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脉旺花样子的保护与重构研究
2014-04-06成彪
成 彪
(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动画教研室,湖北 武汉 430074)
汉绣文化中,构图大胆、夸张变形而富于装饰性的绣花工艺装饰着人们的生活日用品,衣帽、绣花鞋、门帘、枕头甚至帐沿,绣花无处不在。汉绣研究和欣赏中人们多关注是花花绿绿的绣花,而遗忘了绣花必备—花样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脉旺活跃着一群以刻花样子为生的花样艺人,他们售卖花样子维持生计。如今,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手工绣品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和视线,脉旺花样子也逐渐蜕化和濒临失传。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简单的保护和挽救,而是传承和合理利用,让脉旺花样子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再生为一种“新”文化。
一、社区背景
(一)地理背景。脉旺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市辖大镇,位于汉水下游的江汉平原,汉川市境西南,据新版脉旺县志(1986-2005)记载,脉旺现辖16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39855人,全镇国土面积48.73平方公里,滔滔汉水把脉旺镇分为脉旺南街和脉旺北街两大镇区。(二)经济背景。脉旺镇位于汉江两岸,水上交通方便,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商贸日益繁荣兴旺,一时间商贾云集,商船停靠于脉旺码头,大小商家纷纷在脉旺设点堆货,脉旺曾有“小汉口”之称。(三)农耕文化。脉旺地处江汉平原,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农耕文明比较发达,在“男耕女织”的传统农业家庭,“三从四德”成为衡量女子的品质标准,在很长一段时间,绣花成了家庭主妇的必备素养。自古以来,该镇就不乏巧妇能匠,解放前,在该镇乃至整个汉川活跃着一批手工匠人,人们总称为“九老、三缝、十八匠”。
二、脉旺花样子物质性描述
(一)花样子的种类。民间老艺人谢花子,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师从家族长辈学习雕花技艺随后开始靠卖花样子营生。他介绍到,当年每个卖花样子的老艺人都必须有5本花样子制作模板,称为5个书包,分别是鞋边花本、枕头花本、帐钩花本、门帘花本和帐沿花本,这也是5个基本的花样子类型。根据民间花样老艺人龚国政的口述,花样子的种类繁多,除了5个基本花样,还有围裙花、帽花、领花、云肩花、鞋垫花和涎兜子花等等。(二)花样子的商业价值。据了解,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般的花样能卖到0.2-0.3元/副,其中,方枕花甚至能卖到4元/副。这批老艺人卖花样子的同时也会搭售绣花线、鞋料子和钢针(也有说钢针为赠送品)甚至化妆品和首饰等,在当时,卖花样子每天能获得30-100元不等的收入,在当时这是一个相当赚钱的行当,龚国政甚至靠这个养活8个孩子2位老人,这也是为什么当时不少人刻苦学习刻花技艺,以卖花样子为生。(三)花样子的制作工具。根据谢花子、张旺道和龚国政等花样老艺人的口述,每个花样艺人都有5样必备工具,包括蜡盘、刻刀、花样本、花样箱和花样鼓,这5样工具也都是花样艺人自制的花样子制作工具。(四)花样子制作流程。根据龚国政的表述,花样子的制作流程很讲究,每一版刻花是40张。先将40张白纸放在做好的托盘上,用专用针将所有纸张的四个角固定在托盘上,将要刻的花样子放在纸的最上面。用适量的水使其固定不动,用烟囱壁上的烟灰和蜡油融合成的块在纸上摩擦,使模板的轮廓印在纸上,然后用刻刀,手腕不动,笔直下刀,慢速擦走的方式沿着样子的印迹走刀。
三、脉旺花样子的文化内涵
脉旺花样子不仅仅是当地民间艺人的智慧结晶,更是当地民族文化的深刻反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样式有不同的文化意蕴;制作和售卖也有特别的讲究。从花样子的分类看,分为花卉类和动物类。花卉类主要包括莲花、芍药、牡丹、梅花和菊花;动物类则包括龙、虎、凤凰、喜鹊、鸳鸯、鸡、鹰、鸭和白鹤等。从花样子的图案看,花样子中最为常见的有一蝉一蛾、双狗喝血和喜鹊登梅等图案。
售卖中,花样艺人也有自己的“江湖”规矩。他们称自己是“闯江湖”,在“江湖”上有“江湖”的规矩。他们各有各的“地盘”,不可越界。在卖花样子时,经过祠堂、寺庙、尼姑庵和过桥是忌讳打花样鼓的,因为尼姑和和尚是不用绣花的物品的,而且民间认为在这些地方叫卖花样子不吉利。
四、脉旺花样子的生存现状与问题
目前,脉旺已经很难甚至已经见不到花样子的踪迹了,以前背着包袱卖花样子的身影已经消失在朝雾之中。一方面,他们绝大部分已不在人世,即便在世的老艺人也都古稀之年,几十年没有做过花样子了,如今视力模糊,手脚不听使唤,很难重拾工具雕出栩栩如生的花样子;另一方面,机绣代替人绣,手工绣花因为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在脉旺地区逐渐消失。现在绝大部分的年轻人不会绣花,甚至很多连花样子都没听说过,更别说买花样子。相反,绝大部分擅长绣花的老妇女已经视线模糊,因绣花工序的复杂不愿再绣花。在调研中,笔者发现,雕花艺人的工具和样本绝大部分已经丢失,即便是当年因刻花样子小有名气甚是细心的龚国政现在也仅保留住一口木箱子和一个花样鼓。
脉旺花样子的传承几乎为后继无人状态,当地人和政府甚至没有意识到这样一个优秀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花样子的传承问题甚是严峻。
五、脉旺花样子的保护与重构
