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创业国际化:基于Schwab Foundation的实证研究
2014-04-06赵丽缦BradBrown
赵丽缦,Brad Brown
(1.东华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051;2.哈姆莱大学商学院,明尼苏达州圣保罗55104)
●管理论坛
社会创业国际化:基于Schwab Foundation的实证研究
赵丽缦1,Brad Brown2
(1.东华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051;2.哈姆莱大学商学院,明尼苏达州圣保罗55104)
文章基于Schwab Foundation的207家成功社会企业的数据,通过列联表分析、对应分析的方法,从组织和个人两个层面探讨并归纳出社会创业国际化的各种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社会企业及其国际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社会企业的国际化与创办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重要关系;社会企业的组织模式以及社会创业者的海外经历和其个人早期的特殊经历均会影响所创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社会创业;国际化;社会创业者;列联表分析;对应分析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性特征,而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创业是推动经济、技术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全球化历程中为人类创造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国内外学者对创业的研究不断深入。在过去三十年,对国际创业和社会创业的研究兴趣与日俱增。然而,一个有趣的“社会创业国际化”现象尚未引起学者的关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企业呈现出不同的国际化图景:有些企业在初创期便立足全球市场,有些企业在本国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实施国际化战略,而有些则始终定位于本土市场。这一现象可以引申出很多有意义的研究问题,比如,什么因素影响了社会创业的国际化进程?在这一进程中,社会企业会选择怎样的组织形式?
目前,有关创业的理论研究还滞后于相关实践,社会创业和国际创业的实证研究也均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本文采用归纳法,在以往文献的基础上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对Schwab Foundation的207家社会企业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相关理论和其他数据对分析结果进行解释和论证,进而探讨影响社会创业国际化的相关因素,最后提出四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命题(Propositions)以期推动该领域未来的研究。
一、文献回顾及概念界定
(一)社会企业和社会创业
不同领域对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或Social Ven⁃ture)的内涵有着不同的诠释。在学术研究领域,社会企业是指从事以追求社会财富为目标的创新活动的组织,包括营利、非营利以及二者的混合[1]。在实践领域,社会企业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慈善事业,采用创业的战略以保证财务上的独立和稳定[2]。另外,许多政策性文件将社会企业当作一种解决环境和社会问题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如经合组织(OECD)在其报告中指出,社会企业的主要目的并非实现利润最大化,而是追求经济、社会及环境等多重目标,进而减轻社会排斥、失业等社会问题[3]。总之,社会企业具有社会性和企业性的双重属性,它们利用机会、通过创新性活动以实现创造社会价值的最终目标。这与Zahra等在评述近十年社会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的定义之后提出的社会创业的定义相一致,即社会创业是通过创办新企业或采用创新的管理模式在现有组织中发现、界定和探索机会以提升社会财富的活动或过程[4]。
