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网络文学审美内涵的传播学思考

2014-04-06杨光宗

华中学术 2014年2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内涵文学

杨光宗 杨 玮

(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提升网络文学审美内涵的传播学思考

杨光宗 杨 玮

(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网络文学的兴盛使网络文学的新媒介特点和其文学性的异化引起了批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注意到了网络文学的生产和流通中诸如内容媚俗、格调不高、人文精神缺失等诸种乱象层出不穷。这些网络文学审美内涵的缺失的症候出现的深层原因在于:由于阅读方式的嬗变,导致网络文学传统诗性特质失落;文学生产过程中的利益驱动使网络文学与文学性渐行渐远;加之监管机制顶层制度设计的不科学导致对网络文学生产与流通过程的监管乏力。如果网络文学长期沉溺于单纯追求商业利润最大化的欲望写作的怪圈之中而不能自拔,其发展前景堪忧。在传播学理论的烛照之下,不难发现增强网络文学审美内涵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网络作者自身素质的提升,网络文学批评队伍的建设、整个文化创意产业激励机制的创新。

传播学视域 网络文学 审美内涵

伴随着现代信息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学的领地与势力不断扩张,网络文学深度介入现实生活。网络文学的兴盛是文学观念日趋多元和文学阅读逐渐回归大众日常生活的结果。但是网络文学审美内涵缺失的宿疾也可能随着网络文学的繁荣而积重难返,导致网络文学偏离文学发展的正道,误入欲望写作的歧途,经过山车式的高峰体验之后,瞬间崩盘,成为信息社会的一地鸡毛。如何才能有效地增强网络文学的审美内涵呢?本文尝试从传播学的理论视域出发,探讨网络文学的历史形成、网络文学审美内涵缺失的主要原因和破解这一困局的解决之道。

一、网络文学的传播史回顾

1991年,世界上第一家中文电子周刊《华夏文摘》在美国创立,汉语网络文学由此诞生。该周刊由在美国各个大学留学的中国学生编辑整理。“全球第一篇网络散文,第一篇网络小说,第一篇网络诗歌,第一篇网络文学评论都出自《华夏文摘》。”[1]随后,北美地区华文网刊和网站走过了草创期,规模日渐壮大。该阶段北美网络写手基本为留学生,他们借网抒写自己异国情怀,具有较高的文学性。1994年,中国以“.cn”的域名,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1997年,朱威廉创办了第一个文学原创网站“榕树下”,迅速掀起了一股网络文学狂潮,大量具有影响力的代表作相继面世。1998年,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在台湾网络上引起轰动,然后风靡大陆,被认为是网络文学发展的里程碑式作品。20世纪初,涌现出了邢育森、宁财神、李寻欢、安妮宝贝等第一批网络文学作家。令人意外的是这批新锐的网络作家均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多数是工作稳定、收入可观的职场精英,网络写作于他们只是业余爱好。可正是他们的成名作,诸如《活得像个人样》《不见不散》《告别薇安》之类的作品深深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定位和后来的成长轨迹。网络文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得益于各大网络文学网站的壮大,其发展势头愈加迅猛,影响日益扩大。如今,网络写手已经变成一个普泛概念,注册一个ID都可以在网上写作,越来越多的读者转变为作者,并且衍生出新的职业:整日面对电脑码字的职业网络写手。可以说伴随着网络文学创作低门槛准入和群体的扩大化,“网络文学作品已经悄然改变了汉语文学的总体面貌和发展布局,对传统文学的创作观念和传播机制带来巨大冲击”[2]。

网络文学存在的合法性自产生以来,便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争论的焦点首先集中在对网络文学自身的界定上,网络文学定义的重心应该落实在强调传播媒介的“网络”之上,还是应该落实在所有文学作品都应该共同重视的“文学性”之上,网络文学能否称之为“文学”涉及网络文学的当代文学史意义问题。李洁非表示:“我强烈主张撇‘文学’一词来谈网络写作。网络写作根本不是为了‘文学’的目的而生的。”[3]著名的网络写手李寻欢指出,“网络文学就是网络人在网络上发表的供人阅读的文学”[4];有学者认为,“所谓网络文学,是指网民用电脑进行创作,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供网络用户欣赏或参与的新的文学形态”[5];还有人认为,网络文学是不包括电子化的传统文学的网络原创文学。事实上网络文学的原创文学的题材较窄,多指原创小说。如果进一步考察各个文学网站的网络小说题材分类,还可发现网络小说题材主要集中在“言情”和“玄幻”两大主题上,情节大同小异。当然也有很多聪明的网络写手善于把各类题材和叙事模式杂糅在一起,自出机杼。譬如当红网络小说《步步惊心》《宫》巧妙地化用了穿越时空的叙事模式和言情搞笑的叙事噱头。

