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2014-04-05阳庆德
阳庆德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人民医院, 广西 阳朔, 541900)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同时高尿酸血症患者也越来越多[1]。其中高血压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可导致包括动脉壁内膜与中膜的增厚,进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2]。而近来关于血尿酸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之间是否存在密切关系,也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目前已有研究[3]表明,合并高尿酸血症的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概率明显高于血尿酸水平正常患者。为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本文回顾性分析184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内科2011年8月—2013年7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84例,其中男122例,女62例,年龄39~72岁,平均(54.3±17.8)岁。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高血压学会(ISH)联合制定的高血压诊断与分级标准,且除外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均无心脏瓣膜病、扩张型心肌病、严重心功能不全等心脏的器质性病变,无严重心律失常,除外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脑梗死、近期创伤或手术史,除外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及肿瘤病史,无肝肾功能障碍性疾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将184例患者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组与非粥样硬化组。
1.2 方法
1.2.1 血清尿酸检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3~5 mL,于离心机分离血清后,采用日本日立公司生产的日立-702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使用尿酸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对血清尿酸进行检测。
1.2.2 颈动脉超声检查:所有患者均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患者去枕平卧,充分暴露颈部,使用荷兰飞利浦HD15型多普勒超声诊断仪,5 012 MHz频率探头于颈动脉起始处进行纵向扫查,观察颈动脉血管壁、管腔、内膜中层厚度(IMT)等情况,并了解是否有粥样斑块形成。IMT是指内膜与管腔分界线至中膜分界线之间的距离。
1.3 观察指标
根据超声检查是否有颈动脉斑块形成将所有患者分为粥样硬化组(IMT≥1.3 mm为斑块形成)与非粥样硬化组,对比2组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同时根据超声检查中颈动脉IMT将患者分为IMT正常组(IMT<1.0 mm)与IMT增厚组(1.0 mm≤IMT<1.3 mm)[4],对比2组患者血清尿酸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根据超声检查结果,184例患者中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粥样硬化组)患者66例,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非粥样硬化组)患者118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同时IMT<1.0 mm(IMT正常组)患者57例,1.0 mm≤IMT<1.3 mm(IMT增厚组)患者61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经上述检测及对比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为(497±51) μmol/L, 显著高于非粥样硬化组的(426±49) μmol/L(t=9.2897,P<0.01)。
IMT正常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为(404±52) μmol/L,显著低于IMT增厚组的(446±53) μmol/L(t=4.341,P<0.01)。
3 讨 论
流行病学研究[5]资料显示,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群中高血压发病率呈持续增高趋势,目前中国约有高血压患者1.6亿人以上。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呈逐年增高趋势,且已成为现阶段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世界卫生组织相关研究[6-7]表明,中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在中国,脑卒中是致残的第一原因,同时也是致死的第2位原因,而缺血性脑卒中可占到80%甚至更高[8]。随着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还将进一步增高,而致残率、致死率也将随之增加,已成为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已有研究[9]证实,高血压与颈动脉及脑动脉的粥样硬化有着密切关系。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动脉血管壁的损伤,主要表现为IMT的增厚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进而可造成动脉血管的狭窄或闭塞,导致相应组织器官缺血、梗死等。颈动脉IMT的增厚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最为早期的表现之一。随着IMT的增厚,动脉血管的弹性降低,动脉血流速度减慢,从而使得血液成分与血管内皮细胞接触时间延长,进而与之相互作用而黏附,可通过生物信号的传导促使炎性介质、黏附分子以及缩血管物质的表达,而内皮细胞可通过胞饮或渗透等作用摄取血液成分,促使板块的形成。近年来相关流行病学研究证实,血尿酸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且相关证据已经证实,血尿酸水平增高能够促进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与脂质过氧化,同时有氧自由基的生成,并参与炎症反应,而炎症反应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10]。随着医学技术飞速发展,超声技术在临床广泛应用及其设备和技术不断进步,使得动脉硬化评估及诊断的手段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准确。超声技术在血管疾病诊断及检测中的应用也取得长足进展,中国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颅外血管疾病的检测中也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并准确测量动脉血管壁的内膜、中膜以及外膜3层结构,对是否存在斑块、动脉壁厚度、管腔是否存在狭窄等问题均能获得较为详细的信息,已成为现阶段经动脉粥样硬化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11-12]。本研究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将184例高血压患者根据是否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粥样硬化组与非粥样硬化组,并分别检测2组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结果粥样硬化组患者血清尿酸水平显著高于非粥样硬化组(P<0.01); 同时根据颈动脉超声测量的IMT值将非粥样硬化组患者分为IMT正常组与IMT增厚组,结果IMT增厚组患者血清尿酸水平显著高于IMT正常组(P<0.01)。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IMT增厚患者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均明显增高。尿酸是嘌呤-黄嘌呤氧化酶代谢过程中生成氧自由基的最终产物,体内尿酸增多或排泄减少时均可导致血清尿酸水平的增高。而高尿酸血症与高龄、男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以及胰岛素抵抗等疾病密切相关[13]。同时尿酸可通过与上述多种危险因素的相互作用或直接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14]。颈动脉IMT的增厚能够反应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改变,可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及评价指标。而颈动脉的粥样硬化常与主动脉的粥样硬化同时进行,且早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改变,因此,通过IMT检测以及颈动脉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可早期了解颈动脉及主动脉的改变,从而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作出及时预警[15]。超声虽然是一种无创性检查,但与血清学指标的检测相比仍相对较为繁琐。本研究显示,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IMT厚度有密切关系,说明血清尿酸水平较高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概率也较高,因此能有效指导临床早期进行医学干预,预防或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16]。
[1] 楚洁, 王临虹, 徐爱强, 等.山东省成年人高血压与高血压前期流行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4, 48(1): 12.
[2] 陈红艳, 李谦.民航飞行员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J].职业与健康, 2013, 29(14): 1698.
[3] 赵宗权, 孙惠娟, 吴贻红.老年人高尿酸血症发病率及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13, 11(3): 206.
[4] 邹文淑, 沈燕, 阳波, 等.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尿酸相关性分析[J].四川医学, 2010, 31(12): 1816.
[5] 陈丽竹, 石秋婷, 丁荣晶, 等.河北省香河县农村高血压流行与管理水平现状调查[J].中华内科杂志, 2013, 52(3): 185.
[6] 王薇, 赵冬.中国心脑血管病流行特征转化规律、影响因素及预防策略研究与应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3, 41(11): 992.
[7] 张啸飞, 胡大一, 丁荣晶, 等.中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现况及流行趋势[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2, 40(3): 179.
[8] 王雪茵, 胡永华.脑卒中病因流行病学的家系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3, 34(6): 647.
[9] 刘润梅, 夏云峰, 殷亚昕, 等.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3, 22(6): 569.
[10] 齐卡, 冯哲, 洪权, 等.尿酸通过诱导线粒体钙稳态失衡介导内皮细胞炎症反应[J].山东医药, 2010, 50(20): 15.
[11] 杨军, 邵蕾.多层螺旋CT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应用评价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5(12): 1324.
[12] 信天游, 杨欣, 郑春梅, 等.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价值[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3, 27(6): 579.
[13] 洪冰, 王连环, 林祥灿.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 2013, 53(27): 98.
[14] 朱馨媛, 刘梅林.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3, 12(4): 270.
[15] 马香稳, 王宪, 丁建萍, 等.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血尿酸和CRP浓度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J].中华全科医学, 2009, 7(2): 155.
[16] 邓紫玉, 杨亚晖.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硬化与血尿酸的相关性研究[J].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9, 30(1): 111.