另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社会企业进行了分类。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五种分类:①根据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分为营利性社会企业、非营利性社会企业以及混合性社会企业[5];②根据地域影响范围分为国际性社会企业和本土性社会企业[6];③全球创业观察(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GEM)按创办时间将社会企业分为新生社会企业(0~3个月)、婴儿社会企业(4~42个月)和既成社会企业(42个月以上)[7];④从使命导向(使命驱动还是利益驱动)的角度可分为使命中心型、使命相关型以及使命无关型[8];⑤根据企业活动与社会项目二者的关系,可分为嵌入式社会企业(二者相同)、整合性社会企业(二者有资源的重叠)以及外部性社会企业(二者完全不相关)[8]。
鉴于本文研究问题,本文将社会企业按其社会影响的地域范围分为三类:全球性社会企业,指在创办时便致力于解决全球范围的社会问题;国际性社会企业,指在初创期致力于解决某一国社会问题,而在后期发展过程中通过在多国经营以扩大其社会影响的社会企业;本土性社会企业,指自创办起一直致力于解决本国社会问题的社会企业。
(二)社会企业的组织模式
目前,学术界广泛认为社会企业存在三种组织模式,即营利性组织、非营利性组织以及二者的融合。这三种模式的形成主要源于社会企业的社会性和企业性的属性。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传统的组织形式,在教育、医疗、社区建设、慈善事业等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这与社会企业致力于推动社会发展和公益事业的目标相一致。因此,很多早期的社会企业采用向社会募捐的形式作为资金的来源以服务社会。然而,社会企业虽然担负着社会使命,却采用企业的运作方式有效配置和利用资源,注重创新,以实现创造社会价值(而非经济价值)的最终目的。从这层意义上讲,社会企业同样可以采取营利性模式作为创造社会价值的手段。私有化和市场化的发展也深刻地影响着非营利组织,使其向社会企业转型[4]。在这个过程中便出现了两种模式的混合体。
本文采用Schwab Foundation对三种组织模式的描述:非营利性社会企业,指依赖于外部的慈善资金,通过创新性的组织活动来解决市场和政府失灵的私有或者公众性组织;混合型社会企业,指以非营利组织的形式建立,将政府的资助或慈善基金用以投资,对目标群体销售产品、提供服务的组织;营利性社会企业,指提供社会性、生态环保性的产品或服务的营利性企业,其所获收益不是为了实现其经济利润最大化,而是将其投资于社会企业的发展,并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服务。
(三)社会创业者
社会企业的核心是社会创业者,社会创业者是人格化的社会企业,其内在的本质中既富于创新、竞争、效率、自强不息等企业家精神,也富于利他、慈善、奉献和博爱等公益精神[9]。前者是社会创业的“创业性”体现,而后者是“社会性”的反映。本文认为,社会创业者是指采用一定的组织模式以解决复杂而又持续性的社会问题,进而对所在社区或整个社会带来贡献的企业家[4]。一个社会创业者成功与否要从“创新性、持续性以及社会影响范围”等层面来进行考察,这也是Schwab Foundation在遴选成功的社会创业者时所参照的标准。
在阐明社会创业领域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本文接下来两节将对实证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
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概要
本文数据主要来自于Schwab Foundation。该组织由Schwab夫妇于1998年建立,每年从世界范围内挑选领袖性的社会创业者。目前已有200多位社会创业者加入了该组织,形成了强大的社会网络。本文样本中包括来自于57个国家的229位社会创业者及其创办的207家社会企业。这些企业的成立时间可以追溯至1967年。另外,本研究还通过另外两个著名的支持社会创业的机构(Ashoka和Sholl Foundation)、Wikipedia以及各家企业的官方网站对数据进行了核实和补充。
采用Schwab Foundation作为数据的主要来源的原因在于:第一,它与世界经济论坛有着紧密的伙伴关系,为社会创业者参与世界经济论坛、共享资源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从而为本文获得国际性的数据提供了保证。第二,它有着开放且合理的遴选程序,能够提供每家社会企业的定性和定量数据,与本文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相一致。第三,其官网与每家社会企业的网站相链接,有助于本文获取信息。此外,通过该途径搜集的大部分数据可与Ashoka、Skoll和Wikipedia的数据进行相互印证,保证了数据和研究的质量。
(二)样本选取及数据搜集
首先,通过Schwab Foundation官网及其2012年最新出版的关于社会企业的宣传册,共获得209家社会企业和232位社会创业者(有21家企业有两位创业者,另外1家有三位)的相关数据。其次,通过Ashoka、Skoll Foundation、Wikipedia和各家社会企业网站的数据对初始数据进行核实。232位社会创业者中,有91位Ashoka的会员,39位Skoll Foundation的会员。在语言方面,本文得到了来自德国、巴西、比利时、萨尔瓦多的教授和学生的协助。但通过以上资源,均无法获取JAUH及Proximity Designs的相关数据,便剔除了这两个样本,最终的研究样本为207家社会企业和229位社会创业者。最后,本文对数据进行梳理,并对相关变量进行赋值。
