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趋势及其分析
2014-04-05蒋开明高婷婷王文丽赵丽萍
蒋开明, 高婷婷, 王文丽, 赵丽萍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血液内科, 湖南 长沙, 410011)
急性白血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血液系统常见恶性肿瘤,化疗后静脉血栓形成及血栓后出血是其常见的并发症[1-2]。当患者血液黏度增加时,形成静脉血栓的几率增加,因此血液流变学变化趋势的判断对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既往对其他恶性肿瘤患者的研究发现,化疗后肿瘤患者高黏、高凝等血液流变学异常情况会进一步加重[3-4],但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血液流变学变化趋势的研究报道则相对较少。为明确化疗后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趋势,本研究检测了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结果发现化疗后多项血液流变学指标较化疗前显著升高,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院2011年8月—2012年4月收治54例首次化疗白血病患者,诊断标准参照张之南标准[5],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54例患者中,男28例,女26例;年龄14~74岁,平均(40.31±14.27)岁;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9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19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3例,急性非粒细胞白血病3例;采用DA化疗方案33例, VDCP 7例, CVDP 7例, HA 5例,MAC化疗方案2例。所有研究对象既往均体健,除急性白血病外无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等可引起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的疾病。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于入院第2天及化疗2周后清晨,空腹采集肘前静脉血5 mL(女性患者采血时均避开月经期),置于肝素抗凝的负压管中,轻轻摇匀,常温静置20 min后送检,4 h内完成检验,采用北京赛科希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SA-5600全自动血流变测试仪检测全血黏度(切变率1、5、50、100、200 s-1)、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全血相对指数(低切、高切)、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还原黏度(低切、高切)、红细胞变形指数。
2 结 果
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全血黏度值(切变率 1、5、 50、100 、200 s-1)、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全血低切还原黏度、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全血低切相对指数、全血高切相对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均较化疗前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 论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及其有形成分的流动性、变形性和聚集性的变化规律及其在医学中应用的科学[6]。血液流变学中的黏滞性指标反映血液黏度,包括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还原黏度等;聚集性指标主要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包括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等;红细胞刚性指标反映红细胞变形能力,包括红细胞变形指数及刚性指数。既往研究发现,肿瘤患者出现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升高等血液流变学改变时,其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几率明显增加[7-8]。目前血液流变学检验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对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发病机制的判断有重要价值。白血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常,其中血液黏度、血小板黏附率等血液黏滞性指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9-10]。化疗是白血病患者主要的治疗方式,化疗后,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11]。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静脉血栓形成的3大要素,故化
疗后血液流变学变化趋势的判断对预测急性白血病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化疗后急性白血病患者全血黏度(切变率 1、5、 50、100、200 s-1)、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均较化疗前增加,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说明,化疗后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血液黏度较化疗前是增加的,这与既往其他肿瘤的研究[3-4,7,12]结果基本一致。化疗后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血液黏度升高,且与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聚集性升高有关,说明化疗后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液高黏状态进一步加重。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 化疗后高渗液体、浓缩红细胞或血浆等的输入增加了血液黏度; ② 化疗引起患者出现发热、呕吐、腹泻等并发症,使患者体液丢失,血液浓缩,全血黏度增加; ③ 化疗使白血病患者体内多种活化因子被激发,白血病细胞刚性指数增加,造成微循环血流淤滞,从而使血液黏度增加[12]; ④ 化疗后,由于各种不适,患者长期卧床,机体活动减少导致患者血液黏度增加。
[1] Leinoe E B, Hoffmann M H, Kjaersgaard E, et al. Prediction of haemorrhage in the early stage of acute myeloid leukaemia by flow cytometric analysis of platelet function[J]. 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 2005, 128(4): 526.
[2] Choudhry A, Deloughery T G. Bleeding and thrombosis in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J]. 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 2012, 87(6): 596.
[3] 曹玮, 宫卫东, 张洪新, 等. 碘油栓塞化疗对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血液流变指标的影响[J]. 中国肿瘤, 2008, 17(7): 629.
[4] 田卫卫, 李偶, 黄映红, 等. 补虚化淤方对化疗荷瘤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3, 10(2): 88.
[5] 张之南, 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3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 152.
[6] 李玲芬. 血液流变学检测及临床意义[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14(18): 2480.
[7] Von Tempelhoff G F, Niemann F, Schneider D M, et al. Blood rheology during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ovarian Cancer[J]. Thrombosis Research, 1998, 90(2): 73.
[8] Alt E, Banyai S, Banyai M, et al. Blood rheology in deep venous thrombosis--relation to persistent and transient risk factors[J]. Thrombosis Research, 2002, 107(3/4): 101.
[9] 李彬先, 白山. 白血病、贫血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分析[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0, 14(12): 2044.
[10] 陈新贵, 龚玉萍, 肖新梅. 白血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探讨[J]. 右江医学, 2003, 31(3): 212.
[11] 曹俊杰, 裴仁治, 马俊霞, 等.4例Ph阳性的急性白血病患者诱导缓解过程中出现静脉血栓报道并文献复习[J]. 实用肿瘤杂志, 2009, 24(4): 393.
[12] Lam W A, Rosenbluth M J, Fletcher D A. Chemotherapy exposure increases leukemia cell stiffness[J]. Blood, 2007, 109(8): 3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