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设计促进家庭和谐的可行性研究

2014-04-06张睿智杨先艺

湖北社会科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室内设计家庭设计

张睿智,杨先艺

(1.三峡大学 艺术学院,湖北宜昌443000;2.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一、中国古代设计哲学思想与家庭和谐环境

在中国古代,设计艺术哲学思想非常丰富,不仅“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乐以象德”,而且设计之物也能载道、言志。在《易传·系辞上传》就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物”不仅以形式语言的方式体现了古人对形式美的认识,更通过有形之“器”传达无形之“道”,从而突破了“器物”的普遍物质意义,达到了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意境。这使得一切事物仿佛都可以通融,都可以导向符合于社会伦理的道德,都可以通政、通神。对于中国造物文化来说,中国传统造物原则源于自然,即“外师造化”。

中国传统造物的第一个层次是从自然界寻找创意的源泉,将宇宙自然万物的形态法则通过模拟的方法运用到器物设计中,既可以作为形态的直接模拟,也可以作为装饰母题,模拟自然造化神奇,如“观象制器”;第二个层次是模仿自然万物的运行规律,将这种规律运用到器物设计中,不仅要顺应“天时、地气”,还要“审曲面势”,顺应材质的加工特性;第三个层次是模仿宇宙的生命气息,将宇宙的生命韵律体现在器物设计中。

同时,中国传统造物的审美功能是通过产品的外在形态特征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使人获得审美愉悦。中国传统造物艺术是通过形态语言传达出一定的趣味和境界,体现出一种审美愉悦和审美功能。它体现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是社会的和谐有序;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是天人合一;体现在人与物的关系中,是心与物、文与质、形与神、材与艺、用与美的统一。因此,“和谐”成为设计艺术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古人认为人在自然中生卒,人的活动、情感都属于自然的一部分,应与自然社会保持一种稳定的联系,即和谐。“和”,本意指歌唱的相互应和,后引申为和谐。“一阴一阳谓之道”,在人思维意识的抽象化过程中,“和”具有辩证统一的属性,充满了生命运动之美。“大乐与天地同和”,显示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中膺》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国人崇尚“和谐”的世界观,能够以宽厚包容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万物,以兼容并蓄的精神将人与天地万物看作合而统一的有机整体,求得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生。从美学角度看,这“天人”统一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它强调了自然感官的享受愉悦与社会文化功能作用的交融统一,形成了中华民族对自然性的塑造陶冶以及它对人性的生成倾向。孔子强调“乐同和”,乐的目的是社会的和谐,只有上升到伦理道德的境界,才能达到人性的自觉,实现真正的和谐。礼是社会等级秩序,更是一种直接的社会道德规范,“礼乐”中包含了深刻的伦理意识。以至于商周时期出现“物无礼不乐”、“钟鸣鼎食”的景象,而“编钟”代表了不可动摇的威严崇高的伦理精神,这种伦理的道德观深深影响到中国传统造物活动,使造物不仅强调功能的满足,形态的审美愉悦,还强调以明喻或暗喻的方式感化人的伦理道德情操。