(三)变量与测量
为了更好地研究社会创业国际化现象,有必要进行跨层级的研究[10]。因此,本研究涉及国家、企业和个人等层面的研究变量(如表1所示)。
由于存在两人或者三人共同创办企业的现象,在衡量创业者性别对国际化的影响时,本研究采用了两个指标,即“性别”和“女性创业者”。前者衡量229位社会创业者的性别,而后者衡量在207个社会企业的创业团队中是否有女性创业者。此外,在衡量工作背景、教育背景、海外经历以及个人特殊经历时,本研究同样利用两种衡量方法,如果团队中有成员在创办企业之前有过相关工作经历、海外经历及个人特殊经历,便视同整个团队有过此类经历。在衡量教育背景时,本文采用创业团队成员中最高的学历。该处理方法主要依据的是多重属性选择理论(Multi-Attribute Choice Theo⁃ry)。该理论认为当一个群体在做决策时,人们会采取属性互补的策略[11]。此外,创业团队作为一个整体有着共同的目标,该目标的实现依赖于个人的知识、社会网络、经验以及动机的有效整合[12]。因此,本文得到了两组分析数据,一组为229位社会创业者及各自创办的社会企业,一组是207家社会企业及创业团队。
(四)卡方检验
本文首先对两组数据库进行了卡方检验(如表2所示),括号内数据是基于对229家社会创业者和其创办企业的分析。表2中的结果显示两组数据的卡方检验结果并没有实质性差别。因此,本文将采用207家社会企业的数据对相关研究问题进行探讨。在207家社会企业中,有115家(55.56%)是本土性社会企业,68家(32.85%)国际性社会企业,24家(11.59%)全球性社会企业。
创业研究充满机遇,学者们需要通过归纳法和演绎性对相关理论进行探索[13]。考虑到“社会创业国际化”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对收集的二手数据进行归纳性的探讨,旨在为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奠定基础。此外,由于本研究所涉及的变量大多为分类型数据,故运用列联表分析以及对应分析的方法,对影响社会创业国际化的因素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及命题推演
(一)社会企业的国际化趋势
创办时间和社会创业国际化类型的列联表分析(表3)表明,从上世纪开始,社会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尤其是90年代涌现出大量的社会企业。其中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在21世纪的前十年,本土性和国际性这两种类型的社会企业数量有所减少,而全球性社会企业却成倍增加。
表4表明了社会企业在六大洲的发展进程,社会企业在各洲的发展均呈现日益繁荣的态势,上世纪90年代在亚洲和欧洲的发展尤为活跃。而接下来的10年两个洲的社会企业数量均大幅度降低。表3和表4所反映的一个共同结论是,社会企业自产生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且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这一论点也得到了相关研究文献的支持。根据早期研究文献,美国学者以及欧洲学者均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使用“社会企业”一词。但具体来讲,社会企业最早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合作社(Co-operative)”形式[14]。在20世纪后半期,非政府组织以及非营利组织大量涌现。而社会企业作为二者在全球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转型得到形成和进一步的发展。另外,在20世纪90年代,企业界大力倡导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了社会企业的发展。因此,从历史的角度可以看出,社会企业的发展将呈现出日益繁荣的态势。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1:在全球经济背景下,社会企业的国际化趋势将会越来越显著。
(二)创办地点与国际化的关系
表5显示了所有样本企业的地理分布。可以看出,来自57个国家的社会企业呈现出不同的密度分布。总体来看,排名在前的国家中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结合表4和表5可以发现,美国、印度、巴西、南非以及德、英、法三国的社会企业数量分别是其所在的北美洲、亚洲、南美洲、非洲以及欧洲的75.76%、27.27%、39.47%、33.33%和51.11%,对所在洲的社会企业发展作用最为重要。因此,在分析国际化类型和创办地点的关系时,本文将这些国家与其所在洲的其他国家分为两组进行了分析。运用对应分析方法,本文得出重新划分地理位置前后的两个对应分析结果,如图1a和图1b所示。