尽管学界对于网络文学的界定莫衷一是,但是大家都不得不承认,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网络文学作为一种的新的文学样式对传统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它彰显了自由、平等、包容的创作理念,任何网民都可以参与其中,或创作或评论,赋予文本以民间意味,瓦解了传统话语中心主义,使文学真正意义上在民间繁荣,把文学重新拉回“新民间文学”的底层。采用更加贴近现实的表达,选取更加“接地气”的题材,网络文学丰富了文学艺术的形式,为当代文坛增添了新的活力。有充足的理由认为:“网络文学足以进入当代文学史的场域,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应该建构‘网络文学史’。”[6]

二、网络文学审美内涵缺失的传播分析

在看到网络文学形势一片大好的繁荣景象的同时,我们同样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网络文学民间回归的背后同样折射出诸多弊端。如叙述语言的浅显化、符号化,文本内涵的缺失,价值承担的弱化等。这些弊端是由于网络文学的新媒介特点决定的。网络写作使得文学的创作方式由传统的选词炼意、力求言简意丰的浅吟低唱,让位于情绪宣泄、欲望展示的快速模式化写作。网络文学急功近利的快餐文化定位使得一般的文学作品普遍看重的讲究修辞、意境蕴藉、思想深刻的诗性特质,在这里反倒逐渐因为“不合时宜”,而弃若敝屣。可见网络文学审美内涵的缺失的历史成因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虽然网络文学审美内涵缺失的原因复杂,但是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阅读方式的嬗变致使网络文学传统诗性特质失落

由于当今社会阅读心理的转变,加之网络文学作品特殊的生成机制与传播过程中“把关人”的缺失等众多因素共同消弭了传统文学诗性的价值与审美内涵,“网络文学作品很少有深刻的思想、独到的襟怀和隽永的诗情,更多的是突出由全球视野、都市化进程、中产阶级生活方式所引发的情感释放和欲望喷涌”[7]。创作者在码字的过程不再以中国传统文论信奉的“载道经国”“立言不朽”等古训为其创作的圭臬。阅读方式总是跟阅读载体、传播媒介息息相关,纵观历史,它们的演变清晰可见:甲骨→竹简→绵帛→纸张→电视电影→网络→手机等新媒体。随之而来的是阅读方式由手持一卷古书挑灯夜读,或是一壶淡茶一本好书的阅读时光转变为工作之余地铁上、公交上、等车的缝隙中的所有细碎时间拿起手机或者Kindle随便翻翻的碎片化阅读。质言之,阅读方式发生了由“深阅读”向“浅阅读”的嬗变。更有学者具有前瞻性地提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语境的出现,催生了另一种阅读方式——瞥阅读。“在微博语境下,所谓的瞥阅读就是人们借助微博从其符号中快速获取某种信息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8]

深阅读,对应的是传统的阅读方式,它不仅是单纯的信息获取的手段,而且重视在阅读过程中的沉静凝思,通过自己的思考,创造富有包孕性的阅读感受,从而获得自身修养的提升和情感的陶冶。浅阅读或瞥阅读则不然,它们产生于当今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节奏急剧加快。奔波于生存之上的人们已经很难静下来阅读传统经典的长篇巨制。在信息爆棚的网络世界,如何最快速的浏览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成为时下个体关注的焦点。基于这种阅读心理,借助于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来获取碎片化、零散化信息的方式替代了传统的以追求体味纸质书香从而获取人文旨趣的阅读方式。诚然,由技术变革带来的新媒体使更多的人由纸质阅读转向屏幕阅读,使固定阅读转向移动阅读,让我们的阅读生活的更加方便、快捷,但是这种阅读方式的嬗变无疑是对传统阅读方式的瓦解,其后果是对传统精英文学的习惯性忽视,网络上的文章多以“标题党”的形式制造视觉冲击,语言表达上采用“戏谑”“恶搞”的方式,大量运用网络语言,比如TMD(他妈的)、BT(变态)等,并加之以一些特殊符号,如貌美如(∗)、>_<(表示崩溃)、=·=||(流汗,表示无语),语言的符号化和浅显化导致网络文学失却了传统意义上的修辞魅力,摒弃了字与句之外隽永深长的情思和意趣。所谓的网络文学,沦为文学的一次性消费替代品,一种文化工业的速冻产品。这种全新的网络阅读方式完全模糊了网络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诗意边界,是对传统经典作品审美内涵的僭越。