在古人看来,宇宙运行、阴阳变化、四时交替等都有内在的自然规律,认为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从修身到治国平天下,都要顺应自然的规律。《老子》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的是人效法于地,地效法于天,天效法于道,道效法自然。“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不仅是自然界的意思,还表示世界万物的自然本性和规律性。而“天人合一”是中国人和谐自然观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即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应当顺应宇宙的自然规律,从而达到人与宇宙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目的,包含着对主体心理情感与外界事物同形同构关系的理念,它是几千年来历代艺术家、工匠所遵循的美学原则。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当中,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观念源远流长。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就与西方社会的石建筑完全不同,木材象征万物的生生不息与自然轮回,这与道家宇宙观的渗透密不可分。此外,古代农业社会中大量的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也都是在自然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与制作的。如制陶用的天然陶土,制作酒壶的葫芦,各种竹制容器和木制家具等。老子所崇尚的“美”必须符合“道”的原则,后来庄子将其归纳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而这一思想在古代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造物艺术中的色彩研究方面,众多的文艺作品都有所反映。例如,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篇章中就有“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的词句。其中的“物色”指的就是万物的色彩,整句的大意是说,一年四季景物(环境)的色彩变化,表现出不同的景致,而客观事物色彩的改变与人的心灵之间也会产生关系,使观景之人的心境随着景色的改变而改变。应该注意到的是,观景之人心境之变,并非是机械地对景物的反应,而是他主观的心灵以及生活情感对客观之景做出的能动反应,这指明了色彩与人情感之间的微妙关系。现如今,在日益繁华、喧嚣的都市中,人们在经历了一天的忙碌之后,希望回到家后能够感受到宁静与安详,能够回归一种质朴的生活氛围,以此来平衡内心的情绪。逐渐,简约、质朴的室内设计风格变得流行起来。而这种风格的配色设计与《周易·贲卦》中“白贲”美学思想一致,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贲本来是斑纹华采,绚烂的美。白贲,则是绚烂又复归于平淡……中国人作诗作文,要讲究‘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所有这些,都是追求一种较高的艺术境界,即白贲的境界”。[1](p45)“白贲”这种室内设计风格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的朴素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将“白贲”美学融入到室内设计中能够营造出对空间内涵以及空间体验等深层次的需求,促进人们对自然之美的认识,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除了色彩,中国古代对于装饰也是非常地重视,从顶部的藻井桁椽、梁架柱枋,到壁面的墙板门窗及底部的门槛、地面等等,都很有讲究。文震亨在《室庐》一文中写到“古人最重题壁,今即使顾、陆点染,钟、王濡笔,俱不如素壁为佳”,[2](p26)其意思是:古代的人非常重视对墙壁的装饰,而到了今天(明代),即便是拿顾恺之、陆探微的绘画作品或是钟繇、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作为墙壁的装饰,都不如简洁、朴素的墙壁好。这说明,室内装饰是具有时代特色的,古代人普遍用书画、诗词题字来对室内墙面进行装饰,到了明代末期,人们发现之前的装饰形式有碍于室内空间的整洁,因而提出“素壁为佳”。由此可以看出,室内的装饰、陈设对于室内空间效果的影响,以及人们的心理与情感在其中的作用。

具体来讲,古代的室内装饰有着以下几方面的特征。首先是变化与统一的关系。室内装饰及家具陈设,不但内容丰富,而且形态繁琐,如柱头、马腿、雀替等部件,雕刻得十分细腻,有的还加上彩绘。可是这些装饰却十分统一,有统一的线形,统一的收头处理,统一的肌理关系。其次,家具陈设与室内装饰之间的统一。有什么样的装饰风格,就有什么样的家具陈设。例如苏州园林网师园的看松读画轩内,梁柱顶面以及槅扇挂落、花格窗棂、金砖地坪,看起来甚具文士气质。其中家具陈设,也是同样的风格,明式家具、梁上宫灯、长几上置盆花看上去十分简约文秀。再次,具有宜人的尺度。壁面陈设之物,其大小高低,既符合装饰空间的大小,而且也符合人的观赏尺度。最后,符合社会文化的需求。这里指的是社会伦理、宗教和民俗诸方面。例如堂屋中堂的前部多设挂落,这不仅起美观作用,而且具有社会伦理或礼仪功能:若主人在堂,有外人来求见,须先站于挂落之外,“有请”后才能进入。

