大幅度提高土地产出利用率。并以此为契机,加快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引导龙头企业入驻,促进了分散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劣质品牌向优质品牌的聚集,带动了一批规模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等发展。此外,积极探索“大园区、小业主”、承租返包、土地入股、订单农业等经营模式,带动了“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特色专合组织迅速发展,示范区年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88亿kg,农民人均增收500元左右。

1.3 提升了土地升值,加快了统筹城乡发展

通过挖潜现有土地升值空间,将土地改造后新增的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置换的资金,用于村民集中居住区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小城镇发展,以及周边第三产业和周边土地的升值,加快统筹城乡力度。邛崃市冉义示范区通过以上方式,集现代农业园区、精细化工业园区和城市综合配套区于一体,形成“两化”互动的新型城镇化格局。

1.4 改善了生态环境,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

通过改善水系,加快水土流失治理,绿化环境,改田改土,同步推进“三建”(建沼气池、建庭院经济、建生态农家)、“五改”(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四通”(通电、通路、通广播电视、通电话),天蓝、地绿、水净的“宜水宜居、特色鲜明、绿色休闲、产业带动、传承文化、融合旅游”生态农建综合示范区在各地已见雏形。德阳绵竹市年画村建设花卉、水果基地120hm2,结合发展生态旅游业,吸引外地商家投资兴办农家乐,项目区内可实现人均增收1200余元。

2 几点启示

2.1 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是前提

如何规划统筹好水利、农业、国土、交通、林业等各部门建设内容,高标准实施,是搞好示范区建设的关键。近几年实践证明,示范区建设必须依托农建综合规划,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的原则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实施、统一验收”的要求,统筹整合土地整理、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新增500亿kg粮食生产能力、农村公路、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才能充分发挥资金的“集聚效应”和项目“规模效应”,实现了水土田林路的综合配套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提升,推进示范区建设快速发展。

2.2 领导重视,部门配合是关键

农建示范区建设涉及部门多,因此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组织发动,部门的密切配合尤为重要。近两年,我省的农建综合示范区工作之所以取得一定成效,与以下方面工作密不可分:(1)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2009年,省委、省政府在凉山州召开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上,首先提出打造安宁河谷示范片建设后,每年全省农建电视电话会和现场会,省委、省政府都把其作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工作来进行安排部署。2013年,省委、省政府1号文件又对其提出了具体目标任务。省农建指挥部制定了绩效考核办法,纳入了“李冰杯”竞赛的重要考核内容;(2)各地措施得力。各地编制了“十二五”农建综合示范区规划,采取组织保障、宣传发动、督促检查、目标考核等措施扎实推进。广安的“三集中”(集中项目、集中资金、集中力量)“三结合”(结合民生改善、结合产业发展、结合新农村建设)建设模式。南充市每年安排100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竞争立项”调动投入方式,较好的推进了农建示范区建设;(3)部门密切配合。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整合资源,集聚资金,为搞好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

2.3 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是根本

党十八大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省委十届三次会议提出了“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求。如何保证2020年城乡同步实现小康,解决占我省74%的农村人口同步小康,是一个非常现实又迫切的问题。近几年,结合示范区建设,各地在经营机制上进行了探索,保证了群众收益最大化。广安探索的“承租返包”、“土地入股”、“订单农业”等模式,帮助农民获取最大收益的利益分配模式,促进了农民增收。此外,还带动幅射了周边农业的发展,提高整体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水平。

3 问题及建议

3.1 示范区建设的功能性不完善

一方面,示范区建设存在统筹力度不够,存在项目资金重复安排,部分项目重复建设的现象;另一方面,示范区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功能有待提升。建议各地充分发挥农建指挥部职能,以市(州)政府审批的2013~2015年农建综合示范区规划为统领,打破行政界限,行业界限,坚持水土田林路产村综合配套,统筹实施,整体推进。一是以安宁河谷示范片、小农水重点县示范片、高标准农田示范片、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等四大示范片为基础,满足不同的发展需要,实行示范推进;二是突出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最大限度发挥示范区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社会、群众、企业参与投资建设的积极性。

3.2 多元投入机制没有完全形成

以2013年为例,全省17个市(州)农建示范区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02.7亿元。其中,中央、省、市县乡、群众、社会分别投入26.5亿元、21.9亿元、24.9亿元、19.2亿元、10.1亿元,省级及以上投入占到48%,市县乡、群众、社会投入分别仅为24%、19%、和9%。除中央、省项目资金整合较好外,社会、群众、企业和信贷等多元化投入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建议各地在积极争取中央、省投入的同时,做到:(1)继续探索和完善项目资金整合机制、社会资金吸引机制、农民投入激励机制、信贷投入融资机制,破解投入不足的难题;(2)用好用活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部分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工程,拓宽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建设等政策;(3)制定土地承包、税收减免、以奖代补等优惠政策,调动社企、业主和群众的投入积极性。

3.3 建管机制不健全

重建轻管,“民办公助”建设项目,有的地方办法不多,畏难情绪较重,没有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工程建成后管护主体不明、管护责任不落实等现象较为突出。为解决以上问题,必须进一步健全建管机制,确保工程永续利用。建议:(1)进一步加大对群众“民办公助”建设管理方式的宣传,充分发挥群众自主决策、自主实施、自主监管的主观能动性;(2)采取水权划分、产权明晰、协会管理等方式,进一步完善工程建后管理;(3)深入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做到工程“各有其主”,确保工程效益充分发挥。

猜你喜欢

示范片农田水利示范区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推广
记不住的乡愁,更与何人说
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力促现代农业高效发展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思考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湖南今年推广再生稻26.6万公顷
●山西将创建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片
农田水利技术推广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