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野下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2014-04-06黄德林
黄德林,邱 杰
新媒体视野下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黄德林,邱 杰
(中国地质大学,湖北 武汉 4 3 7 0 0 0)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媒体时代到来和全球化进程加速,国家的政治安全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状况成为影响国家政治安全和维护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关注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状况,探讨新媒体技术条件下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新媒体技术;大学生;政治认同;对策研究
“新媒体”概念是1 9 6 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 B 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向终端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数字化媒体。[1]最早对政治认同概念进行详细界定的是美国政治学家罗森堡姆,他在1 9 7 6年出版的《政治文化》一书中将政治认同界定为“一个人感觉他属于什么政治单位(国家、民族、城镇、区域),地理区域和团体,在某些重要的主观意识上,此是他自己的社会认同的一部分,特别地,这些认同包括那些他感觉要强烈效忠、尽义务或者责任的单位和团体”。新媒体的出现和传播,使得以拥有信息技术优势的西方国家在不断推进全球化进程的同时,也将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推销到了世界各个角落,这给世界各国的国家政治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更是处于西方国家渗透、颠覆和和平演变的风口浪尖,国家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大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但他们的政治认同正经受着信息社会的检验。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如何不仅关系到自身政治素质高低,而且影响到社会主义政治的建设和发展。[2](p70)探讨新媒体技术条件下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无疑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一、新媒体视野下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特点
新媒体是继电视、报纸、杂志、广播之后出现的全新的媒体形式,它以信息量大、具有更强隐匿性、即时性、互动性等特点广为人们所接受。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已经将资源丰富、信息传播快捷的新媒体当作学习和获取信息的平台,使用和利用新媒体技术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具有以下新的特点:
(一)实现了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隐匿性。
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实现了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即时和匿名特点,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突破了时间、空间、场地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突破了以往传统的说教模式,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减轻以往面对面交流给大学生带来的顾虑,教师可以掌握大学生的真实想法并据此进行切实有效的教育引导,增强师生沟通交流的有效性;利用大学生乐于通过互联网、手机、数字杂志、报纸等新媒体形式获取信息的特点,教育者有目的地将政治认同教育信息融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实现政治认同教育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二)突出了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即时性。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发展,飞聊、微信、微言、微博等各种应用于手机、移动设备和计算机终端的即时沟通软件越来越多,这使得即时开展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成为可能。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教育工作者可以随时通过电脑、手机等设备与大学生进行实时沟通和交流,在全面真实掌握大学生思想状态的同时,对外界环境中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因素予以及时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对网络信息进行正确的选择和研判,强化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教育,巩固和提高其政治认同教育的效果。
(三)体现了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服务性。
新媒体技术的传播和运用,彻底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主动参与教学、获取知识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运用网络、视频、即时互动等新媒体技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打破以课堂为主的单一教学形式,结合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实际,就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适时开展国情、社情、党情、民情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当今社会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
(四)增强了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可接受性。
新媒体技术以其互动性、快捷性、即时性和海量信息等特点,使利用手机、电脑等终端从互联网上获得大量的教育资源进行互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广为大学生所接受。[3](p54)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可以通过飞信、微信、博客、微博、主题网站、网络论坛等多种灵活方式,将教育内容以直观生动的形式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有效克服传统政治认同教育的说教、刻板、枯燥、滞后、灌输等印象,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使政治认同教育更易为大学生所接受。
二、新媒体视野下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挑战
实践表明,信息网络化既给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提出了挑战,也给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带来了机遇。由于新媒体传播的无国界、超地域、跨文化等开放特征,使新媒体不仅仅是传播工具,也在发挥着塑造思想和建构观念的功能,所以,不同意识形态和文化政治势力都力争利用它宣传、争夺受众。[4](p108)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到大学生作为使用新媒体技术的主要群体在政治认同教育方面面临的严峻挑战,以提高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一)打破了以往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模式。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沟通、工作和生活的方式。对大学生而言,说教、灌输、典型示范等传统的政治认同教育模式在新媒体时代的冲击下,也逐渐丧失了以往的地位。大学生更乐于接受融交流、互动于一体的新媒体形式,但他们在对网络信息的选择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盲从性,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如何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社会焦点问题,提高其信息研判能力,是新媒体给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带来的挑战。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只有积极改革教育模式,关注网络舆论导向,共享学习资料,推送教育信息,利用飞信、微信、博客、M S N、Q Q和论坛等方式与大学生沟通交流,掌握大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思想动态,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及时有效的快速反应,才能有效应对新媒体时代的要求,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提高了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快了知识更新的速度,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知识传播的自由度,同时也使知识的快速传播成为可能。这些变化无疑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努力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又要拓展知识基础;既要掌握业务知识又要学习新媒体技术知识;既要注重传统的课堂教育又要延伸课外教育内容;既要全面掌握网络舆情又要关注重点信息;既要明确认同教育任务又要坚持合理筛选和正面引导。高校教师要自觉按照新媒体时代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及时更新、补充知识和信息,培养信息敏感度,提高个人对信息的处理、运用能力和媒介素养,正确获取、解读和研判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
(三)弱化了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效果。