图1a表明了各个国际化类型的社会企业的地理位置分布趋向,各洲的社会企业发展呈现出不均匀的分布。而借助图1b,社会企业的国际化类型与创办地点二者之间关系便清晰可见。印度、南美洲、南非以外的非洲国家和德英法以外的欧洲国家偏向于采取本土化战略;南非、美国以外的北美洲国家和印度以外的亚洲国家偏向于在创办一段时间之后实现国际化;而美国、澳大利亚和德英法等发达国家的社会企业则偏向于在创办初期致力于在全球性范围内解决社会问题。这说明,经济发达的国家更容易培育全球性的社会企业,而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企业则更热衷于解决本国自身的社会问题。
另外,图1b所示结果可以得到世界银行数据的支持。北美洲和欧洲经济较为发达,亚洲、非洲和南美洲则相对落后;更为具体地,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属于高等收入水平的国家,南非、巴西、印度虽然都是发展中国家,但前两者属于中等以上的收入水平,而印度则是中等以下的收入水平。
通过跟踪各社会企业在创办后的扩张,可以发现一半以上(39家)国际性社会企业的社会影响范围在10个以下国家(占国际性社会企业总数的57.49%),45家(66.18%)的影响范围仅达一个或两个洲。这说明,一方面,社会企业越来越重视扩大自己的国际市场;另一方面,目前社会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并不高。
相关文献为这一结论提供了依据。通过整合社会交换理论和国际新创企业理论,Chen在其最新研究中提供了一个具有实践性和理论性的概念框架,提出了建立持久性的国际社会企业的条件[15]。通过比较国际新创企业以及国际社会企业,该研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指出社会的发展需要国际社会企业,以实现社会收益的最大化以及社会成本的最小化;国际社会企业可以通过社会交换理论得以形成,即国外无法满足的需求可通过利用国内的资源得以实现。然而,由于社会企业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其国际化程度目前并不高。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命题:
命题2: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创办于该国的社会企业的国际化趋势越显著。
(三)组织模式与国际化的关系
表6描述了社会创业国际化类型与组织模式之间的关系。本土性和国际性的社会企业明显偏好于混合性的组织模式,而全球性社会企业则更多采用营利性模式。这一点在图2中有了更为直观和清晰的反映。对应分析的结果表明,全球性社会企业与营利性组织模式、国际性社会企业与混合性组织模式、本土性社会企业与非营利组织模式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
本土性社会企业更倾向于采用非营利的组织模式,这一点可以从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研究文献中获得依据。当今社会,对慈善事业的社会投资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的捐赠方式,而被其他更为有效的方式所取代,如社会企业[16]。另外,相关研究证明,社会企业在扩大其市场范围时是有条件的,即发现机会使其新的产品市场具有获利性,或者在新的市场提供有价值的互补性服务[17]。也有学者指出,营利性的组织寻求涉足社会创业往往会比那些非营利性的组织做同样的事情更加成功[18]。因此,那些致力于面临全球市场中更多的机会和风险的社会企业会更倾向于融入营利的模式。由此,可以提出以下命题:
命题3:在国际化的进程中,社会企业更趋向于采用营利性的组织模式。
(四)社会创业者特质与国际化的关系
表2的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国际化类型与社会创业者的性别、工作背景以及教育背景没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相关性。而国际化类型与社会创业者的海外经历、个人特殊经历则有着显著相关性。表7进一步表明,没有海外经历的社会创业者更倾向于保持社会企业的本土化(43>18+6),而有着海外经历的社会创业者偏向于带领企业走向国际化或在全球市场创办企业(35<41+14)。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社会创业者的个人特殊经历,即没有个人特殊经历的社会创业者更倾向于保持社会企业的本土化(63>21+13),而有着海外经历的社会创业者偏向于创办国际性或全球性的社会企业(29<39+8)。
社会企业的目标深深植根于社会创业者的价值观,因此社会创业者带来的是社会变革而不仅仅是创办社会企业本身。海外经历可以为社会创业者提供世界范围的社会网络,使他们对各国的文化、社会和经济体系有更好的认识,这些有益于社会企业的国际化。因此,一定的海外经历将促进社会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此外,社会创业者的个人特殊经历也将正向作用于国际化。这是因为他们独特的个人经历、与众不同的信仰以及在逆境面前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是区别于他人的重要特征[19]。这些特质和经历会使其产生更强大的动力去在更广范围内服务他人、回报社会。这一点也得到了客体关系理论(Object Relations Theory)和亲社会行为理论(Pro⁃social Behavior Theory)的支持。前者认为人们儿童时期的经历以及家庭成员(尤其是母亲)的影响将关系到其成年时期的行为[20];后者认为,人们通常会受到利他主义、同情心、对他人的福利和权利的关心以及利己主义的激励,自愿性地采取一系列行动最终使得他人或者社会受益[21]。因此,社会创业者的海外经历和个人特殊经历将激励他们扩大社会企业的影响。由此,可以提出以下命题:
命题4a:社会创业者的海外经历正向作用于社会企业的国际化;
命题4b:社会创业者的个人特殊经历正向作用于社会企业的国际化。
四、研究结论和未来展望
通过卡方检验、列联表分析以及对应分析,本研究对影响社会创业国际化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207家社会企业的分析数据表明,在企业层面,国际化与社会企业的创办时间、创办地点以及组织模式存在紧密联系;在个人层面,国际化与社会创业者的海外经历和个人特殊经历存在显著相关性。具体来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企业及其国际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社会企业的国际化与创办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重要的关系:发达国家更容易孕育全球性的社会企业,而发展中国家则会产生更多的本土性社会企业;从全球范围来看,社会企业越来越重视扩大自己的国际市场,但目前其国际化程度并不高;社会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与其组织模式有着紧密的对应关系:全球性社会企业偏向于采用营利性的组织模式,本土性社会企业易使用非营利性的组织模式,国际性社会企业往往采用混合性组织模式;社会创业者的海外经历以及个人早期的特殊经历均会影响所创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基于以上数据分析结论,本研究结合相关研究理论以及官方数据,相应地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命题,为未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为对“社会企业的国际化”这一现象进行揭示的首创性研究,本文难免存在一定的研究不足。一方面,来自Schwab Foundation的二手数据大多为分类型数据,使研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和挑战。在对影响社会创业国际化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时,本文并没有深入分析何为因何为果,也难以采用回归的统计方法衡量其影响程度。然而,本研究恰当地使用了分类型数据分析方法(列联表分析以及对应分析),并对数据分析结果进行了合理的阐释。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创业以及国际创业的研究均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特有的理论,同时也缺乏足够的实证性研究,因此,本研究没有采用传统的实证性研究设计,即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不同的是,本文结合该研究的特殊性,采用了归纳性的研究写法,基于二手数据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相关理论、文献对分析结论进行了归纳,进而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命题。
在未来的研究中,相关学者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案例研究等研究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比如,为什么社会企业会采取国际化战略?何时应走向国际市场?社会创业者在国际化战略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研究理论方面,学者们可以考虑借鉴社会创业和国际创业研究的现有理论,并延伸至社会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如制度理论、人格特质理论等)。这些研究将促进社会创业和国际创业的研究,并有助于全球范围内社会问题的解决。
[1]Di Domenico M,Hangh H,Tracey P.Social Bricolage:Theoriz⁃ing Social Value Creation in Social Enterprise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0,34(4):681-703.
[2]Haugh H.A Research Agenda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hip[J]. Social Enterprise Journal,2005,1(1):1-12.
[3]OECD.Social Enterprises[R].Paris: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1999.