另外,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看重器物材料的自然美感,造型尊重材料自身的规定性,主张“理材”、“因材施艺”,要求“相物而赋形,范质而施采”,要求“审曲面势”,工艺要“刀法圆熟,藏锋不露”,归朴返真,保存材质的“真”和“美”,这使得中国器物展现出自然天真,恬淡优雅的趣味和情致。同样是在《长物志》的《室庐》篇章中,对于室内设计中材料的选择也有相应的论述。“室高,上可用窗一扇,下用低槛承之。俱钉明瓦,或以纸糊,不可用绛素纱及梅花簟。冬月欲承日,制大眼风窗;眼径尺许,中以线经其上,庶纸不为风雪所破,其制亦雅,然仅可用之小斋丈室。”[2](p36)在中国古代,对窗户的设计非常讲究,窗户不仅要有各种形状的装饰,还需要具有审美功能。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文震亨的这段文字描述中,他非常重视纸和蛎壳在窗户中的功用,它们不仅价格低廉,是家常物品,而且还能够起到透光的效果,而在纸上进行装饰绘画,还能将功能与审美结合起来。为应对季节的变化,纸这种材料又具有其他材质不一样的灵活性,让室内的环境能够随时变化。

因此,我们能够这样理解:设计与材料,一种是观念,一种是物质,但它们之间却相互关联。材料是室内设计得以实现的基础物质,也是室内设计风格中最具视觉效果的体现,各种不同色泽、质感的材料构成了室内设计文化中最生动的一笔。这与西方学者所言的“所有不同种类的材料都服从于某种定数,或者说都要履行某种形式的天职。它们都具有统一的色彩和肌理。它们唤起、限定或发展着艺术形式的生命。”有着相通之处。[3](p22)因此,在构成室内空间环境的众多因素中,各装饰材料的色彩、质感展现出的形式对人的心理起到重要的作用,亲切、温馨的材料会让人更有家庭归属感。在材料的使用方面,要遵循材质的规律、顺应材料的特点,《考工记》中“审曲面势”,就是此意。

最后,设计中除了需要“材美”,即选择合适、自然的材料,还要做到“工巧”即是对器物形态进行加工制作,它代表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器物制作得精致、式样新颖、高雅、不落俗套。在工艺上,材料的不同性质和特征,往往会决定不同的造物品类和与之相适应的技术构成。中国古人的“工巧”是与“天时”、“地气”、“材美”结合起来的,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中国传统造物观是人与物的合一,物与自然的合一,从而达到人、物、自然的合一,使人们在器物合目的性、合规律性中得到审美感受,创造出和谐的生活环境。

二、外国近现代设计思想与家庭和谐环境

英国著名建筑理论家约翰·罗斯金在《艺术演讲》中明确提出了艺术的三项功能:“(1)强化人的宗教意识;(2)完善人的伦理形态;(3)给与人以切实的帮助。”[4](p46)而“设计是将视觉艺术与其他理性活动相互联系的路径。可以说,它是人类心智的基本能力:它‘发端于智力’,并‘从众多事物中得出一种普遍的判断力’……设计是‘理解整体对于各个部分,各个部分互相之间以及相对于整体的比例’,让我们在表面随意的事物中看到内在的秩序。”[5](p71)从中可见设计、艺术、人三者之间的潜在关联。促进家庭和谐关系的室内设计就是要将设计的艺术风格;使用者的个人特征、需要及所具有的社会属性;空间的色彩、造型、肌理等三者之间的关系按照促进和谐人际环境关系的目标,重新加以组合以同时满足父母和子女“舒适、美观、实用”和伦理性的需求,最后实践在空间环境中。