(二)文学创作中的利益驱动使网络文学的文学性渐行渐远

网络文学的创作过程中,网络写手与出版媒介联姻,对巨大商业利益的追求置换了网络作家对文学创作应有的敬畏之心和文学创作首先应该考虑提升整个社会的人文内涵的担当与责任。近年来,一些专门的网络写作平台已经日趋成熟,影响较大的有起点中文网、红袖添香以及榕树下全球中文原创作品网等。这些集团与网络写手签约,为他们提供文学作品连载的平台。同时出版社以文章的点击率和读者群为判断依据,选取最具市场潜力的网络文学作品,面向广大受众出版成书,推出文学新人。网络写手为了追求更高的点击率和出书率,为了博眼球,往往选择一味满足读者阅读意愿的做法行文。因为文学网站根据原创作品的点击率遴选出符合市场口味的作品,不仅通过VIP的方式设置特定章节的查看权限,以付费的方式获得利润,而且将作品版权卖给出版社、影视公司以及网游公司,由此,文学网站就持有了签约作家的所有版权,包括网上的电子版权、线下的版权、手机上的电子版权、影视和游戏改编权,以及一系列衍生产品的版权等。基于创作者和出版媒介之间的商业调情打破了传统精英文学的话语秩序,颠覆了倡导文学诗性韵味的话语生态系统,过分迎合市场口味的结果是大量参差不齐的原创作品问世。网络文学作品的内容,要么是对经典文本的颠覆性改编,无厘头的搞笑场景贯穿其中,比如《沙僧日记》《悟空传》等。要么是都市欲望的肆意宣泄,对情欲世界的露骨展现,各大原创文学网站上“都市言情”几乎均是此类题材。以2013年Hao123原创小说网中言情小说排行榜排名前三的作品为例[9],排在第一的是网名叫liaowumian的《豪门盛宠:冷情总裁的出逃妻》,第二位的是网名叫蛋定姐的《天才儿子腹黑娘亲》,第三位的是网名叫鱼歌的《与狼共枕:霸道总裁的挂名妻》。这类都市言情作品已经形成“灰姑娘+感情白痴”搭配“总裁+黄金剩男”的固定模式,情节严重同质化,故事结构单一经不起推敲,罔谈其文学的内涵与诗性意蕴。安妮宝贝似乎是从网络文学中走出来的离纯文学最近的网络写手,她笔下的小资情调浅吟低唱受到众多读者的追捧,但是也不能摆脱文本对情色欲望的描写。《告别薇安》中就有大量关于性与爱的“情色叙事”,出现程度的频繁让人们明了,“在物欲横流的时代精神压迫下,人之情感世界的异化和枯竭,人之精神维度的萎缩与虚空”[10]。网络文学还有一类是仙侠奇幻、官场沉浮的长篇叙事,由于大部分网络作品最开始都是公共章节,网友可以免费阅读,当积累了一定读者群之后,便加入VIP读者需付费阅读,高额的利益回报导致网络作品越写越长,“100万字往往只是起步,颇具人气的《凡人修仙传》字数为700多万字,《官仙》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400多万字,而且目前仍在连载中”。情节繁复拖沓、字数冗长,塑造的人物浅薄。由此,基于利益链的关系,网络写手不再审视文学作品文学价值的高低,转而崇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无疑加剧网络文学的传统审美价值内涵的式微。高点击率使得创作者和媒介商赚得盆满钵满,但所折射出的文学价值的消失令人堪忧。正如德国著名学者阿多诺曾尖锐地指出的那样,“在现代文学作品中,观众与观照物之间的关系被颠倒了,消费者的冲动被沾染到所谓的‘艺术’中去,使得所有艺术作品,都包含读者那套老生常谈的回声”[11]。于是乎,巨大的商业价值助推的网络文学淹没了作为文学文本自身的审美意蕴和现实批判。