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通过不断地“再生产”才能维持自身平衡发展。因此,我们需要把文化产品置于特定文化生产场中,充分发挥其独特性。脉旺花样子作为民间传统文化的特有部分,在特有的农耕文化背景下有生产和“再生产”的土壤。但是,当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花样子的生存环境骤变,正因为没有实现特定文化生产场中充分发挥独特性,实现“再生产”以维持自身平衡发展,花样子逐渐走向消亡。笔者试从外在保护和内在重构两个方面对脉旺花样子的传承问题提出应对策略。
(一)外在保护。政府相关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该是主导地位。树立挖掘和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意识,对当地面临失传的民间传统文化保持敏感,同时防患于未然做好其他民间传统文化发展工作。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当地民间传统文化的现代文化意义和市场价值,保护好这道文化和经济“水源”是政府的必要意识。1.利用媒体特别是新媒体实现脉旺花样子的现代传播。媒介即讯息,人们只有在拥有了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播,而传播以媒体为介质,媒体在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新媒体背景下则应发挥媒体优势,利用媒体特别是新媒体实现脉旺花样子的现代传播。2.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获得更多的外界力量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独特的民族性、特殊的地域性和传承的经验性,所以具有很大的价值。脉旺花样子体现浓郁的汉文化氛围,是劳动大众智慧的结晶,体现民间生活和生产百态,具有传承和发展价值。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认识脉旺花样子,获得外界的力量和支持;同时也能让当地人逐渐树立保护和传承花样子制作工艺的意识,为脉旺花样子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3.开办培训班培养花样子工艺年轻传承人。培训班是民间传统文化传承的传统方式,也是最为直接的方式。在脉旺地区,现在具备刻花样子手艺的艺人年龄都在七十岁以上,脉旺花样子工艺几乎是后继无人的状态。免费开办培训班并提供相应的补助措施,积极鼓励年轻人学习花样子制作工艺,是解决这一困境的直接手段。
(二)内在重构。民间传统文化的内在重构是对于已有的民间传统文化现象的再加工、再创造,也是人们对民间传统文化现象的再次认知。民间传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互动中所作出的有选择性的创新与组合应该是文化重构的过程。笔者参阅大量书籍发现,对于文化内在重构的解释不一,笔者认为比较可取的解释是,文化内在重构应该是指将文化中有用的内容有机地置入固有文化之中,导致其结构重组和运作功能的革新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适应性更替。文化并不是孤立地存在,它是与周围环境产生作用而作出的反映。民间传统文化也决不会一成不变,在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过程中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在新陈代谢中不断发展。1.依托手工绣品,实现脉旺花样子的品牌化和符号化。在汉绣文化中,花样子是人们日常手工绣品的“底片”,而现在很多具有地方和民间特色的手工绣品(如黄梅挑花)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逐渐市场化,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市场基础。手工绣品爱好者愿意花大价钱购买。因此,脉旺花样子的传承与创新要依托于手工绣品,但这并不仅仅是适应市场需求,也是为丰富实现花样子文化的产品,延伸产业链,实现品牌化。2.重建民众民俗意识。时代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的民俗意识逐渐淡漠,很多年轻人的民俗意识甚至处于缺失状态。很多人觉得以前生活必备的手工绣品不美观,工序复杂,在机绣的发展足以满足他们的使用需求和审美需求的情况下逐渐舍弃传统的手工绣品。
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一味地舍弃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民俗意识的淡薄,因为人们不再认为手工绣品有什么寓意了,也不再信仰手工绣品中的民俗文化,所以在机器生产发展中会毫不犹豫地舍弃一个既不美观工序又复杂的手工绣品。比如,脉旺花样子中鞋花中有一种图案——“一蝉一鹤”,蝉似金鱼,俗话说“一蝉一鹤,不过奈何”,这种图案一般用于女儿给年事已高的妈妈做的寿鞋,有不少健在的老年妇女也穿用来“冲喜”,希望老人能继续健康生活。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还是流行于民间的民俗信仰,但现在几乎没有人会有这样的讲究和信念。如果现代人能够重新构建起这种民俗意识,认为老年妇女就必须要穿或者只是拥有一双这种图案的绣花鞋就是对其继续健康生活的美好希望。这样,当人们信仰其中的民俗文化,就会认为承载这种民俗文化的物品必不可少,加上针对市场需求和现代文化的发展对传统的手工绣品做出合理科学的创新,手工绣品也就有了再生的市场动力,花样子也有了生存的依托。
我们认为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既要外在保护也要内在重构。民间传统文化活于民间。保护、传承和重构脉旺花样子文化的重心在基层、在民间、在传承地,民间组织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遵循“民间事民间办”的原则,当地群众对脉旺花样子的热爱和自豪感从而意识到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