在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中,对和谐居住环境的创造有着更具体的实践,不少设计理念沿用至今。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思想传到美国后,美国人对欧洲设计理念的崇拜发展到极致。但美国设计在吸收先进的设计思想之时,并没有放弃本国的特征。其中,被誉为美国本土建筑开创者的弗兰克·赖特就提出了“有机建筑”的理念和草原风格住宅。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赖特注意环境与建筑的关系,注意室内空间的自由、舒展,以形成和谐的整体空间。同时,在选材方面,合理地保留自然材料,以协调室内外环境,另外,略带倾斜的较低天花板设计能够带给人以安全感。他的这种和谐建筑室内外设计的思想与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不谋而合。黑格尔认为:“和谐所牵涉到的不是单纯的量的差异,而基本上是质的差异。这种质的差异不再保持彼此之间单纯的对立,而是转化到协调一致,才有和谐……说得更精确一点,和谐须假定一种包含各种差异面的整体,这些差异面按其自然性质是属于某同一范围的。”[6](p319)赖特正是结合了美国中西部自然环境的特点,在尊重自然,突出建筑新颖性的基础上,使建筑室内外和谐地融为一体,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进而带给居住者优良的居住空间。

设计中,一切功能的开发都是以基本需求为目标的,然而在诸多的设计作品中,尺度往往是容易被忽视的要素,但这恰恰是家庭环境意义的保证。尺度是指人们在一个空间中所体验到的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综合感觉,是人们对空间环境及其环境要素在大小方面进行评价和控制的度量。不同的行为定义了不同的空间,在符合基本比例尺度的前提下,室内空间可以有无数灵活运用的分配方式,但应考虑在不同使用空间中,空间尺度需适宜大多数人,并保证人们家庭活动的安全性。现代主义著名建筑师勒·柯布西耶就对建筑以及城市规划有着深刻的研究,在他的名作《走向新建筑》中提出了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观点。他的首次城市规划实践是在印度的昌迪加尔进行的,城市中的建筑设计都采用了粗糙的混凝土预制件修建,带有粗野主义风格,而整座城市规划得非常严谨,突出立法、行政、司法三座建筑,他将自己的知识分子理想主义的设计理念完全展现出来。但是,在他设计的城市规划中,没有将当地人的生活习惯、情感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考虑其中,无视了当地人的“心理尺度”,使得昌迪加尔人感到不适应,最终导致整个设计的失败。从柯布西耶的设计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空间的尺度对于人心理、情感的重要性。

具体说来,人在室内环境中,不同的空间会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暗示。例如,狭小方正的空间布局紧凑精致,会让人产生归属感,但如果房间结构的布局形式设计得不合理,反而会因为狭小而使人感到压抑。相反,宽敞通透的空间明亮开阔,会给人以舒适感,但过大的室内空间会让人感觉渺小、空旷、孤独,容易让婴幼儿没有安全感和亲切感。同时,室内家具的造型和体量也需要满足人的合理尺寸,并同整个室内空间之间的视觉产生协调的比例关系、主次关系。产品首先要基于尺度,其次才是一些造型法则的运用和融合,如亲子产品在尺度上设计上应尽量灵动、小巧,以迎合儿童内心的童真、可爱与活力,并加强可操作性,使父母尤其是儿童能够驾驭,使其在心理上有满足感。

罗斯金在《建筑的七盏明灯》的开篇就说到:“建筑是一种艺术,它为了某种用途而对人类建筑的屋宇进行布置或装饰,使得人们看见时,在精神健康、力量和愉悦方面有所收益。”[7](p1)人们在感受空间环境的时候,色彩是最先闯入视觉的要素,当色彩环境与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产生共鸣时,就能够使人产生舒适感和愉悦感。

现代研究表明,色彩的纯度、明度以及色相的变化能够对人产生相应的生理和心理影响,而恰到好处的色彩设计,则会给人以积极的感受以及美的享受。有学者就曾指出“视知觉并不是对刺激物的被动复制,而是一种积极的理性活动,视觉感官总是有选择地使用自己。”[8](p47)所以在室内设计中,设计师能够通过不同的色彩来区分不同的区域,同时体现出室内空间的整体感和秩序感。一般来讲,色彩的配色对室内设计来说至关重要。设计师可以按照性别、年龄以及周围环境来进行配色。如,以女性生活为主的室内环境设计常使用以红色为中心的暖色系色彩,以男性生活为主的设计常用以蓝色为中心的冷色系色彩,而以婴儿或是儿童生活为主的设计常用高明度、高纯度的色彩进行搭配使用。从周围环境对室内设计的影响来看,地处寒冷地区的人更倾向于使用暖色系色彩给人以柔和、温暖、明朗的心理感受,而地处温带和热带地区的人更倾向于使用冷色系色彩搭配来给人以清爽、凉快的心理感受。