(三)顶层制度设计的不科学导致对网络文学生产与流通过程的监管乏力

近年来,网络文学异军突起,其发展势头之迅猛,令传统的文学活动者措手不及。网络文学作品占据网上各大书城图书热销排行榜前列,甚至在实体书店的销量都频频创下新纪录,这不得不令传统作家咋舌。但是,华丽的数字背后隐藏着作品道德价值的失范。许多网络写手为了点击率,打出了“下半身写作”的旗帜,不少网络文学作品内容涉及“暴力”“色情”因素。有的网络作品甚至直接走向低俗化,背离了文学本真。“有一些作家写手甘愿使自己堕落成为专门暴露自己隐私的‘隐私作家’或者津津乐道于下半身的‘下半身作家’,审美品位之低下、作品内容之贫乏,即使见之于古人,相差也不止千万里矣。”[12]网络文学创作一味迎合网友的趣味,这样无疑会降低作品的文化品质和艺术韵味。

可如今并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运用成熟的法律和制度来规范管理网络写手的创作。监管的缺失导致网络写手可以堂而皇之地继续以媚俗的心态行文,追求商业利益的最大化,而无视自己作为一个大众传媒从业者的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更为可悲的是,出版市场和版权市场同样缺乏制度的监管。部分出版集团追求巨额商业利益,为大众恶俗的网络阅读品位推波助澜。这样越来越低俗的文学阅读品位和网络文学作品互为因果,恶性循环,使网络文学的审美品位每况愈下,这无疑不利于网络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回归。一言以蔽之,制度的缺失甚至将直接导致网络作品愈加低俗媚俗,与传统精英文学的诗性内涵和价值品位渐行渐远。为避免网络文学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价值失范,全社会应该达成共识:网络是一片旷野,给平凡的个人提供了发声的平台,但是同时网络作为一块监管不易的飞地,也会滋生大量杂草。如果对网络世界的监管不从制度层面做好顶层设计,进行科学管控,对网络文学的生产和流通放任自流,必将不仅不利于网络文学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将危害延伸至整个社会。

三、重塑网络文学审美性的途径与举措

当前,我国具有世界上最大的网民群体,网民的年轻化、低龄化已经日趋明显。因此,对网络文学审美内涵的重塑刻不容缓。

(一)以传统经典文学作品为审美范式,营造文化气息浓厚的社会氛围

面对当下阅读方式的转变而带来的作品质量的下滑,我们应积极正视,运用传播要素分析法,有针对性地分析具体要素,提出解决之道。

首先,文化宣传部门作为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其监督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到最终的传播效果。理应要承担起净化社会精神环境的重要职责,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互联网出版暂行规定》等,从法制层面对网络文学的创作者和文化产品的制造商进行约束,并积极引导青年同胞关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让“国学热”持续升温。协调广大的媒体,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将我国传统文化之精华传承下去。其次,网络写手作为传播主体,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应该提升文学素养,创作出具有现实意义和审美内蕴的文学作品。当代的网络要充分汲取古人文学理论的精髓,深化自身对于文学审美内涵的理解,摒弃网络文学写作粗制滥造的随意性,坚决抵制欲望式写作,直击都市化进程中人性的弱点,更多地体现经济高速发展下人们内心的挣扎,阐释当代人们在高强度压力下的真实内心,创作出更具人文关怀和社会价值的文学作品。再次,广大的受众、网民作为网络文学的直接对象,作为传播活动的受众方,要保持高度自律,重建经典阅读的观念,积极响应政府主导部门的号召,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内容,以实际行动弘扬时代的主旋律。网民要充分挖掘经典文本的价值,阅读传统经典,不断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和鉴别文学作品价值高低的能力,领略其审美情趣。读者对于经典文本的阅读不仅愉悦了自身,陶冶了性灵,而且在感悟经典和传承经典的过程中,实现了经典的价值。

(二)强化网络文学经由出版商出版环节的“把关人”角色,提高网络文学面向市场的准入标准

“把关人”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最早提出。他认为,“在群体传播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通道”[13]。当下,“把关人”理论对于当前网络出版具有重大的指导性意义。网络出版因其复杂产出的机制,造成了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出版秩序失范等问题。网络编辑是网络出版的核心环节,高效合理地甄别出优秀的网络作品,出版符合时代主旋律,对社会生活具有积极意义的作品是每个编辑的责任。把握不好,就可能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网络编辑作为网络出版的“把关人”,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守好网络出版这道门,建立良好的出版秩序。

