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坦布苏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致病性研究
2014-04-05李成益
李成益
文献综述
鸭坦布苏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致病性研究
李成益
(滨州六和隆达养殖有限公司 山东 滨州 256650 )
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 DTMUV)的易感动物以蛋鸭为主,多以呈水平传播为,临床表现为嗜生殖性和嗜呼吸道性。但黄病毒属的大部分成员可经虫媒传播,所以不排除DTMUV感染通过接触传播的可能。鸭坦布苏病毒具有比较典型的黄病毒属的形态特性,其致病性特点与其类似但并不完全相同,基于此应对DTMUV流行特点及致病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DTMUV是一种能够引起产蛋鸭采食量和产蛋量严重下降的病毒。其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发病状况并不一致,相关文献统计鸭群发病率最高可达100%,死亡率高达6%~25%,对鸭群危害性很大[1],为了探讨DTMUV的流行病学和致病性特点,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将其总结如下:
1 鸭坦布苏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
DTMUV的流行具有季节性,每年夏末秋初(7~9月)是该病的多发季节。蛋鸭(包括山麻鸭、金定鸭、康贝尔鸭和绍兴鸭等)是最易感的鸭群,另外樱桃谷鸭和北京鸭也是常见的易感染动物,野鸭对DTMUV不敏感。不同地区鸭群感染DTMUV的发病率高低不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可达100%(死亡率在6%~25%范围之内)。
DTMUV以水平传播为主,其传播特点为:鸭只出现采食量下降,产蛋率明显下滑,该病传播速度较慢,以发病鸭群为中心,缓慢的传播,一般2周后全群感染该病,此时产蛋率也会降到最低(降幅范围为60%~80%),该病发病缓慢,恢复时间根据鸭群的体质恢复不一,一般70d左右可恢复到原先的水平,体质好的鸭群其产蛋率会高于同期的产蛋率(5%~10%)。目前认为DTMUV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是呼吸道感染,刘胜旺,张玥,刘晓丽等的文献[2]研究中称:DTMUV传播期间受到天气温度的影响与黄病毒属其它病毒并不一致,尤其是DTMUV还能够在冬季大面积流行,因此,DTMUV的传播并不单单依赖于吸血昆虫。但根据其传播速度分析,其可能以接触性传播为主。
2 鸭坦布苏病毒的致病性研究
2.1 DTMUV的病原学特点 鸭坦布苏病毒具有典型的黄病毒属形态特性,其外形为球形,直径大小为50nm,以细胞浆感染为主。在鸭胚细胞和鸭胚成纤维细胞汇总进行繁殖。李云霞,刘晓丽,张玥等在文献[3]研究中发现:鸭坦布苏病毒经尿囊腔接种鸭胚后,在1周时间范围内即可使鸭胚死亡,而病毒感染的成纤维细胞培养能够使细胞出现明显的病变现象(主要表现是细胞的脱落和圆缩现象)。
2.2 DTMUV的基因组结构特征 DTMUV为单股正链RNA,包含一个大的开放式的阅读框架。李国平的文献[4]对DTMUV病毒的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病毒与鸡坦布苏病毒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其感染活性能够被抗蚊媒坦布苏病毒的E蛋白的抗血清中和。在DTMUV的基因组5’和3’的一端都存在一段非编码的NCR,整个基因的编码顺序为E—NSl一NS2A2B—NS3一NS4A4B—NS5一NCR一3,其中在基因组5’端的非编码区域的长度为100个核苷酸,存在帽子样结构,而基因组3’端的非编码区域长度为550~650个核苷酸,没有Poly(A)尾。
3 鸭坦布苏病毒感染后的症状及病理学特点
3.1 DTMUV感染后的症状 产蛋鸭感染DTMUV后出现急剧的采食量下降和产蛋量降低。产蛋鸭群感染DTMUV后1周时间内,产蛋量会下降10%以上,发病后半月时间内采食量降至30%以上,而产蛋量会降低80%以上(严重的甚至出现停产)。另外,个别感染鸭还会出现站立不稳等神经症状。
3.2 DTMUV感染的病理学特点 感染鸭最显著的病理学改变是卵巢部位的改变,感染后的病理学特点是卵巢发育不良,卵泡出现明显的充血(甚至出血)和萎缩变性现象,产蛋鸭还会出现卵黄破裂,输卵管萎缩。而公鸭感染DTMUV后会导致睾丸和输精管的萎缩。有的病鸭脾脏出现不同程度的肿大现象,肝脏也表现为间质性肝炎现象(肝脏淋巴细胞增生),陈桂英的文献[5]中将感染鸭进行解剖、镜检结果显示在部分内脏器官的浆膜表面可以明显的观察到红染小体,接种鸡胚可以分离到病毒,由此可以推断出鸭坦布苏病毒具有组织泛嗜性。
[1] 姬希文, 闫丽萍, 颜丕熙等. 鸭坦布苏病毒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J].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11, 33(8): 630-634.
[2] 刘胜旺, 张玥, 刘晓丽等. 一株鸭坦布苏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3, 44(3): 72-78.
[3] 李云霞, 刘晓丽, 张玥等. 鸭坦布苏病毒鸭胚成纤维细胞适应病毒编码基因序列测定及分析[J].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13, 35(10): 791-794.
[4] 李国平. 鸭坦布苏病毒RT-PCR诊断方法的建立与应用[J]. 中国畜牧兽医, 2013, 40(1): 69-72.
[5] 陈桂英. 鸭坦布苏病毒病诊断方法概述[J]. 动物医学进展, 2013, 34(8): 107-111.
(2014–02–27)
S858.32
B
1007-1733(2014)05-006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