除了尺度、色彩外,对于装饰的研究也有所变化。如何欣赏、理解和创造陈设的美,有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因素。总的来说,如果能够准确认识到陈设的作用并使其在空间设计中发挥它的作用,必将会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家庭空间。

在现代家庭中,室内陈设设计是室内装饰设计的延伸产品,是室内设计的关键环节。一个有生命力的设计,既离不开深厚的内在文化底蕴,也离不开对使用者无微不至的关怀。室内的陈设包括家具、窗帘、地毯、家电等,大多数兼具陈设和装饰的功能。

室内的陈设和装饰均以视觉的形式展现出来,它们的线条和色彩都能成为影响人心理和家庭氛围的因素。美国学者布洛克在其著作中说“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的方式组合成某种形式或形式之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情感。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此乃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9](p147)在室内设计的装饰和陈设设计时,首先需要满足人们的使用功能需求,需要以创造出优良的室内生活环境为目标,根据居住者的生活习惯进行科学化、合理化、人性化、舒适化的布局。其次,在满足精神功能方面,室内设计师需要依据人的视觉意识、心理感受等来创造符合居住者的审美“形式”。通过对审美“形式”的创造,室内陈设、装饰具备了影响人情感的功能,使室内设计能够具有表现设计师思想、文化内涵以及改变家庭人际环境的功效。最后,室内陈设和装饰的设计需要结合现代的技术与方式。室内空间的创新和其感染力的产生与技术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它们之间相辅相成。新技术的使用能够把传统而朴素的材料变得富有时代感,符合当代人的心理需求。在我们生活中,不难发现样式新颖、功能各异的各种装饰性陈设总是父母和孩子注目的焦点,这归结于人们渴望通过陈设创造出温馨、舒适和人性化、情趣化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多的设计都在尽力鼓励亲子间的情感交流。这些有趣的陈设像一个大版的亲子玩具,既是家庭中的装饰,同时也有力地拉近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促进孩子与家长共同成长,和谐相处。

三、室内设计与家庭和谐的关系

建筑师埃莫斯·拉波波特指出,即使对原始人来说,住宅也不仅仅是栖身之地。它是理想生活的象征,受文化控制的观念,它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人们拥有的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念,而气候、材料和技术的影响则小一些。[10](p7)在室内设计界,有关设计伦理的理论和实践越来越引人关注,设计被要求增加更多的人文关怀,赋予更深的人文内涵和情感内涵。日本室内设计师内田繁认为20世纪产生的物质主义的时代观将向柔性的创造性时代转换,也就是从物与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转向“心和关系”的发展,是从“物”向“事”的变化,是从“物质”的时代向“关系(心)”的时代转变。同时他认为今后的设计将更加重视看不见的东西,重视关系的再发现,方法的追忆和内心的反响,将趋向综合性的设计方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未来阶段的室内设计的发展应注重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特别是情感的交流。

英国设计师赫伯特·施本色在《设计职业的职责》中指出:“设计师不应仅对经济做出贡献,而是要直接地对我们社会的健康与幸福做出贡献。”我国的艺术理论家更进一步地指出“艺术设计师直接设计的是产品,间接设计的是人与社会。人、人的外貌、生活方式的设计,是艺术设计师的真正目的。艺术设计受到文化的制约,同时它又在设计某种文化类型。艺术设计师通过设计新器物以改变文化价值。”[11](p16)由此可以看出,室内设计师不仅需要使室内空间满足传统的实用、经济、美观三条基本原则,满足家庭需求的基本功能,更需要利用伦理因素和情感因素以促进家庭的幸福。亲子关系是家庭关系的重要一环,关注室内设计与亲子关系也是设计伦理功能和实践途径的重要体现。室内设计应该要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适应人们追求生态、健康的情感需要,使人们在空间里进行活动时更舒适、更有效率。