(三)吸收传统文学发展中总结出的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相互促进的经验,加强文学批评工作,实现网络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共存共荣

要解决网络作品审美内涵缺失、文学性消弭、质量和数量不对等、重经济利益而轻人文精神的问题,除了创作者和媒介的自律之外,还需要吸收总结传统文学发展中善于向文学批评借力的经验,重视加强网络文学批评建设,实现网络文学创作与批评的良性互动。借助文学批评的力量以期获取传播学视域下文学良性发展的复归。

网络文学要积极借鉴传统文学作品发展的积极经验,探索网络文学作品文学性回归的新思路。在传统文学发展的过程中,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之间是良性互动的。文学批评是文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良好的批评环境可以突破文学创作者个体相对狭隘的视野,多角度多方位评价文学作品。文学批评家的评论对文学作品拾起丢失的文化底蕴和审美内涵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而在网络文学视域下,网络文学专业批评队伍尚未形成。因此,传统文学批评家要积极融入网络文学的现场,从而获得数字传媒语境中文学作品的相关知识,以赢得自身对网络文学作品的评判权,不管是网络写手的创作,还是网络文学作品的传播,均须建立特定的批评机制。当下,网络传媒以其迅猛发展的态势已经占领了传统文学的半壁江山,其强大的生成体制、传播机制使它在当今文学的整体格局中呈“风景这边独好”之势。传统批评家要了解和认识当今文坛,必须要亲临网络,深入网络文学的现场,“创建网络批评独立话语”[13]。面对网络文学的创作不再强调语言表达上的诗意,致使传统审美方式也随之消解的研究现状,传统批评家们唯有体验和思考,方能为网络文学创作提供经验的言说和价值的引导。

综上所述,网络文学作品审美内涵的缺失会使网络文学偏离文学发展的正道,误入欲望写作的歧途。而要破解这一困局,实现网络文学的良性发展,需要写手、读者以及出版方等多方合作,共同承担起赓续传统文化的责任。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网络文学出版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13d072。

注释:

[1]林雯:《论北美网络文学的第一个十年》,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2]欧阳有权:《网络文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页。

[3]李寻欢:《我的网络文学观》,《网络报·大众版》2000年第4期。

[4]李洁非:《Free与网络写作》,《文学报》2000年第2期。

[5]欧阳有权:《重写文学史与网络文学入史问题》,《河北学刊》2013年第9期。

[6]欧阳有权:《重写文学史与网络文学入史问题》,《河北学刊》2013年第9期。

[7]欧阳有权:《网络文学对传统诗性的消解》,《中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

[8]王飞:《从浅阅读到瞥阅读——新媒体语境下阅读方式的嬗变及其解读》,《编辑之友》2014年第1期。

[9]http://book.hao123.com/index/ph/yanqing.html.

[10]曾繁亭:《网络写手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235页。

[11]阿多诺:《美学理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11页。

[12]李喜民:《“文德说”浅析》,《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10期(下半月)。

[13]张国良主编:《二十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胡洁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49页,转引自王兆国:《网络出版时代编辑需要强化的几种意识》,《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第8期。

[14]王颖:《继承和发展中的网络文学》,《文艺报》2012年第1期。

络编辑应明确出版标准,树立“把关”意识。

旨在将优秀的网络作品带入市场,以供更多的读者阅读。评判一部作品是否具有出版价值的标准不单单只是高点击率,而以作品的语言是否有想象力,作品的内容是否积极向上为标准。摒弃只出版高点击率的网络文学作品的出版理念,挖掘网络上涌现出来的具有深刻显示意义的作品。网络编辑要明确自己“把关人”的角色,自觉抵制内容审查的自我做主倾向,不将市场意愿强加到网络写手行为的过程中去。另一方面,网络编辑要提高审稿能力。网络作品浩瀚繁多,鱼龙混杂,要从众多作品中选出最具出版潜力的作品,需要网络编辑综合运用各种信息鉴别能力,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网络编辑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不断完善与出版方向相关的知识信息储备,建立一个自我数据库,以便甄选出真正有出版价值的作品,担负起传播社会主流价值以及传播具有人文关怀的重任。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内涵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网络文学的诞生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