[4]Zahra S A,Gedajlovic E,Neubaum D O,et al.A Typology of Social Entrepreneurs:Motives,Search Processes and Ethical Challeng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9,24(5):519-532.
[5]Justo R,Lepoutre J,Terjesen S,et al.Social Entrepreneurship Study:Methodology&Data[R/OL].(2010-01-31)[2013-09 -24].http://new.gemconsortium.org/assets/uploads/132519809 2GEM_SE_Study_-_Methodology_and_Data.doc.
[6]Marshall R S.Conceptualizing the International For-profit So⁃cial Entrepreneur[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1,98(2):183-198.
[7]Harding R.Understanding Social Entrepreneurship[J].Indus⁃try and Higher Education,2007,21(1):73-84.
[8]Alter K.Social Enterprise Typology[EB/OL].[2013-09-24]http://www.virtueventures.com/resources/setypology.
[9]王名,朱晓红.社会企业论纲[J].中国非营利评论,2007,6(2):1-31.
[10]李伟铭,杨丹,陈杰.创业理论的多层面研究与展望:从个体到环境的演进[J].华东经济管理,2013,27(1):154-159.
[11]Einhorn H J,Hogarth R M.Behavioral Decision Theory:Processes of Judgment and Choice[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81,19(1):1-31.
[12]张秀娥,孙中博,王冰.创业团队异质性对创业绩效的影响——基于对七省市264家创业企业的调研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3,27(7):112-115.
[13]谭劲松,艾琳·费舍尔,罗纳德·米切起,等.小企业情境中的创新和技术战略研究[J].管理世界,2009,(11):156-165.
[14]Spear R,Cornforth C,Aiken M.The Governance Challenges of Social Enterprises:Evidence from a UK Empirical Study[J].Annals of Public&Cooperative Economics,2009,80(2):247-273.
[15]Chen S.Creating Sustainable International Social Ventures[J].Thunderbir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12,54(1):131-142.
[16]Paulsen N,McDonald A.Doing Social Enterprise:A Reflec⁃tion and View from the Field[J].Third Sector Review,2011,16(2):109-126.
[17]Dees J G.Philanthropy and Enterprise:Harnessing the Pow⁃er of Business and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for Development[J].Innovations:Technology,Governance,lobalization,2008,3(3):119-132.
[18]Kistruck G M,Beamish P W.The Interplay of Form,Struc⁃ture,and Embeddedness in Social Intrapreneurship[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0,34(4):735-761.
[19]肖建忠,唐艳艳.社会企业的企业家精神:创业动机与策略[J].华东经济管理,2010,24(4):107-110.
[20]Klein M.The Psycho-analysis of Children[J].The Sociologi⁃cal Review,1993,25(3):296-298.
[21]Zahra S A,et al.Globalization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Op⁃portunities[J].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2008,2(2):117-134.
[责任编辑:张兵]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Schwab Foundation
ZHAO Li-man1,Brad Brown2
(1.Glorious Sun Schoo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Donghua University,Shanghai 200051,China;2.School of Business,Hamline University,St.Paul,Minnesota 55104,U.S.)
This article applies the crosstab analysis an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to discuss and induce the factors at individual level as well as organizational level that influenc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207 leading social ventures,which are selected by the Schwab Foundation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hip.The results show that social ventures have grown very fast in the global mar⁃ketplace;the standard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internationalization;social ventures’orga⁃nizational model and the entrepreneurs’attribut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social entrepreneurship;internationalization;social entrepreneur;crosstab analysis;correspondence analysis
F270;F272.2
A
1007-5097(2014)07-0101-06
10.3969/j.issn.1007-5097.2014.07.022
2013-10-2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11YJC630039);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资助项目(12PJC01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12YS007);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ZR2010GL017)
赵丽缦(1987-),女,河北石家庄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创业,国际创业及技术创新;
Brad Brown(1954-),男,美国明尼苏达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创业,社会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