大学生政治认同是学校、社会、家庭以及大学生个人共同作用和影响的结果。传统的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是基于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开展的。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通过特有的政治认同教育体制掌握大量的信息,可以凭借其拥有的绝对信息优势实施自上而下的政治认同教育。新媒体时代突破了信息由少数特权阶层控制的限制,实现了信息全球共享,这打破了原有政治认同教育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在剥夺了教师在政治认同教育的优势同时,还对教师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图文并茂的信息传播形式与以往课堂教学形式相比,更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但由于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不高,对网络上的海量信息缺乏正确的分辨能力,使大学生特别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左右和影响,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政治认同处于摇摆状态。
三、新媒体视野下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路径选择
现阶段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还存在着政治认同理论教育缺失,大学生主体地位不明确,实践环节薄弱和阵地建设不容乐观等诸多薄弱环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必须正视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挑战,认真分析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特点,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政治辨别力上下功夫,筑牢大学生思想政治防线。
(一)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理论教育。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定他们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政治认同,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地开展教育,整合资源,全员动员,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这要求高校要加强大学生政治教育,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内容,改革教育形式,加强队伍建设,搭建教育平台,在努力做好政治认同教育进教材、进课堂的基础上进媒体,通过扎实有效的教育教学改革来加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掌握政治认同的基本理论知识,并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新媒体条件下,政治认同教育要主动适应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学习习惯的变化,支持更多的理论、政策、宣传、文化、党团组织等内容进入网络,构建具有知识性、服务性和趣味性的政治教育网站,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促进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协调发展,逐步实现政治认同的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转化,将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教育要求内化为大学生思想行为标准的同时,外化为大学生行为指南。
(二)体现大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新媒体时代,受教育者不满足于单一的、单向的灌输式教育模式,他们更乐于接受作为主体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之中的学习模式。作为一个渐进的,由个体内化向外化转换的过程,大学生政治认同是大学生在政治生活中培养政治情感,获取政治信任,形成政治见解,达成政治共识的过程,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主体参与政治认同的趋同、信任、满意、护卫等各个环节,在政治认知的基础上接受、认同社会政治生活准则并将其作为自己政治行为标准的过程。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要获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就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切实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突出大学生在政治认同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依据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知识基础来设置政治认同教育内容,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平台,增加教学互动和实证调研等教学环节,引导大学生参与到政治认同教育过程中,引导他们正确理性对待社会生活中的负面现象,培养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责任感,提高政治参与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对现有政治体系的信任,激发他们为国家富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报国之志。
(三)拓展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载体形式。
新媒体技术对现代时间与空间的突破,使得青少年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使传统德育由“平面化”向“立体化”转变。[5](p70)大学生的参与意识、民主意识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和表达个人意愿的渠道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教育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需求,当代的大学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育、谈话开会和理论学习等学习方式,需要不断探寻新的教育载体,以推进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根据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需要拓展以下载体:(1)网络载体。数字化、信息化作为新媒体时代的显著特征,网络载体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必须充分认识网络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注重网络素养教育,提高信息辨别能力,使网络载体在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2)文化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大学生具有影响、引导、约束等重要作用,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要充分发挥文化载体的导向作用,在教育过程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教育,增强大学生对政治认同,巩固政治认同教育效果。(3)实践载体。实践是大学生运用知识,体验知识价值的主要途径。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只有与政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帮助大学生提高政治热情,培养政治情感,增强政治信任,强化政治认同。具体来讲,可以通过扩大校内民主政治参与、构建网络互动平台、拓展教育基地等措施拓展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实践载体。(4)朋辈互促。朋辈互促是将心理学中的“朋辈”概念引入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借助政治立场坚定,政治觉悟高的大学生党员在广大同学的交流沟通中,运用自身的政治理论知识针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并注重用正确、理性的态度引导大家合理表达政治情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进而达到政治认同教育互相促进的目的。在朋辈互促中需要特别强调学生党员的选择和参加交流人员范围的控制,以保证朋辈引导的效果。
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思想极具有可塑性的特点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工作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新媒体时代,通过健全和完善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长效机制,整合资源,拓宽渠道,创新载体,正面应对社会政治生活中出现的不足和问题,及时回应大学生关注的时事热点,进而实现增强大学生对现有政治体系的信任,引导大学生学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提高政治辨别力,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的目的。
[1]新媒体时代.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kXmAW9JmLzJWBVCq68u4stX5-tZ52SjtO7K6iox6IeBjkB3HuZ8 XH932vnMPIFlLUeuPkzfZNPDJRMft32vaa
[2]张安强.大学生政治认同危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1).
[3]肖学斌,朱莉.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09,(7).
[4]郑元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1).
[5]易连去,兰英.新媒体时代学校德育面临的危机及应对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0,(4).
G410
A
1003-8477(2014)02-0181-04
10.13660/j.cnki.42-1112/c.012537
黄德林(1959—),男,博士,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邱杰(1974—),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教授。
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青年项目“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偏差及回归策略研究”(13YJC710039)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张 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