四、艺术设计促进家庭和谐

在中国,有3亿多个家庭,每年又有2000万对青年组建新的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长期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家庭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十八大报告为和谐家庭建设指明了方向——“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家庭是以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它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生活的基础,通过家庭形成的各种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家庭关系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两种基本类型的关系:一种是纵向关系,包含代际之间的各种联系,如父母子女之间、婆媳翁婿之间以及祖孙之间的关系;另一种是横向关系,包含同辈之间的各种联系,如夫妻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姑嫂妯娌关系等等。[12](p99)在纵向的家庭关系中,亲子关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家庭关系的和谐不仅影响着整个家庭的气氛,而且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不良的亲子关系往往是子女出现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样的家庭中生活的孩子会出现不健康的心理,他们容易抑郁寡欢,严重的甚至导致孤独症。而在家庭关系较好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子女往往积极的情绪较多,更加自信和自尊。这在斯汀奈特和迪凡教授的调查报告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他们对包括中国在内的27个国家的2.1万多个家庭进行调查,总结出了家庭幸福和谐的六大要素,即共享美好时光、彼此欣赏与关爱、积极沟通、共同承担家庭义务、培养共同的爱好和成功处理家庭危机。综观这六大要素,可以看出现代家庭对情感和谐的强势关注。[13](p103)

当今社会,设计作为提高商业竞争的强力手段之一,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人们对设计经济作用的重视,远胜于对其社会学方面的功能意义及影响的重视。人们也已逐渐认识到这种情况的严峻性,在设计领域不断地寻求出路。在这样的情况下,设计的伦理性要求变得重要起来,它重新建构了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家庭关系作为伦理学的重要一支被设计人员所关注,却无从解决,他们迫切需要确切的理论指导。

通过全文的分析,我们认为在设计能促进家庭和谐的室内环境时不仅要考虑使用者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还要照顾到父亲、母亲和子(女)三者的需求。这需要依靠空间布局、色彩、尺度、陈设、材料、照明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空间布局要规划合理、家居色彩要搭配适宜、空间尺度要安排适中、装饰材料要运用准确、照明要温馨怡人。

综上,艺术设计促进家庭和谐的研究具备较高的可行性。加强家庭关系与艺术设计方面的研究会对现代设计的发展提供更多有益的启示。正如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所说:“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14](p1)我们期待未来的艺术设计能够更加注重伦理性,关注社会、关注家庭、关注交流。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明]文震亨.长物志[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3][法]福永.形式的生命[M].陈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Fredrick Wiiliam Roe.Selections and Essays by John Ruskin[M].Charles Scribner's Sons,New York,1918.

[5][美]罗伯特·威廉姆斯.艺术理论[M].许春阳,汪瑞,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7][英]约翰·罗斯金.建筑的七盏明灯[M].刘荣跃,译.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8][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滕守尧,译.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9][美]H·G·布洛克.现代艺术哲学[M].滕守尧,译.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10]丁英峰.浅谈现代室内陈设设计中的人文因素[J].东北师范大学,2006,(5).

[11]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2]叶文振,林擎国.我国家庭关系模式演变及其现代化的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3).

[13]杨雄,刘程.当前和谐家庭建设若干理论与实现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08,(9).

[14]李砚祖.设计之仁——对设计伦理观的思考[J].装饰,2008,(S1).

猜你喜欢

室内设计家庭设计
陈奕含室内设计作品
室内设计作品
室内设计作品
DOE深业上城店室内设计
家庭“煮”夫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低碳理念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有种设计叫而专
恋练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